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肿瘤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5.43 KB
- 文档页数:3
癌症干细胞的标志物与分析技术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除了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癌症干细胞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对象。
癌症干细胞是指癌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种亚群细胞,具有不受治疗影响、易扩散和产生转移、免疫逃逸等特点。
因此,研究癌症干细胞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癌症干细胞的标志物及其分析技术,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癌症干细胞的标志物癌症干细胞的标志物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离癌症干细胞,为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目前已经鉴定出了一些被广泛接受的癌症干细胞标志物。
1. CD133CD133(PROM1)是一种膜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人体组织中,也是癌症干细胞的一个标志物。
CD133阳性细胞可以从多种恶性肿瘤中分离出来,包括胃癌、肺癌和结肠癌等。
实验研究表明,CD133阳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包括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2. CD44CD4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表面。
CD44不同的变异体在癌症中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CD44v6是癌症干细胞的一种标志物。
CD44v6阳性细胞具有组织再生和肿瘤形成的能力,可以在一些肿瘤中分离出来。
3. ALDHALDH(醛脱氢酶)是一种酶家族,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ALDH在癌症干细胞中的表达与高度侵袭性、耐药性和转移性密切相关。
ALDH阳性细胞可以从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和肝癌等不同恶性肿瘤中分离出来。
4. NestinNestin是一种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标志物。
在癌症中,Nestin阳性细胞具有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特性。
Nestin阳性细胞可以从胶质瘤和其他神经母细胞瘤中分离出来。
以上标志物是目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癌症干细胞标志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可能会有新的标志物被发现。
二、癌症干细胞的分析技术鉴定和分离癌症干细胞是研究癌症干细胞的前提,而分析癌症干细胞的性质和功能则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目前,一些比较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FACS)是一种分离、分析和鉴定细胞的技术。
肺癌细胞株A549的常见肿瘤干细胞抗原分析和细胞分选比较彭卓;党晓燕;张秋红;张瑞;杨拴盈【摘要】背景:多项研究表明癌症有可能是起源于肿瘤组织内一个细胞亚群即肿瘤干细胞,近期的研究发现肺癌内也存在肿瘤干细胞,但肺癌内存在的肿瘤干细胞的表型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目的:对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通过目前最常见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方法:A549肺癌细胞株在常规高糖培养环境下,培养1周后进行表面抗原的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549细胞CD133,CD44,CD24以及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分离出CD44+/CD24+和CD44+/CD24-两类亚群细胞,在低黏附、无血清并添加生长因子的环境下观察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细胞表型变化:A549细胞中度表达肿瘤干细胞常见的抗原CD44(64.23%)和CD24(58.62%),而CD133和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率很低,均约为0.9%,其中CD133/CD44双阳性的细胞数比例极低.表型为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比例分别为54.64%和23.38%.两类亚群细胞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无血清培养均可形成肿瘤干细胞肿瘤球;②肿瘤球形成效率: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其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效率与A549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说明:CD44和CD24也许并非肺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对于肺癌内肿瘤干细胞的表型鉴别还需要更多的研究.%BACKGROUND: I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that the most types of cancer are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cancer stem cells (CSCs) which are subpopulations of tumor cells. Recent studies also suggested that lung cancer could arise from CSCs. However, the phenotypiccharacteristics of CSCs in lung cancer have not been precisely described.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st common CSC markers in cell line A549.METHODS: A549 cells were cultured for 1 wee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ventional high glucose. After that,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xpression of putative stem cell markers, including CD133, CD24, CD44 and ABCG2.Cells were then sorted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44 and CD24 markers by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their sphere-forming capacity in serum fre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several growth factors.RESULTS AND CONCLUSION: A549 cells expressed the CSC markers CD44 and CD24 at 64.23% and 58.62%,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both ABCG2 and CD133 was around 0.9%. Double-positive CD44/133 populations were rare.CD44+/CD24+ and CD44+/CD24- sub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exhibited 54.64% and 23.38% expression. CD44+/CD24+ and CD44+/CD24- subsets were sorted by FACS. Both isolated subpopulations formed spheres in the serum fre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phere formation efficiency amongCD44+/CD24+ and CD44+/CD24- subsets as well as A549 cel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D44 and CD24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markers for isolating lung CSCs in cell line A549,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using in vivo assays is required.【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25【总页数】6页(P3989-3994)【关键词】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CD133;CD44;CD24;ABCG2;肿瘤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者】彭卓;党晓燕;张秋红;张瑞;杨拴盈【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 Introduction非小细胞肺癌为目前世界上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迫切需要找到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因此对于肺癌肿瘤进展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2]。
