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366.73 KB
- 文档页数:4
论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作者:高亚利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1期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两百多年的公民教育使其公民道德教育也颇具特色与成就:教育理论较为成熟、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对公民个体道德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可以与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促使我国高校公民道德建设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施途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来讲无疑是个后起之国,但并不影响其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有许多享誉国际的学者,而且在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和公民道德教育模式等方面颇有建树。
在美国高校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歷程中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般存在两种主张:即直接的学校道德教育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人们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展开了长时间的辩论,但在实际的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总的来看,他们比较倾向于运用间接的、综合的、广义的方法。
”[1]美国高校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校园文化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一、课程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美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便成为孩子道德品质的首任教育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和社会又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
但从整个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校课堂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这种课堂教育主要包含两大方面: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一)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渠道。
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优秀文化传统和共同价值观的传递,即“保存和扩大美国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和社会价值”[2]。
在现实授课和应用中,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以三种方式来进行:“分布必修”,“核心课程”,“以能力为基础”。
论美国隐性教育实施途径及启示作者:夏开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摘要:美国实施隐性教育主要有四种途径: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进行隐性教育、利用社会环境和公共资源进行隐性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进行隐性教育、利用宗教教育及节日活动进行隐性教育。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有力的增强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有效性,为我国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隐性教育;中国;启示一、隐性教育简介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具体而言,“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教育方法,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
[2]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3]隐性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他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形成道德观念,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涌现了大量的关于隐性教育的理论和学说,如价值澄清理论。
1968年,在《班级生活》这本著作中,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第一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
他指出:“结合在一起为班级生活别生异彩的人群。
奖励和权利共同组成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如果他要令人满意地步入学校就必须掌握某种隐性课程”。
[4]1990 年,美国洛杉矶地区的24所学校联合发起了品格教育运动,就开始运用了隐性教育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氛围、学生参与、评价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言等要素的建设。
里克纳针对隐性教育提出了十二条品格策略,把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教育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进行隐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美国主要通过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隐性教育。
以“主题轴”的课程理念建构社会研究课程体系,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内容进行了整合组成社会科学课程。
美国的公民教育一、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建国初期的公民教育(1776-1826年)建国初期,美国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自由、民主、公众认同、共同利益的维护上。
1779年,《美国宪法》颁布实施,这部宪法奠定了两百年来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成为公民教育的宝典。
早期的教科书以道德和宗教为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崇爱国主义信仰和具有强烈献身意识的“美国精神”。
18 世纪后期,公民教育已经形成由教会管理逐渐转变到国家管理的过渡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
(二)统一时期的公民教育(1826-1876年)1829年,杰克逊任美国总统,他倡导女权、教育、废除奴役制等,有利地促进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学校的公民教育计划中加强了对政治价值观的教学。
崇尚自由、平等、爱国精神和仁爱的基督教美德现已成为中产阶级勤奋、诚实、正直、自律、守法的美德。
19世纪中期“公立教育之父”贺拉斯·曼,呼吁向全美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对于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少数民族黑人群体,却无法接受同白人同等的教育,可见在美国的公民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差异问题。
(三)扩张时期的公民教育(1876-1926年)1880年-1890年间,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加强“美国历史的学习”的主张,并得到了美国十大教育团体委员会的赞同。
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就公民教育的内容、方式、课程设置等向全国学校提出了建立“社会科”的建议报告,该报告成为美国现代公民教育形成的标志。
1918年,美国正式建立了“社会科”。
社会科的设立丰富了公民教育的内容,社会科不但包括历史、公民学和政府等课程,而且还包括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四)起伏时期的公民教育(1926-1976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涌现出了社会改革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在动荡起伏的年代里,各州的大多数校区在初、中年级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规划以加强品格教育的实施。
二战前,美国公民教育主要侧重点在于:品格教育的推崇、爱国主义的教学和象征性仪式、社区活动的保证、民主规则的理解等,特别强调对美国英雄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爱国集会的参与。
第1篇一、引言教育法律是规范国家教育行为、调整教育关系、保障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制度。
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法律规定体系完善、内容丰富。
本文将从美国教育法律的基本框架、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法律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美国教育法律的基本框架1.宪法原则美国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中有关教育的条款为教育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美国宪法第1条第8款规定:“国会有权建立邮局、道路、运河,以及其他公共工程;有权制定有关专利权和版权的法律;有权建立联邦法院系统,并规定其管辖范围和审判程序;有权制定有关硬币和度量衡的法律;有权制定有关归化、移民和公民权利的法律;有权制定有关奴隶贸易的法律;有权制定有关伪造货币、伪造证券、伪造度量衡、伪造邮戳、伪造公文书、伪造邮递员或邮政官员印章的法律;有权为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和条例,制定一切必要和适当的法律。
”这一条款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提供了法律依据。
2.教育法律体系美国教育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1)联邦法律:包括宪法、联邦法律、总统行政命令等。
(2)州法律:包括州宪法、州法律、州教育委员会规章等。
(3)地方法律:包括地方教育委员会规章、学校董事会决议等。
三、美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1.《初等与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ESEA是1949年颁布的一项旨在改善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质量的联邦法律。
该法律为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
ESEA还规定了“权利法案”,保障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权利。
2.《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ADA是1990年颁布的一项旨在保障残疾人在教育、就业、交通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的联邦法律。
该法律要求学校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教育过程。
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公民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公民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的特点1、教育目标明确美国公民教育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合格公民为目标。
其核心目的是塑造忠诚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进步的个人。
2、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服务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教育方式灵活创新美国公民教育的方式多样且富有创意,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
