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矿井地质实习

专业:矿井建设

班级:2008级3班

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姓名:黄旭

学号:200801021507

指导老师:毕卫国高文乐 2010年07月11日

山东科技大学

实习任务书

矿井建设 2008-3 黄旭

一、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

二、实习时间:2010.6.28—7.4

三、实习地点:笔架山、王台、金沙滩、银沙滩

四、实习主要内容与进度安排:

实习的基本内容:

1)、三大岩类的识别;

2)、地质罗盘及其它地质工具的使用方法;

3)、地质构造的识别、描述以及工程地质性质;

4)、风化作用现象的认识、描述以及对工程的影响;

5)、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描述以及对工程的影响;

6)、浪蚀作用及海蚀地貌的认识、描述以及对工程的影响;

7)、火山作用及地貌的认识、描述;

8)、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的认识、描述;

9)、坡积物识别、描述以及对工程的影响;

10)、滑坡、泥石流的认识、描述

实习的时间安排:

实习时间为一周,大致分配如下:

1)、1天动员、准备、熟悉资料;

2)、3天野外作业;

3)、1天室内整理资料,完成实习报告

五、具体要求(技术要求等):

1)、掌握地质罗盘常用方法(测方位、产状、坡角等)。

2)、学会地质素描、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至少完成5副图。

3)、学会认识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现象,理解对工程的影响。

4)、学会观察地质构造、侵入体、火山颈等。

5)、学会观察、认识节理,绘制节理玫瑰花图。

6)、学会观察、认识海浪作用,海蚀地貌。

7)、学会认识、描述各类岩土、坡积物、滑坡、泥石流。

实习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师评语:

考核等级(五级计分制):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1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实习的前言—————————————————— 2

1.2 实习目的——————————————————— 2

第二章:实习地质

2.1 实习地区地质概况———————————————2

2.2区域地质概况—————————————————2

第三章:实习路线观察指导及主要内容

3.1 洞门山路线——————————————————25

3.3 王台镇路线——————————————————27

3.2 连山岛,银沙滩,金沙滩路线——————————30

第四章:野外地质工作知识和工作方法

4.1地质罗盘的结构————————————————30

4.2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31

附录:实习报告体会与感想—————————————42 指导书与参考资料——————————————43

2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达到加强、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初步了解和应用基本的地质思维方法,掌握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方法和步骤,达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热爱地质事业、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的目的。

二、实习任务

1 掌握地质罗盘常用方法(测方位、产状、坡角等)。

2 学会地质素描、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至少完成5幅图。

3 学会认识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现象,理解对工程的影响。

4 学会观察地质构造、侵入体、火山颈等。

5 学会观察、认识节理,绘制节理玫瑰花图。

6 学会观察、认识海浪作用以及海蚀地貌。

7 学会认识、描述各类岩土坡积物、滑坡、泥石流。

8 实习报告不得少于3500字,其中“实习内容及工作方法”不得少于2000字,“收获和体会”不得少于500字。

三、实习要求

1、每人必须完成实习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内容,野外作业天数不得低于实习天数的一半。

2、野外观测要认真、仔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要全面、科学,

3

记录要准确真实。

3、野外作业期间要团结互助,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得破坏自

然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文明礼貌,不得有损学校名誉的行为。4、野外作业时一切行动要听指挥,杜绝一切破坏纪律破坏规章的

行为,发现此类行为,指导老师要严格管理严肃处理。

5、野外实习要安全第一,注意人身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等。实习方案

开动员大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洞门山路线,观察岩石,矿物,风化作用等,学习地质罗盘的使用

王台镇路线,观察火山颈,断层破碎带,河流地质褶皱现象,断裂构造等。

6月28日,开动员大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6月29日,笔架山路线,观察岩石,矿物,风化作用等,学习地质罗盘的使用

6月30日,王台镇路线,观察火山颈,断层破碎带,河流地质褶皱现象,断裂构造等。

7月1日,凤凰岛路线,观察岩浆岩,海蚀现象,各种岩石等。

7月2日至4日,室内整理。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实习报告

第4页

第二章地质概论

地层

王台地区

1.1早元古代地层——荆山岩群

区内下元古代荆山岩群为一套经受过高级变质作用的陆缘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分布于南侧,面积6.6km2,呈NE向条带状—长透镜状残片包于晋宁期侵入岩中,无完整、连续的地层剖面。