小细胞肺癌可视化PDOX肿瘤动物模型免疫表型Ki-67表达的研究进展作者:吴柳盛李小强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25期【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所有病理类型中预后最差的一种,患者生存周期极短,死亡率极高。
虽然SCLC对化疗药物敏感,临床上抗肿瘤药物治疗成为主流,但有循证医学研究发现在临床中不同的患癌个体之间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着差异,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因此,人们急需要一种能高度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生长微环境,能与患者进行同步化动态观察抗肿瘤药物应答的理想动物模型。
可视化PDOX肿瘤动物模型满足了这些需求,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肿瘤动物模型构建技术,避免了个体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个性化思路,同时Ki-67免疫表型表达的监测为早期SCLC的诊断提供了有效帮助。
现对最近国内外SCLC可视化PDOX肿瘤动物模型构建技术和免疫表型Ki-67表达监测的研究进展以及该模型对临床上不同个体之间抗肿瘤药物应答差异做全面综述。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可视化PDOX肿瘤动物模型 Ki-67[Abstract]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has the worst prognosis among all pathological types of lung cancer. The survival cycle of patients is very short and the mor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Although SCLC is sensitive to chemotherapy drugs and anti-tumor drug therap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clinical practic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and tolerance of anti-tumor drugs among different cancer pati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bring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clinical treatment.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n ideal animal model that can highly simulate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tumor cell growth in vivo and can dynamically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antitumor drugs in synchronization with patients. Visualized PDOX tumor animal model meets these needs, which is also the most advanced tumor animal mod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It avoi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provides personalized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anwhile, the monitoring of Ki-67 immunophenotype expression provides effective help for the diagnosis of early SCLC.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visualized PDOX tumor animal mod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immunophenotype Ki-67 expression monitoring of SCLC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differences of anti-tumor drug response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this model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Key words] SCLC Visualized PDOX tumor animal model Ki-67First-author’s address: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25.042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全部肺癌的15%~17%[1],病情恶化快,可迅速出现远处内脏肿瘤转移,生存寿命短,死亡率极高,同时在临床上不同肿瘤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着抗肿瘤药物的耐受差异,给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估带来了困难。
上皮间质转化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张琨琨【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2(009)021【总页数】2页(P2726-2727)【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肺癌;肿瘤干细胞;转移【作者】张琨琨【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肺癌是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新近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演进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过程[1-2],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乃至“干性”等密切相关。
1 EMT概念EMT是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特性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一种生物现象。
EMT发生后,细胞间连接蛋白及上皮特异性蛋白表达下降,如 E-钙黏蛋白(E-cad)、β-连锁蛋白等;同时伴随间充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增高,如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等。
EMT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过程在组织修复再生、器官纤维化和肿瘤发生时可被病理性激活[3]。
肿瘤细胞是否存在EMT现象,曾一度出现争论。
在一项乳腺癌研究中,研究者利用间质和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模型,首次提供了肿瘤细胞在体内演进中发生EMT的直接证据[4],从而使EMT从理论推测逐步走向肿瘤转化医学研究。
2 EMT相关信号通路EMT可被多种信号分子所诱导,如β生长转化因子(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Wnt、Notch与hedgehog通路蛋白等。
TGFβ是当前研究最广泛的EMT诱导因子,其与受体结合后,将发放跨膜信号,直接磷酸化C-末端激活Smad2和Smad3,后二者与Smad4形成三聚体转移进入核内,进而通过与DNA转录结合位点作用调控TGFβ应答基因表达[5]。
但是,由于Smad分子与DNA亲和力较低,这一过程中还需要Snail、ZEB等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以获得对应答基因更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肿瘤干细胞1. 引言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耐药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肿瘤细胞不同,肿瘤干细胞具有类似于正常干细胞的特性,包括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能够形成肿瘤的能力。
研究肿瘤干细胞有助于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并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2. 肿瘤干细胞的特性2.1 自我更新能力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不断地分裂并产生新的肿瘤干细胞。
