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四年级数学10-14单元教案

2010四年级数学10-14单元教案

2010四年级数学10-14单元教案
2010四年级数学10-14单元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83、84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只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之多仪作出这样的安排,除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能借助计算器……谈多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要求外,还因为在以后学习小数乘法时要以此规律为依据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作相应处理。例题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谈多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所发生的变化。又安排学生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是否会发生类似的变化。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有改变)

1、板书:36×3

请你口算出结果,板书:=108

继续板书:36×30,问:这题你是怎么算的?360×3呢?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指出:利用开始的算式,我们算下面的题可以更加简便。

如果是36×300呢?……

是不是只能把其中一个因数乘10、乘100……呢?

2、板书:36×6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直接口算。方

法二:用108×2)

问:你怎么想到用“108×2”来算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以想到积也乘2。)

比较两种方法算出的积,相等。

看板书说一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像这样的改编算式,并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你会吗?

指名学生编题,并说说算的方法。……

改写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看了这些题,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算式倒过来看,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几,积也除几。)

二、巩固练习:

利用这个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1、填表: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前两组以前学生已经练习过,重点交流最后一组:

5乘4等于20,所以算80乘4等于320;

5乘7等于35,所以算80乘7等于560。

3、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8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400个或800个呢?

观察表,说说应该先算哪一格?

算出38乘4后,问:根据这个算式先算哪几个得数更容易?怎么算?

(算38×40,和38×400)

然后算哪个?根据哪个算式算?最后算什么?怎么算?

指出:有多个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之

间的联系,选择更方便的计算方法、顺序。

4、长江三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是由5个闸室组成的,每个闸室的长是280米,宽是34米,这个闸室的水面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读懂题意后,让学生列式。提醒: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而不是米。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这节课要求是用计算器探索,但我本人不提倡让学生过多的接触计算器。理由:小学生应该熟练掌握一些必要的口算;口算熟练之后,对他们数感的形成会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在一些简便计算、估算等题中,在高年级,还有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参与,对学生能否正确熟练的作出相关判断是很有影响的。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对计算器产生依赖,影响他们的计算能力。

而且本课教学内容,如果真的用计算器算出具体的结果,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没有太多的帮助,相反我觉得通过算式的演变过程(乘法交换律)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一规律。

例题没有提到“一个因数除几后积的变化”,我借现成的板书,让学生适当的发现了一下,事实说明学生也是能做出这个发现的。另外,练习册上有相关的练习。

商榷:这里不说“乘数”说“因数”,担心学生会不会和前面的概念有混淆?

吴版:想跟你交流一下!

我采用了你的方法去教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让他们有规律地写出100以内2的倍数的特征,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把2的倍数擦去,留下最后一行,再让学生补充5的另一列倍数,这个过程也同时让学生在这里超前体会到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只能是0。结果这段教学很成功,学生掌握得很好。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也让他们写了3的倍数,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想问问你:

1、让他们写出了50以内3的倍数,结果发现写50个是不够的,因为个位加十位的和最多等于12,写到100个其实也不够,因为个位加十位的和最多是18(但至少写到100以内要比写到50以内的好)。其实写到100也是不够的,教师应该让他们

知道写到100以外甚至写到很多位数的话各个数位加起来的和有很多种情况:15、18、21、24、27、30……你的填数是不是就针对这个问题设计的呢?

2、由于写2的倍数时让他们有规律地写,是为了突出个位上2、4、6、8、0这个特征,结果写3的倍数时他们居然也来排了一下:

3、6、9

12、15、18

21、24、27……

这是成绩好的学生的写法。她说:我觉得3的倍数竖里看个位上是递减的。

这显然是非本质特征。于是我马上又排了一种:

3、6、9、12、15、18、21、2

4、27、30、

33、36、39、42、45、48、51、54、57、60、

……

我问那个学生:我这样排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有什么特征啊?是不是竖里看个位上都一样的啊?

师指出:这个不叫3的倍数的特征。这叫3的倍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不同的排法会有不同的规律啊,因为所有3的倍数每两个相邻数之间都差3,所以有排列上的规律。你知道了这个排列规律有什么用呢?给你一个数,你能马上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吗?不能。所以这个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

接着继续找特征。

书上让学生圈出3的倍数是不是为了避免每个学生排出来的样子都不同,而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会在排列上找无用的规律呢?

