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综述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传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的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倚的“政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质。
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兴起,对我国政府职能定位有深刻启示,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这艘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它一经提出,便迅速兴起并大有替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势,推动掀起了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浪潮。
2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提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目的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途径,探索新的情况下政府改革的新路。
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既全面涉及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观念转变,更直接触及了政府政府部门的利益调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这是一次深刻的“政府革命”。
我们应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发生,自觉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质地推进政府转型。
3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几点原则性构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就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性征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理念。
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了我国行政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登哈特基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典型美国式的民主价值理念和宪政体制的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均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但如果我们摒弃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
应该承认,“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为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1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综述全域旅游纵深发展、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品牌形象深化提升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热词,将2021年以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历程紧紧串联。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旅局围绕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域全季全时段精准发力,全力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狠抓项目开发推动文旅产业纵深发展强化项目谋划申报。
****年,市文旅局成立数字创意产业专班,开展数字创意产业摸底调查,编制文旅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招商项目,推荐**家企业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邀请**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考察我市文旅资源,编制《**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计划及重大项目策划》。
**天*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
市旅游集散与旅游资源展示咨询中心等*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名单。
提速项目落地保障。
进一步完善市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先后入库***个项目,总投资约****亿元。
落实市、县两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调度制度,先后遴选**个文旅项目列入市级调度,并建立属地县(区)政府领导“一对一”联系推进制度,****年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超时序进度**个百分点。
**个文旅项目入选省“***”旅游重点项目库,今年计划投资**.**亿元,****年完成投资**.**亿元,超时序进度**.**个百分点。
聚力产业项目招引。
一体化推进“产业招商+旅游营销”,制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组织工作小组赴**等地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先后拜访、接待**等多家大型文旅集团。
全市新增**等投资签约文旅项目**个,总投资******亿元。
*景区开发项目、扩建升级**山游客中心停车场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
狠抓保障供给提升全域旅游创建水平强化创建工作调度。
****年,市文旅局印发G***年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压紧压实创建责任,严格落实工作机制,先后在**县、**县召开现场调度会、项目现场会,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是对行政管理领域内已发表研究成果的整理与评析。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关注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实践、政策制定过程、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学者们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比如新公共管理(NPM)、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来探讨行政管理的多元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创新、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等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献综述不仅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共识和分歧,还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
例如,当前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或者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跨域治理。
此外,对于公共行政伦理、领导力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管理等议题的探讨也日益增多。
通过对行政管理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内的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期为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优势视角理论国内研究综述优势视角理论是一种个体优势和自身资源的视角,强调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身优点,克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优势视角理论在国内逐渐受到,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综述优势视角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未来研究方向等,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优势视角理论是一种以个体优势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身优点,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问题导向视角不同,优势视角理论个体的积极面和潜在能力,通过激发个体的优势和资源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近年来,优势视角理论在国内逐渐得到和应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国内,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治疗、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政策等领域。
在心理治疗方面,优势视角理论被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中,帮助患者发现和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教育领域,优势视角理论被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公共管理领域,优势视角理论被应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在社会政策方面,优势视角理论被应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和支持中,弱势群体的能力和需求,以制定更为精准的社会政策。
然而,尽管优势视角理论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和对不同人群的普适性分析。
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尚不广泛,仍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探讨优势视角理论的演变过程、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等。
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解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摘要农村公共服务是一个十分新鲜而又非常重要的课题。
研究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于农村的农村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采取切实手段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已刻不容缓。
文章以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为逻辑起点,细致地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供给方式以及乡镇政府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文章通过对清水桥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意识的淡薄必然导致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漠视。
服务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有:公共服务理念滞后,角色意识错位,家长作风等。
(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
公共服务职能薄弱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职能薄弱的表现有:投入不足,供给不足,效率不高,质量不高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滞后。
政府服务体制的滞后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政府服务体制的滞后主要体现是行政空间的限制,体制滞后和职能配置不科学。
