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特点分析以及对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篇1】《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21世纪世界各国将教育的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做事与做人的教育备受重视。
目的变了,手段必须改革。
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学会做人的项目来培养。
走近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感受作者如何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一、何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
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
项目化学习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发展,促进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习者心智自由的基础。
项目化学习植根于课堂,同时又指向课程的结构性、学校的组织性变革,对于未来教育的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设计》之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一)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的学习。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课堂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很少进行策略性的、元认知式的学习,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在课堂的对话、合作时,也很少展现出深度的对话与讨论,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夏雪梅教授在本书中认为,世界变化越快,越需要回归自我,越要做一个心智自由的人。
心智自由的人开启的是一种生命之学,为己之学。
作者认为学习基础素养共同构成了星体模型的七大指标:有良好的身体基础、有良好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对事物保持好奇和主动、专注坚持,有计划性和反思性、养成善于提问的心智习惯、养成善于联系的心智习惯、养成个性化表达的心智习惯。
我认为,作者提出的星体模型七大指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推动教育系统的转型。
(二)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本书对学习素养的探讨是从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辨别空肥皂盒说起,具体生动,通俗易懂,从而指出素养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 TIMSS与PISA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两个国际评价项目,它们在试题的形式、评价的目的以及使用评价框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中又包含一定的相似的成分,对二者异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数学课程实施及提高数学教育水平的要素和关键。
[关键词]PISA;TIMSS;国际评价;数学课程一、引言TIMSS 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简称IEA )于1995年组织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缩写,是世界上最大、最广、最严格的国际比较研究,每4年举行一次。
TIMSS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成就的调查,为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学生在数学与科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信息,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在课程和教学的政策制定方面提供建议,促使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数学与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TIMSS的评价理念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概念以及与学校课程紧密相连的数学思维能力,评价对象是4 年级(除了1999 年)和8年级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各参与国的数学课程内容为依据。
随着TIMSS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参与进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TIMSS2007 共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PISA创立于1997年,是由OECD成员国政府所致力于的一项在共同的国际框架下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以15岁学生的成绩来检测教育系统的结果。
PISA的评价内容主要关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知识领域,每3年进行一轮,每一轮都有一个“主”领域,首轮于2000年启动。
最初的PISA 2000有32个国家参加,包括28个OECD国家和4个非OECD国家。
随后,另有11个国家(经济体)加入了PISA 的测试。
浅谈PISA阅读素养测试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启示杜淼【摘要】本文着重探索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中关于阅读素养测试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中的有益影响,并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思考,希望能从中找到有益借鉴与指导.【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PISA;阅读测试;意义;教学启示【作者】杜淼【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得出的测试结果用于对比评价参评国家的教育质量与学生素养,主要是通过测评成绩反馈给各个参评国家,最终促进各国学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根据PISA测试的结果,我国代表国家参评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此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学习时间长度远超其他国家、学生成绩的差异在性别上很明显、学生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等。
本文结合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主要内容,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阅读能力的意义阅读在人们汲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自我的过程。
当然,教师应该清楚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应试技巧,最主要的还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学习主动性以及阅读主动性的培养。
聚焦来看,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的基础是文字,小学阶段,学生初识文字,有效引导学生喜欢文字、理解文字、能够利用文字清楚地“表词达意”无疑对阅读能力及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奠基作用。
在此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作用,包括课上引导与指导、概括与总结,这对教师的课堂整体把控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学生的整个发展阶段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很好地表达并理解自己与他人交往中的语言。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将职业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战略思考。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些人才将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往往与国际化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语言交流障碍也是阻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差异为交流合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国际化的内容,如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管理等,以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程设置方面,应将国际化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
还可以开设外语课程,尤其是小语种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合作交流方面,应积极推动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入国际校际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享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
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国际化标准的普及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都将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TIMSS测试(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2009年上海在pisa测试中取得骄人成绩,让国际上对于教育的全球性评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自1995年起每四年一次,测试对象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
