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破产制度 探索(一)
- 格式:docx
- 大小:22.4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发展观察聚焦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日前,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再次将个人破产制度改革提上议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9年9月,温州市审结全国首例“个人破产”案;2020年8月,深圳市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2020年12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浙江法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类个人破产)工作指引(试行)》……个人破产制度的探索和地方实践开始逐步展开。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进程中有哪些创新与亮点?在探索和地方实践中面临着哪些挑战?对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度探讨。
个人破产制度从探索到立法“欠债还钱”“父债子还”是我国自古以来处理民间债务关系的信条。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经营投资和超前消费趋于常态化,当一个自然人突遇变故或者遇到极大困难、资不抵债时,如何还债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
如何给“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一个破茧重生的机会?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个人破产制度,仅有的《企业破产法》个人破产制度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本刊记者 高妍蕊也因此被称为“半部破产法”。
面对新时代更高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个人破产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2020年8月,个人破产制度立法率先在深圳“破冰”,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成为首部个人破产立法。
据浙江大学破产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石一峰介绍,早在2000年初,我国新破产法起草时就曾提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但在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新破产法草案时删除了关于自然人破产的条文,认为当时条件尚不成熟。
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我国没有成熟的个人破产立法,但“个人破产”的事实大量存在,司法实践中仅用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个人债务问题,导致了许多客观上“执行不能”的案件,最终只能以“终结本次执行”的尴尬局面收场。
第1篇一、概述破产管理人会计制度是指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对破产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会计核算、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破产管理人会计制度是破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旨在规范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确保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破产管理人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1. 依法依规原则: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 客观公正原则: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实事求是原则: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如实反映破产企业的财务状况。
4. 安全保密原则: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应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不得泄露破产企业的商业秘密。
5. 责任制原则:破产管理人会计工作应明确责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破产管理人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1. 会计核算制度(1)破产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破产管理人应根据破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2)破产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破产管理人应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和破产法的规定,设置破产企业的会计科目。
(3)破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破产管理人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破产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
2. 会计监督制度(1)会计凭证的审核:破产管理人应严格审核会计凭证,确保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会计账簿的检查:破产管理人应定期检查会计账簿,确保会计账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会计报表的审核:破产管理人应定期审核会计报表,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1)破产企业财务报表的披露:破产管理人应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披露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
(2)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破产管理人应按照国家规定,披露破产企业的会计信息。
4.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1)破产企业会计档案的整理:破产管理人应按照国家规定,整理破产企业的会计档案。
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职业化制度之建议[摘要]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职业化制度的相关建议:一是规范职业破产管理人的从业资格。
二是明确破产管理人的权利与义务。
三是建立破产管理人从业专门机构。
[关键词] 破产管理人破产法职业化目前破产管理人制度虽然在许多国家已日趋完善,可是对于我国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但不断的完善破产管理人职业化制度显然有利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规范职业破产管理人的从业资格1.专业技能要求。
由于破产事物往往涉及面广,为达到高效、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有必要对职业破产管理人的专业技能要求严格。
更由于破产事物所涉及的不止一两个方面的行业,更要求破产管理人是多方面专业的人才。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具备多个专业方面的高度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就使得破产管理人的专业范围更大,职业化人数更多。
无论哪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都可以参考国外较为成熟的行业的考核标准。
2.职业道德要求。
正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法学院教授barin(karm)kamarul所说的,为了保正破产程序的公正和迅捷,有必要保持破产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能力。
除了新法中的相关规定外,还可以设立责任金担保制度。
从立法上确立该制度,除了可以提高职业破产管理人的责任心外,还可以作为其道德水平、职业能力的考核又一标准。
3.执业要求。
由符合条件的人员加入一定的破产管理人机构,以该机构工作人员身份执行破产事物。
这样,不仅有利于“破产管理人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也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行业纪律。
同时,个人加入破产管理人机构,法院在选任破产管理人时,直接选任某一机构,而不是由法院单独选定个人。
再由该机构派出认为最适合执行该破产事物的工作人员作为真正的破产管理人。
省去了法院制作名册的不便与不周到之处,又节省了时间。
二、明确破产管理人的权利与义务1.破产管理人的权利。
在此说的权利,应与“职权”区分。
职权是基于破产管理人的特殊职业身份,在破产事物中必须享有的处理事物的权利。
个人破产法律制度论文论文摘要:本文从法理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西方国家个人破产制度的修订、变迁,从个人破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立个人破产制度的理由、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法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论证了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破产法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构想一我国现行破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适用范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破产法中适用范围调整为企业法人,即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与法人型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
新的破产法扩大了破产法程序的适用范围,但仍未提及关于个人破产的相关内容。
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人对多个债权人形成的各种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假如自然人也可能通过破产法律程序来消除这些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对于当事人双方权益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使双方当事人不用陷入不必要的僵局之中。
(二)破产原因不明确且缺乏实际操作性破产原因是衡量债务人是否陷于破产的界限,也称破产界限,是指认定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是就债务人存在的,能够对债务人宣告破产的原因和依据。
破产原因的规定,不仅体现出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平衡及保护倾向和力度,而且可能影响到失业人数与社会稳定。
新《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能力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这较旧破产法的规定虽有所改善,但是,仅以不能清偿作为破产原因,不能适应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如无法解决债权人申请破产时的举证责任,清算中企业的破产标准等问题,还是没有明确什么是“不能清偿”,以及在破产申请时如何判断等。