本人认为:在找2、5的倍数的特征时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写,但找3的倍数的特征时就最好在书上圈出来!

吴版:请说说你的意见,指正我的看法!

谢谢你愿意和我交流!

感觉这部分知识太浓缩了,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很容易混淆。

所以我后来布置了2个作业:

1、写出50以内的所有素数。

2、把6~50的偶数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

感觉这两个作业比较综合,还行的,可以一试哦。

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p.84、85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材首先呈现一道除法算式,提出“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初步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初步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再安排学生各自举出例子,对刚才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完整地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利用这一规律,可完成的练习:(表略,贴不下)

分别指名学生说清楚每一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板书:100÷50=

让学生口答出结果,板书:2

(1)问: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

2的算式吗?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分两块来写)(可能有的答案):

200÷100=2 50÷25=2

300÷150=2 10÷5=2

400÷200=2 4÷2=2

写得完吗?板书:……

(2)观察这些算式,说说左边这些算式和开始的算式有我们练习?

(一题一题地说: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商不变。

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被除数乘4,除数也乘4,商不变。)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可能一: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商不变。

可能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比较不同的说法,认同更好的说法并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观察右边的这些算式,说说与第一题的联系?

(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除以2,商不变。……)

用一句话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商不变性质(板书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

完善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回到刚才的算式,结合刚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式补充提问:

根据100÷50=2,写算式6÷3=2,合适吗?为什么?

根据商不变性质,完成填写:(表略,贴不下)

填写的时候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填写表格,填完后说说商为什么都是“6”?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分别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检查学生说的熟练程度。

3、下面是新明乡三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总价,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为什么?

要学生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4、南山村有36个太阳灶。用这些太阳灶做饭,全年大约可以节约煤炭43200千克。平均每个太阳灶每月大约能节约煤炭多少千克?

学生列式后说说每步算出的是什么?再用计算器算出最后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商不变性质与上节课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分别指什么?怎么更容易记?

五、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开始的复习强调的是“变”以及怎么变,而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不变”以及怎么才不变。分开来讲,应该蛮清楚,但混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区别。

例题选用的算式较我的算式更复杂,我用100÷50=2这个算式来组织教学,感觉更容易发现规律。在练习中,我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说理。

同样的,本节课我没有用计算器来探索规律,感觉没什么必要。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85、86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教学根

据商不变规律简便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材在例题中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呈现一道除法算式“900÷50”,给出了用简便方法进行笔算的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引导学生御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给出的简便算法。这里被除数之所以选择末尾有两个0的数,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不变性质:

分别指名说说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最后是集体说。

二、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买过篮球吗?多少钱一个?

请几个说一说。(有便宜的20元左右的,也有贵的100多的)

老师板书:篮球单价50元。

体育老师用900元去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板书:900元)

你想到哪个数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900÷50

2、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注意书写是否规范等。

观察该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末尾都有0)

考虑一下,能否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它的计算更为简便呢?

启发学生分别划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一个0。

思考:这分别划去一个0是什么意思?(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

能不能把9后面的2个0都划去?为什么?(如果都划去,

那就是被除数除以100,除数除以10,除的不是“同一个数”,所以不行。)

算完算式。

比较两个算式:后面的算式更简便。但要注意开始写的时候是一样的,分别划去一个0后,商所写的位置不同了……

3、店老板看体育老师买的篮球多,愿意降价为每个40元。

现在请大家用新学的办法来算一算,指名板演。

估计很多学生都会把余数写成是“2”

补充要求:验算(老师示范写验算的竖式。)

发现问题:880+2=882,应该是880+20=900(元)

寻找原因:

除法竖式是没错的,但是在写横式上的余数时,因为余数2是写在十位上的,所以要写成“20”

我们前面学习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不变的是“商”,并没有说“余数”,看来余数是会变的。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根据450÷30=1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指名分别说所是怎么想的?(如第一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是15。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表达。)

2、口算下面各题。

要求学生用今天学的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如第一题:想32÷8=4,分别把后面的1个0划掉。)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分别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一题:被除数除以100,除数除以10,没有除以同一个数,所以商变了。重新计算得:190

第二题:竖式是对的,有余数,要注意余数所在的位置是十位,所以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写成“30”

四、学生作业:

完成第4题

课后小记:

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会变的。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算900÷40的时候,几乎全班都算成了22……2,这很好地证明了我的估计。所