2011年的TIMSS测试,全球共有63个教育体系参加,涉及60多万名学生,16万余名家长和约1.35万名教师。
2011年评估的结果,四年级数学前五为新加坡606分、韩国605分、中国香港602分,中国台北591分、日本585分,国际上公认教育质量较好的芬兰545分,名列第8,英、俄、美紧随芬兰。
四年级科学评估前六名为韩国、新加坡、芬兰、日本、俄罗斯、中国台北;八年级数学评估前五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日本,八年级科学前四为新加坡590分、韩国560分、中国台北564分、日本558分。
在这次评估中,东亚国家表现不俗,港台地区表现出众。
另外,除四年级数学评估女生均分比男生低1分外,其余各项女生均胜出。
中国大陆目前没有正式参加TIMSS项目。
但实际上,因中德在留学问题上存在某些总是,在2003年大陆有部分地区(上海、河南、辽宁、新疆)2547名学生参加了高三年级数学素养测试,结果显示辽宁、上海、河南位于前三甲,新疆紧随获洲尖子荷兰、瑞典、挪威之后。
整体上,中国高三学生在数学素养上平均成绩比欧洲提前约2个学年。
上海在评估中分化程度最低,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最高,可以说,中国学生的数学素养要远远领先欧洲国家。
中国学校的教育,特别是数理化难度,要远远超出欧美国家,中国青少年出征国际各类数理化比赛屡获嘉奖,从另一方面给予了佐证。
值得深思的是,这此荣誉以及TIMSS国际排名,仍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高考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2014年9月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
基于传统招考一体的“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学模式将发生彻底的改变,在新形势下招考分离对学生、学校及其考试招生制度本身将产生哪些系统性影响?在此背景下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去进行设计和实施?本研究力求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从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很多。
这里选择代表性的研究来说明。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孙彩霞在《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省、市、县在国家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相应制定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方案,然而各地标准优劣参半。
她选择区域间有特色的省市进行异同比较,从标准的制定、标准的框架、标准的取向、标准的内容和标准的实施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整体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提升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在《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一文中首先对我国当前各地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践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其次对其他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对如何推动和完善当前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功能与关系定位;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概念修正;用“课程学习记录”来评价学生的非学术能力表现;“课程学习记录”的具体操作建议;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制度。
安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江家发在《新课改视阈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思考》中指出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制度,体现了新课程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导向。
第1篇在我国,应试教育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深入剖析应试教育的缺陷。
一、案例背景小张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自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一直享受着应试教育的“红利”,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知名高中。
然而,进入高中后,小张的成绩却出现了下滑,原本名列前茅的他,现在只能排在班级中等水平。
这让小张十分困惑,他不禁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成绩的下滑?二、应试教育的缺陷1.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考试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案例中,小张为了提高成绩,每天晚上熬夜刷题,忽视了休息和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学习效果。
2.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些特长和兴趣往往被忽视。
案例中小张在初中时期成绩优异,但进入高中后,由于课程设置单一,他发现自己对某些科目并不擅长,导致成绩下滑。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
这使得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4. 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问题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案例中小张为了提高成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在高中阶段成绩下滑。
三、案例分析1. 小张成绩下滑的原因小张成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习方法。
小张在初中时期成绩优异,但进入高中后,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滑。
(2)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张在初中时期对某些科目并不擅长,但在高中阶段,这些科目成为了他的薄弱环节。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小张所在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他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条件不如城市学生。
“新课改”中课程评价改革的分析与思考作者:姜萌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8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是教育关键领域的改革,分别包括:课程教材建设、招生入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评价体系改革。
本篇分析将从评价体系这一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学习。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
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為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评价改革的重点(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
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的研究—基于242份英媒PISA文本的分析李玥忞摘 要 在教育国际治理中,排行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基础教育系统在PISA排行榜中表现优异,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改变了对亚洲基础教育系统的偏见,英国对上海的教育政策借鉴是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系统跨国吸引力显著提升的典型案例。
本研究运用菲利普斯的跨国吸引力理论对英国媒体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报道展开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对英跨国吸引力的产生是一个政策借鉴国和输出国双向互动的过程。
受到内部不满、政治事务以及负面外部评价等因素影响希望进行教育改革的英国,经过对中国基础教育系统的调查了解,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系统的指导哲学、目标、措施和支持结构对其具有吸引力。
关键词 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媒体话语作者简介 李玥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州 31005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4)02-0076-11在2007年以前,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教育模式由于被贴上了过度学习、死记硬背等标签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责备和折磨”的象征。
①在大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排行榜中占据领先地位的芬兰被西方国家宣传为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亚洲的基础教育则是反乌托邦的代表。
②然而,随着PISA测试规模的扩大,中国和新加坡于2009年参与了PISA测试,上海市首次参测就夺得了三个科目排名第一的瞩目成绩,这一现象被称为“上海奇迹”(Shanghai Miracle),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新加坡也在测试中表现出色,中国和新加坡以绝对的高分超越了“教①WALDOW F, TAKAYAMA K, SUNG Y. Rethinking the pattern of external policy referencing: media discourses over the"Asian Tigers" PISA success in Australia, Germany and South Korea[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4, 50(3): 302-321.②TAKAYAMA K, WALDOW F, SUNG Y. Finland has it all? examining the media accentuation of "Finnish education" inAustralia, Germany and South Korea[J].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 8(3): 307-325.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的研究育明星”芬兰。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特点分析以及对我国教
