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茶馆_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1)
- 格式:pdf
- 大小:194.80 KB
- 文档页数:2
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仪式(ritual)和一种精致品味(refined taste)的展示。
Eating tea in Chinese is a ritual and a demonstration of the refined taste.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也领略着(take delight in )品茶的情趣,喝茶聊天是中国人最流行的消遣方式之一。
While drinking tea people take delight in appreciating the essence of tea itself. Chatting over a pit of 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astimes among the Chinese.过去,人们一天的生活往往从进一家有名的茶馆开始,在中国的茶馆相当于法国的咖啡馆和英国的酒馆。
People used to start a day with a visit to a well-known teahouse, Which would be the equivalent of French coffee and English pub.人们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喝茶,也是为了议论当地的新闻或就政治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论。
People come here not just to drink tea but to discuss local news or have furious political debates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仪式(ritual)和一种精致品味(refined taste)的展示。
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也领略着(take delight in )品茶的情趣,喝茶聊天是中国人最流行的消遣方式之一。
过去,人们一天的生活往往从进一家有名的茶馆开始,在中国的茶馆相当于法国的咖啡馆和英国的酒馆。
人们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喝茶,也是为了议论当地的新闻或就政治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论。
****************** Tel: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影视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
《权力的游戏》这部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奇幻史诗电视剧,广受国人欢迎。
该剧改编自乔治·R·R·马丁的大型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剧中的不少台词脍炙人口,值得一译。
腾讯视频翻译以及衣柜字幕组都在合理的翻译理论指导下,采取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准确地传达了原剧意图,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引进最早、影响最广的。
”(郭建中,2000:59)因此,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两种版本的字幕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该理论也被称为“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试图把理论和语义、语法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去产生这种对等文本。
”(谭载喜,2004:6)1功能对等视角下《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对比分析字幕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需要译者在尽可能将源文本的意义翻译到位的前提下,传达出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的差别在于其限制性和美观性。
因为屏幕的限制,字幕翻译往往有字数限制,不可太过冗长。
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需努力创造出能准确传达原作意图的译作。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再现原文信息’。
由于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各异,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因此,某些时候译者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
”(郭建中,2000:65)为了达到翻译效果,“译者可以采用‘创译’这一翻译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刘宓庆,1998)。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对原文的理解不足是导致翻译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作者:阳卓君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2期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
大多数习语形式简洁,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
与普通的表达法不同,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的语言里包含了大量的习语。
至今,《红楼梦》已被英译成多种版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最接近原著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
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
而习语的翻译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如何翻译使得习语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译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译入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如何取得翻译的等效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等效理论以及杨氏夫妇在《红楼梦》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基础,从选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了习语翻译,以此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等效理论简述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等效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
它的目的在于把源语中的所有信息都转换到译语中,以期取得形式、意义、风格、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最大对等。
等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众多翻译学者们讨论过的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的许多翻译家都或多或少的谈到这个问题。
唐朝的玄奘就曾说过译者“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傅雷提出“神似”,钱钟书提倡“化境”。
