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近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235.51 KB
- 文档页数:3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习作学生怕写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始终困扰着教师。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锻炼学生作文的勇气,将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心理转变为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
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是一条轻松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标签:走进生活;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玩写结合;体验生活学生怕写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始终困扰着教师。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锻炼学生作文的勇气,将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心理转变为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
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是一条轻松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1 观察生活,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小学生的好奇心胜过一切。
正因为好奇,他们在上学和回家的途中,往往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生活素材比比皆是,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有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有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每周的作文课时进行一次新闻发布。
久而久之,学生们由依事论事,见物说物,进而能讲清一个道理,说明一些问题,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最终能生动、鲜明地表达某种意境。
这样训练随意性大,学生无拘无束,任凭情思奔涌,想象升腾。
例如:近段时间经常出现大雾,同学们惊奇,感慨万千。
于是我让同学们描述一下大雾中的景色,大家竞相表述:啊!朦朦胧胧的,模糊一片,那村庄,那树林,那楼房,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当浓雾渐退到像一面轻纱的时候,先前的树木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村庄开始晃动她那美丽的身躯,楼房展开了含羞的脸庞。
雾散尽后,大自然恢复了它本来面目,公路上汽车在疾驰,田野里又有农民欢歌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有满肚子的话要讲。
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摘要: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
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把写作活动当作是生活的一个延续,学生的写作的动力就会无穷地焕发出来。
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让孩子们爱上作文,喜欢作文!关键词:作文教学走进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作文一改应试教育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的弊端。
倡议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成为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把写作活动当作是生活的一个延续,写作的动力就会无穷地焕发出来。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诗人何其芳也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
”然而,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活——这一习作的丰富资源往往没有被学生重视,更没有被教师重视。
我们平常的习作指导也是重形式上的指导,重写法上的统一,给学生谈范文、讲模式。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背道而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命题作文。
教材中的作文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使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
因此,平时我提倡让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
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的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
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摘要: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步入课外生活,写作水平才会越来越高,让生活进入作文课堂,让作文进入儿童生活,构建了向生活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关键词:生活;作文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2-00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而且很善讲,他们不光讲自己的课余生活,也能讲一些从电视、课外读物以及家长的交谈中获悉的事件。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拼音放飞孩子的思维,提早让他们写话,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生活、情感进入作文。
一、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让生活进入作文课堂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了解孩子生活的主导活动,从儿童入手,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
在一开始教学生写作文时,我并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也去掉任何的规定,只让孩子随“性”而写,随“意”而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由、自主、自在、自发地写。
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己命题,选择材料,具有一定的灵活余地,可以选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熟悉的、有趣的、健康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有一位同学在写自己的妹妹时,就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小小的脸上挂着一副大眼镜,总是扎着两条长长的老鼠辫,她长得不怎么样,可笑起来流蜜,怪不得叫她小甜甜……她每次哭都能达到目的,我和哥哥拿她没办法,只好在背地里说,女人真麻烦,什么甜甜妹妹,其实是只‘哭作狗’。
…正因为是孩子自己生活的真实见闻,孩子们的作文中才会出现许多“生动活泼”的精彩生活画面,充分发挥了他们写作的个性。
二、培养儿童对生活的敏感,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
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反映生活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训练。
这些训练围绕“怎样写”展开的,而对于“写什么”却忽略重视,造成很多学生害怕作文,他们写出来的的文字生搬硬套、虚情假意充斥全篇,缺乏鲜明的个性,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
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融入大自然,从心灵出发,寻找心灵的体验,让生活走进作文,同时注意语言文字的积累,从而从根本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让作文成为他们的嘴巴,反映他们的心声,从而写出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作品来。
一、作文教学与说话训练的结合说是写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我设计“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学生轮流主持晨会、班会;语文活动课上,就最近的国内外新闻、班级的流行风、好书交流会,进行演讲、讨论或辩论。
每个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说话目标:低年级,调动说话兴趣,“敢”说;中年级,说话要闪现智慧,“愿”说;高年级,说话要展示个性,“会”说。
长期的说话训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舞台。
学生们由一开始的无话可说、害怕上台到后来争着要说、盼着上台。
这些说话训练为孩子们积淀下丰富的生活素材。
二、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积累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加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规定了各个年级的阅读量。
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每天安排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周规定阅读量。
每月围绕某个主题开展读书活动。
比如:赛诗会、革命故事演讲会、童话节、课外知识竞赛、好书大家荐、读后感交流会等等,以活动带动学生,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大量的阅读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底蕴。
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社会生活应该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过去,一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总有似曾相识之感。
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述方式雷同。