1.1.1 野头岩组

该组出露在荆山岩群分布区的南侧,高城水库—林子—薛家庄一线,面积约1.8km2,可划分为可划分为祥山变粒岩段及定国寺大理岩段, 累计厚度145.61m。

祥山变粒岩段的主要岩性是富黑云变粒岩及阳起钠长绿帘片岩夹白云钠长变粒岩、黑云片岩偶夹石英岩。分布面积0.5km2, 定国寺大理岩段岩性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含透辉橄榄大理岩偶夹含石墨变粒岩、透辉变粒岩、透辉岩, 分布面积1.3km2。

祥山变粒岩段的主要特征是揉皱发育, 普遍遭受绿帘石化, 野外具特征的暗绿色, 是一个绿色岩系段, 其岩性组合相似于莱阳荆山地区(层型剖面所在地)同一岩性段的中上部层位。但测区该段遭受了明显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 未见莱阳地区该段中的特征矿物一

5

透辉石。

定国寺大理岩段以发育白色略带淡绿的蛇纹石化大理岩为特征, 保存较新鲜的大理岩中可见橄榄石、透辉石、金云母等变质矿物。其岩石组合相似于荆山地区该段的上部层位。

该二段在幅区内无直接接触关系, 祥山透辉变粒岩段与荣成超单元呈构造强迫一致接触关系。定国寺大理岩段与海阳所超单元或月季山超单元呈构造接触关系。

1.1.2 陡崖岩组

该组出露于荆山岩群分布区的北侧傅家屯一胡家及薛家沟一七宝山村一带, 出露面积4.8km2, 厚度>115.04—252.23m, 均划归徐村石墨岩系段, 其主要岩性是: 含石墨黑云变粒岩及二云纳长变余糜棱岩夹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含石墨片麻岩, 含石墨大理岩偶夹透闪石英岩。

该段以普遍含石墨为特征, 变粒岩中的石墨多为显晶质, 片径1—2mm, 大理岩中的石墨则主要为隐晶质。局部见有蜂窝状透闪石英岩。这些特征与莱阳荆山地区同一岩性段的特征一致。

区内该段与其下伏野头岩组无直接接触关系, 二者问被前寒武纪变质深成岩隔开。徐村段主要与老黄山单元, 小屯单元, 西水夼资单元及威海单元等变质深成岩呈构造强迫一致接触关系。

在丛家屯北陡崖岩组徐村石墨岩系段含石墨黑云变粒岩,单锆石Pb-Pb 法测其年龄为1744.8±19.7Ma, 这一年龄值应为荆山岩群的

6

变质年龄。

与测区荆山岩群处于同一构造单元上的邻区相似(邻)层位的锆石U-Pb 测年结果为1901—2408.7Ma, 可代表荆山岩群的形成年龄,即其形成于早元古代。

1.2 中生代地层

1.2.1 莱阳群

区内下自要统莱阳群为一套河湖相碎屑沉积组合, 主要分布于冷家阿洛一河西郭一带及大朱郭一大王邑以北地区陆整体呈北东走向, 岩层倾向北西, 出露面积约70.2km2时, 根据区域对比分为林寺山组、曲格庄组、杜村组三个组。

1. 林寺山组(KIL)

岩性为紫灰色粗砾岩, 在柳家屯北呈透镜状产出。砾石成分主要为长英质变质岩, 少量花岗岩、基性岩, 属岩块砾岩。该组为由均一砾岩构成的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图2-A)。厚约131.8m, 面积0.5km2, 不整合于变质基底之上。

2. 曲格庄组(KIQ)

该组岩性以黄绿色粉砂岩及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夹土黄色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含砾粗粒岩屑砂岩(含砾砂岩层KIQ)夹紫红色中细粒钙质岩屑长石砂岩(砂岩层KIQ)偶夹扁豆状泥灰岩。岩石中普遍含安山岩岩屑。厚1272.1m, 分布面积35.6km2

区内曲格庄组南侧被断层切割,北侧被青山群覆盖,呈NE向条带

7

状产状,分布较稳定,与下伏林寺山组和变质基底呈断层接触。3.杜村组(KID)

紫灰色粗砾岩夹含砾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含砾砂岩层砾岩中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及花岗质变质岩,构成石英岩质砾岩或岩块砾岩。地层厚1111.2m, 分布面积34.1km2 。

该组分布于幅区北部大河流—大王邑断裂以北地区,岩石组合横向变化不大。底部与青山群或王氏群呈断层接触,未见顶。

1.2.2 青山群

幅区下白垩统青山群为一套陆相火山爆发一喷溢一沉积火山岩系,主要呈NE向带状展布于杭埠岭一陡岭前一石前庄一北谈城一带,属柏乡一红岛火山岩带的一部分, 分布面积约66.7km2。自下而上可分为后好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方戈庄组四个组。