鲁迅则说过译作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
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他们对翻译效果的强调。
在西方,英国学者泰特勒关于等效原则曾说过:“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得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
”他在此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理论的关键。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等效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这个观点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2019年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茶2019年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茶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当今社会,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时带微笑。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self-cultivation)。
参考译文:Nowadays, offering tea to guests has becomecommon etiquette in daily social interaction andfamily life. As the saying goes, white spirit, full cup; tea, half cup. Tea cup should be held on the righthand and offered to guests with a smile from theirright side. Of course,the guests should pay respect as well, taking over the cup with both hands and nodding to express his thanks. When tasting tea,you should drink it in small sips, the beauty and fun of which is beyond words. In addition, you could praise the tea of theowner appropriately. In short, offering tea is a daily ritual of Chinese people when receivingguests and it is also part of social interaction. It can not only show respect to guests andfriends, but also reflect yourself-cultivation.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仪式(ritual),一种精致的品味(refined taste)的展示。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0.4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曹坤李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语用学和翻译研究两者因共同的研究对象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合面。
不论是作为宏观理论指导,还是微观语言语用分析,语用学为翻译学提供了多个有益的视角。
本文介绍了何自然的语用翻译理论,并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泰山尼姑》中的翻译技巧,探究林语堂在译文中如何实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语用翻译;等效;《泰山尼姑》引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它既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进行解码和推理的过程。
翻译研究则是研究译者理解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翻译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张新红、何自然(2001)认为,语用学理论正应用到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人际交往、跨文化交际、语际语言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注意。
对翻译研究而言也不例外,语用学不仅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
同时,也可以把翻译活动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1.语用翻译理论翻译与语用学的结合研究始于西方。
1990年,哈蒂姆与梅森(Hatim&Mason)在《话语与翻译》(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2001)一书中提到语用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最早把语用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第一位系统地从事语用翻译研究的是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Gut t),格特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形成了以分相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2009年6月第10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e2009Vol.10 No.2 等效论与《红楼梦》中谐音的翻译扈启亮(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7)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修辞,势必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映出来。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 rea m of Red Mansi ons》与David Hawkes、JohnM inf ord 合作翻译的《The St ory of the St one》为蓝本,运用等效论,探讨谐音辞格,评析《红楼梦》中谐音修辞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谐音翻译;等效论 翻译的任务在于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
严格地说,译文最好能和原文相等———内容相等,形式相等,格调相等。
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方法与习惯的不同,关点角度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所以绝对相等的词或句子是很少的。
汉英修辞翻译在语音、语形、语义三方面都存在大量翻译难点。
那么我们在翻译时,怎么做才能“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即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这是我们翻译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带有浓厚华夏文化特色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例,运用等效论,比较两个全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 rea m of Red M ansi ons》(以下简称“杨译”)与David Hawkes、John M inf ord合作翻译的《The St ory of the St one》(以下简称“霍译”),在向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谐音修辞格的音趣、形趣、义趣时,所采取的不同举措。