比如:写《一个难忘的教训》,总是某次考试,骄傲自满,没能考出好成绩,教训是多么深刻啊!写《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便是清晨清洁工人冒着寒冷扫地,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写新风尚,就是拾金不昧或让座;写老师,就是写老师夜里在灯下伏案疾书。
让作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这是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
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
一、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
”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
许多著名作家大多亲身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
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有的学生写文章最感困难的是材料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春天来了,我让学生们去大自然中放风筝、捉蝌蚪,并找来蚕种让学生饲养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
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
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习作“假、大、空、套”的现状。
即时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即时训练机会,如上课时天气突变--可引导观察指导如何写景;课前学生告状,可让参与者自述事情的经过,同学讨论评判,把经过写下来--教给学生如何记事。
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江苏陈国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走进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学校、家庭、社会及大自然,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
让同学们“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写我口”,让生活走进作文。
一、抓住生活激发兴趣文学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的爱好者。
一位著名作家说:“作文之道贵在自得之。
”他所说的“自得”就是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作文的入门也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作文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写作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育于生活中。
班上有个叫乐乐的同学他制作的“折叠式课桌”获得了校“金点子,小发明”大赛一等奖。
学校决定报送市里参评,但必须附相关说明一份。
乐乐为难了,因为他平时最讨厌作文了。
不过这回乐乐还是硬着头皮把说明书——“我的折叠式课桌很实用,桌面可以叠起来,拿东西也很方便,而且不会敲疼学生的头。
”放到了我的桌上。
“真不错,语句通顺,没有一个错别字!”我鼓励他说,“可是,同学们说他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情况,你能接受大家的提问吗?”于是,那天的作文课就成了同学们采访乐乐的主题班会。
生一:你为什么要对原有的课桌进行改造?原有的课桌有缺点吗?乐乐:有一次,我看到坐在后座的牛牛把课桌板掀起来,因为忙于拿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忘了拉住桌板……生二:那么,你又是怎么想到把桌板折叠起来的?乐乐: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为防蚊子进来……生三:有了主意,你是怎么行动的?乐乐:我首先与爸爸商量,爸爸说我这个点子不错,于是……后来,乐乐的作文还真的发表了!有了这次生活经历,大家知道了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是记录生活、反映生活的工具,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二、丰富生活拓展内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反映在作文里更是枯燥、可怜、可悲,学生写起作文来“头痛”,有的是“无病呻吟”,有的抄袭“优秀作文”,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作文就显得非常困难。
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如今的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这种直线式的生活学习轨道,使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而无“米”下锅。
作文难写,关键在于没有素材。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老的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石。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针对此,我进行了“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丰富生活小学生的学习行动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兴趣,而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有了丰富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大胆尝试开辟生活之源,让学生创造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
《给奶奶送阳光》原是一首诗,要求改写成记叙文。
老师辅导再多,学生下笔做作文不真实,还不如创设表演情境,因为表演具有情境性,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老师指导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对于表演者来说,是一种创造、体验的过程。
与此同时,要指导其他学生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事情的过程。
这种情境,既能使学生入境动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角色、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发现,便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就细致了,结果学生们文思泉涌。
2.抛出话题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话题作文”是一种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抛出一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的短小精悍的作文样式。
近年来,话题作文因其开放性、宽泛性与灵活性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它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同时,又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造能力。
让写作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是也是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1、作文与生活脱轨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可很多学生却缺少机会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就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象。
2、学生缺乏素材积累,描写空洞部分学生不能广泛阅读,从书本中了解知识,再加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时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因此,他们缺少积累,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无话可写,描写空洞。
3、胡编乱造,脱离实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但目前学生的写作却不尽人意,部分学生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动感,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读者。
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展作文空间二、作文教学要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1、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以推断: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2、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课程标准中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捕捉。
三、作文如何联系生活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近他们的生活,再观察思考生活。
教学篇•经验交流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
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
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
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
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
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
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激扬作文——小学中年级生活化作文写作教学探索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 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重视习作过程中情感的态度表达,实现学生习作过程,习作内容、习作教学手段、习作评价机制的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论文正文: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练习,轻自主、开放表达,这导致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践、生活体验,没有交往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苦不堪言。
