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滑桩设计说明

1 背景

***滑坡位于拟建公路项目K2+220~K2+580段,路线中线从滑坡体中部穿过,由于部分路段当前未进行滑坡构造物的施做时,率先全断面进行路基土石方开挖,而造成工程性滑坡(二次滑坡),导致滑面性质改变,滑坡工程增大,当前滑坡体长360m,滑坡体共约40万立方米,属于中型滑坡,经施工阶段紧急补充勘察,现滑面基本沿基岩布置。

2 结构设计说明

(1)荷载:利用各条滑坡断面的边界条件及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并结合本滑坡路基的

设计断面情况采用力学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推力计算,结合滑坡路基的物质组成及地层结构特点,并按三角形进行荷载分布,计算结果请参见相关设计图。

(2)抗滑桩的内力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并结合抗

滑桩设计在公路、铁路等工程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滑动面以上的桩身内力,根据滑坡推力计算,滑动面以下的桩身变位和内力,根据滑动面处的弯矩和剪力,并结合岩土条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计算。其中,A、B、C、E类桩按刚性桩计算,D类桩按弹性桩计算。

计算时,按弹性抗滑桩铰支承类型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计算中考虑了主滑方向对桩身截面的影响,其中抗滑桩设计采用的相关安全系数为:

受弯:基本安全系数为1.20,附加安全系数为1.0,综合安全系数为1.20;

斜截面受剪:基本安全系数为1.20,附加安全系数为1.0,综合安全系数为1.20;

3 设计方案的选定

经过对滑坡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认真研究,因现有状况下滑坡计算剖面各计算条块的剩余下滑推力值为300~1000kN/m,因此初步拟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比较。

(1)抗滑式挡土墙:有因地置宜、就地选材、工艺简单的优点,可以利用场地附近天然

石材(砂岩)较丰富的便利条件,对于一般轻型的挡土砌体结构,可以降低造价,并且方便实施;但对于本滑坡来讲,因滑坡推力大,将造成墙体断面巨大、深挖基槽、土地有效利用低、地基承载力要求高的不利局面,同时深挖基槽时有可能诱发更大规模的地质病害,滑坡治理总体投资规模偏大,且难以达到工程支护的目的。

(2)抗滑桩:有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钢筋含量较高、单位工程投资一般较大的缺点,但

克服了深挖基槽容易诱发斜坡进一步整体失稳的现象,并对滑坡推力巨大的滑坡治理效果明显,治理滑坡的总体投资偏低,社会经济效益总体较好。

4 方案简介

本次设计采用截面形式为2.0×1.5米矩形C25钢筋砼抗滑桩,布置里程为K2+220~K2+580段,桩顶根据现场地形起伏情况确定,一般与路基中线设计高差2.0~6.0米。采用矩形截面,较圆形截面桩增强了桩身的抗弯矩能力,可以节省材料;其具体布置情况如下:

(1)A类桩,截面形式□2.0×1.5米,布置于K2+220~K2+290段公路右侧,桩长13m;

(2)B类桩,截面形式□2.0×1.5米,布置于K2+298~K2+386段公路右侧,桩长12m;

(3)C类桩,截面形式□2.0×1.5米,布置于K2+326~K2+366段公路左侧及K2+530~

K2+579段公路右侧,桩长9m;

(4)D类桩,截面形式□2.0×1.5米,布置于K2+527~K2+552段公路右侧50m山坡上,

桩长13m;

(5)E类桩,截面形式□2.0×1.5米,布置于K2+500~K2+525段公路右侧及K2+557~

K2+577段公路右侧50m山坡上,桩长9m。

5设计及施工要点

(1)抗滑桩要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察过程对待,及时进行地质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

(2)抗滑桩施工包含以下工序: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等。

(3)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按设计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

○2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

○3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4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有关规定。

(4)桩孔以人工开挖为主,并按下列原则进行:

○1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雨季施工时,孔口应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2采用间隔方式开挖,每次间隔1~2孔。

○3按由浅至深、由两侧向中间的顺序施工。

○4土质层段须以人工开挖,孔口做锁口处理,桩身作护壁处理。基岩或坚硬孤石段可采用少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但每次剥离厚度不要大于30cm。开挖基本成型后再人工刻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5一般自稳性较好的可塑—硬塑状粘性土、稍密以上的碎块石土或基岩中为1.0~1.2m;软弱的粘性土或松散的、易垮塌的碎石层为0.5~0.6m;垮塌严重段宜先注浆后开挖。

○6每开挖一段应及时进行岩性编录,仔细核对滑面(带)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如实际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时,应将发现的异常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报告,及时变更设计。实挖桩底高程应据开挖情况现场确定,抗滑桩锚入基岩深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7弃渣可用卷扬机吊起。吊斗的活门应有双套防开保险装置。吊出后应立即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5)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滑体的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坑内直接排水;当富水性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管泵降排水。

(6)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本设计采用C20砼,护壁厚度为20cm。护壁的单次高度根据一次最大开挖深度确定,一般每开挖1.0~1.5m,护壁一节。护壁后的桩孔应保持垂直、光滑。

(7)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可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

○1钢筋笼在孔外预制成型,在孔内吊放竖筋并安装。

○2竖筋的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接头点错开。

○3竖筋的搭接处不得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带)处。

○4井孔内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强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8)桩芯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准备的材料应满足单桩连续灌注。

○2当孔底积水厚度小于100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3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距离为1~3m。

○4桩身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一般不留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施工缝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0.7m时,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

(9)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班、每百m3或每搅百盘取样应不少于一组。

(10)若孔底积水深度大于100mm,但有条件排干时,应尽可能采取增大抽水能力或增加抽水设备等措施进行处理。

(11)若孔内积水难以排干,应采用水下灌注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

(12)水下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配合比按计算和试验综合确定。水灰比为0.5~0.6,坍落度为160~200mm,砂率为40%~50%,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50kg/m3。

(13)灌注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底部设置性能良好的隔水栓。导管直径宜为250~350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查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隔水等性能。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的1.5倍压力。

(14)水下混凝土灌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0~500mm。

○2为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在0.8m以上,有足够的超压力能使管内混凝土顺利下落并将管外混凝土顶升。

○3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每根桩的灌注时间不应超过下表1的规定:

单根抗滑桩的混凝土灌注时间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