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 格式:docx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
2015-06-26
作者简介:段胜忠(1982-),男,云南腾冲人,保山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分析及教学管理。
转型发展下加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
段胜忠徐东(保山学院教务处,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同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夯实实践教学基础、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在转型发展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5.06.002[文章编号]1674-9340(2015)06-006-04
当前,教育部正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构
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实践教学作为应用技术
人才培养中的主要环节,如何实现其从为理论、为专业服务转变成为企业、为就业服务,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学定位上。虽然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为“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但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还只停留在理论上,对“地方性”、“应用型”的定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还没有切实专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应用型人才上[2]。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
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应然㊁现实与对策徐向明,鲁学军(泰州学院院办,江苏泰州225300)ʌ摘要ɔ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主动服务地方的迫切需要,是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整体转型 受制于外 ,局部变革 受制于内 ;专业设置 闭门造车 ,谋求特色 力不从心 ;利益取向 各为其主 ,校企合作 冷热相对 ;转型目标 摇摆飘忽 ,体系构建 任重道远 ㊂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应用型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困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针对导致困境的不同原因精准施策㊂基于泰州学院转型发展的实践反思,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应当争取多方支持㊁推进组织变革,优化学科专业㊁改革培养模式,关注利益诉求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平台建设㊁落实分类评价㊂ʌ关键词ɔ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现实困境;精准施策ʌ中图分类号ɔ G647ʌ文章编号ɔ1003-8418(2020)10-0055-05ʌ文献标识码ɔ A ʌD O Iɔ10.13236/j.c n k i.j s h e.2020.10.009ʌ作者简介ɔ徐向明(1969 ),男,江苏如东人,泰州学院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鲁学军(1966 ),男,江苏扬州人,泰州学院副院长㊁副研究员㊁硕士㊂一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种必然选择1.向应用型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㊂新建本科院校因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些内在的特质㊁要求择机而生,它们数量众多,处于地级城市,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㊂较之于老牌本科高校它们与地方有着更为紧密融合的先天性优势,较之于高职高专它们有着更好的学科专业基础,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是新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高校更适宜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它们通过落实有特色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应用型科研㊁校企合作㊁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不仅能有效集聚自身发展的资源,而且能真正扛起支撑新时代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教育外部需求的响应,体现了对高等教育发展内部规律的尊重㊂由此,高等教育不仅要走大众化㊁普及化之路,而且要在知识生产㊁传播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知识应用和应用型科研, 没有应用,知识的价值将无法显现 [1]㊂2.向应用型转型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㊂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明确了转型的使命,既有激励性,又有指导性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控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重点扩大应用型㊁复合型㊁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㊂2013年,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当年就有35所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㊂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所发布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新建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政策建议,教育部则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55转型发展 ㊂2015年教育部㊁国家发改委㊁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不仅标志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需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而且从思路上指明了普通本科院校如何 坚持需求导向㊁服务地方 ,如何落实应用转型㊂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进一步强调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㊂3.向应用型转型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㊂新建本科院校建校伊始,便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并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以期更好地服务地方㊂通过向应用型发展的主动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更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地方经济业态的需求,在积极响应㊁就地取材㊁无缝对接的服务过程中寻求自我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靠谱的人才支撑㊁技术支持㊂不仅如此,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据此有效链接起科研机构和产业界,更好地助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推动地方科技进步,主动服务地方企业科技创新㊂同时,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深化内涵建设㊁提高服务质量, 既要有办学宗旨和理念的理性回归,也要创新组织架构,使大学成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㊁合作的生态系统 [3]㊂4.向应用型转型是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的依赖与自身经由主动转型生成的服务能力有着机制上的协同性㊂从本质上说,这种协同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本科办学的时间比较短㊁基础比较弱,较之于 双一流 研究型高校或其他老牌本科高校,学科平台㊁科研能力㊁生源质量㊁文化素养和资源匹配等方面都有所不足㊂通过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不仅避免了沿袭老牌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而且避免了在同质同构的办学体制机制中被一些老牌本科高校 挤压 ㊂正如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的生命,如果盲目跟在老牌本科高校后面亦步亦趋,不主动向应用型转型,执迷于非理性高层次追求,脱离地方区域性,新建本科院校就会面临诸如就业率垫底[4]㊁办学成效普遍不高等境况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唯有变革㊁转型方能获得新生㊂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1.整体转型 受制于外 ,局部变革 受制于内 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需要在外部力量支持下突破办学的路径依赖和本科办学的惯性思维,特别是要防止照搬照抄一些老牌本科高校的办学经验,与此同时,也要对抗来自外部的制约㊂尽管国家有政策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也想借此增强自己的发展力量,但是这种向应用型转型的整体变革会被来自外部的力量所制约,比如,学生家长不支持,企业不配合,地方政府没有实际行动㊂调研发现,较之于服务和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本科院校上似乎更愿意显示其行政的力量或监管的权威,或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建立行业产业学院㊁校政企深度合作的诉求,不能真正积极地支持㊁帮助㊂由于地方政府下设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懂应用型本科教育,故而在实践中盲目地强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速度及转型后的 短平快 利益,并据此衡量转型的得失成败㊂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向应用型转型也会受到来自内部的制约㊂一方面,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思想上担心转型会沦为高职高专,由此在意识上就尽可能向老牌本科高校甚至一些研究型本科高校靠拢,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转型其实更多是行动上的保守㊁拖延,或走一步看一步,或重形轻魂,落实不到体制机制的变化[5]㊂另一方面,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虽然认同要向应用型转型,但是究竟向应用型的哪儿转㊁如何转㊁为何转,不仅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在行动上有随波逐流㊁盲目跟风的倾向㊂此外,由顶层设计的组织变革在自上而下的执行过程中,也会遭遇相关人员的不配合,不少主体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变相抵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些相关人员对转型㊁变革本身有误解,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在转型中所付的成本㊁代价远远地大于眼前的实际收益㊂2.