探讨《红楼梦》中谐音修辞手段的再现及其翻译方法的使用,从实例角度分析功能对等的实现问题。
2018年大学英语六级翻译试题:茶相关3篇2018年大学英语六级翻译试题:茶相关3篇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仪式(ritual),一种精致品味(refined taste)的展示.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也领略着(take delight in)品茶的情趣之意.喝茶聊天是中国人中最流行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过去,他们是以进有名的茶馆(teahouse)而开始一天的生活的.中国的茶馆相当于法国的咖啡馆和英国的酒馆.人们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喝茶.也是为了议论当地的新闻或对政治话题进行激烈的(furious)争论.参考译文Tea drinking in China is a ritual and a demonstration of the refined taste. While drinking tea, people also take delight in the essence of tea itself. Chatting over a pot of tea is a very popular way of pastime among Chinese. In the past, they would start the day with a visit to a well-known teahouse. Chinese teahouses would be the equivalent of French cafes and English pubs. People come here not just for tea, but also to discuss local news or to have furious political debates.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中国饮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但下午茶的概念却是到17世纪中叶(the mid 17th century)才在英国出现的.当时那里时兴的晚餐时间是晚上8点,所以一位公爵夫人(Duchess)养成了在下午4点约朋友吃糕点的习惯.很快下午茶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个英国传统逐渐进入中国.如今,下午茶在国内日渐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广东和福建地区.参考译文Although the tradition of drinking tea dates back to more than 3,000 B.C. in China, it was not until the mid 17th century in the UK that appeared the concept of afternoon tea. The dinner time then was popularly late at 8 pm, so a Duchess developed a habit of inviting Mends to enjoy some cakes at 4 pm in the afternoon. Quickly, afternoon tea became a fashionable social event. With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deepening, this British tradition was gradually in-traduced into China. Now, afternoon tea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l Guangdong and Fijian provinces.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功夫茶(Gongfu tea)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的名字,而是一种冲泡的手艺.人们叫它功夫茶,足因为这种泡茶方式十分讲究:它的操作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以及泡茶和品茶的知识和技能.功夫茶起源于宋朝,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后来在全国各地流行.功夫茶以浓度(concentration)高著称.制作功夫茶主要使用的茶叶足乌龙茶(Oolongtea),因为它能满足功夫茶色、香、味的要求.参考译文Gongfu tea is not one kind of tea or the name of tea,but a skill of making tea.People call it Gongfu tea for the reason of its exquisite process.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require certain techniques, knowledge and skill of brewing and tasting tea. Gongfu tea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prevailed mostly in Chaozhou Guangdong Province(Now: Chaoshan Area). It later became popular around the nation. Gongfu tea is famous for its high concentration. Oolong tea is mainly used in making the Gongfu tea because i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lor, flavor and taste of the Gongfu tea.。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奈达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金隄的《等效翻译探索》,系统地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的等效翻译理论。
比较奈达和金隄的翻译理论是为了揭示其异同: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不同之处,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金隄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
标签:动态对等;等效;奈达;金隄;效果一、绪论金隄和奈达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学者,他们对翻译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等效翻译理论的代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国的翻译学者们便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转向了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奈达试图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如语言学和交际理论,来科学地分析翻译过程,并解读翻译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反观中国翻译学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等效翻译论,这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下文将简要叙述下两人各自对翻译的见解。
二、金隄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1、金隄的翻译理论简介金隄,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他的理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理论命名为等效翻译理论。
他把自己的理论成功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这一点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利西斯》中可以体现。
