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一百签

道家一百签

道家一百签
道家一百签

第一首宋太祖黄袍加身

天开地辟结良缘日吉时良万事全若得此籤非小可人行中正帝王宣

第二首姜太公渭水垂钓

鲸鱼未化守江湖未许升腾离碧波异日峥嵘身变态从教一跃禹门过

第三首燕将独守聊城冲

风冒南去还归役役劳身似燕儿啣啣得泥来成叠后到头叠坏复成泥

第四首长乐老历相五代

菱花镜破复重圆自此门闾重改换女再求夫男再婚更添福稜与儿孙

第五首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

一锄掘地要求泉努力求之得最先无意俄然遇知己相逢携手上青天

第六首兰相如完璧归赵

投身巖下饲於菟须是还他大丈夫舍己也应难再得通行天下此人无

第七首廉将军思用赵人

奔波役役重重险带水拖泥又渡山更虑他方求别用千山万水未能还

第八首范文公断羹昼粥

岁寒松柏古栽培雨雪风霜总不摧异日必当成大用功名作个栋樑材

第九首赵韩王半部论语定天下

劳君问我心中事此意偏宜说向公一片灵台明以镜恰如明月正当空

第十首秦昭王连城求赵璧

椟蔽无价宝和珍只管他乡外处寻好似将灯来觅火不如安静莫劳心

第十一首刘先主入赘东吴

欲求好事喜非常争奈姻婚只暂忙毕竟到头成好事贵人接引贵人乡

第十二首包胥九顿泣秦庭

时临否极泰当来抖擞从君出暗埃若遇卯寅佳信至管教立志事和谐

第十三首信陵君存赵辞封

自小生身富贵家眼前万事总奢华要君赐受金鱼袋四海传名足可夸

第十四首管仲三熏三沐见齐桓

宛如仙鹤出樊笼脱却羁縻处处通南北东西无障碍任君直上九霄中

第十五首商君不听赵良言

触人口气最难吞忽有灾危祸到门卵破巢空无宿处深为稳便把心存

第十六首明神宗要活海瑞

攒眉思虑暂时开尺尺云开见日来宛似污泥中片玉良工一举出尘埃

第十七首李斯遗药杀韩非

莫听闲言是与非晨昏只好念阿弥若将妄语为真实画饼如何疗得飢

第十八首鬼谷子演课金乌

西坠兔东临日夜循环恒古今僧道得之无不利工商农士各开心

第十九首杨雄仕新为莽大夫

急水滩头放艇时狂风作浪欲何为待他浪静风停后稳载船归过不危

第二十首苏武援官典属国

当春久雨喜初晴玉兔金乌渐渐明旧事已成新事遂看看一跳入蓬瀛

第二十一首邵康节定阴阳阴阳道合总由天女嫁男婚岂偶然但看龙蛇堪运动熊罢什梦喜团圆

第二十二首王孝先为民祈祷

四郊田亩皆枯竭久旱俄然三日霖花果草芽俱润泽始知一雨值千金

第二十三首孙策以玺借哀兵

欲攀仙桂蟾宫去岂虑天门不开放谋望一般音信好高人自送岭头来

第二十四首文种不听范少伯

不成邻里不成家水泡痴人似落花若问君恩难得力到头毕竟事如麻

第二十五首伍子胥过昭关

过了忧危第几重从今再历永无凶宽心自有宽心计得遇高人护圣功

第二十六首桓温得殷浩书

上下传来事总虚天边接得一封书书中许我功名事直待终时亦是无

第二十七首李邺侯白衣宰相

一谋一用一番机虑后疑前不敢为时至自然逢责助银墙铁壁好安居

第二十八首孟尝君鸡鸣度关

东方月上正婵娟顷刻云遮月半边莫道圆时还又缺须教缺处复重圆

第二十九首百里奚食牛入相

宝剑光芒出匣时匣中应不被尘欺贵人亲手提携起尽可防身更勿疑

第三十首楚怀主入秦武关

劝君切莫向他求似鹤飞来暗箭技若去採薪蛇伏草恐遭毒手也堪忧

第三十一首达摩西壁

清闲无事静处坐飢时吃饭困时卧放下身心不用忙必定不遭殃与祸

第三十二首常何荐马周

渺渺前途事可疑石中藏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明剖始觉其中碧玉奇

第三十三首鲍叔进管仲

石藏美玉在中心得指何须向外寻直得高人来剖析恰如灵雨涤烦襟

第三十四首文中子上太平策

出人行藏礼义恭言必忠良听入聪心下了然俱洞澈光明如日正当空

第三十五首刘关张古城相会

衣冠重整旧宿风道是无功却有功扫却当途荆棘碍三人共议事相同

第三十六首刘先主进霞萌关

目前病讼不须忧实地资财尽可求恰好繁猿今脱锁得归仙洞去来游

第三十七首管公明避隐辽东

欲问身心运泰时风中灯烛不相宜争如收拾深堂坐庶免光摇静处期

第三十八首淮阴侯背楚归汉

镜月当空出匣时刹那云雾暗迷离宽心守时浮云散更改相宜可望为

第三十九首曹操遣祢衡投黄祖

天边消息应难问切莫私心强望求若把石头磨作镜精神枉费一时休

第四十首马援女为皇后

红轮西坠兔东升阴长阳消是两形若是女人占此卦增添福禄称心情

第四十一首董卓鄮坞藏金

无限好事君须记恰如认贼作为子莫贪眼下有些甜可虑他时还受苦

第四十二首温公入相除新法

君垂恩泽润无边覆祷祈穰没党偏一切有情皆受用均沾乐利得周全

第四十三首泗水亭长作天子

天地交泰万物新自形自色自怡神森罗万象皆精彩事事合谐得称人

第四十四首周郎赤壁败曹兵

棋逢敌手要藏机黑白盘中未决时到底欲知谁胜负须教先着相机宜

第四十五首张良受书圯上老人

温柔自是胜强刚行善于门大吉昌若是有人占此卦宛如正渴遇琼浆

第四十六首赵韩王为村学究

劝君耐守旧生涯把定身心莫听邪直待有人轻着力满园枯木再开花

第四十七首高远夫五十得名

锦上添花色更鲜运来禄马喜双全时人莫讶功名晚一举登科四海传

第四十八首班超万里封侯昆

鸟鸟秋光化作鹏翱翔得意尽飞腾直沖万里云霄外任是诸禽总不能

第五十一首诸葛公隆中高卧

夏日初临日正长人皆愁恼热非常天公也解诸人意故遣薰风特送凉

第五十三首王景略扪虱谈兵

夏日初临日正长人皆愁恼热非常天公也解诸人意故遣薰风特送凉

第五十四首吕仙枕黄梁未熟

梦中得宝醒来无应说巫山只是虚苦问婚姻并病讼别寻生路得相宜

第五十五首郭暧尚公主

相传罔替子孙贤衣禄丰盈富在天金马玉堂人快乐飢时吃饭困时眠

第五十六首范少白泛舟五湖

涧小石粗流水响力劳撑驾恐损伤路须指出前江去风静潮平尽不妨