(三)对破产欺诈行为缺乏制约措施在我国,一些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而利用破产程序中的法律空隙,以及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优惠政策,策划各种欺诈逃债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进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新《破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无效行为,就存在着对违法行为定性混乱,列举方式规定的违法行为不能穷尽各种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缺乏制约措施等问题。
关于处理个人破产制度中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研究摘要: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
与企业破产不同,由于自然人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个人破产所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更加繁复且具有争议性。
其中,有关破产一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
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共同债务相伴相生,前者更是处理后者的前提基础。
厘清夫妻共同债务,是保障其它债权人权益的必要环节,通过增加“非常夫妻财产制”的概念将个人破产制度与共同债务清偿相连接,参照法院强制执行夫妻共同财产的程序,赋予管理人更大的财产处置权,从而细化个人破产制度的相关规定,以便更好地保障夫妻另一方的生活权益。
关键词: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债务;非常夫妻财产制;个人破产一、个人破产制度中债务人财产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参与市场竞争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加强。
相较于企业法人的有限责任,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要大很多。
近些年,个人经营失败后无力偿还沉重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想单纯地依靠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显然捉襟见肘。
我国针对企业法人的债权债务关系,除了有基本的民事诉讼程序外,在立法方面业已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公司法》和《企业破产法》等法律确立了企业法人进入和退出市场的相关机制。
而对于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我国立法目前还处于空白和探索阶段。
奈于现实的需求,江苏苏州、浙江台州、广东深圳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已经率先开展个人破产条例的制定工作,在实践审判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范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个人破产条例草案》已于今年4月首次提交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
制定个人破产条例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诚实但不幸”的自然人,提高个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优化地方营商环境。
以上都是各地区有关个人破产制度的探索与进步,但从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建立有关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与企业破产法的立法目的不同,个人破产制度恰恰相反,它更注重为破产人提供了一个全新开始的机会。
论文题目:国有企业破产问题研究——以国企管理制度为例考生姓名: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准考证号:指导老师: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日期:国有企业破产问题研究----以国企管理制度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国企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有企业大都面临破产窘境,如何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今天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得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管理问题对策Abstract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perfection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ur countrystate-owned manage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truding show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sever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bankruptcy plight 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survive and develop, bec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some prominent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ystem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tate-owned company exists, must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pan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引言 (4)一. 国有企业的相关概念及历史渊源 (4)(一)国有企业的定义 (4)(二)历史渊源 (4)(三) 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6)二、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 (7)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7)四、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1)参考文献 (19)致谢 (20)引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历来是一大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申请和受理第一节申请第二节受理第三章管理人第四章债务人财产第五章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第六章债权申报第七章债权人会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债权人委员会第八章重整第一节重整申请和重整期间第二节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第三节重整计划的执行第九章和解第十章破产清算第一节破产宣告第二节变价和分配第三节破产程序的终结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本法的立法目的是:(1)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企业破产制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各种原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通过法定程序,使债务得以延缓或者公平清偿的法律制度。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早在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
《企业破产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填补了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空白,在中国体制转轨的时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91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九章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这一程序适用于除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法人。
这两部法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对规范我国企业破产行为,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破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企业法人破产的实际情况;现行企业破产的法律规定对破产程序的规定比较原则,也需要补充与完善。
在《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关于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规定实施以来,全国法院受理了近10万件企业破产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10多件有关企业破产法的司法解释,也为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中国破产制度 探索(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破产法立法的背景,破产法是在我国计划经济进代产生,由于受当时思想的影响,所以破产法存在着先天不足,在破产法实施后,我国为弥补其缺陷,相继又出台了一部分破产法律规范性文件,但这些法律规范不尽科学,而各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之后,本文重点通过我国法律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对比和与国外破产法之间的比较、分析,评判破产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应制定出新的统一的破产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引言 我国要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应建立的制度之一就是要有一部科学的、公平、公正的,便于人民法院操作的破产制度。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国营企业没有经营自立权,财产上统收统支,流通上统购包销。所以,多年来我国搞的上是苏联模式的产品经济。①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有的人大代表就提出应当制定企业破产法的建议。198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决定自全国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实施满三个月之日起试行。1988年8月1日起实施企业法,从11月1日起,破产法开始试行。该法的试行为国有企业破产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该法仅适用全国所有制企业,1991年4月9日,国家又公布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法的第二编第十九章专门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该程序适用除国有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法人。