(四)乡府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乡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公共服务方式的选择。
(五)农民缺乏参与热情。
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参与热情不足、信任程度低和文化事业落后。
在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原因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树立公众导向的服务理念,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建立公共决策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和实施公共财政。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政府AbstractRural public services is a very fresh and very important issue. Researching on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nd upgrading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of the level of supply in rural area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country of great importance. At present, the public service there were serious imbalances, the difference mainly i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ublic health, public culture, public safety and social security. Take effective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of township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o raise the level of supply is no time to lose.The article in the public service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the way the supply of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here'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n public service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the basic reason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s not strong sense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weak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gs behind, township government staff quality on the low side,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lack of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At the same time, in our view, to establish public-oriented service concept, clearly def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 serva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decision- making model, innovative service delive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finance will help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Key words: Township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会计之友2021年第4期一、引言2012年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合法合规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信息目标、防范腐败目标和公共服务效率目标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1]。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对前四大目标的影响上,作为核心目标之一的公共服务效率的讨论却鲜有文献关注。
而在企业,近些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研究热点逐渐由以往的合规、报告、资产、战略目标转向效率目标,但却未就内部控制的实施收益和成本达成一致[2]。
因此,在公共部门相关文献亟需补充完善,企业有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内部控制和效率目标的关系展开深入的探讨。
基于此,本文将以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为例,以公共选择理论、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手术室内部控制优化前后公共服务效率的变化,并对作用路径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公共服务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具体来说内部控制通过职责控制、岗位控制和流程控制对业务活动产生影响,从而明确责、权、利,降低代理问题,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公共服务效率的关系受控制层级、制度环境、管理能力和非正式控制的影响,控制层级越高、制度环境越好、管理能力越强、非正式控制越完备的部门,内部控制越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程度越明显。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一般关于内部控制与效率目标的研究多聚集于企业层面,且未对作用机制进行说明,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内部控制和公共服务效率的关系路径进行验证,拓宽了研究视角,丰富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文献。
其次,区别于一般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提供了内部控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直接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明确了内外部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补充公共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王子尚首都经贸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公共服务开始于西方,也形成于西方。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当前我国新的发展形势下提出的,国外很少有这种提法,但是研究西方相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构建和具体实践还是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一、均等化理论综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
正义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主要用于个人行为。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1971)中明确提出,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
他认为:人们受生活背景不同、个人禀赋的不同、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出生开始时所具有的不平等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是人们无法自我选择的,因此这些原初的不平等就是正义要处理的对象,既从全社会的角度解决这种原初的不平等。
正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一样,德沃金认为:“平等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罗尔斯对“基本善”分配的关注以及德沃金对“资源”分配的关注,其动机是带我们走向全面自由。
森肯定了这种转变的合理性,但又同时指出这种转向还不足以洞悉自由的程度”,因为不同个体的“基本善”或“资源”拥有量的均等化未必可以使得个体享有同等的自由同时提出了“能力平等说”,他的理解是: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这些机会和活动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
二、国外公共服务理论概述关于政府应该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思想,早在卢梭、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提出。
在竞争的市场不能提供充分的物品情况出现时,政府应该承担这些领域的任务。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探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和首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探析,提出地方政府服务职能改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对策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深入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1.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对策分析进入“十二五”时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需要改革与创新,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明确界定公共服务目标是其重要的一环,基于现实考虑,公共服务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而应考虑政府具体情况,在保证收入分配下,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1.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为民服务的理念要把地方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
政府在城区建设规划当中充分考虑了群众的要求和建议,使城区建设更加合理,富有人性化,实现“政府职能由全能政府同有限政府、管治政府向服务政府、审批政府向监管政府转变,强调行政以民,执政为民作为政府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日益富裕”。
1.2调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地方政府现行的财政支出体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出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庞大的行政事业机构和冗余人员占据了大量的开支。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调整支出结构,稳定基本建设等经济性公共支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财政机制。
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梳理收费项目,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控和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1. 引言文化产业是指以创造、生产、传播和管理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经济发展的演进,文化产业管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旨在梳理和分析当前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热点、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发展2.1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文献中多数研究从文化经济学角度探讨文化价值、文化产品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提出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知识经济等概念。