专业设置 闭门造车 ,谋求特色 力不从心 ㊂良好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助推地方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㊁转型升级,而且可以使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积累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㊂然6 5而,这一极为重要的环节常常被形式各异的 闭门造车 所替代㊂调研发现,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内心希望以产业需要㊁市场需求为导向,试图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但囿于办学经费和办学资源的制约,只能被动地关闭应用型专业设置的大门,继续维持那些办学成本和办学难度相对较低的文理类专业㊂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深入的调研,常被专业表面的热门所迷惑,没能深入分析所在学校对这些热门专业的适宜性或考虑了适宜性却未能认真对待,这些做法事实上加剧了同区域同类院校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㊂专业设置与特色培育体现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㊁发展方向,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本逻辑㊂但调研却发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理论上明白自身的办学要有特色,但究竟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怎样建立理想中的特色,却显得有心无力,鲜有作为[6]㊂学校内外部的资源㊁要素因不能与地方产业充分融合,最终使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变为现实的空话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迎合一些来自外部的考核指标,虽然积极倡导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实施标准的对接㊁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的对接,但是由于中间环节没有对接好也就没有真正落实到课程,或者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又知难而退,被动地采取一些比较保守的措施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认识到当下的本科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本科教育,应当秉持大众化的育人理念,但在实践上却过度注重统一性的要求㊁强调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的整齐划一,重集体教育而轻个性教育㊂3.利益取向 各为其主 ,校企合作 冷热相对 ㊂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价值追求,特别注重社会效益;而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产品质量㊁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特别注重经济效益㊂ 我国高校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在研究成果产生方面表现为研究周期长㊁研究成本高㊁成功风险高㊁利益观念淡漠;而企业文化是以追逐利润为核心的,在技术需求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见效快㊁成本低㊁风险小㊁利润高㊂ [7]不同的功利使命注定了这两者有时会产生利益取向冲突㊂虽然在表面上有学生到企业的实习,有教师㊁企业员工的互访,但在形式背后很难有实质的突破,企业对于学校育人没有体现重要的主体地位,学校对于企业创新没有体现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㊂目标诉求的冲突和合作方向的偏离使一些既有较好契合点又有较好基础的校企在合作成效上大打折扣㊂究其原因,学生的短期实习容易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加管理难度,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所以,企业合作意愿不强㊁积极性不高㊂基于这种 校热企冷 甚至 同床异梦 的现实,即使在政府主导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勉强实现校企联姻,最终也难以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实效,偶尔有收益较大的合作也会在 多主体利益博弈㊁信息不对称和体制机制不健全情景下,诱发道德风险㊁逆向选择㊁敲竹杠和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 [8]㊂4.转型目标 摇摆飘忽 ,体系构建 任重道远 ㊂转型目标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一旦定位,就应当一以贯之㊁努力去实现㊂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㊂相反,预设的转型目标既有可能在转型实践中被忽视,也有可能在转型实践中左右摇摆㊁飘忽不定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想在应用型上建立自己的特色,避免 千校一面 ,但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或近期利益的诱惑,在实践中又可能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并因此不能根据预设的目标塑造学校应有的形象与特质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对地方政府和社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并因此在转型目标确立上不能体现真知灼见㊁科学合理,致使转型规划㊁战略布局的形式远远大于内涵㊂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一个体系,在现实中,这一体系的建构因其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复杂等因素而 任重道远 ㊂以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为例,其本质在于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产教的一体化,但这本身有待于学校㊁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㊂调研发现,这种协同并不容易做到㊂就政府而言,不仅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能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而且没有构建有效的地方法规,运用缺少法律体系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㊂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尽75管有一些老师专业水平较高,但由于他们习惯于在个人熟悉专业领域内单打独斗,且学校短期内难有研究团队跟上,所以无论是教学㊁科研还是社会服务,常常无法形成合力,更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成果㊂就企业而言,由于看重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率,所以也容易基于惯性思维轻视新建本科院校,或者对此类高校的信任度不高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合作的对象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并限于一些简单的项目,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㊂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突破困境的相关对策1.争取多方支持,推进组织变革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在特定时代㊁特定环境下的转型,转型本身应是一个整体的生态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局部工作㊂为此,需要对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和具体的约束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系统分析组织变革的各项变量,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各方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向应用型的组织变革㊂以泰州学院为例,为了真正向应用型转型,泰州学院于2015年成立了21支调研小组,分赴10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政府㊁企业和行业对学校向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并通过瞄准地方的服务与主动的沟通,外部的主体对学校转型有了新的认识㊁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支持㊂2.优化学科专业,改革培养模式㊂在向应用型发展中,学科因其是综合性的基础而具有龙头的价值,专业因其直接对接地方的产业链㊁创新链和人才链而具有依托的价值,人才培养因其是高校的首要功能而具有中心的价值㊂没有学科与专业的优化㊁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没有新建本科院校真正的应用型转型㊂在这里,优化㊁调整与改革的重点在于系统地分析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及时响应地方的人才需求,真正面向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一体化的优化调整与改革为地方输送有特色㊁高水平的应用人才㊂泰州学院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能正视诸如学科门类多㊁专业跨度大㊁方向不明确㊁专业不突出等现实的障碍,主动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㊂目前正按照相互交叉㊁集群发展㊁结构改善㊁整体提高的原则持续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除了强化学生群体应用型的统一要求,也应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不仅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合理释放自己的个性,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技术与特长㊂3.