第五十七首宁戚饭牛叩角

闻是闻非风过耳好衣好禄日当空君须记取他年事汝意还同我意同

第五十八首罗隐归咎越王

忠言善语君须记莫向他方求别艺劝君安守旧生涯除却有余都不是

第六十首先主连营

抱薪救火火增烟烧却三千及大千若问营谋恲出入不如收拾莫忧燃

第六十一首廝养卒走燕取归赵王

日上吟诗月下歌逢场作戏笑呵呵相逢会处难藏隐喝采齐声嗹哩啰

第六十二首吕蒙正破窑守困

晨昏全赖佛扶持虽是逢危不见危若得贵人来接引此时福禄自相随

第六十三首黄孝子万里寻亲

昔日行船失了针今朝依旧海中寻若还寻得原针在也费功夫也费心

第六十四首石崇被害

譬若金鳞放碧漪暗遭罗网四边围思量无计翻身出命到泉关苦独悲

第六十五首越王勾践栖曾稽山

眼前欢喜未为欢危不危兮安不安割肉成疮因甚事不如守旧得安全

第六十六首楚霸王阴陵失道

路险马行人去远失群羊困虎相当危难船过风翻浪春暮花残天降藉

第六十七首管仲齐相

一条金秤等君情无减无增无重轻为是平生心正直文章不识义皆明

第六十八首李吉甫三代为相

门庭清吉梦祯祥积善于门大吉昌讼理婚成蚕又熟病逢良药得安康

第六十九首程婴匿孤存赵

冬来岭上一枝梅叶落枯枝总不摧探得阳春消息近依然还我作花魁

第七十首诸葛与关公说亲

朝朝役役恰如蜂飞来飞去西复东春暮花残无觅处此身不恋旧丛中

第七十一首貂蝉从王司徒计

谁知爱宠遇强徒女子当年嫁二夫自是一弓施两箭骑龙跨马上安居

第七十二首刘智远打磨房

弄蜂须要求他蜜只怕遭他尾上针虽是眼前有异路暗里深藏荆棘林

第七十三首萧何月下追韩信

春雷震起蛰中虫脱却凡尘出旧墉忽过风云交际处自然变化得成龙

第七十四首韩非入秦被害

佣飞野鹤自投笼欲举鹏霄落陷中南北东西浑障碍此身憔悴恨无穷

第七十五首伍子胥中流得兰桨

宛如抱虎过山前战战竞竞胆碎寒幸得山前逢妙手方能保得一身安

第七十六首孙叔敖隐处海滨

鱼龙混杂意和同耐守寒潭未济中不觉一朝头角耸禹门一跳到天宫

第七十七首范睢相秦

梦中说梦获多财身外浮名总莫猜水远山遥难信定贵人一指笑颜开

第七十八首秦宓屈张温

冷水来浇白雪洋不寒不热自温凉要行天下无他事惟有中藏一艺强

第七十九首魏颗得老人结草

虚空结愿结人终保得人安愿未还得兔忘蹄真绝迹敢将初誓谩轻瞒

第八十首郭令公免胄见吐蕃

直上高山去学仙岂知一旦帝王宣青天白日常明照志在声名四海传

第八十一首风送籐王阁

庭前叶落暮秋时行客奔程势若飞谢得天公轻着力顺风相送宝船归

第八十三首马周入都投旅店

譬若初三四五蟾半无半有未完全须教十五良宵夜到处清光到处圆

第八十四首李广灞陵夜猎

因名丧德不和同切忌忙中变作凶醉后不知何处去青松影里睡朦胧

第八十五首苏奏抵掌华屋

重开山后藏前事万宝园中可再团醉咏新诗添逸兴贵人接引上云衢

第八十六首西王母献益地团

春来花发映阳台万里舟行进宝来跃过禹门三级浪恰如平地一声雷

第八十七首魏武帝羊肠失路

人行半岭日啣山峻险崎巖未可攀仰望上天垂护佑此身犹在太虚间

第八十八首张子房误中副车

木雕一虎在山林远望威容意不禁縰说不妨终可畏此身如人大江心

第八十九首姜太公渭水遇文王

出人营谋大吉昌无瑕玉在石中藏如今幸得高人指获宝从心喜不常

第九十首刘先主如鱼得水

忽朝一信下天墀宝贝船装满载归若问前程成底事始终应得贵人提

第九十一首宗壳心长风破浪

好把悉眉须展开大才大用荐将来一条大路平如掌凡有施为总称怀

第九十二首李固言柳汁染衣

经商得利称心怀福禄荣华倍获财若问进身谋望事秀才一举状元回

第九十三首卫懿公赐鹤乘轩

鸾凤翎毛雨压垂此时应被雀轻欺忽朝一日云霄霁依旧还教振羽衣

第九十四首王君公避世墙东

小人君子别贤愚事有差讹合是非琴遇知音当鼓操争如定静得便宜

第九十五首刘太尉闻鸡起舞

事业功勤暮与朝荣华物态不胜饶报君记取金鸡斗福禄声名价自超

第九十六首汾阳王七夕天孙

巍巍宝塔不寻常八面玲珑尽放光劝汝志心勤顶礼天龙拥护降千祥

第九十七首邓通铜铸钱

园林月色摇疏影恍若铺成满地琼几度儿童来收拾岂知收拾总无成

第九十八首陶渊明三径关门

经商出入事迟疑恐惹闲愁与是非如鸟飞投罗网陷相看能有几人知

第九十九首塞翁失马

等闲骑马着鞭来半有忧危半有财似火方烧头上屋天教一雨荡殃灾

第一百首楚襄王阳台梦醒

欲就东兮欲就西逢人说事转癡迷登山不见神仙面莫若归休更勿提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对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相信早已耳闻目睹许多许多。但是即使今天问我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我却脑袋空空,什么也说不清楚、说不出来。更何况这个大题目,要我谈谈这两者的相异之处。我自认为这不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只能依我目前的能力简略的浅谈这个题目。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研究论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同点的研究 姓名 (学校学院地点邮编) 摘要: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两座对立的高峰,其核心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变现为儒家的“人”与道家的“道”相对。