同时,一些研究关注文化产业的经济周期特征和经济管理方法的应用。
2.2 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与创新管理等方面。
大量文献探讨和总结了文化产业企业战略决策、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及创新驱动发展等关键问题。
此外,一些研究关注跨国文化产业管理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模式。
3. 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案例3.1 文化机构管理文化机构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各种文化机构的管理。
相关文献从组织管理、观众服务、展览策划等方面,分析了文化机构的运营管理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法。
3.2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创作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领域。
文献中涵盖了设计行业、艺术品市场、广告媒介等不同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分析了其市场机制、产业链模式和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3.3 跨国文化产业管理跨国文化产业管理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与交流。
文献中分享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全球化战略、法国时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等。
4.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在文化产业管理研究领域,尚存在着公共文化政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文化产业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李超雅【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和政治家一直致力于从统治和新公共管理外的第三条道路——公共治理,去寻求解决公共事务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试图运用公共治理的逻辑分析框架破解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领域遭遇的理论和实践困境.本文首要意旨在于理清公共治理理论发展路径,其脉络及纹理则可从公共治理的产生背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研究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研判.通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做专题梳理,适时提出新的研究内容和思路,以期进一步拓展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视域.【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公共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网络化治理【作者】李超雅【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南京2118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1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不断增加,一种新的治理机制诞生。
治理理论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发生在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三种历史性趋势的原因、这种趋势的规范性状态以及如何建构或实现这种规范性状态的长期探索和思考: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和拉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与发展绩效间关系的反思[1]。
这一反思结果是将非洲和一些拉美国家的难以发展归为“不可治理性”。
二是全球范围内传统的、高度集权经济体的市场化、分权化改革运动的兴起,乃至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解体。
这种改革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社会稳定性以及整体性问题、公共权力的配置问题、如何构建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秩序框架、政治合法性的认同等。
三是个别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消解科层化运动以及解除政府管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政府间关系以及如何规划民主政治的前景等,确定以市场为基本框架的公共管理范式。
由此三种历史性趋势的原因,人们开始关注治理这一概念,并从根本上区分了统治与治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大困惑的成因与反思摘要: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至今,其固有的不足和困惑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
通过重新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尝试用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来解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公民的需求是否代表公共利益、政府是否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是好的、政府与公民达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否一致三大现实困惑背后的原因,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从三个方面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哲学上的反思:在历史发展中,新公共服务理论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博弈;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身的论证不具备严密逻辑性;新公共服务理论无法在实践性上解决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益利益; 辩证唯物主义; 民主价值;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公共行政是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
[1]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优越性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起,新公共管理理论帮助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随着传统官僚制弊端出现,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新公共管理无法解决资本市场的失效,这引起了政府和学界对新公共管理主义合法性的反思。
因此,民主价值议题重新被提及,到了2000年,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服务理论从民主和效率的内在关联出发,以公共利益的价值导向为原点,形成以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为基轴的公共行政坐标体系,并把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民主价值内涵,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然而,到了2015年,登哈特重新回顾了过去15年间民主与公民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研究的情况,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都没有成为主导范式,但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回归既有研究,西方学者们在探究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然与实然的状态中,发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现实困惑制约着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民的需求是否代表公共利益。
Nalbandian (2008)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地方治理环境中应加强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体现公民的需求,应保障其公共利益。
小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南省智库专项课题重大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6ZWA08);湖南省社科联智库委托课题(项目编号:ZK20160331012);2018年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8zzts085)。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重困惑分析一尧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公共行政是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
[1]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优越性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起,新公共管理理论帮助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随着传统官僚制弊端出现,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新公共管理无法解决资本市场的失效,这引起了政府和学界对新公共管理主义合法性的反思。
因此,民主价值议题重新被提及,到了2000年,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服务理论从民主和效率的内在关联出发,以公共利益的价值导向为原点,形成以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为基轴的公共行政坐标体系,并把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民主价值内涵,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然而,到了2015年,登哈特重新回顾了过去15年间民主与公民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研究的情况,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都没有成为主导范式,但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回归既有研究,西方学者们在探究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然与实然的状态中,发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现实困惑制约着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民的需求是否代表公共利益。
Nalbandian(2008)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地方治理环境中应加强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体现公民的需求,应保障其公共利益。
[3]但Durant和Ali(2013)认为在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公民参与与政府交流具有疏远的问题,公民需求与公共利益的提供有一定偏差,公民的需求不完全代表公共利益。
[4]Post、Agnihotri 和Hyun(2018)等人发现随着整个发展中世界的城市增长,它们的扩张速度往往比为居民提供水和公共安全等基本必需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快。
