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工作时间要挂牌上岗,衣帽整洁,不着工作装到公共场所;语言朴素、准确、精炼,语调亲切,充分体现主动、热情、礼貌、体贴、周到和谦虚的态度,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使用礼貌用语,不许用“哎”、“喂”或床号代替称呼;对病人要做到有问必答,不应漫不经心、态度冷淡,不能粗言粗语、高声喊叫,服务做到“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征求病人意见或与病人对话时,态度要诚恳,向病人解释时要耐心、仔细;要随时注意病人思想情绪变化,尊重、理解病人,多作解释、说明、安慰工作,对思想负担较重或拒绝治疗的病人,要及时向上一级报告解决;病人如有不礼貌言行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得与病人争吵、顶撞或以教训、斥责的口吻对待病人,应冷静、理智、克制地向病人讲清道理,必要时要向上一级报告解决;尊重患者人格,无论种族,无论高低贵贱,均应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密,向病人和家属告知病情时,使用规范性语言;遇到危重病人,不得延误抢救时机;遇有医疗争议要及时报告,自觉维护病人合法利益。

做到“四真、四多、四个一点、八不让”

“四真”服务“四真”服务是用真心、真情、真功夫、真投入服务于病人。真心服务,把为病人服务满意作为唯一标准,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何种方法,病人不满意都不能说医护人员是用真心了,只要病人什么都满意,说明我们的服务是到位的,医护人员是用真心服务的;真情服务,是实实在在为病人排忧解难,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真心实意为病人解决住院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视病人为自己的亲人;用真功夫服务于病人,使病人一次住院治疗终身受益,不仅将疾病治愈出院,且给病人带来了终身保健的良方;真投入服务要不惜人力、财力,只要病情需要,医院贴补也要投入到病人的抢救中去,要用一流的技术治疗病人,要用一流的饮食营养病人,要用一流的环境滋润病人。

“四多”服务“四多”服务是多问一问、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帮一帮。多问一问,病人入院后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对病人的病情都要多问一问,对病人的病情要尽快全面掌握;多想一想,对病人的病情了解后,要多想一想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是否准确,病人的用药是否合理;多看一看,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入院后的治疗情况要多看一看,详细分析疾病的变化与转归;多帮一帮,病人入院后,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困难也很多,对病人要多帮一帮。

“四个一点”服务即想得细一点、动作轻一点、声音柔一点、工作勤一点。想得细一点,医生对病情变化要想得细一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向病人和病人亲属交代得细一点;动作轻一点,医生检查病人,护士打针、护理病人,动作都要轻一点;声音柔一点,医生的问话、护士的沟通,声音都要柔和一点,让病人有亲情感;工作勤一点,病人住院的心理是尽快得到医生、护士精心照料,医生、护士应多往病房跑一跑;工作勤快一点,让病人感到心里踏实。

“八个不让”工作守则,即:一是不让就诊患者在我这里受到冷遇;二是不让医院护理质量在我这里降低;三是不让医院护理差错在我这里发生;四是不让不合理检查、处方从我手中开出;五是不让工作失职行为在我这里出现;六是不让影响医患团结的话从我口中说出;七是不让收受红包、回扣在我身上出现;八是不让学习业务知识的时间从我身边流失。

护理道德规范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事社会生产的人们,总是具有一定道德观念的,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表现。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说明了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均应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思想的树立、职业意志的锻炼,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的三大分支之一。人类社会中,生活分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三大领域。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职业道德也是道德体系三大分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而职业道德可以说是道德的主体部分或基本部分。职业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他所从事的职业来实现目的。因此,职业道德常常影响和决定着该职业对社会的作用;影响着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道德、理想、兴趣、爱好和职业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和促进着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职业道德是促进人们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具有对本职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并把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就可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自古以来历代名医家都是十分重视医德和医术的。古希腊的希波尔拉底在《誓言》中说:"我一定尽我的能力和思虑,来医治和扶助病人,而决不损害他们"。白求恩以及我国近代的一些医学名家黄家驷、林巧稚、张孝骞等都是德才兼备,既有高超的医术,又有崇高医德的人。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国际护理专家、英国杰出的女性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以及我国近年来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梁季华、杨必纯、陆玉珍、周娴君、孙秀兰、林菊英等都是如此,她们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护理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在设备齐全的大医院;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疆场,还是宁静的病房,都能满腔热情地挽救伤病人生命,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她们既是病人的贴心人,又是各级领导的得力助手。她们的心血浇灌了护理事业,她们的作为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理道德是在护理实践过程中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医务人员和护士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属于职业道德中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护理科学中的特殊表现。一方面,它以一般社会道德的一般医学道德为指导,引导护理人员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它根据护理科学上需要的一些特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调整护士与病人、与其医务人员和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病人,格守护理制度,讲究护理艺术,钻研护理业务,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二、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在其护理实践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法则或标准。它在护理道德体系中居首要地位,是评价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和品质的根本标准。