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同点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古到今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研究两者的异同,合理地利用两者的优势,将会对我们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 儒家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的孟子说,人一生下来,先天就具有四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人性”:其一,恻隐之心(爱心);其二,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其三,知礼之心(辞让之心);其四,是非之心。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对后人很有启发。首先孟子认为人必须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忧患对人有好处,因此不要害怕忧患,它可以使人成长、成熟,取得经验;而安乐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停止进步。其次,孟子认为人必须说真话,他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每天早上总是说王公大人请他赴宴,久之他的妻妾就有点怀疑,你的宴会何以如此之多?齐人之妻跟踪而去,才发现原来丈夫是到坟场上去吃上坟的东西。妻回到家里告诉了妾,说此人不值得我们托付终身,两人遂抱头痛哭。故事很生动,道理极深刻。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而以道为中心。道的特征是浑沌,混沌是浑沌的表象,浑沌是混沌的实质。人类中百万分之999999人看到的世界是混沌现象,唯有那百万分之一人看到的世界是浑沌现象,耶稣、释迦牟尼、老子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浑沌的,而不是混沌的。混沌认识是狭义的、片面的、局部的、线性的;浑沌认识是广义的、全面的、整体的、非线性的。 《老子》一书中指出,天道有一个特点:“不言”。天道广大无边,囊括一切,但它“不言”,不需争斗,不管亲疏,大公无私。对于人道,老子提出了“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勉强去做。老子强调,要用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关系来梳理自己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一心扑在真理上,不计名利;人还应该做到心胸阔大,能够容纳百物,做到为而不露,勇而不显。老子追求的境界,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发现天道和人道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天道自然而然,但人道却不是这样。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名混沌。倏与忽在混沌之地受到混沌的友善对待。倏与忽见混沌身上没有七窍,看不到美景,听不到音乐,吃不到美味,闻不到花香,就想办法给混沌开窍。七日开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不要以人道的模式去改造自然,要保留自然的特色,允许“混沌”的存在。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

道家与儒家

浅谈道家与儒家 内容摘要:阐述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介绍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与发展。最终揭示道家与儒家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和哲学思考。。 关键词:道、老子、庄子、道家、文化、哲学、孔子、儒、圣人、孟子。 道家 从历史角度看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一.道家历史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形成的一个以ˇ道ˇ为核心的学派。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后来道家又与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阴阳家、儒家、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汉武帝之后,由于独尊儒术,黄老之学开始衰落,然而,道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二.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三.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

