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能源形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当前能源形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当前能源形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当前能源形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当前能源形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作者:张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科技传播

英文刊名: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3(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d9568633.html,/Periodical_kjcb201303043.aspx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国内的能源形势

我国的能源形势 一、我国能源结构特征总体看,中国能源结构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总量看,我国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居世界第1、第2、第12和第24位。从人均可采储量看,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据专家分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相对不足,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重要的资源。 (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约11.7亿tce,煤炭占61.03%、石油26.69%、天然气3.06%、水电8.98%、核电0.24%。1997年煤炭进入买方市场后库存持续上升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煤炭消费比重由1990年76.2%下降到2000年的61.03%。一次能源生产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9%、2%和4.8%上升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3)能源消费以工业为主。在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中,工业占总量的70%,居民生活占15%。与其它国家相比,工业消耗能源过多,交通运输所占比例太少,居民人均用能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倍左右。相关研究认为,与敌军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重工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轻的高能耗产业结构,是目前部门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近20年来,我国GDP能耗强度呈现出快速下降趋

势。据对1980年以来工业产值能耗变动原因分析,GDP能耗强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所致,有研究表明这部分贡献约为80%。 (4)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品种结构看,煤炭在能源终端消费中比重过大,天然气开发缓慢,水电开发程度仅有18.5%,煤层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小,石油受资源限制供需缺口逐渐扩大,能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已经影响到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从生产结构看,煤炭采掘能力过大,而清洁加工转换发展缓慢。天然气储量探明增长较快,应用开发不足,生产和管道转送能力部分闲置。电力待业发电、输送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小火电机组过多、配电网和高压输送能力弱抑制了电力消费的增长。从技术结构看,我国能源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技术供给与需求结构及资源结构失衡,在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表现的尤其突出。 二、我国能源发展环境 我国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以及粗放型数量扩张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能源工业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我国燃煤型大气污染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加重,并在全国相当大的区域引发了酸雨危害。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在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应该看到,当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字:安全形势、海上矛盾、中美关系、应对策略 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事实上,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仍有很多国家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在这里我仅列出两点觉得最为重要的。 1、海上问题矛盾激 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看,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战略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周边海域冲突多点爆发。 总之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中国在14年面临的海上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着力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 美国目前“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重要战略内涵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由“蓝水战略”升级为“棕水战略”,在此过程中,美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海南海争端链”,使其与第一、二岛链相配合,进一步围堵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争端链”较之“岛链”封锁,从军事上来讲更加紧密,冲绳本岛基地冲绳南岛监听站苏比克港新基地南沙非法睡莲基地潜在的金兰湾军事存在,将东海、南海打造成一个逐步收紧的口袋;从政治上来讲更加有效,苏岩礁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争端黄岩岛问题南沙争端,形成地缘政治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带。 二、日本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 随着2013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实施,日本方面妄图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几乎暴露无遗。不得不说,日本目前的种种举措与历史上的某些行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计划主要针对他国的陆地领土,而目前日本的军事大国迷梦主要着力于同他国的海洋争端。 在与邻国的几处海洋争端当中,日本将钓鱼岛问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其国家防卫重点由东北逐步转向西南正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日本将在中日海洋问题上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一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抗性立场,对我国海警力量正常的执法活动以及防空识别区的正常运行进行指责、骚扰;另一方面在东海油气开采问题上进一步抹黑中国,干扰我国正常的油气生产活动。与此同时,日本方面还将致力于使二者交织起来,在东海海域保持紧张状态,为日本的扩军炫武提供“理由”。而事实上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钓鱼岛中国就像被点了穴位的人,将会处处受制。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 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 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 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 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2009年第10期本刊专稿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杨玉峰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