护理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原则的表述是因为:

(一)反映了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和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护理工作,是以防病治病的护理手段,来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对从事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员来说,护理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处理好她们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在护理服务中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的作用。全心全意去为病人服务。(二)原则的提法继承了历史上优良的医疗护理道德传统

医疗护理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个传统的突出表现就是人道主义,就是同情、关心、爱护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今中外医务道德传统的精华所在,社会主义护理道德当然要继承这个优良道德。

(三)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道德目标,这就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医务道德的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自古以来医务工作者都把尊重、同情、爱护病人作为医护道德的基本内容,近代提出了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要求尊重人的价值或尊严。但是,它在以往的社会形态里,都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医疗扩理服务的平等权利,才能在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建立真正的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显然,这种新的道德境界,是以往的医务道德所不能达到的。

三、护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护理道德规范是护理人员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在护理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行为准则,也是评价护理人员是否道德的具体标准,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对护理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

护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具有协调性和进取性两个方面。

所谓协调性,就是通过行为规范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即协调护理人员与病人、协调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护理人员、医疗卫生事业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使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围绕一个轴心促进病人健康的恢复,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目标。

所谓进取性,是指道德规范的要求,总是高于一般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社会主义护理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护理人员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自己的护理实践中,一言一行都力求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为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而献身。

护理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人,其中大部分是病人,尤其是医院中她们与病人的接触最广泛、最密切、最经常。护理人员道德水准的高低,她的行为最高尚还是卑劣,是善良还是丑恶,是公正还是偏私,主要反映在她和病人的关系上。因此,护理道德规范首先应当在这方面规定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当然也包括调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护理人员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因为,这方面的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患关素,从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一)忠诚于护理工作,作风好

忠诚,就是尽心、竭力。忠诚于护理工作,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献身于护理事业的强烈意志、愿望和感情。

病人中有的清醒,有的昏迷,有的慢疾缠身,有的急病凶险,他们来自社会的各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这一特定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护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怕脏、不怕累、忠于职守,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护理事业和病人。

(二)体贴同情,感情深

体贴同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心理治疗的作用。护士亲切的表情可使病人充满信心,感到温暖。反之,护士带着轻视厌恶的态度就会使病人感到屈辱,甚至被激怒而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具有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想病人所想,视病人如亲人。

(三)知识丰富,技术精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护士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懂一般的医疗护理知识,还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这样才能缩短和病人距离,对每一位病人,都能采取适当的护理方式配合治疗。

技术精巧,主要指操作熟练、准确,关键的时候能拿得出、用得上。临床常见到由于护士高超的静脉穿刺技术,使一些几乎看不到血管的危重病人及时得到补液。相反,由于护士技术不精,使一些好的治疗方案不能实现,或增加病人的身体损伤。如输液扎不进针,只好行静脉切开等。

(四)审慎细致,真诚实

护理人员要有审慎无误的工作作风。广大护士由于工作审慎而保证了医护工作的质量,并取得病人信任。

从事护理工作一定要有真实、忠诚、实在。一般情况下治疗、用药都通过护士的手,稍有疏忽就会发错药、打错针、输错血,或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发生护理事故,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差错,应毫不隐瞒,实事求是,迅速报告,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五)谦虚谨慎,团结好

护士相处的对象除病之外,还有病人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及医院职工。因此,护士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谦虚谨慎、尊重人、体谅人、帮助人。对病人家属应耐心解释和指导;对医生应尊重和信任、密切合作,诚实而机智地执和医嘱。青年护士对资历老的护士应尊重和体现贴;年老的护士对年轻的护士要关心爱护和指导。

在集体行动中,能互相配合,工作交接过程中不能出现漏洞。

(六)情绪稳定,讲文明

护士应有良好的个性修养。一个任性、对自己没有严格要求的人会凭兴趣办事,情绪不好时,随心所欲,往往会造成恶果。在工作中,特别是紧张的抢救中,护士要做到沉着果断,迅速敏捷,灵活机动,有条不紊。在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心胸宽阔,决不因个人的情绪影响工作。对那些性情暴躁、爱挑剔的病人,决不与其计较,始终保持护士崇高的职业道德。

(七)言谈文雅,语言美

护士不仅应有好的服务态度,而且应该注意语言美。护理病人就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和思想情绪,弄清其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负担的潜在的或特殊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工作,以便使病人尽快消除或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要了解病人,就要和对方交谈。使病人乐意同你接触,护理人员的文雅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想象,一个举止轻浮、语言粗俗的护理人员,病人怎么会接近她、相信她?因此,护理人员优美的语言,能增强病人的依赖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护理道德的自我修养

