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 格式:pdf
- 大小:166.77 KB
- 文档页数:2
注入生活活水滋润小学作文【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作文教学应回归小学生的生活,强调作文练习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展现出小学生作文的童心、童年、童真、童趣。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教学作文是生活的浓缩,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也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一、感悟生活,积累材料小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
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
有一天上语文课时,因学校临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耽误了几分钟。
等我走进教室时,值日班长已经组织大家在读课文了。
学生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同学在搞恶作剧。
听到这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又是怎样反应的?你有什么感受?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一题材记下来。
放学后,请大家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
同学们听了,欣然应允。
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
如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
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周围,获取写作的题材。
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寻找题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中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从中获得真实而又生动的作文素材。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生活
孔兰芳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总页数】1页(P158)
【作者】孔兰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呼唤
2.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
3.回归生活:心理课的r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4.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5.呼唤作文回归生活的本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回归摘要: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回归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局的策略几方面作了论述,希望通过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小学作文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7-01写作作为认识世界、与别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基础教学内容。
小学时期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开始时期,也是儿童作文风格的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对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个性化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作文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但是就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做的很不够。
1 小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个性教学,第一,是时代的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竞争的关键,而个性化作文就是知识创新的以后总表现,小学作为学生人格的养成时期,实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适应时代时代的发展。
第二,是素质教学的需求,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2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坚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原则,这会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最优势发展。
但是现实的教育方式却往往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同化教育使得儿童之间没有了差异,创造性也随之消失,儿童成为同一模板教育下的牺牲品,在作文内容上也就毫无个性可言。
审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的同化现象,在教学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然而学生的写作意向往往得不到发挥,老师站在成人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过多地重视“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教育使得不同的人变得越来越相同,也使文章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