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格式:ppt
- 大小:414.54 KB
- 文档页数:20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3-6周龄的肉鸡和蛋鸡。
该病的特点是对鸡布鲁氏囊(法氏囊)的选择性破坏,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对后续感染的疾病易感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群体死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鸡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综合防控十分重要。
一、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常规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类型,饲料改善疫苗(FDR),联合疫苗(Ibd+ND+IBV),Necrotic Enteritis疫苗(NE live)等多种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农户在购买疫苗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假冒伪劣产品。
二、养殖环境改善良好的养殖环境对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重要意义。
饲养场所要保持干燥通风,适度排泄,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存活的条件。
避免饲养密度过高,以减少鸡之间的接触,避免疫病病毒的传播。
饲养场所还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常见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其他鸡病病毒与细菌的交叉感染。
三、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
首先是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安全,饲料应保持新鲜、无霉变,饮水要保持清洁。
其次是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导致鸡之间的接触过密。
还要注意控制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以维持鸡的免疫系统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早期发现和治疗及时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农户应该定期观察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工作,及时了解鸡场内的疫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
五、加强人员防护在饲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健康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家禽,特别是对鸡的危害最大,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保健等方面的措施,本文将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常用的方法,应该选择优质疫苗,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雏鸡在孵化后第7~10天龄时,进行一次法氏囊病疫苗接种,在鸡隻5周龄时进行第2次疫苗接种,在鸡隻12周龄时进行第3次疫苗接种。
在疫苗接种后,需要定期检查鸡隻的免疫情况,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二、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的关键,要做到合理饲养密度,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
要加强对鸡隻的日常管理,保证鸡隻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病变,及时处理。
监测是预防疾病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定期对鸡隻进行监测,确保鸡群的健康状态。
一旦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同时进行检测确认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四、完善防疫隔离措施对于饲养场,要做好动物的防疫隔离,对外来的禽类要进行隔离观察,要严格控制饲养场的人员和车辆出入,确保病毒不会从外界传入。
五、加强免疫力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合理饲养、科学喂养、保健等方式提高鸡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监测、防疫隔离和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保障鸡群的健康。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简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也叫鸡传染性鸟败衰病、鸡传染性法氏疾病等,是由IBD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IBD主要感染家禽的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导致法氏囊萎缩、免疫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抵抗力下降,易于罹患其他疾病。
IBD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IBD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临床症状IBD的症状五花八门,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羽毛萎葱•嗜睡不饮•脱水、体重下降•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和腹泻•死亡率较高实验室检查若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常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随着病毒抗体的产生,鸡血清中可以测出病毒抗体。
•病毒检测: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也是IBD的诊断方法之一,此方法通过对影响法氏囊的病理改变进行诊断。
具体方法为:•将影响法氏囊的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中的组织结构,检测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治疗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目前市面上商用的疫苗有IBDV-H120、IBDV-H52、IBDV-VAX等。
接种疫苗可以帮助鸡群建立免疫保护屏障,降低病毒感染率,并增强鸡的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另一种方法,可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例如环磷酰胺、伊菲沙星、1-丙硫氧嘧啶等。
药物治疗可帮助鸡增强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鸡只能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
预防清洁卫生清洁卫生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保持清洁,尽可能减少异物和污物对鸡的影响,并且应按时更换清洁的饮水设备,保持鸡舍空气新鲜。
隔离新购买的鸡只应进行隔离,预防潜伏期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若出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
隔离区域应与其它鸡舍相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作者:韩坤王霞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2年第05期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突然发病、排白色稀便、肌肉出血、法氏囊肿胀、坏死或萎缩为特征的雏鸡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感染雏鸡,在感染后对法氏囊造成的损伤严重,法氏囊作为中枢免疫器官,会影响到B细胞的产生,从而使得抗体产生受到影响,使得病鸡出现免疫抑制的情况。