(一)什么是护理道德的自我修养

护理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具体说,就是依据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去对照自己进行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并在不断的临床护理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护理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在护理实践中的特殊表现,是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和护理道德的觉悟程度。它不仅包括护理人员对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而且包括护理人员经过长期对照实践所形成的言谈、举止、情操、品德等。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自己职业道德的过程。一个护士的高尚职业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严肃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总是离不开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一个护士要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人才,以便能很好地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就一定要在接受护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护理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

护理道德的自我修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是认真学习护理伦理学知识,投身于护理工作的实践中去。

护理道德自我修养的过程是由知转化为行的过程。由知转化为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接达到的,而是通过"情"、"意"这个中介实现的。其转化进程是:"知一情一意一行"。"知",是指护理道德观念、知识;"情"是指护理道德情感;"意",是指意志、毅力;"行",是指按护理道德规范采取的行为。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成由知转化为行的关键是将护理道德知识转化为护理道德信念。有了护理道德信念,才能驱使护理人员产生与护理道德知识相适应的行为。所以,信念的形成,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使之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情通理达,使信念达到坚定不移的程度。

所以,护理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具体为:

1.必须结合社会实践与护理工作的实践:护理人员高尚护理品格的形成与人的正确思想认识一样,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一些道德规范也要通过护理工作实践来实现,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要通过日常的讲与做、知与行的统一。如一次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在手术台上配合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做手术,复杂艰苦的手术自清晨进行至黄昏。眼看病人的伤口即将缝合。年轻的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专家说:"某某大夫,我们有12块纱布,您只取出了11块。""我已经都取出来了,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刻开始缝合伤口。"专家断言道。"不,不行",年轻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年轻护士毫不含糊地说道:"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陈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这就是品德修养点点滴滴实践中知与行的统一。一个人正直的品格不需要多少特殊的举动。品德的修养与形成如同水,流淌在日常的行为之中,所以,如果只说不做,表里不一,是不能培养具有真正高尚道德品质的护理人员的。因为离开了实践,对自己行为中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就无从检验,从而也就无法发现自己在道德意识方面的不足。虽然我们学习了道德知识的许多理论,但不去身体力行,付诸实践,那就谈不上什么道德修养了。

2.道德修养的方法必须重在自觉:周恩来总理说过:"天下无天生的完人,觉悟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从不自觉到自觉,认识是发展的,自己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道德修养是两种道德观的斗争。这种斗争不是社会上的、外部的敌对势力的较量,而是在自己头脑中所进行的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两种道德观之间的斗争。有人曾形象地说"说是自己和自己打官司"。这里的"原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规范;"被告"是利己主义的以"我"为中心的道德思想;"法官"是护理人员自己。"原告"、"被告"、"法官"

三位一体。正是因为道德修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修养必须是自觉、自省、自讼。提高道德修养的办法就应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勇于下苦功夫,自觉刻苦锻炼。

3.道德修养必须持之以恒:要有坚持精神,道德修养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强自我锻炼和修养,才能培养自己真正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到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能坚持道德信念,遵守道德原则。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任何坏事和不利于病人的事,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

总之,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必须紧密地联系实际,锻炼过程贵在自觉、功在坚持,不是在外来的压力下去进行修养。一个护士为病人、为人民、为社会做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毕生自觉的坚持修养。人世间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但是给人获得成功的一个百灵百验的可靠秘诀就是一个人通过刻苦锻炼、修养形成的高尚正直的品德。

护理职业道德与护士行为规范

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士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风范,对指导护理专业的道德发展方向,调节护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造福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

二、护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对护理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这是对道德理论的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前提。

2.职业道德情感以纯洁、诚挚的情怀爱护生命,处理职业关系,评价职业行为的善恶、是非。

3.职业道德意志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有排除障碍的毅力和能力。

4.职业道德信念有发自内心的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真诚信念和道德责任感。

5.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三、护士职业行为规范

1.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热忱。

2.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安全、求和、爱美的需要,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3.尊重病人权利,平等待人,做病人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4.审慎守密,不泄露医疗秘密和病人的隐私。

5.求实进取,对技术精益求精。

6.对同事以诚相待,互敬互让,通力合作。

7.举止端庄,文明礼貌,遵纪守章,助人为乐。

8.廉洁奉公,不接受病人馈赠,不言过其实,不弄虚作假。

9.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10.以奉献为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转载点击数:672 更新时间:2007-10-8 14:25:06 (一)作为医生,应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三)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四)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

(五)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六)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

(七)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