1. 后夼组(kqH)

该组岩石组合为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及角砾凝灰岩偶夹流纹岩, 厚度305.40—400.23m, 分布面积9.3km2, 可划分出3 个火山喷发韵律。该组岩石组合横向变化不大, 但在冷家阿洛北厚度变小, 在杭埠岭南侧尖灭。该组与下伏莱阳群在其分布区的东段呈断层接触, 在西段呈假整合接触。

2. 八亩地组(kqB)

主要岩石组合为: 气孔杏仁状玄武粗安岩, 玄武粗安质集块角砾岩及凝灰质砂砾岩夹凝灰质粉砂岩, 厚280.35—705.3m, 分布面

8

积约12.2km2, 可划分为5个火山喷发韵律。

该组横向变化较大, 在裴家庄附近厚度最大, 出露最宽, 沿走向向西厚度渐变薄, 在东福山附近仅十余米厚, 再向西则又渐增厚。在山洲水库之西该组与石前庄组呈间互产出。红旗水库附近该组分成三大层: 第一层位于后资组与石前庄组之间, 后二层均产在石前庄组中。该组与下伏后夼组整合接触, 局部假整合覆盖于莱阳群曲格庄组之上。

3. 石前庄组(kqS)

该组是青山群中分布最广地层单位,面积约38.7km2,可分为上、下两段,共可划分出7 个火山喷发韵律,下段(kqSl ) 主要岩石组合为:流纹质含角砾晶玻凝灰岩夹角砾熔结凝灰岩,厚424.07—717.6m,本段局部地段粘土化强烈,形成膨润土矿。上段(kqS2)岩石组合为: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顶部为粗面质熔结集块角砾岩,厚约185.7m,艾山水库附近沸石化强烈构成沸石矿层。

本组横向延伸较稳定,但上段仅分布于山洲水库以东。与下伏八亩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4. 方戈庄组(kqF):

岩石组合为橄榄玄武粗安岩,玄武粗安质角砾熔岩夹粗安岩,厚174.14—218.7m,分布面积6.5km2,共可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韵律。在山洲水库以东,该组顶部均被第四系覆盖,在其西部则多与王氏群直接接触。本组的底部则常被潜火山岩破坏,局部与石前庄组整合接触,

9

本组在分布区的东段出露较宽,西段较窄。

1.2.3 王氏群

幅区上自主统王氏群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分布于幅区中偏西北部里岔一冷家村以北及大河流—大王邑断裂以南地区, 面积约57.5km2,自下而上分为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红土崖组三个组。1. 林家庄组(kwL)

该组剖面是我省王氏群的层型剖面, 厚46.4m,分布面积3.1km2。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kwLl)为紫灰色残坡积巨角砾岩;上段(kwL2)为紫红色巨砾岩及含砾砂质粉砂岩,含砾粗粒岩屑砂岩。本组岩性横向变化不大,其层位和厚度比较稳定,但局部上、下段难以区分,与下伏青山群呈假整合接触。

2. 辛格庄组(kwX)

岩性为紫红色钙质含粉砂泥岩夹钙质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 偶夹透镜状砂质灰岩, 顶部有少量灰绿色泥岩、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灰绿色泥砂岩层)。该组厚1028m, 分布面积8.7km2 。其顶部灰绿色岩系为非正式地层单位。本组横向延伸较稳定, 岩石组合变化不大, 与下伏林家庄组呈整合接触。

3. 红土崖组(kwH)

岩性为棕红色含砾粉砂岩及含砾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夹砾岩(砾岩楔kwEfcg)偶夹砂灰岩,顶部夹较多玄武岩(史家屯玄武岩段kwH ,该组厚1853.4m, 面积45.7km2。

10

其中砾岩模及玄武岩段均为非正式地层单位。

在横向上本组岩性变化不大,厚度自西向东有减薄趋势。砾岩模的层位及厚度不太稳定,局部尖灭,形成模状。史家屯玄武岩段在其出露区的西侧砂岩夹层较多,而东侧则很少有砂岩夹层。

恐龙组合,分布于王氏群红土崖组顶部,以原角龙骨化石、恐龙蛋和生物活动椭球体的广泛分布为特征。据蛋化石研究者(周明镇)意见,产幅区恐龙蛋化石的层位属晚白垩世。

青山群的8个祥品的K-Ar同位素表面年龄在102—158Ma之间(包括一个潜火山岩的年龄。对其进行K-Ar等时线处理,发现其中6 个样品具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7, 说明它们具有同源等时性, 求其等时年龄为117. 35Ma,这一年龄代表了青山群的真实年龄,相当于早白垩世阿普特期。