这两个破产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机制。这些破产法律规范虽然对建立优胜劣①马原着《企业破产法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牌,第69-70页。 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发挥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制定破产法时,我国仍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对破产法原理的认识过于简单、直观,相关规定也过于原则和粗糙,许多条文没有具体化,存在很多立法缺陷,在执行过程中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破产法在破产中破产。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11月7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认>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出台后,由于对企业破产的条件规定不尽相同,可操作性差,现行合同制下涉及破产中的诸多具体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后移,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为此,笔者将现行破产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完善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进行探讨。 二、现行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破产案件的地域管辖 《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五条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度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解释债务人所在地是指企业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条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但何为债务人的所在地,该营业地不依章程所规定为限,是指与法人经营活动地应指债务人的营业地,该营业地不依章程所规定为限,是指法人经营活动有实际密切联系的主营地。其理由是债务人的债权的发生地多为其主营业地,其账册文件、财产等多在其主营业地,另外,债务人的主营业地是债务人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的中心。因而,由主营业地人民法院管辖,便于查清债权债务,清理债务人的财产及便于清算组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②这种观点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法人的主营业所在地可分为事实上的主要营业所所在地与章程规定的主营业所所在地,二者在实践不一致的情况较多,事实上的主营业所所在地可能会同时存在数个,且处在经常变更之中,故仅以主营业所所在地难以确定法人住所。故有学者指出,债务人所在地是法人章程所规定的主要营业地。故章程所规②柯善芳、潘志恒:《破产法概论》,广东高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2页。 定的主要营业所所在地的民法院有管辖权。③还有学者依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九条及公司法第十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项的规定,即债务人所在地为企业法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在登记时,其主要办事机构在何地,便在何地登记,而这一标准是明确的,唯一的。因而,登记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④笔者认为,破产法的地域管辖应与《民法通则》及《公司法》保持一致,即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债务人的住所地是指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这样规定,便使确定债务人住所地的依据变得客观与明确。 (二)关于破产法中规定的级别管辖 我国1986年的破产法只规定了地域管辖,而未规定级别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项专门规定了级别管辖。它是以企业法人进行工商登记的工商行政机关的级别为依据划分的。即基层人民法院一般管辖同县、县级市或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破产案件中级人民法院一般管辖由地区、地级市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破产案件。个别案件的级别管辖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办理,即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也可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破产案件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下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破产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这种划分方式显然是权宜之计,从法律管辖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故不可取。 如何划分级别管辖,在破产法实施后运作过程中,各地法院及学者争议较大,破产案件的审理涉及破产企业职工的人数,也涉及企业资产额,现在由于市辖区的行政建制,有些市辖区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些规则没有设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③谢邦宇主编《破产法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④邹海林着《破产程序和破产实休实体制度比究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区属企业的破产案件均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这种行政建制加大了上级法院的工作量,而基层法院无破产案件可言,不利于基层法院对破产案件审判工作的调研,且易造成法院之间对案件管辖的互相推诿等。有人主张按企业财产数额多少确定级别管辖,也有人主张应用弹性条款规定,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规定统一的数额到实行。笔者主张应规定具体的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以免造成相互推诿或争抢管辖的状况。 (三)对破产申人的规定不统一 破产申请人指有资格提出破产申请的人。依照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该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债务人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申请宣告破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因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还债,债务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还债。”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1993年11月10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特区破产案例》第十条规定:“在非破产清算中,清算组发现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向人民法院申请公司破产。”该条例第九条第二款同时规定“国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和债务人均不提出破产申请的,国有企业产权主管部门可对其提出破产申。”依照以上法律条件规定,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在我国有权利提出破产申人的有四种:一是侵权人;二是债务人;三是非破产清算的清算组;四是国有企业的主级主管部门。同时,《深圳特区企业破产条例》突破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该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在民事诉讼或民事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查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不具备和解条件的,可依职权宣布债务人破产。”该规定突破了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即国家可以以职权宣告企业破产。笔者认为:同时申请债务人破产其不同申请人的资格规定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这样的规定造成立法上的支离破碎和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破产法。 (四)破产条件规定的不平等 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三条规定的企业破产的条件是“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中对破产条件的规定则是:“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二部法律对破产条件的规定都是十分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破产的条件却不易把握。性质不同的企业在破产条件的规定不同。《企业破产法(试行)》适用于我国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所有制企业。而《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中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则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从两部法律的规定看,“严重亏损不能(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是共同的规定。但《企业破产法(试行)》对全国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规定的破产条件中,对企业严重亏损的原因明确界定为“经营管理不善”,从这方面理解,各种计划性亏损、政策性亏损、国家调整经济的政策变动和国家宏观政策失误造成企业亏损所导致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就不能作为企业的破产原因。《破产法》的这种规定,是在计划经济现代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采取的是商人破产主义,国有企业也是商人,既是商人,其破产原因也应是相同的。 (五)破产财产分配的规定不平等 《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破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企业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2)破产企业所欠税款;(3)破产债权。《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也规定清偿顺序为:(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2)破产企业所欠税款;(3)破产债权。国发(1994)5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涉及破产财产的分配,主要体现在职工安置问题上,一是符合国发(1994)59号、(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