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原因及其历史局限性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立论基础、所属内涵、对学说中“善”的引用的来源不同以及对实践理解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相对立的人性学说的原因所在,且这两种学说在现在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且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歧和观点,其中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都是关于人性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这两种学说产生分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的产生原因(一)立论基础不同。
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实际上抹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他看来,人性就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与纯自然的动物性不同,人性更多的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进而达到道德层面的本性之意,并最终可以将人性归结为人道。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具体表现为人人皆有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他将其划分为“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心理反应”三大部分。
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内在含义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人皆有之”,即对应的超越义、内具义、普遍义,他眼中的人性是人们先天所有的,是不可改造的。
荀子则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质材朴也”,即对应的自然义、生就义、質朴义,并且这些人性是可改造的,而且鼓励人们对其加以改造是人性更具有社会意义。
(三)善的来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善是人本天生具有的,不必加以后天改造生成。
而荀子则不同,他鼓励对人性进行后天改造,经过改造的人性就不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伪”。
伪的本意是“人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
论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作者:吴晓枫来源:《商》2012年第11期摘要: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地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乃至风俗习惯上,他的印记无处不在,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
这里包含了人性,在人的自然本性上出现了分歧,其实从本质上说,人性并无善恶之分。
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性本善性本恶善恶的差异最终目标在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辩中,孟子的性善说,看起来是占了上风,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从,非常流行。
就大家的心理层面来看,如果说人性善,彷佛肯定了人人先天的都是善人,谁听了都高兴;即使是恶人,也会以善人自居,满心欢喜。
说人性恶,彷佛肯定了人人先天的都是恶人。
恶人听了固然不高兴,善人听了尤其觉得岂有此理。
说人性善,可以激励人向善,善人固然更努力为善,恶人也可以改过迁善。
说人性恶,容易刺激人更易为恶人。
恶人固然安心为恶,善人也会自暴自弃地变为恶人。
孟子性善说受人赞扬,荀子性恶说受人责骂。
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
一、性善论思想的形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仁义的行为,不学就会,不必思虑就知道,孟子认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
所以人性是善的。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识。
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
他认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得到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不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惧,所以孟子追寻性善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精神;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练,把民本思想发展到极致。
孟子还特别强调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已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一、天论方面(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
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
“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
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
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
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一)、孟子:反功利。
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唐宋明有许多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他们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评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可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高度关注人之本性的思考,倡导个人本性的崇尚以至理想的追求,以及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以求人间和谐之道。
人性观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和荀子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们针对人性观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也都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一、孟子:孟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的本性,所以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天下为公,仁之道也”,认为人应该做出贡献,尊重他人,担当责任,遵守法律,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二、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认为“仁”是一个人的基本本性,而是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两面性的,可以被自然决定,也可以被教育而形成。
荀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和训练中,才能形成对社会有益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他认为人必须通过科学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的仁慈的天性。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义都被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它们都有一定的价值可言。
总第245期2013年6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45June 2013(B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徐维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7-0001-02作者简介:徐维维(1989—),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观上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论断。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但总体而言,两人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求。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异同现代价值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encius and Xunzi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Education //Xu WeiweiAbstract As master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mencius and xunzi on human nature have the opposite argument.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and xunzi's theory of evil human,each has its reasonable place also has its shortcomings,has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But on the whole,two people's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education still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worthy of our in-depth to explore unceasingly.Key words theory of goodness;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modern value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人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哲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 郭 婧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陛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 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 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关键词]性善;性恶;自然属性;道德属性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6—0016—04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 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 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 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 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 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孟子所提出的 “性善论”和苟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 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孟苟人性论的争议 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 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 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 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人手来理 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吃喝 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 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 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孟子认为,如 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 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所以,人性是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 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 “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J‘‘人之有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这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具有,就好像 人生而具有四肢一样,并且是内在于人的,即人先验的 具有“善端”、“良心”,而人性正是指这种人区别于动 物并且为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 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在人的先天禀赋中 含有道德属性的胚芽和种子,具有从善的可能性,但是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地表现为善,个人还需要一 定的修为才能保持善性,这就为他的道德修养论的提 出作了铺垫。 