2 侵入岩(王台地区)

2.1 早、中元古代侵入岩

2.1.1 早元古代莱州超单元西水夼单元斜长角闪岩(变基性岩)

只有丛家屯一个侵入体, 面积1.9km2。为测区最古老的侵入岩,近EW向展布,是一个层状侵入体。其内部显示明显的似层状构造,并发育有中常褶皱及重褶皱等构造现象。该单元侵入荆山岩群陡崖岩组中。

岩石呈粒状变品结构,定向一条带状构造,矿物呈三连点结构,粒径0.1—0.8mm。矿物定量统计:角闪石66.73%, 斜长石30.48%,钾长

11

石2.45%,石英0.34%。

2.1.2 中元古代侵入岩——海阳所超单元

海阳所超单元呈NEE向带状展布,宽3—5km,面积1747km2。

2.1.2.1、小屯单元变中粒斜长花岗岩

分布于冷家阿洛—王台一线, 面积约9.3km2。普遍遭受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 强变形的已成糜棱岩。

岩石呈变余半自形—全它形粒状结构, 定向—弱定向构造。定量矿物统计: 斜长石59.26%, 石英33.61%, 白云母5.19%, 斜黝帘石1.23%, 黑云母0.41%, 钾长有微量。

成因及形成时代海阳所超单元中的岩石化学特征, 反映了岩浆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小屯单元明显的正铕异常, 表明其为典型的幔源花岗岩类。该超单元在区域上主要由辉橄岩—辉长岩—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组成, 说明其是在早元古代陆缘海(荆山岩群的沉积环境)基础上裂谷扩张作用的产物。

小屯单元中单颗粒锆石Pb-Pb 年龄值为1370.6±14.3Ma,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认为该超单元形成于中元古代。

2.2 晚元古代侵入岩

2.2.1 月季山超单元

主要分布于窝洛及薛家庄东部等地,总面积约15.7km2。可分为三个单元。

2.2.1.1 窝洛单元变斑状石英二长岩(yWηO23)

12呈NEE向狭长带状断续分布于冷家阿洛—薛家庄一线,面积约6 法m2,超动侵入荣成超单元庙山单元。该单元内含有闪长质包体和变质地层包体等。岩石呈残斑廉棱结构,变余二长结构, 纹理构造、条痕或片麻状构造。定量矿物统计石英6,斜长石60,长石32.72%。残斑长轴一般0.5—1cm。野外实测残斑含量20—30%。

2.2.1.2 后石沟单元片麻状变中粗粒含角闪二长花岗岩(yHηOγ23)

主要分布于薛家庄SE、小屯北等地, 呈岩株状, 面积8.2km2。超动侵入荣成超单元宝山单元,侵入小河西单元。岩石表现为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 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及糜棱结构, 片麻状、条痕—条带状构造。定量矿物统计:石英37.18%, 斜长石34.94%, 钾长石23.85%, 黑云母1.92%, 角闪石1.31%, 及少量绿泥石、榍石等。2.2.1.3 月季山超单元

月季山超单元从早到晚, 岩石成分渐趋酸性, 表现在矿物成分上, 石英含量逐渐增高, 暗色矿物渐减少, 斜长石渐少,钾长石渐增多。在结构演化方面也有一定规律, 从早到晚为由细变粗序列。

形成时代及侵位机制

胶南幅该超单元中的石灰窑单元的单锆石Pb-Pb 年龄为755.2Ma, 说明其形成于晚元古代晋宁期。该超单元是沿推覆构造空腔强力定位的。

2.3 中生代侵入岩

2.3.1 燕山晚期伟德山超单元

13

2.3.1.1 大水泊单元斑状中细粒含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wDηγ53)

该单元主要分布于南营、北庄、小土石、隐珠山等地,面积约21km2, 呈条带状产出,展布方向主要为近SN向,侵入窝洛单元。

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二长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含量85%。主要矿物:钾长石40%,斜长石20%,石英15%,黑云母+绿泥石7%, 普通角闪石3%;斑晶含量15%。

2.3.1 2 凤凰山单元斑状细粒含角闪黑云石英二长岩(wFηO53)

主要分布于镜台山、凤凰山和七宝山附近, 呈岩株状, 面积13km2。侵入宁津所超单元黄山单元和柳林庄超单元北下庄单元。

岩石宏观特征表现为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含有闪长质包体,斑晶含量10%—30%粒度6—9mm。基质粒径0.5—1.5mm。定量矿物统计:钾长石34.77%—47.05%,斜长石27.64%—37.29%, 石英13.36%—21.92%, 黑云母2.69%—8.09%,角闪石0.2%—5.81%, 磁铁矿0.26%—2.22%, 榍石0.26%。

