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 格式:pdf
- 大小:166.77 KB
- 文档页数:2
注入生活活水滋润小学作文【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作文教学应回归小学生的生活,强调作文练习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展现出小学生作文的童心、童年、童真、童趣。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教学作文是生活的浓缩,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也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一、感悟生活,积累材料小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
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
有一天上语文课时,因学校临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耽误了几分钟。
等我走进教室时,值日班长已经组织大家在读课文了。
学生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同学在搞恶作剧。
听到这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又是怎样反应的?你有什么感受?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一题材记下来。
放学后,请大家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
同学们听了,欣然应允。
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
如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
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周围,获取写作的题材。
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寻找题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中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从中获得真实而又生动的作文素材。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生活
孔兰芳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总页数】1页(P158)
【作者】孔兰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呼唤
2.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
3.回归生活:心理课的r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4.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5.呼唤作文回归生活的本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回归摘要: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回归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局的策略几方面作了论述,希望通过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小学作文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7-01写作作为认识世界、与别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基础教学内容。
小学时期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开始时期,也是儿童作文风格的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对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个性化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作文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但是就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做的很不够。
1 小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个性教学,第一,是时代的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竞争的关键,而个性化作文就是知识创新的以后总表现,小学作为学生人格的养成时期,实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适应时代时代的发展。
第二,是素质教学的需求,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2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坚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原则,这会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最优势发展。
但是现实的教育方式却往往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同化教育使得儿童之间没有了差异,创造性也随之消失,儿童成为同一模板教育下的牺牲品,在作文内容上也就毫无个性可言。
审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的同化现象,在教学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然而学生的写作意向往往得不到发挥,老师站在成人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过多地重视“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教育使得不同的人变得越来越相同,也使文章千篇一律。
生态作文:让习作教学回归本真作者:黄巍松来源:《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年第01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但从现状看,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任意拔高习作教学要求,加大习作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从而破坏了学生习作的“生态场”,使学生不堪重负,视习作为畏途,习作成了很多孩子的“痛苦与煎熬”。
审视当下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真情缺失——作文虚假化;童趣散失——作文成人化;意境丧失——作文僵硬化。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真审视和领悟习作教学理念,倡导“生态作文教学”,还习作教学以本真。
一、珍视学生习作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习作主体叙写学生本真的生活描摹本真的生活就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学习、记录他们的生活,记录着成长中的普通与平凡。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活灵活现地描绘自己的童年世界,那碧绿的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鸣蝉、大黄蜂……是怎样充满童趣的生动的可爱的世界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从社会生活到节日生活再到读书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习作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抒发学生童真的情感儿童的情最真,心最纯。
儿童心灵的自我感受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认识活动,而“习作”也应当是儿童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是真实而又独特的。
在一次我班举行中队活动时,我尝试用“雏鹰奖章”表扬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很多孩子把这件事写进了当天的日记。
让我内心震动的是有一位女孩在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活动结束了,老师表扬了很多同学,还给他们发了…雏鹰奖章‟。
我没有听见老师报到我的名字,心里失望极了!……我想,老师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故意不给我?我心里越想越委屈……”孩子的真实情感在笔下毫无保留地展现,我在她的本子上也写了长长的一段话,用文字轻轻抚慰她敏感脆弱的心灵,也想用行动告诉她和周围的孩子,日记就是要这样写,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文是一种需要 作者:沈秋萍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8年第02期
作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语言文字教学,可据专家最近对45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77.8﹪的学生不喜欢写作,这批学生中有54.6﹪的人认为没有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我想写作还没有走进这批学生的生活,还没有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位:
一、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需要。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1、体验学校生活 在校园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效结合,让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成为孩子们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表达,让作文为开展好活动服务。
我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周活动,我带领全班同学参观了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一起起的交通惨案令人触目惊心!孩子们和我一样,看到这些血的教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中一个孩子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沈老师,我希望这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重演!”我心中一阵激动,为她的善良。后来回到教室里,我陆陆续续听了很多同学的感慨。于是,我也激动地说:“同学们,现在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也许一不留神,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被永远困在了车轮底下,湮没在了车轮扬起的尘土之中。孩子们,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有的说:“我要写一封‘致全人类的倡议书’,让大家珍爱生命,远离车祸!”有的说:“我要把今天看到的图片写成文章,读给我的小伙伴听,让他们也要注意交通安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心中暗喜:孩子们自己提出要写倡议书,自己提出要写文章,这才是真正的作文,作文就应该满足于孩子们生活的需要。于是,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交通安全使者”行动,他们自己分了组,制订了行动计划,有的制作了“小手牵大手”宣传单,利用双休日到凤鸣街道集镇分发、宣传;有的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并配上图画,编成小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内;还有的小组写了一份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演讲稿,利用班队课到一年级的学弟、学妹班中进行演讲……看着这一封封的倡议书,读着小报上那一个个的精彩案例,再去聆听那一次次的演讲,我的心中只有感动,因为那些文字中没有老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强加的痕迹,有的只是孩子们心声的坦露,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这整个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为整次教育活动服务,为孩子们坦露心声服务。后来,我又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连环写话活动,孩子们写下了此次“交通安全使者”行动中的很多小插曲。这原本是一次单纯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可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策划、创意、交际、习作交融的多角度、多元化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学生的组织、协同、合作活动也得到了提升。
呼唤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提提出:语文课程即生活。
翻开课程标准,我们也可以在不少地方找到“生活”二字。
由此看来,生活实在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素材。
但是,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写不来作文,教师教不来作文的问题不断出现,我想这是近几十年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生活造成的。
从本质来看,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人什么时候最需要表达?当然是在生活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文就是生活。
首先,写作的目的应该生活化。
从客观上来说,习作是很难的,因为影响习作成功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习作难,不要把学生给吓倒了。
最基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由过去的为作文而作,变成为了能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而作,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而作。
体现了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使作文重新回归于展示心灵自由,渲泄个体情感的本真,而不再是用套话、假话、空话去按照规定的套路组装成篇的这种技术操作。
传统作文中的“应题”、“应体”、“应命”、“应法”、“应套”之弊,最根本的一点,还得归咎于“应试”,即一切为了应付考试。
长年来,学生进学校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考试的挑选。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师生的一切教学行为。
作文,当然也不能例外。
为了应付作文考试,教师不能不“应体”、“应题”施教,不能不“应法”传授,学生也当然不能不“应命”、“应套”学习。
如此运作,作文又怎能释放心灵,成为最能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创造性作业?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作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正是从这样的视角,传统作文教学的痼疾在于太过于由教师指令。
“命题作文”在思维趋向与诱导上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过分看重主题和立意,又误使学生进入“概念化”的歧途;一大套技法的传授,又令学生堕入偏重形式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