当前,小学生厌作文、怕作文的根源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
基于现状,笔者认为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独立自主贴近生活,满足学生对生活的渴求,让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动、交往的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一、构建适合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想说—敢想—会写—能评学生的习作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对于进入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堂上对于习作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以后他们对于写作的兴趣。
所以,习作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举足轻重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想说,敢想,会写,能评,让课堂成为开放式的,成为生活的再现,灵感的碰撞之地。
1、合作交流(想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与老师大胆地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样氛围下,学生回答问题都会非常积极踊跃,连班上最沉默寡言的同学都争取机会发言。
比如在学《秋天的雨》有一句话“秋天的雨里有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教室里沸腾了,生A说:“因为小朋友闻到香味就会顺着香味找水果。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刍议-作文教学陈佩红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因此,作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一大难题。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是目前作文教学的一种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中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写出的作文内容枯燥,缺乏真情实感,无法反映生活的灵气。
回眸多年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深感作文教学应走生活化之路,只有走进生活的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给语文园地带来蓬勃生机。
那么,如何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呢?一、关注生活——发掘生活源泉1.用熟悉的目光打量生活“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想要写好作文,从生活入手就算牵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的启迪。
因此,我们要用熟悉的目光去打量我们的生存空间,去挖掘那些平凡而深刻的事件,去寻找那些不被重视的现象,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把自己融入熟悉的生活。
2.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就是将熟悉的、陈旧的变为陌生的、新鲜的,将意料之中的变为意料之外的,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现象,从而呼唤学生对“新”的敏感,学会用变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探寻生活表象后的东西,进而产生写作欲望。
然而,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模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等问题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真正具有独特性,不流于公式化、表面化,就必须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
二、积累生活——丰富素材宝库1.走进生活,积蓄鲜活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之母”,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要积蓄鲜活的写作素材,就要有一双敏锐的、会观察的眼睛。
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发现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的素材往往稍纵即逝,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那些生动鲜活的事例记录下来,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近生活【摘要】长期以来,小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着“愁、怕、厌”的思想。
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评改,全一人包揽,从而造成了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缺乏童真,千篇一律的现象,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
其实,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
离开了人的发展,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只有走进生活的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关键词】生活;作文Let the life walk into a composition, let the composition walk up lifeYuan Zhong-qun【Abstract】For long time, the primary school living to the writing widespread existence "sorrow, afraid, be disgusted with" of thought.But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of tradition, the teacher set question from the composition, purpose, choose a material, row to lift a key link to the workbook to review to change, whole one person contract for and resulted in thus student can according to teacher design good"diagram paper"lay bricks, the composition contents be deceitful and empty and lack a kid true, monotonous phenomenon, complete deprival student's workbook of independence power.In fact, composition's being not only be the operation of the language sign.Left a person of development, left life, composition will is have no the wood of origin, have no source of water.I deeply realize in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for more than10 years:Only walk into life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then can stir up the student's writing inspiration.【Key words】Life;Composition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评改,全权包揽,造成了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缺乏童真,千篇一律的现象,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
让作文走进生活——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摘要:从实践教学效果可知,作文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应用,完善学生构思,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生活化作文教学质量。
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并由注重课外阅读、选择教学资源、创设生活情景、注重书籍阅读等方案去开展教学,皆为加强生活化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实践研究前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有学生亲自经历过素材的生活化过程,他们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有效经验。
按照写作课堂教学开展模式,教师要让学生写作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帮助学生表达一系列的真实情感,要求学生善于积累优秀素材。
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将作文课堂教学难度进行不断降低,最终强化作文教学指导,提高作文课程教学质量。
一、关注课外阅读,积累生活教学素材课堂内的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组织现状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这两个部分。
要想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也要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按照多种教学案例组织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
在课外阅读领域内,要求学生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并对各类优秀作文进行挖掘整理,强化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秋天的雨》这一篇文章时,按照课内阅读组织过程教师会从秋天的雨本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融入于秋天的雨本篇文章中的哀愁以及秋天雨中各类植物、动物的形象特点。
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发展基础,要求学生阅读与秋天有关的一些读物。
例如名篇《秋天》、《我心目中的秋天》,它都是学生可以进行阅读的有效素材。
教师可将这些课外读物当作学生联系课文进行理解的优秀文章,遵循由易到难过程,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