2.3.1.3.黄山屯单元聚斑状微粒含角闪石英二长岩(wHηO53)

仅分布于北庄附近, 面积约1.8km2,呈鸭蛋状产出,近NE向展布。超动侵入后石沟单元。岩石呈斑状—似斑状结构、聚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33%—66%,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组成;基质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含量40%—67%。伟德山超单元同位素年龄值为109.60±0.96Ma,邻区另有年龄样显示134.44±0.56Ma;均属燕山晚期。

14

2.3.2. 燕山晚期崂山超单元

2.3.2.1.薛家岛单元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lXηγ53)

该单元是新建单元,主要位于薛家岛镇、蒋家店子一带, 面积约1.15km2,呈带状产出,NE向展布。侵入大水泊单元。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10—15%;基质含量85—90%。条纹长石24—35%,斜长石20—27%,石英25%,黑云母3—5%, 少量普通角闪石。

2.3.2.2.下书院单元中粒正长花岗岩(lXξγ53)

主要分布于下庄、隐珠山和牛王庙等地, 呈条带状产出, 面积10.7km2。展布方向以NE向为主,NW向次之,侵入大水泊单元。岩石呈肉红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条纹长石49.6%,斜长石27.5%,石英22.9%, 少量黑云母。

3 火山岩(王台地区)

测区火山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坑埠岭一陡岭前一石前庄一北谈城一带,处于胶莱盆地的南缘,呈NE-SW 向条带状展布,面积约66.7km2。火山活动从中生代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到晚白垩世终止。其中以早白垩世中晚期火山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一套基性一中基性一酸性火山岩组合,隶属青山群。晚白辈世火山活动较弱,形成了一套钙碱性系列的橄榄玄岩,隶属王氏群。

3.1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测区内火山岩根据成因可分为三大类: 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潜火

15

山岩。

3.1.1 熔岩

本测区内发育有中性、酸性和偏碱性的熔岩,主要有橄榄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及流纹岩等。

3.1.2 火山碎屑岩

测区内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岩系的主体。根据岩石中火山碎屑组分与熔岩组分或外生组分的比例,将其分为碎屑熔岩、正常火山碎屑岩及火山一沉积碎屑岩。

碎屑熔岩

测区内碎屑熔岩,据火山路屑粒度和岩石成分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玄武粗安质角砾集块熔岩,粗面质角砾凝灰熔岩及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

正常火山碎屑岩

本岩类按成岩方式,可分为普通火山碎屑岩和熔结碎屑岩两个亚类。其中后者根据岩石成分又分为粗面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两种。粗面质熔结凝灰岩包括: 熔结角砾凝灰岩、含集块熔结角砾凝灰岩、含角砾熔结凝灰岩等。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包括: 角砾熔结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含角砾熔结凝灰岩等类型。普通火山碎屑岩类在测区内主要包括:玄武粗安质集块角砾岩和流纹质集块角砾凝灰岩两种。

火山一沉积碎屑岩

16本岩类根据成分差别将其分为: 玄武粗安质碎屑岩和流纹质碎屑岩两类。前者又可细分为玄武粗安质沉集块岩和玄武粗安质凝灰质砂岩、砾岩,后者主要为流纹质凝灰质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3.1.3 潜火山岩

测区内潜火山岩主要有: 替粗面斑岩和潜玄武吩岩等,有些虽具集块或角砾熔岩外貌,但根据野外产状,应属潜火山岩。

4 胶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王台地区)

王台地区位于胶莱盆地南缘,由区内中生代地层的形成过程可以重塑胶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胶莱盆地是一个压陷盆地与裂陷盆地的复合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由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形成具压陷性质的后继盆地,呈南陡北缓的箕状,同时山体剥蚀,形成快速堆积的磨拉石相(莱相群)。

早白垩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胶莱盆地内出现张裂,转换成裂陷盆地,沿裂谷盆地喷出大量火山岩(青山群)。

晚白垩世(从早白垩世末开始), 胶莱盆地发生热沉降,在盆地中心快速堆积了王氏群碎屑物质。

至第三纪初胶莱盆地基本完成发展演化过程。其内部发生差异性升降和水平运动,并整体抬升,接受剥蚀形成今天的构造格局。

5 变质岩(王台地区)

区内变质岩分布于幅区的南部, 岩石类型较为复杂, 主要有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及气—液变质岩等, 它们是多种变质作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