以此时的验算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验算很容易地发现错误、找到正确的余数,但接着的困惑是为什么会商不变,余数变?我在这课上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只是让学生观察竖式上余数的位置。

就这节课的作业来说,学生都有晰的印象,做得还行。但这种知识很容易在以后的练习中混淆,所以有必要阶段性巩固。

练习七

教学内容:p.87、88

教学目标:

1、基于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积的变化,以及积不变的规律。

2、基于商不变性质,进一步学习商的变化规律。

3、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建构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简单整理:

前三节课,我们分别学了: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性质,简算(板书)

分别说说“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性质”的具体内容,并写在作业本上。

完成练习七:

1、直接写出各题的得数。

观察两组算式,分别说说里面用到了什么知识?

再依次分组指名说说具体是怎么想的?

(如第1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积也乘3。……

左边的题是以第一题为参照的,右边的题分别以左边的题为参照更简便。)

(第2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还是37。……

左边的题以第一题为参照,右边的题以111÷3为参照。)

引导学生要灵活选择适合参照的算式,使计算更简便。

2、先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

学生填写完后,交流:下面的4题都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有变化的,你觉得哪几题的变化比较简单?为什么?哪几题变化有点复杂?你是怎么记的?

指出:积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此时积的变化和那个变的因数一样变。另一种是两个因数都变,一个乘几另一个乘几,积就要乘两个数的积。

3、那积有没有不变的时候呢?看第3题:

说说第1组因数是如何变的?积呢?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利用这个发现说说下面两组题因数的变化,所得的积。

4、直接写出得数。

分别选几题指名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5、在作业本上完成第5题。

交流你有什么简便的方法?

6、学生读题后完成表格的填写。

交流并板书:100÷20=5(次)

200÷20=10(次)

400÷20=20(次)

500÷20=25(次)

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除数没变,被除数乘几,积也乘几)

看了这个新发现,你觉得你还想探究别的变化规律吗?

引导学生想出下面的算式,并板书:

100÷20=5

100÷10=10

100÷5=20

100÷4=25

100÷2=50

……

说说你现在有什么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指出:其实类似的发现还有,如果硬记住这些结论很难,所以除了最基本的两条(指板书“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性质”)最好记住,其他的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算式来举例说明。

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在前面学习的两个基本运算规律基础上,本节课重在探究相关的其他变化,我觉得这些对学生来说要求是很高的,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记结论不是我本课的目的,我更关心的是学生能从一组算式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规律,感受到多样的变化。真正在计算时,我觉得还需要学生从简单的算式入手,举例再说明了。

一个单元又这么匆忙地过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p.89、90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例题中已知长方形的长,不知道长方形的宽,但已知长发生变化时面积发生的变化,求长方形的面积。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反映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并引导学生用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

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画一个长方形。(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画在自己的本子上)

简单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如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是宽……)

生活中长方形的形状随处可见,可能是一本书的封面,可能是一块玻璃,……现在我们把当成是一块长方形的花圃。它的长是8米(标上“8米”)

2、后来扩建花圃,长增加了3米,谁能把这个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来?(指名画图)

问:现在黑板上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分别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增加的花圃,现在的花圃)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加上一个信息: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问:这增加的18平方米,写在哪里比较合适?(板书)

现在你能解决某个问题吗?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8÷3=6(米)

多了这个信息,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可能的问题:原来的面积:8×6=48(平方米)

现在的面积:(8+3)×6=66(平方米)或48+18=66(平方米))

4、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比较书上的文字表述与板书的画图表述,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指出:有的时候信息比较复杂,我们就得想好办法整理。像这类面积问题,画图来解决是比较合适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5、完成试一试:

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可能有的学生画图时,不能比较恰当地表示“5

米”的长度。提醒:5米是20米的四分之一,可以先量表示20米的线段长度,再取它的四分之一。)

二、完成想想做做:

1、读懂“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问:画图时能一下子画出来吗?应该怎么画?

依次画增加的长,算出宽;再画增加的宽,算出长。最后算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

2、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再解答。

学生可能在画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分别画增加的长和增加的宽,造成有一个缺角的长方形。

指出:不管增加了长还是宽或是都增加,最后得到的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所以像这道题,如果用列表整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想一想,如何设计并填写这张表格呢?

把你的满意之作介绍给大家(老师协助完成该表)

看图解答:指名指出图中增加部分的面积。添加辅助线,把它分成2个或3个长方形,标上号码,再依次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并相加。

看表解答:根据这份表格,你准备怎么求增加的面积?