第一部分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分类一、服务业的相关概念(一)服务的定义在历史上,对服务的定义通常可以概括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定义方式,是通过排他性的方式来说明‚服务‛,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统计定义,就是将一切不属于产品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定义为‚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在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加大,‚服务‛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和一个独立的概念日渐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仅以一个排他性的定义来界定服务是无法完全概括‚服务‛说包含的具体内涵的。
这种定义方法很显然并不适于进行理论分析,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它没有包含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必须包含的特定内涵,也没有说明它所表示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缺乏逻辑的严谨性。
因此出现了第二类定义方法,这类定义主要是从服务的本质出发来进行定义的,即通过性质来进行定义,指出具有某些性质特征的交易品就是服务,比如,非实物性就被认为是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大量有关服务行为和服务企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成果在对服务的定义方面大多属于我们所分析的第二类,但虽然如此,关于‚服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基于这一点,本研究列出了一些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所给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经济学家T.P.Hill(1977)基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服务的概念,他认为:服务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变化可以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属于某个经济主体身上;这种状态变化是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劳动结果。
所谓‚状态的变化‛是强调服务的结果,这是从便于对服务进行计量的角度所作的定义。
Stanton(1975)将服务定义为‚用来满足需求的一种无形活动(或行为),这些行为并不一定与出售有形货品有所关联;整个生产与销售的过程就是一种服务,过程当中可以不包含有形货品的提供,不过即使是提供有形货品的服务,该货品的所有权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转移‛。
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Kotler(1980)对服务定义;‚一个组织提供另一个群体的任何活动或利益,服务基本上是无形的,也无法产生事物所有权的转移,整个交易过程不一定要附属于实质的产品。
课程综述样例《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前言公共行政学,在我国也称为行政管理学或是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组织及其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科学。
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学习公共行政学能够让我们提高国家各级行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使国家的行政活动走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公共行政学第一章讲述了公共行政的含义。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它具有复杂性、约束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制约、决定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对行政环境有改造作用。
虽然一般行政环境即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对公共组织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介绍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政府职能有普遍性.强制性.系统性.不可代替性和服务性等特点。
论述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失效,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
划分了政府职能的类型,论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内容。
第四章主要介绍行政体制就是政府体制。
它有政治性.稳定性.系统性.滞后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行政体制可分为中央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中央与地方权利关系体制和行政区划体制。
科学的行政体制的作用在于规范公共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升政府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第五章主要介绍公共组织的含义,并指出其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论述了公共组织的类型.机构。
公共组织理论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新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介绍了公共组织的发展趋势,对非营利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全面评述。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一)国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即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的实现程度。
西方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理论实际上是经历了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
公共服务理论”的演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发起并在欧美
广泛盛行的关于政府管理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掌
舵”而不是“划桨”。它认为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是制定政策而并非执行
政策。第二,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推崇自由化的管理。政府应当为纳税人
能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服务,政府应当成为可以产出高效公共服务的政府。第三,
在公共文化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
务的效能,它崇尚打破公私管理之间的界限,并逐步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让
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1]。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
国家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过程中,“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
服务理论旨在加强政府与外部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国家转变政府角色,
建立起新的政府服务提供机制。通过强调公民、非政府组织对公共服务过程的参
与,有效地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
能。 [2]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两种理论,特别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符合时代的要求,其
基本理论框架和思路,对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体质机制创新具有很高
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我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借鉴。
(二)国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正式提出
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时代命题,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明确
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理论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成为我国学界的理论自觉。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
服务的体制、主体、体系和绩效评估等几个方面:一是从体制创新层面来研究公
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学者普遍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制环境实际上是
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根本所在。进行体系的系统结构创新,才是提高公共文
化服务效能治本的举措,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
主体结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所要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
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3]二是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
升。这些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构建一种
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引入公平竞争的形式来
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三是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
等化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升。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问题主要是城乡之间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
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匮乏,人才队伍水平不高,农村文化消费低迷等方面。
四是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升。众多学者们
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客观地反映公共文化服务
的进程效率和落实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动态跟踪公共文化服务推进进度,
他们分别设计了各种细化指标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共文化服
务效能理论的建设,但国内专门针对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
一种摸索和探讨阶段,针对区域的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其研究成果针对性
不强,有应用价值的不多。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成为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最为迫切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