儒家和道家的完美人生观

完美人生 自古儒道皆存在相同与差异,二者相辅相成,贯穿了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留给后人不尽的感悟。儒家和道家皆有自己的境界,对人生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完美人生的认可。 历史在变化,追求亦随之升华。在这两千年里,儒家的思想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对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各有不同,时期不同,追求的东西必然不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当年一时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清闲的日子,无忧无虑,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或许那一刻的孔子认为完美的生活即是这样的,但是时代决定了这只是一种假象,是不切合实际的存在。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士更多的希望是安定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能完成这样的才是完美的人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可以完美的诠释当时儒家人的人生追求。 当天下既定,封建王朝取代了诸侯争霸之后,人民的生活趋向稳定,儒家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升华,他们不再局限于为民,

而是为君为国,看过了太多的思想门派的消逝,他们知道只有为君王服务,才可以得到儒家的存活与壮大。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人的思想一下有了巨大的改变,入朝为官,有功于国,有利于君,有惠于民成了他们新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或许是最能概括儒家学子的一句话了,先修身,后齐家,最后可以为君王治国平天下,这可谓是最完美的人生了,从此以后,无数的儒家人士活跃在中国政治的舞台上,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成败,历史的替代迭更,儒家人始终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一生追求。无论是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昌黎,宋代的范仲淹。他们都完美的诠释了儒家的思想追求,完美人生的含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一个儒家人士该有的思想追求,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发扬儒术,名垂千古啊。 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替,儒家的思想在融合其他的思想后,却有了新的感悟,追求和境界也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儒家思想不仅仅作为一个士人登朝为官的理想追求,他也无数的人们戴上了枷锁,使儒家思想有了精神的压迫,完美的人生不仅仅是以前的概念了,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较之以前,儒家的完美人生再上一层楼,这大概是一直到民国一直存在的儒家正统思想吧,成为后世儒学人士的思想追求。 不过与之相对的,也有不服从他的思想人士出现,陆九渊和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摘要】儒家道家延续了2000多年,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政治效应、价值体现、“有”“无”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儒家和道家分别形成了出世和入世的哲学。 【关键词】儒家;道家;思想;异同点 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儒家道家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道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三)儒家道家的“有”“无”思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另一个逻辑环节——“无”。如果我们用这对范畴来理解中国文化,那么儒家的建构目标便是“有”,道家的解构目的则是“无”。同黑格尔观点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解构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