这样就会造成鸡群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升高,最终导致混合感染,使得病鸡死亡率突升,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从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控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并重点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以期减少养鸡业的经济损失,为广大养鸡场在临床上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于1957年于美国发现,1979年首次在我国广州暴发,随后在我国广泛传播。
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且常呈暴发形式发生,广泛存在于各养鸡地区,由于其主要侵袭鸡的法氏囊,而法氏囊又是禽类的免疫中枢,受到侵袭后会大量丢失淋巴细胞,造成免疫抑制,进一步降低病禽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从而使病禽对其他疾病更易感染,因此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以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良性发展。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雞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致病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该病毒直径为55~60nm,单层衣壳,无囊膜,多呈二十面体对称,是禽双RNA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由VP1、VP2、VP3、VP4、VP5五种特异性蛋白组成,目前已知有2种血清型,分别是I型和Ⅱ型,其中血清I型分为经典毒株、变异株和超强毒株[1]。
而我国目前同时存在3种类型的毒株流行,其中,以超强毒株流行为主,且由于该毒株适应性很强,很难根除,并且地区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序列和致病特性均有差异。
点及防治2023-11-06contents •疾病概述•流行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案例分析与应用•研究展望与挑战目录01疾病概述定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和免疫系统,导致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和产蛋量下降。
症状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羽毛蓬乱、鸡冠苍白、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极度虚弱和死亡。
定义与症状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禽腺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可在鸡舍内长时间存活。
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鸡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接传播。
此外,带毒的野鸟和昆虫也能传播该病。
病原与传播途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导致鸡群生产力下降,如产蛋量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等。
同时,发病鸡只死亡率较高,严重时可导致大量鸡只死亡。
危害该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等。
此外,病鸡免疫系统受损,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进一步加重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危害与经济损失02流行特点地区与季节分布地区分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流行于集约化养鸡场。
季节分布该病可常年发生,但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易感动物与群体分布易感动物主要感染鸡,特别是雏鸡,其他禽类如鸭、鹅等也可感染,但较少见。
群体分布在鸡群中,该病的感染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通常较低,一般为10%-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如抗原变异和基因变异等。
进化趋势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病毒的抗原变异和基因变异均有所增加,导致病毒的毒力有所增强。
变异变异与进化趋势VS0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严重贫血,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肌肉和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胸部和腿部肌肉出血、萎缩甚至坏死。
病鸡脱水严重、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颈缩回,翅下垂,呆立不动,食欲减少或废绝,怕冷,口渴,虚弱,排白色水样稀粪。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5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作为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IBDV 可严重损伤法氏囊组织内未成熟的B 淋巴细胞,从而引起免疫抑制,鸡只极易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ND )等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并且能够降低鸡机体对其他疫苗体液免疫应答能力,导致免疫失败[1]。
IBD 传播迅速、病程短,具有高致死率,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1病原及流行特点1)IBDV 是一种双链RNA 病毒,其血清型有IBDV 血清I 型、IBDV 血清Ⅱ型(对鸡无致病性),IBDV 血清I 型根据抗原特性和致病性不同可分为经典毒株、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vvIBDV)[1],3种类型的毒株目前均在国内流行,以vvIBDV 流行为主,但从2019年国内蛋(肉)鸡群中陆续发现IBDV 新型变异株(nv-IBDV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或存在,且nv-IBDV 流行比例呈逐渐上升态势,特别是2021年以后,nv-IBDV 流行比例占90%左右[2]。
2)IBDV 无囊膜,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在鸡舍及周边环境中长期存活。
IBD 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鸡、带毒鸡以及被IBDV 污染的鸡舍等,健康鸡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被IBDV 污染的粪便、垫料、饲料、饮水、用具以及人员和车辆等间接传播[3]。
3)IBD 主要侵害雏鸡(3~12周龄)和青年鸡。
与蛋鸡相比,肉鸡的发病率较高,以2~4周龄肉鸡最易感染。
IBD 常呈地方性流行,且无显著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
2临床症状IBD 的潜伏期为2~3d 。
鸡场初发IBD 疫情时,通常雏鸡群大批突然发病,病鸡自啄肛门,腹泻,排灰白色水样稀粪,污染泄殖腔周围的羽毛。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精神沉郁,缩颈闭目,羽毛蓬乱,双翅下垂,体温升高,喜扎堆,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
发病后期,病鸡颈部或全身震颤,步态不稳,重症病例趴卧不起,机体明显脱水且极度虚弱,最终衰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