与孟子不同,苟子主要从生理上的自然属性和生 理欲望来理解人性。苟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 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他批判孟子不察 乎性伪之分,即不能区分人的自然属性的天然性和人 的道德之善的人为性。“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能,如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 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等等。这些 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无需后天的学习和熏陶。他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 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 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苟子严格区分了先天 之“性”与人为之“伪”,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但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同时也各自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歧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分歧1. 人性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好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产生恶习。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圣人之道。
相反,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邪恶的,只有通过外在的严格约束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约束住人的邪恶本性。
2. 政治观点孟子主张君主立国,他认为君主应当尽其责任去爱护百姓,关心民生,并提出了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他主张政府应当有责任去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荀子则主张君主专制,在他看来,君主应当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免犯罪和混乱带来社会动荡。
二、发展1. 孟子的发展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的理解和进一步发展上。
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它是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一种道德情操。
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人们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仁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即仁”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为仁,人们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实现为人的最高境界。
2. 荀子的发展荀子在儒家学说的发展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提出了“性即才”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人的才能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后天培养的效果。
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培养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为人的最高目标。
三、结论孟子与荀子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各自有着独特的贡献。
尽管他们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孟子通过对仁的理解和发展,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则注重强调人性的可塑性,提出了通过后天教育来改造人性的观点。
先秦诸子对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不同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先秦时期的诸子对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观点有着广泛而独特的看法。
这些观点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他们对人类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和道德价值的看法上。
本文将探讨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这四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并来探究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1. 孔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
在孔子看来,确保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稳定的关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人们的善性就能够被引导出来。
他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觉悟,通过问学和进修来提高个人修养。
他相信通过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培养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也是中国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与孔子相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活动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与自然的道德和天理相一致的。
孟子主张积极干预人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
他认为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修行来培养内在的德行,进而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他也强调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通过善行和仁爱来建立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3. 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不同,荀子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邪恶的。
荀子相信人性的恶劣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私心使然。
他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人们会陷入混乱和争斗中。
荀子认为,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依靠道德教育和优秀的领导者。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团结。
他强调了社会制度和规范的重要性,以控制人性中的邪恶倾向。
4. 墨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之一,他的观点与孔子和孟子有所不同。
孟轲与荀况的教育思想的比较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二人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 的思想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
孟荀二人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的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孟荀二人在思想方法论上的一致。
荀子和孟子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表面上看性善和性恶正好相反,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子和孟子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那么这两大理论的共通与相异之处究竟表现在哪里?故此,特将此二人的人性论做一简单比较。
1.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相同点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
孟子的“善”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
养,无物不长;苟得其养,无物不消” 。
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
荀子的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 ,。
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
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
所以说,性善论和性恶论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关于“仁”的主张,二人观点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从儒家的性质上看,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 、,直至向法家的“法”过度的流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
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
“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并没有变。
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点之归宿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
孟子信性善,因此注重精神上的扩充,荀子信性恶,因此注重物质上的调剂。
孟子说“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正好相反,说争夺之心人皆有之。
所说出发点的小异指孟子和荀子二人的论证手法不同,归宿点的全同是指其儒家的本质的一致。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二千余年,初由孟子特别提出的“性善”说,稍后又有荀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于是便成为思想界争辩的论据。
孟子提出“性善”论据的重点,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便是人性本自良善的有力证明。
而且肯定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所指出人性中本自具有“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做为证明,是有相当的理由。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