学校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美国公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1、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美国各州自行制定教育标准和课程,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尽管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过分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宪法教育,忽略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尽管美国公民教育的方式灵活创新,但实际上,许多学校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的改进策略1、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为了提高美国公民教育的整体质量,各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统一的教育标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基本一致的教育。
此外,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2、丰富教育内容在确保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宪法教育的基础上,美国公民教育应该注重拓宽教育内容,包括加强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比较/3305092.html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特别是社会发展到所谓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时,更是如此。
这种发展变化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出健全自律的公民,以迎接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对当代和未来社会提出的种种挑战。
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报告中,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资质的培养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为了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话题。
日本与泰国、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公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一组与后一组又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公民教育的政策与计划、价值与目标、操作与实施、间题与局限等方面对四个国家的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作一简要介绍与比较,以开阔我们的思路。
一,四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政策与计划表1四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状况国别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政策与计划澳大利亚 1. 1997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颁布了4发现民主”(Discovering Democracy)计划,其中第一价段(19972001)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公民教育的教学资源,将“发现民主”计划推广到澳大利亚所有学校中去;第二阶段(2001-2004)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巩固该政策的实施。
2.从1999年起,所有学校中的三至十年级学生必须接受会民教育。
3.七至十年级学生的公民教育渗透在社会、历史、地理课程中,并且作为必修核心课程的一部分。
日本1一至九年级开展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必修),每周1节;三至九年级开展的社会学科课程包括公民学〔必修),每周3节。
2.所有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在学校的“特殊活动”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
泰国1公民学包含在社会学科核心课程之中(必修),每周两节,共学习一年时间。
2.所有的年级都开展佛教研究,每周1节。
3.在公共服务学习和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开展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公民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旨在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以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秩序和民主制度。
本文将综述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
一、目标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感和公民价值观。
美国社会强调公民的作用是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的保障。
因此,公民教育致力于发展公民对社会问题的了解、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并追求社会变革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公民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平等和包容。
二、内容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体系、法律、历史、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问题以及民主价值观等。
公民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美国政治体系的运作方式,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结构、选举过程和政策制定流程。
此外,公民教育还介绍了法律体系,培养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法律意识。
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美国历史的理解和重要事件的意识,以及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和履行它们。
此外,公民教育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问题等,通过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在公民教育中强调民主价值观,如平等、自由、公正和尊重。
三、途径美国的公民教育途径多样化,包括学校教育、社区参与、媒体和互联网。
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校课程中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公民教育内容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组织一些活动,如模拟选举、社区服务和公民参与项目等,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区参与对于公民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社区活动,如志愿者工作、社区讨论会等,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各种观点,培养理解和尊重的能力。
媒体和互联网也是公民教育的途径。
新闻报道、政治讨论节目、社交媒体等为公民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教学案例1:美国的公民教育【案例呈现】美国公民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移民时期,1620年100多名英国移民签署了被后人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希望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平等的公民政府就成了最早美国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民教育促进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维护美国国家的“生存”,因为共和国的生存有赖于受过教育的公民。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理解并认同美国政治制度和国家理念,具有爱国心以成为好公民,从而保证新生的共和国能够得到最广大公民的支持和拥护。
1790年前后美国开始在中小学开设“公民科”,并把“公民科”的目标界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对美国政治制度、国家理念的理解”。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大批移民来到美国,为了使多民族的公民能够认同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统一国民的思想,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使移民尽早“美国化”,获得“美国身份”认同,同化到美国政治制度。
为此,1994年美国非营利的公民教育机构——公民教育中心在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促进办公室及PEW慈善信托基金的支持下,开发了一套公民教育解释标准,即《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
根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标准与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教育。
在公民知识教育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具体包括:(1)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最重要的价值和原则是什么?(2)美国人民对自己及对政府的一些最重要的信仰是什么?(3)为什么美国人民必须共同拥有一些价值、原则和信仰?等等。
【案例点评】本案例简述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情况。
通过这一情况的介绍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来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
美国人的公民教育作者:陈冠任来源:《师道》2009年第06期一、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在美国不设专门的政治课,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是以说教为中心,是空泛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重视孩子的政治教育。
实际上,美国的政治教育是以一种细雨润物的方式进行,而有别于中国的风声雨点一起下的方式。
他们是在学校的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中,以及家庭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结合实际,潜移默化地完成的。
尽管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是,美国人对孩子政治意识的培养并非含糊不清的。
美国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不论是在学校里、社会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始终是在紧抓不放地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着。
在美国孩子中,有一个口号是经常挂在他们嘴上的。
这就是:“永远忠于美国!”美国人认为这是公民最根本的意识,他们对孩子从小就进行爱国和爱国旗等公民意识教育,并且使之根深蒂固。
清晨,在茫茫的雾色中,人们常常看到,在草坪上,一排排的孩子们围着旗杆,把右手放在胸前,在国歌中,目送国旗冉冉升起,然后,集体庄严宣誓:“我向国旗宣誓,永远忠诚于国旗,忠诚于它所代表的美国。
在上帝之下,美利坚不可分割,不可离析,自由与公正属于每一个人。
”在美国,孩子们进行一项集体活动,比如一场棒球赛,开场前,都要全体起立奏国歌。
当国歌声响起的时候,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立即停止一切打闹嬉戏,肃然起敬。
棒球队员们庄严地把帽子摘下来,放在胸口,恭恭敬敬地站着。
对于这,有位美国青年曾经对一位中国人说过:“我小时候是学校乐队的成员,我们每一次奏国歌气氛都十分庄严。
每当我听到国歌的音符,都感到心里在激荡。
我们都以自己是美国人而深感自豪!”在美国,有关美国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正式的课程,如公民课、历史课等,向学生进行灌输和专门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内的各种活动,如班会、庆典仪式以及城市的公共建筑、纪念碑等,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神话”和民族、国家象征,培养学生成为献身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的爱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