中国能源供应形势及潜在风险分析

中国能源供应形势及潜在风险分析 2017年底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让本已淡出人们视野的“能源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在能源资源保障、国内能源生产能力、能源运输能力、能源进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的能源供应风险主要集中在国内,能源转型背景下不同品种能源的结构性、局部性不均衡问题将日益凸显。未来我国应全面整合数据资源,尽快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预测预警模型,完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在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和国内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应对及保障海外能源供应安全的能力体系建设。 1 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能源供给总体安全,能源自给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受能源转型、去产能以及下游需求复苏的影响,煤炭、天然气行业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的短缺,特别是天然气短缺问题将会成为未来影响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突出问题。 1.1 化石能源潜在自给能力相对较弱,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相对较大 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有限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BP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煤炭的储采比仅为3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4、印度的136、美国的357和俄罗斯的391。而受石油产量下降的影响,2017年我国石油储采比虽然增加至18.3,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4。天然气储采比增加至36.7,高于美国的10.9,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见表1。 表1 2017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能源资源储采比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8。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开发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2/3,技术可开发量4.25亿kW,占全国总量的71%。但截至2016年底,三省(区)水电装机容量1.35亿kW,开发程度仅为31.7%,远低于瑞士的92%、法国的88%、意大利的86%、德国的74%、日本的73%、美国的67%。我国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19个省(区、市)低风速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近10亿kW,但目前已开发量不到总量的7%,风电单位面积装机量最高的河北省,也仅为62.51 kW/km2,而德国平均可以达到136.97 kW/km2,其中不来梅州最高,约为430.69 kW/km2。 1.2 一次能源自给率降幅明显,不同能源品种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的供需失衡 2016年、2017年在全球经济维持较高增长态势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整体稳中向好,下游能源需求逐渐回暖,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渐推进,我国能源市场整体由宽松转向紧平衡,一次能源自给率降为76.8%,较2015年下降7.3个百分点,较2010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虽然相对主要能源消费国,我国一次能源自给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15年美国能源自给率约为92.7%,英国为65.4%,日本为6.9%,印度为65.7%),但降幅显著。 分品种来看,在市场无形之手以及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煤炭行业呈现出总量过剩和部分区域供应不足的局面,结构性短缺和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石油行业方面,从2016年开始,我国原油产量连续两年跌破2 亿t,进口原油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美国历史最高水平66%,达到67.9%。但从原油进口来源地分布来看,多元化趋势明显。2016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所占份额已经下降至48%,俄罗斯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2017年,我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占比进一步降至12.5%,进口前5位国家占比也从2010年的60.2%降为55.3%。天然气行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2017年天然气需求增速高达15.3%,但产量增速仅为8.5%。天然气供应紧张范围由京津冀地区蔓延至山东、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甚至连新疆、四川、青海、陕西这样的产气大省(区)都出现“气不够用”的情况。据统计,2017年全国除西藏、广西、广东、福建以及东北等少数省份外,其余省份均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现象。电力行业方面,虽然电力消费增速有所回升,但整体供需形势依旧宽松,煤电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区电力严重过剩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图1 2001—2017年我国能源自给率情况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许多风浪,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恶化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台湾的国家化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调整。这种分析的方法同时考虑了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科索沃战争后,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成为了热点问题。一反原来重视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处于紧迫的境地。撞机事件加强了这种观点。这种研究方法把国家安全定位于国际安全的层面上,忽视了国内安全中的一些突出方面,例如经济安全形势仍很严峻,少数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仍然猖獗等等。 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中国所处的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从国内安全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断进步。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着,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由于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思路,中国国内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走的过快,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国内安全形势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但是,这不能说国内安全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国内政治安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和统一问题,和国际安全形势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解决变的更加棘手。腐败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国内安全问题。国内文化安全除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之外,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贫乏和认同危机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拿成绩最大的经济发展来看,也还是问题不少。中国经济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所暴露出来的许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确实令人忧虑。 总之,中国的国家安全挑战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时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国土主权与周边环境等等困境的制约。在国际安全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形势下,我们的中心应该偏向于国内发展,用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国内发展是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根本。运用有效的国际战略,充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安全形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任务。而国内安全是国内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经济秩序,才能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处理涉及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外交内政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不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又及时提升自己的国防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走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统一之路。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形势 2、影响和趋势 3、中国的现状和挑战 4、措施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 2010-02-08 09:11:25 中国改革论坛作者:杨敏英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作者简介:杨敏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能源技术经济。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 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2017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形势与政策》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文献综述: 一、《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苏晓辉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北亚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与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方不可撼动,核能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 二、《北冰洋权益争夺战升温》《人民日报》 北冰洋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随着北极圈海域冰

川不断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渐拓宽,也使得进行大规模能源开发成为可能。据统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超过1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频频动作。8月22日,丹麦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三、《2011年全球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与展望》国际能源网 国际能源署在最近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报告中警告说,世界正向非可持续化的能源方向发展,偏离了最初的研究目标。经济的放缓释放了短期的石油市场压力,也期待着利比亚石油的重新供应。但石油平均价格仍处于高位,预计在2035年达到120美元/桶。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没有明确的信号来推动清洁能源的投资,高排放的结构将被“锁

定”,这将使我们越来越难达到所设定的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迟缓的行动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2011年全球十大能源新闻解析》《中国化工报》 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对2011年世界能源领域的新闻事件进行了评比,最终评选出十大能源新闻事件。从这个十大能源新闻排行榜,我们可以窥见今年全球的能源发展大事、热点。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能源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及其他方面热点的“策源地”。 五、《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中国市场》 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上下。但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零增长估计要到2035年以后才能实现。届时中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亿吨石油当量,而且仍将以煤为主,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分别增至25%和10%以上。可以这样理

浅析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析(新版)

浅析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 析(新版) Safety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is the guarantee of efficiency.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浅析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析(新版)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际油价的飞涨,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正在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从当前的国内外局势来看,中国面临的主要是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由于对进口能源产品依赖的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提高能源供应安全的措施,通过政府、社会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确保在能源安全形势愈发紧张的新世纪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论文关键词:能源石油安全潜在问题决策 一、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在经济安全和环境这三大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增加。据2001年资料统计,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石油占38.5%,天然气占24.7%。因此,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态,一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长,加剧了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突显出我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 二、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太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进口的原油中56%来自中东地区,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中有四个是中东国家分别为(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原油来源进口国。2003年仍有50.8%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