关注利益诉求,深化校企合作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在路径上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㊂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校企双方不仅没有互利性的合作内容,而且难以形成共同的合作意愿,更谈不上可行的深度合作方式㊂为此,要切实尊重企业作为营利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或补偿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 剃头挑子一头热 的问题㊂2015年泰州学院开始推进 服务泰州行动计划 ,2018年在该行动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 百名博士教授进百企行动计划 ,强调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服务效益为评价,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进企业先干工作,再谈受益,干不成事不受益,干成大事齐受益,让企业 稳赚不赔 ,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接纳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也在实践中获得了用武之地,取得大量科研成果,进而反哺教学,培养高质量人才㊂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考虑合作各方实质性的获得感和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才能持续推进下去,也才能取得切实成效㊂4.加强平台建设,落实分类评价㊂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变革有利于向应用型转型,但是单一地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旧有的组织痛疾㊂对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而言,如果缺少相应的平台与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仍然难以进入实质性的转型状态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自觉地搭建教学㊁科研㊁实训等平台保障㊁引领教师与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构建与应用型相匹配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来引导㊁规范教师与学生向应用型转型成长㊂泰州学院坚持以学科平台㊁教学平台㊁科创平台㊁实践平台的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㊁应用型科研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保障学生的实践㊁实训㊁创新㊁创业㊂平台与评价的联动,不仅保障了硬件建设,而且保障了软件建设,有效细化了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落实了各类人员的思想考核㊁业绩考核,从更8 5深层次上奠定了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础和实践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从旧有的发展范式转向符合应用型的发展范式,无论是平台建设与评价导向,都应当以此为依据细化并落实相关工作㊂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例,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要紧扣服务地方的需要开展应用型的科研,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建设㊂总之,通过平台建设㊁评价重构及其两者之间的互构,不仅让教师有了教学㊁科研的平台,学生有了实践㊁创新的场所,企业有了研发㊁合作的基地,而且使学校在系统优化中有了应用转型的坚实基础,有效构建了 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 教学 科研 产业 闭环合作机制 [9]㊂ʌ参考文献ɔ[1]王建华.知识社会视野中的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5-4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3]朱建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制度性困境㊁成因与机制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17-122. [4]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03).[5]潘小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与原因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9,7(1):9-16+2. [6]潘小明.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高教论坛,2017(10):77-81+95.[7]毛晨蕾.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P R AM 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70.[8]李玉倩,陈万明.产教融合的集体主义困境:交易成本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9(9):67-73. [9]徐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79-81.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 5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泰州学院为例 (2019J S J G041)㊂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N e c e s s i t y,R e a l i t y 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X uX i a n g m i n g,L uX u e j u n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t i m e sa n dt h eu r g e n tn e e do f s e r v i n g l o c a l e c o n o m y,t h et r a n s f o r-m a t i o no f n e w l y-b u i l t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 n o t o n l y t h e i n-e v i t a b l e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i e sb u ta l s ot h ei n h e r e n t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s e e k i n g t h e i r o w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f a c e sm a n yp r a c t i c a l d i f f i c u l t i e s.F o r e x a m p l e,t h eo v e r a l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s u b j e c t t oe x-t e r n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w h i l e t h e p a r t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s u b j e c t t o i n t e r n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B e s i d e s,w i t h o u t r e-a l i s t i cb a s i s,i t i sh a r dt o p u r s u e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ob a l a n c e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e a c hs i d e,s o t h es y s t e m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al o n g w a y t o g o.I no r d e r 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 i nt h es t a g eo f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r e s p o n s e sa n d m e a s u r e ss h o u l d b et a k e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B a s e d o n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r e f l e c t i o no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a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y,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t h a t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s h o u l ds e e k m u l t i-p a r t y s u p p o r ta n d p r o m o t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f o r m.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o p t i m i z e m a j o r sa n dt r a i n i n g m o d e.I t i sa l s o i m p o r t a n t t od e e p e n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t h e p l a t f o r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o i m p l e m e n tc l a s s i f i e de v a l u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n e w l y-b u i l t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r e a l i s t i cd i l e mm a;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责任编辑沈广斌见习编辑马庆敏)95。
2018年4期高教研究高教学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与实践研究———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夏英志(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引言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情况。
各地的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突出,而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制度性根源则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推动下,2013年6月28日,35所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立地方高校研究中心,研究转型发展之路[1]。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初步构想(一)指导思想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学校和专业建设总的服务对象,以城镇化建设为引领,依托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立足地区,辐射周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工读结合,产学研融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变革。