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 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所以儒派学者,大部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他们的人生态度,只是乐天知命,注重现实。他们的工夫,在于存心养性,明德、修身。他们虽也有一套“浩气长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却终不能解决人类生死的大问题,这不能不说的确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 儒家是中国建立最早、延续是最长久的一个学术派别。然而儒家又是一个内部分化十分严重的学派,既有唯物与唯心的抗争,又有进步与保守的对立。但总体来讲,儒学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人生观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所崇尚的是“礼”和“仁”。其云“女为君子儒,毋位小人儒”,其实质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执著的追求衣食上的富足,而要把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和治国安民之道作为人生的目标。《论语》有云:“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爱人,是推己及人的爱,是对民众的泛爱,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浅析电影《英雄》中儒家与道家的核心理念

浅析电影《英雄》中儒家与道家的核心理念 摘要:电影《英雄》投射出儒家与道家的核心理念,儒家的复仇文化是行刺动机的根源,刺客放弃行刺的原因是胸怀天下。从“复仇”到“胸怀天下”的转变则是由道家思想来完成的。 关键词:《英雄》儒家道家理念 电影《英雄》被誉为“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这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的核心理念。 这部电影的题目叫做《英雄》,故事的蓝本是“荆轲刺秦王”。既然以行刺为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什么题目叫做“英雄”而不是“刺客”之类?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英雄”一词的内涵上。刘劭在《人物志?英雄》中写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也就是说英雄需要具备两个要素:“聪明秀出”和“胆力过人”。这部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上到秦王,中到刺客,下到婢女学子,无一不胆力过人,这一点不必赘述,而影片想要重点表现的则是“聪明秀出”,是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结合才能完整地诠释“英雄”的主题。这一思想内涵的主要内核,则是儒家与道家。

儒道两家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产生了 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洗礼之后逐渐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核。但是,儒家与道家有着不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今天的主题就是从《英雄》这部电影中看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呈现的。 这部电影以行刺开始,以放弃行刺结束,从行刺到放弃行刺,无名一步步地逼近秦王,他杀死秦王的几率不断增加,但他的内心却在逐渐动摇,最后在行刺成功的几率达到峰值的时候放弃了致命一击。那么,他因何行刺,有因何放弃行刺,这中间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呢? 解读这部电影需要抓住一个线索意象,那就是“剑”。在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秦王面对残剑写的“剑”字,悟出了剑法的三重境界:“剑法,其第一层境界,讲求人剑合一,剑就是人,人就是剑,手中寸草也是利器;其第二层境界,讲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虽赤手空拳,却能以剑气杀人于百步之外;而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这三重境界昭示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演绎出了无名从行刺到放弃行刺的思想变化过程。第一层境界揭示的是无名行刺的动机,那就是复仇。影片中复仇的情绪就显得尤为强烈。儒家文化十分强调甚至鼓励复仇,尤其是家国之仇,此仇若是不

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比较(转)