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
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见,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样自然,是人们求善的前提。
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公孙丑》)肯定了人性善实指人人生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
再此基础上,又论述,这“四心”就是人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并宣称“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本身,而是人本来就有的成份。
由此叙述线索可知,这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
第二、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
孟子在论述人人皆有“为善之心”后,又论证了人们同时还具有“为善之能”,为“善心”向“善行”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他以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构成了人的道德能力即“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繁一 1楼
作者:蔡锐基 孟子和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硕儒,“孔孟”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学思想体系,也为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同是儒家大师,同出儒门,尊崇孔子,为中国儒家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见仁见智,不同人会有不同观点看法,我们也不能武断地对这两种观点妄然作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通过对这两者进行一个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一、孟子及其性善论 (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的生卒年月目前有各种不同观点,但学术界比较支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元代程复心的《孟子年谱》说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岁;二是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1][2-3]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很高寿。关于孟子的先世,今人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都认为孟子是鲁国公孟孙氏的后代。关于孟子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家庭的教育,特别是传说中孟母“断织”和“三迁”更是孟子家庭教育的典型,虽然,这些只是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但从某一角度上看,可知孟子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是孟子的师承问题,按照传统的儒家发展脉络,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受业于曾子,但这只是古人为了维护孟学的正统性而撰写出的,并不可信。“据今人考据,孟子不是直接受业于子思,而是子思的再传弟子。”[2][18] 孟子和孔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周游列国,先后去过齐、魏、宋、滕、鲁等国到处宣传自己的学说,一度“后车数千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浩浩荡荡风光无限,道性善,传仁政,只是处于战国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各国君王所接受,所以年老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再出游,而是修身养性,潜心治学。 (二)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假若没有性善论便构建不成孟学这一思想体系。“性善”是为讨论仁义礼智诸德的内在根据而设,为论证王道仁政的内在基础而论。要探讨孟子的性善学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如“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山之性也哉”,就是指山的本来的属性和资质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按现在的说法便是: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是不全面,也是不合理的。孟 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口之于味虽然是一种性,但君子不以此为性,只以此为命;仁之于父子虽然是命,君子不以此命,而是以此为性。孟子便是这样,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接下来就对孟子的性善大厦进行解读《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上述两段文字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以及人皆有之。 对于六个关键词进行概括,可以得出这么一句话: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是人。这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良心。这两段文字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在孟子的“性善论”立论的基点,极为重要。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孟子 公孙丑句上》第六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 告子章句上》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这段论述是说: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回复
2楼 “端”字的本义是植物的初生、开始等,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也就是以“四心”作为“四德”的开始、端绪,也就是说“四心”是“善”的开始。由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固有之”的,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有如人生而具有的四肢一样,都不是外界所赋予的。既然每个人都拥有“四端”,那么,社会上应该个个行善,无争斗,然而,为什么现实中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在行恶,相互斗争甚至残害呢?这便涉及到孟子性善论中的另一个问题:“修善”。“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准则。再者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如《孟子告子章句上》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具备有向善的条件:“四端”,但是由于“善端”是天生于人心的,所以人们往往不去探索它,就好比吃饭睡觉等生理需要一样,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大部分人从未关注过这些需要,就这样“四端”被遗失了,即孟子所说的“放心”,人们遗失了“善端”,便认为自己不具备从善的条件,不能从善,孟子认为这是自暴自弃,不尽其才。事实上。个人要经过不断地反思,将“放心”找回来,也就是“求放心”才能将善端保持下去。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矢人岂不二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慎也。这句话孟子想要表达的是仁与不仁是后天职业不同和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二、荀子及其性恶论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世人也称孙卿,战国时赵人”。荀子的生卒年很难考据,但根据已有的史料记载,推知他的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公元前298到公元前238之间。根据史料推测,同孟子一样,荀子也十分高寿。关于荀子的师承问题,史料并无记载,因此很难考据。儒家学派主张“入世”,因此荀子和孔子、孟子等先贤一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学术思想等等。他一生中曾去过齐、楚、赵、秦等国。倡行汤、武王之道,推行仁义而不黩武力,当时七国争雄,竞争激烈,已经达到了不进则退的地步,如不行武力则国之将亡,“王道”自然敌不过“霸道”。“学说不为各国君王所接受,周游列国之后,荀子留在兰陵,著书立著,之至去世。”[3][3]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荀子和孟子合传,认为孟荀齐名,但到了宋代以后,荀子却遭到主流思想的贬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荀子的思想成不了主流,但他为后世留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其深远意义无法估计。下面就对荀子所提的与孟子“性善论”相对而言的“性恶论”进行探讨。 (二)性恶论在《性恶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在这里给“性”下了一个定义:就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给“性”下了这么一个界定,那末,哪些东西才是不可学并且不可事的呢?接下来荀子便列举了例子来说明“性”的内涵,他说: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到了这里,我们便明白了荀子所指的“性”是哪些了,就如告子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的自然生理属性一样,荀子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前面在写孟子的时候,我们已经区分了人的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在荀子名篇《性恶论》的开头,荀子便提出了他的论点,他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为什么从人的自然属性这个角度出发,人性就是恶的?
2006-2-12 23:26 回复 孟繁一 3楼
1、人本身的生理需要即人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是恶的,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人生来就有这么些特点,如果顺着这些要求发展下去必定会产生如战争、相互残害、淫乱等种种“恶”的行为,因而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而造成暴乱。所以荀子认为假若顺着人的各种情欲发展下去,那么就会产生社会的动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事实上荀子的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有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就本身而言并无善恶之分。 2、从仁、义、礼、智等礼仪教化的起源看,人性是恶的。荀子说:古者圣王以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其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在荀子看来,木有曲性,金有钝性,因而人也有“恶”的本性,之所以会有礼仪、法度的产生,便是由于人性是恶的,由于木得矫正才能直,钝金得磨砺才能利,为了矫正世人的种种恶性,圣王便制定出礼仪、法度以正人心,荀子以礼仪、法度的起源再一次论证了“人性本恶”。 3、从“其善伪也”这个角度出发,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认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也就是说能够模仿学习的东西就称为伪。因此,“其善伪也”就是说“善”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人们向圣王君子学习、仿效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如果“善”是人的本性,那为什么还要向圣人学习,这是没必要的。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只是圣人们所有,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向圣人们学习,才有了善的可能,既然是后天学习所得,可学而能,可事而成,所以“善”不是人的本性。但是,既然善非人之本性,恶才是先天而成的,那末,人人为恶,圣王之善从何而来?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荀子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