育考试制度的思考
[提要]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OECD(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学生学习质量比较、教育成果比较和监控的大型研究项目。
通过对PISA及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地考察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这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PISA;教育;考试制度
作者简介彭丹丹(1976—),女,南昌师范学院讲师;张源(1976—),女,南昌市阳明学校高级教师。
(江西南昌 330029)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
PISA的测试对象为各国正在学校就读的15岁少年,以卷面方式从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测试,以了解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与选拔性测试不同的是,PISA旨在对某一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进行质量监控,而并非检测学生个体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无需对测试内容进行相应准备。
每份测试题由多项选择与开放式问题组成,可由几名学生完成试卷的不同部分。
PISA是一项定期的
动态监控方案,每三年开展一次评价。
2000年,首次评价在43个国家中展开。
2000年首次举行,而后每3年评价一次,但每一次评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000年PISA重点考察阅读能力,2003年的重点是数学能力,2006年则为科学能力。
2009年4月,根据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代表全市各类中学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
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良好。
精熟度最高的“6级”中,上海占2.4%,仅低于新加坡的2.6%,“5级”占17%,具有明显优势。
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较好,反映了上海课程内容比较均衡。
此外,上海有92%的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指数为0.57,显著高于OECD平均值。
2013年12月,经合组织公布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2012年PISA测试结果,上海学生在三个科目中均排名第一。
这样优秀的成绩,让各国掀起了“中国教育研究热”。
PISA作为一种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建立的动态模式,蕴含着这样一种表述: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瞬变时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将来生活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学生具备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不仅要让学生learn to know(学会事实),更要学生学会how to learn(如
何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并且可以在独立和集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因此,我们要在PISA提供的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去寻求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启示和教育改革的方案。
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提倡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高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进入大学的一块跳板而己;我们的教材和高考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太符合实际的需要,让“读书无用论”不断抬头;高考对于学生的意义无非是跃进大学的弹簧,进入大学后,学习便成了曾经的风景,等等。
这些都无不告诉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终身学习动态制度,而不是迂腐死板的一曾不变的铁板框架。
通过对PISA及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PISA的评价理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教育评价的改革。
我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中还不够明确。
虽然我国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想非常全面,但是缺乏微观而注重宏观的体系不足以支撑我国教育的改革,我们还需要重新确立体系中各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需要明确评价的具体方面。
如果一个教育系统没有明确的评价基准的话,很难考证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也很难让教育制度的改革找准正确的方向,更不要去说如何去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
所以,我国非常
有必要通过PISA对于各个国家的共同特点,去加紧研制各类适当配套的、表述明确的、多层面和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准确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
第二,PISA的评价理念是基于对终身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
而PISA对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这三大领域的测试内容,均建立在各种社会生活的真境之上,并且来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层次。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阅读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社会角色的内化,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理念,应当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思想。
这也对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即改革的方案不能脱离现实,而要立足实际,力求把考试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知识在实际生活的有用性。
且从PISA测试内容的多层次性出发,我们又要在改革中让考试尽量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并在单个情境中探讨多层面的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因为PISA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式,所以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第三,既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PISA测试内容涉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考核,那么也就说明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的社会生活中,要自己完善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的能力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就要求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而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要从强调记忆背诵的应试教育转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并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带头作用,而不要老师牵着牛鼻子走
的学习方式。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问题与书本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建立起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会学生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提高选择标准,可以逐步将他们从以往“为考而读”的定势中摆脱出来,进入“为学而读”的层面。
第四,我国教育的考试改革也应该遵循PISA严谨的评价方法。
PISA对各国教育体制的异同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不同,实施对不同学生进行抽样考察。
而我国地域的宽广必然导致教育的差异,且各地域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也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衡,所以,考试制度的改革也要遵循因异求宜,对于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层面的改革,这样才能让教育在局部的不和谐中赢取整体上更大价值的和谐。
相信在PISA的影响下,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将取得前所未有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岩岩.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3,(3).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