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异同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儒道文化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在笔者没有第一次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指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而这些属于中国古人的思想原则在影片中就有着很鲜明的呈现。 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要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例如说在影片的一开始,情节就交代: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为了表示自己有看破江湖恩怨情仇的决心,他决定把自己的那把拥有四百年历史并且伤人无数的青冥剑托付于红颜知己俞秀莲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 也许这样的情节太过平淡,以至于难以引起人们对这段情节的关注。那么,笔者想说,其实“剑”在此处其实只是充当了一种东西的意象,而剑映射的东西,就是创作者最想说但却没有明说的——权力。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充分的满足呢?答复是: 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即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26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允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的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的学说则为一大“肯定”。 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168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供给的A 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则自己从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都市,消毒,以及A字甲级等等,必然会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都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絪蕴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会不首肯老子的意思或者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斯的: 第一,它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化﹑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幻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198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摘要:以往著作中,凡是谈到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的时候,很多作者都是按图索骥,从儒家和道家经典中摘录和旅游相关的论述,可是旅游这个词汇是现代才有的,直接从儒家或者道家经典去寻找,难免牵强附会。谈旅游观还勉强能找到那么好像跟旅有点关系的句子,如果换成爱情观,或者从儒家道家看现代经济危机,那些作者岂不傻眼了吗。这种盲人摸象的做法所得出的结论不知误导了多少读者。所以我写这篇文章上来先介绍两家思想的特点,先融入两家思想之中,领悟两家思想的真谛后再跳出来看旅游。 关键字:儒家,道家,旅游观 我之所以用大篇幅来介绍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是受六祖慧能指月的启发。指月之说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我们这里要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明月,而不是儒家和道家的“手指”。当我们理解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后,至于两家的旅游观就胸有成竹了。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老于好动,不亦宜乎。 1.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

简谈儒家与道家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教学大纲 人文社科部 2008年9月

编写说明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2、课程名称(英文):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3、预修课程: 无 4、修读对象: 本专科生 5、课程教材: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为人文通识类选修课,其功能主要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着重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思维模式、代表人物、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探讨其消极因素与应对策略。 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古籍阅读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1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16课时,考试2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1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派别 2 《周易》——儒家与道家共同的经典 3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孔子) 4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孟荀) 5 《老》《庄》——道家哲学的两座高峰 6 汉代儒学——儒家的发展期 7 宋明儒学——儒家的成熟期(程朱陈叶) 8 宋明儒学——儒家的成熟期(陆王) 9 考试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一章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派别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明了学习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掌握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哲学”的来历 2、中国哲学是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之一 二、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1、儒家主干说 2、道家主干说 3、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要派别 三、以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情感型哲学 2、内向型哲学 3、阴性的哲学 四、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1、对于炎黄子孙的影响 2、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 3、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浅析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浅析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杨玉萍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具有各自的主体内涵与精神特质。本文从二 者各自的精神特质出发,就天人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人格及人生修养四个方面来阐述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儒道人生哲学。 关键词:孔孟;老庄;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2-0092-03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精神特质 (一)“仁”是儒家核心的伦理道德感情 儒家努力将伦理的生活,也就是践履“礼”之规范的生活赋予全体人众。在儒家看来,“礼”——— 伦理的道德的生活就是对人性的实现、提高和完善,是每个人需要的。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 ”[1] 孟子以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大学》所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显示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社会伦理生活的建构和个人道德的完成,都是在家庭这一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因此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感情的特色,这一特色用孟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二)伦理性道德观念从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 到孟子界定“圣人,人伦之至也。”[4]都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宗旨,内容是在召唤着人的一种伦理性道德觉醒和道德实践,陶冶道德人格。简言之,伦理性道德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三)讲求伦常的秩序性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德行或曰道德的完成,不是在个人断绝情欲的修行中,也不是在知识的增长中,而是在践履“礼”的社会生活中,即孟子所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优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5]以父母、夫妇、兄弟关系为基点来建构伦理生活。孔子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6]孟子进一步讲:“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尧之所以事舜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7]可见,这种等级关系被诠释和界定为一种伦理秩序关系。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精神特质(一)道的提出及其内涵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春秋时期的郑国宰相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初步涉及了天道人道的问题。子产主观上对天道存而不论,敬而远之,使天道客观上蒙上某种神秘色彩,天道似乎是人无法捉摸、无法把握 的。孔子亦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 道。”“吾道一以贯之。”[8]这里所谓“道”即是人道,伦理道德之道。可见,老子先前的思想家及其 稍后于老子的孔子,从道的初始含义中提及了天道和人道的概念,并着重探讨了人道,将道引入伦理道德及社会人生的层面,而老子却将道赋予形上学的意义,将其提升到较高的概念及范畴上来。道,在老子看来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 遍的规律。存在相对于非存在而言,最真实的存在。即是说,道绝非可有可无的感性事物,它是超越于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用老子的话来讲:“道,万物之宗,”“万物之奥。”[9]这一本体显然不像具体的感性事物那样时生时灭,时成时毁,它是无生无 灭,无成无毁的绝对。即:“有物混成,先天地收稿日期:2009-04-28 作者简介:杨玉萍(1980-),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 古代文化史。 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Jun.2009Vol.25No.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9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