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 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

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 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 ),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

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 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

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

群灿烂的明星。而 1611 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

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

" 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 " 的

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 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 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 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 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 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 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 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 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 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 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 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 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办高等翻译教

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 高年级开设翻译班

(Tran slation Worksh op ),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

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 "国际译联")以及国 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 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 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 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目前,西方翻 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逐渐恢复,科学技术 (一)兴

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2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史上两条翻译研究传统路线

1)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

法作用的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

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

等,它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以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2)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

加切奇拉泽、英国的斯坦纳等)的文艺翻译线,它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

以完成理想意义上的文学文化交流。此路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

点是进行再创造,这条路线的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

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分析,他们还强调尊重译语文化,

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2.1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

1 西塞罗(Marcuss Tullirs Cicero,106-43BC)

interpres )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 ) 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 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 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 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 )与不准确(inaccuracy ) 的问题向前发展。 2 贺拉斯(Quintus Heratius Flaccus ) 主张活译,反对直译,主张创作和翻译中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3哲罗姆(St.Jerome )(罗马帝国后期)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应区别对待文

学翻译和宗教翻译,认为在《圣经》翻译中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但在 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进而提出掺入自 己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译作像原文一样优美。翻译主张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4 奥古斯丁( St.Augustine ) 提出在翻译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读者,采用“朴素、典雅、 庄严” 三种不同的风格,翻译中应考虑“所指” “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等。这些观 点对后世的语言死译与活译的利弊 讲究译文的风格和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 “作为解释员”

(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