此外,金隄还对奈达理论的准确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等效翻译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金隄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确保准确和流利。
译者不应该只关注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全局翻译的整体把握。
在他看来,准确性是指译文文本的内容应符合原文的内容,而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以达到流畅自然的翻译,两者兼顾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
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第一篇: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再创作。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奠定了我国翻译的理论基石。
信,即忠实(faithfulness)。
我非常同意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译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亦是对原创作者的一种尊重。
但翻译仅仅做到“信”是不够的,“达”,即流畅(expressiveness)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即文字优美典雅(gracefulness)是译者翻译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
要做到“达”,就要看译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要做到“雅”,则需要译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社会有相当的了解。
要做到达、雅,则不可避免的凝聚了译者本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无疑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作。
所以,好的译者在做到达、雅的同时,尽可能的贴近作者原本的意思。
英译汉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字。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英文则是一种音节文字。
汉语重“意合”,句子结构松散,多短句,富有音韵美;英语重“形和”,因而句子结构严密,层次整齐,逻辑性强。
但同时,英译汉却有着相当大的创作空间,因为汉语是如此的美丽,同样的意思,用英文表达可能只有一种表示方法,但用中文却可以有多种不同意境下的表达方式。
如死,用英语,即die,中文则可用“驾鹤西去”、“仙逝’”、“翘辫子”等。
作为一名翻译的初入门者,我不求达到“雅”,但求做到“信”、“达”。
下面我会从“遣词”、“造句”两个方面,以吴象婴、梁赤民对《全球通史》中“中国文明”的翻译为例,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遣词我所看的这几段英文原著,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学、道学、和法学。
吴象婴和梁赤民翻译的最大特点是appropriateness(合适),他们的翻译在保持译文通顺的基础上,极大地贴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如let the ruler be a ruler and the subject a subject;let the fatherbe a father and the son a son,这里被巧妙地被翻译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是“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
影视翻译/MO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8期 从《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尧文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剧作家老舍三幕剧《茶馆》(1957)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对于翻译者是个不小的挑战。
结合等效翻译理论,本文客观地评析《茶馆》两个英文版本文化信息翻译的差异。
本文目的不是要得出采用哪个版本更好的结论,而是研究等效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较好的应用实例,并且讨论在具体作品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文学作品;等效翻译;英译本;《茶馆》 17世纪A 1F 1Tytler 第一次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源文本中重要的思想观点通常都已经完全转化至目标语文章中了,目标语受体能够得到像源语受体从源文本中得到的一样清晰的思路和强烈的感觉。
(金堤:2000:14)前苏联的翻译学家A 1V 1Fedor ov 提出翻译必须自然并且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目的语的标准,即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应与源文本相当。
20世纪70年代翻译专家J I .C .Barhudar ov 在L anguage and Translation 中把翻译当做是一个把原文内容保持不变地从源语言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
他同时指出保持内容不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达到100%的等价。
(1998:127)翻译学家Eugene A 1N ida 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信息进行再创造———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即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1)“目的语言和目的语受体之间的关系应大致与源语和源语受体之间的关系相当。
正是这种双重关系为动态对等提供了基础”。
(N ida:1984:85)(2)“等价”不能按其数学意义理解,而只能是以接近的形式理解,也就是在贴近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N ida:2001:87)金堤是另一位等效翻译理论的专家,他很欣赏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独特视角,但他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他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等效翻译是指目的语文本对目标受体的影响应与源文本对源语受体的影响基本等同。
(金堤:2000:24)金堤认为,等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完全对等,而是意味着达到一种最接近的源文本对源语受体影响的效果。
在等效翻译中,源语文本和目的源文本的形式可能有点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像源语受体一样,目的语受体也能顺利地从译文中获得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信息,其中包括文章主要精神、具体的事实以及语境氛围等。
三幕剧《茶馆》(1957)不但是剧作家老舍的巅峰之作,同时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故事发生在一个北京茶馆———裕泰茶馆。
全戏跨越三个时期:第一幕发生在1897年早秋。
那时的茶馆生意兴隆,来自各行各业的客人都在那里喝茶。
王利发是位年轻的老板,精明能干,他在茶馆里到处都贴上标语写着“莫谈国事”。
但“国事”在茶馆里到处都是。
第二幕是在十多年后,茶馆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前半部分卖茶而后半部分变改成了一个学生公寓。
虽然茶馆里的一切都变了,但是茶馆的命运却没有改变。