(分别算出现在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相减后就算出增加的面积。)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本课已经有别的老师借我班上过了,所以我所写的只是我的教学设想(没有参照所听的课,所以绝对仅仅是“设想”,写得蛮简单),并没有机会实践哦。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p.91、92

教材简析:

例题是求两人所走路程和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问题,并把相关的信息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然后启

发学生思考:你能画图或列表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独立列表整理,也为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根据画图或列表整理的结果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运用并理解两种解法,而不去比较孰优孰劣,这就意味着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都具有特定的价值。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将请一个“演员”和我一起走一走:

请一位学生,老师和学生分别站在讲台前的最左和最右。说:他站的地方是他家,我站的地方是我家,中间是学校。早上我们同时从家出发来学校。(开始走,直到相遇)

放学后,我们又同时从学校出发,回家。

2、看完我们的表演,你知道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吗?

(这是一个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板书关系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指板书问:如果要求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怎么算?要求×××家到学校的路程呢?算出这两个路程后,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吗?(老师家到×××家的路程)

老师给你相关的具体信息,请你用线段图表示出

来,行吗?

2、指导画线段图:

先确定两点分别表示老师和×××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点一点表示学校,学校离×××家稍近一些。

把老师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4分钟时间。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3、看线段图,你能说说信息和问题吗?你能把相关信息列成一张表吗?

学生尝试列表,出示该表,检查表中的有关信息。

4、学习解答方法:

通过画线段图或是列表,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现在请你解决这个问题,把它写下来。

交流:方法一:70×4+60×4=520(米)

方法二:(70+60)×4=520(米)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求得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

比较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出:我们以前研究一个对象的行程问题时,就考虑它的速度×时间=路程。而现在我们遇到的行程问题有2个行动对象,除了可以分别算出两个路程再相加,还可以把速度先加起来,求出速度和(板书成:速度和×时间=路程)读一读。

三、应用拓展

1、放学后,我们两个同时从学校出发,分别向东去新华书店,向西去文具店,

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不同?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

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四、完成想想做做:(做在作业本上)

1、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读题后问: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3、读题后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联系?你会解答吗?

课后小记:

行程问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所以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迁移到“速度和×时间=路程”,这样便于记忆。

两种策略,我和学生都更加认同画线段图的策略,所以列表的策略我没在课上做强调。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p.94~96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先用统计表呈现一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然后直接出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和简单分析,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结构,并通过讨论,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

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课前准备:例题的图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出示例题图和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图:在收集气温。

表:可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时间的比较,体会绘制时间的确定等问题。看懂表中的数据。)

2、出示折线统计图:

统计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感知: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会正确地从图中读数据)

与统计表比较,你觉得它的优点在哪里?

(更能清楚地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

2、从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如果让你来画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会怎么画?

(1)横轴:横轴上标的是统计的几个时间,依次是……还要多准备一格,最后是一个箭头。

如果还要画一个时间,应该是几时?为什么?(应该是21时,因为是每隔2个小时统计一次。)

(2)纵轴:纵轴上表示的是什么信息?(是温度)怎么标的?(加2加2……)

想一想:为什么只标到26呢?(只要比最高温度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如果是多很多,或是不满26呢?

(3)描点:依次描出各点并标上数据。(21没有现成的点,怎么找?……)

(4)描线:要用尺,依次把两个点连接起来。

3、观察变化情况:

从统计图中你能找出上升和下降的的区间。

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完成试一试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老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说说你看了“小红跳绳前后每分心跳情况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

交流检查。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只要略小于116可是设置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就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收集有兴趣话题的数据,尝试设计成一个折线统计图。

课后小记:

课上完成教材提供的练习,主要涉及的还只是描点和连线,学生完成这些是没问题的。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

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漏写数据,所以在课堂上我有强调。

我个人觉得如果要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中,特别是横轴和纵轴的绘制,希望后面有时间能做好这个练习。

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p.97~99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例题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紧接着呈现两组数据,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情况,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情况。对于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谓选择合适的饿统计图就是在这两种统计图中作出选择。那么,针对这两组数据究竟应选择哪种统计图是合适的呢?那就要看给出的数据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适合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一年中各月的降水量,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月降水量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降水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六个城市的降水量,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在提供的基本结构图上也做了适当提示。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