(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科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结合道路桥梁专业人才特点,尝试分层次、逐层递进确定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职业发展,技能立足、创新驱动、提升有度。
第一层次学生掌握道路桥梁专业基本科学原理和系统知识体系,并具有将其转化为方案与图纸设计、施工与维护运行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立足;第二层次是在具备职业立足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具备能发现工程问题并运用学科专业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创业发展,为职业发展提升奠定基础[2]。
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转型现状与对策收稿日期:2018-03-02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转型背景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作者简介:闫冠宇(1988-),男,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创新教育。
通信作者:段慧达(1973-),女,吉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控制、高等教育管理。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初期,由于人才紧缺,各本科高校基本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由中职学校承担。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高校办学定位与经济发展方向出现“错位”,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脱钩。
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人难,究其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适应度差,培养模式趋同[1]、培养同质化严重,社会紧缺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改变这种尴尬局面,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发文[2],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但有些高校不知道往哪转[3],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
一、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转型现状在政策的指导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地方院校纷纷提出向应用型转型,但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未能顺利开展转型。
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方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办学基础薄弱。
由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更新快,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自身发展后劲差,实现大学转型功能受到制约。
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更不上技术和社会发展,电气信息类师资引进困难,教育投入经费偏低,获得国家及省的科研项目少等。
有些院校为了迎合市场技术需求,开了一些热门课程,将课程做了一些调整,但设备和师资条件不匹配,仅为了开课而设课。
2.地方电气信息类专业办学定位不准。
多数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与高校扩招、专科升本科以及示范院校开设工科相伴而开设,师范院校为了摆脱学科单一特点,其他地方院校为了增专业、赶时髦、上就业热门专业,增设电气信息类专业,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大学。
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崔永红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1)002
【摘要】把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成应用型大学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系列改革的战略需要,也是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举措,更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次战略机遇,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新办学理念,切实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高水平师资建设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方面入手,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转型发展,使地方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崔永红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兰州 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1
【相关文献】
1.应用型大学战略选择与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之路 [J], 杨艳
2.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 [J], 王洁;任路伟;屈建萍;赵爱东;胡万枝
3.从“新建”到“新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J], 张洪贵
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与人文教育--关于技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文
化思考 [J], 刘军
5.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J], 崔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来源:作者:时间:2014-5-15
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下)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
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
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
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
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
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
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月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
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
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
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
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
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
“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
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
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
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
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
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皆为实践家,他们的法定聘任条件要求在5年的职业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绩,这5年的职业生涯中应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任职的。
各方携手,创造环境
政府行业企业同心同德大合唱
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178所高校形成共识——“我们期待国家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期待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呼吁放权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如何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如何扩大转型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这都是对各级政府的考量,需要及时回答。
本科院校转型需要地方政府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
河南省许昌市市委书记王树山说:“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我们支持许昌学院专业设置瞄准地方支柱优势产业,期望他们的科研成果率先在许昌应用推广。
”据江苏省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介绍,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生70%在当地就业,市政府拿出10亿元、1800亩地支持学校。
本科院校转型需要行业企业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据悉,目
前我国已有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有1个正在申请。
机械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晓明说,行业组织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国说,职业教育应该有系统的质量、建设、评估、管理标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有千秋,两者只有类型差异而无等级区别。
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178所高校期盼——“我们的学生将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随着部分本科院校成功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我们相信这一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