警察、特务都想从王利发的收入中分到一杯羹,所以茶馆里从来没有片刻的安宁。
第三幕是抗日胜利后。
美国军队和国民党特务称雄的时候,茶馆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差。
虽然王利发一直都很温顺,但是最后他还是无奈地选择了为自己撒纸钱,上吊自杀了。
《茶馆》有两个英文版本。
一是英若诚1979年翻译的并由中国翻译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
英若诚是翻译家、演员和当时中国的文化部副部长,通过将中国戏剧作品翻译成英文及将国外作品翻译成中文,来推动新中国的戏剧国际化。
另一是约翰・霍华德翻译由外文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
约翰・霍华德是加拿大人。
虽然他是一个外国人,但在台湾和中国内地工作多年,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也希望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茶馆》浓缩了旧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记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六十多个角色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些人物都聚集在裕泰茶馆,他们生活的变迁已然成为一个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写照。
茶馆这“室内的小世界”反映了“外部的大世界”。
在第一幕中用了许多“爷”字,这是满族人称呼年长者或有权力权威的人的习惯,这在英语口语中是找不到的。
如德爷,您后面坐。
Master Erdez,why not take a seat in the inner courtyard now?(英若诚)Sir,why don πt you j oin the m in the inner courtyard?(约翰・霍华德)这部剧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使翻译《茶馆》中这些口语的工作成为译者的一大挑战,而要使翻译保持人物个性特点更是难上加难。
二德子认为常五爷在说他的坏话,所以和他吵起来。
茶馆掌柜王利发试图阻止。
由于二德子是皇宫里的人,王利发必须向他表示尊敬。
所以为了表达出这种关系及人物的特点,英若诚把“爷”翻译成“Master ”,而霍华德将之译为“Sir ”。
根据字典里的解释,二者都将对听者的尊敬表达了出来,但是“M aster ”指的是那些有别人为他工作或在他的管辖之下的人,很显然,它并不符合王利发和二德子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使用“Sir ”看起来似乎能更好地表达这些方面,然而,霍华德省略翻译了“德”字,也未能达到等值。
其次,“爷”这个字表达出145MOV IEL ITERATURE /影视翻译 2010年第8期 了一种亲切感,因为二德子是一个茶馆的常客,王掌柜跟他很熟,那么这种称呼将会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助于王掌柜劝架。
所以霍华德的翻译还是有不足之处。
在戏里,出现很多的口语化的成语。
例如,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Pock -Mark L I U :I πm telling you,you won π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 .I f you l ose it,don πt bla me me!You πd better get a move on .(英若诚)P OCKF ACE L I U :I π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chance .I f you m iss it,don πt blame me .Hurry up.(约翰・霍华德)这些话是康顺子和刘麻子之间关于把康女儿卖给庞太监的价钱的交涉。
刘麻子努力说服康顺子立马决定,以免事情有变而导致他无法赚到预计的钱。
比较这两个翻译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个成语的中文意义。
实际上,这个习语的意思是这个机会是很少的,指人们很难在其他地方和其他时间得到同样的机会。
英若诚的翻译比霍华德的更接近原意。
另一点要指出的是,“村”“店”的翻译,这两个字直接转化为“village ”和“st ore ”。
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采用了意译来避开对这两个字的翻译。
虽然他们未能达到形式的对等,但他们在翻译中都保留了源语意义,也做到了文化对等翻译。
再如,李三,沏一碗高的来。
L i San,a cup of our choicest tea .(英若诚)Third -Born L i,a bowl of our finest .(约翰・霍华德)首先,“高的”包含文化意蕴。
很明显,我们不能采用字面翻译。
为了做到忠实于原文信息,两位译者都选择了意译。
由于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障碍,这里是不可能实现绝对对等的。
这种损失在翻译过程中似乎不可避免。
当时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所以人们有高的比低的好这样的观念是很常见的。
对于中国人而言,“高的”很容易理解为其引申义。
而对于目的语受体,翻译成“the choicest ”和“our finest ”仅仅表达出“最好”这个意义,这里的最好指的是茶叶的质量。
所以我们对这两种译本的评价只能是,它们做到了对源语信息语义方面的等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Eunuch Pang:W ell said!Let π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 .Ha!Ha!Ha!(英若诚)E UNUCH P ANG:N icely said .L ike the Eight I m mortals cr 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Laughs heartily )(约翰・霍华德)中国成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它讲述了一个中国神话传说,话说八仙要穿越大海,他们每个人都显示出自己的法术和力量。
霍华德保持原文的形象,并将之翻译成字面意思。
结果给读者一种异国文化的感觉,同时也使读者理解原文变得更加困难。
英若诚则采用了意译,把它翻译成“尽力”,这是原文信息的隐含意义,尽管它不能达到语言形式的对等,并且避开了对文化元素的字面翻译,但它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实现了动态对等。
吴祥子: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哈哈哈!W u Xiangz:Ha!Ha!Master Song,your banner men πs sub 2sidy used t o be a sure s ource of income .W ell,that πs all gonenow .But our gray gowns p r oved a better bet,eh?(英若诚)VU X I A NGZI (laughing ):Second Elder Song,youbanner men πs sti pends have dried up,but our “Grey Gown De 2part m ent ”is fl ourishing better than ever .(约翰・霍华德)在中国文化中,“庄稼”(作物)代表“栽培的植物或农产品,如谷物、蔬菜、瓜果”,这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这样的比喻词“铁杆庄稼”是用来指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因是在清朝满族人可以定期领取生活费。
然而,在清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这种特权被政府取消了。
很明显,两位译者都很熟悉这个历史背景,所以他们把它翻译成“八旗子弟的生活费”和“八旗子弟的补贴”。
虽然这把源文本的隐喻翻译成一个明喻,但是这使读者更容易领会原文的含义以免被隐喻词误导。
等效翻译主要重点在于强调目的语受体的反应,并且大家都承认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然而,由于他们试图达到等效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他们的翻译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