这种能力使得肿瘤干细胞能够在肿瘤中长期存在,并维持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2 多向分化能力肿瘤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
这种能力使得肿瘤干细胞可以在肿瘤中产生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进展。
2.3 肿瘤形成能力肿瘤干细胞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过程,不断地产生新的肿瘤细胞,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和生长。
3.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与鉴定3.1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肿瘤干细胞最早是在血液系统肿瘤中被发现的。
1994年,美国科学家John Dick等人首次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一种能够长期自我更新和形成肿瘤的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干细胞的候选细胞。
随后,肿瘤干细胞也被在其他类型的肿瘤中发现,如乳腺癌、肺癌、脑瘤等。
3.2 肿瘤干细胞的鉴定肿瘤干细胞的鉴定主要依靠其特殊的表面标记物。
常用的肿瘤干细胞标记物包括CD133、CD44、CD24等。
通过使用这些标记物,可以将肿瘤细胞分为肿瘤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从而对肿瘤干细胞进行研究和分析。
4.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展的关系4.1 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肿瘤干细胞的起源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几种可能的机制。
一种观点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它们经过一系列的突变和异常分化,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
另一种观点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是普通肿瘤细胞通过某种机制获得了干细胞的特性,例如通过突变或表观遗传修饰等。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
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
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
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
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
此外,其不稳定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
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
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现状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的发病率(13%)通常高于女性(12%)。
肺癌的发病率在中国男性癌症患者中最高;女性癌症患者中肺癌的比例位居第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男女死亡率均最高[1]。
肺癌可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15%。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驱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即肺癌的驱动基因。
随着基因分析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分析肺癌的遗传特征谱和发现更多新型肺癌驱动基因将更加方便,并可在临床上更新和简化肺癌基因的检测方法,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更多潜在的药物靶点[2]。
二、研究方向(一)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肺腺癌( lung adenocarcinoma,AC) 、肺鳞状细胞癌(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和大细胞癌 ( large cell lung cancer,LCLC)等[3]。
1.肺腺癌的驱动基因。
Zhou X,Cai L,Liu J(2018)指出,肺腺癌中约60%的驱动基因已被识别。
其中,EGFR、ALK和KRAS是肺腺癌中更常见的研究和特征性驱动基因。
最近的研究表明,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50.7%。
最常见的突变是外显子21中的L858R替换突变和外显子19中的缺失突变。
EGFR突变和19Del突变是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
Rao S等人分析了120个不同亚型的肺癌组织样本,并在每种肺癌组织类型中检测到强烈的肿瘤RANK表达;腺癌的发病率和表达强度最高。
72%的肺腺癌RANK阳性,发现RANK阳性与KRAS 突变相关[5]。
Ooki A等人的研究证明,PAX6作为一种致癌物,通过PAX6-GLI-SOX2信号轴诱导肺腺癌的癌干细胞特征,并支持PAX6启动子甲基化作为早期肺癌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6]。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具有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特点。
随着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标签: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干细胞;肿瘤抑制基因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80%以上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目前,肿瘤化疗已经处于治疗瓶颈,毒副反应大,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不足15%。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具备高效、低副反应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
其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中重要的蛋白质、酶、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而广义的分子靶点则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凋亡、迁移、浸润、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从DNA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
1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它能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蛋白酶的表达、抗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重组,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在病理血管生成方面,它还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形成不成熟的血管网络。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在大多数人体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大大高于其他正常组织[1]。
研究证实贝伐单抗以VEGF作为靶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
VEGF家族包含6个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和3个受体(VEGFR-1、VEGFR-2(KDR/FIk.1)和VEGFR-3)。
VEGF 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目前针对VEGF途径的治疗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和VEGFR-TKI两大类。
1.1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acizumab即重组人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与VEGFR结合,阻断肿瘤血管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肺癌就是其中最具威胁性的一类。
虽然对肺癌的诊疗方法在不断发展,但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
已有研究发现,WNT 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肺癌的增殖、分化、转移及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 用[1-2]。
当WNT 信号通路功能异常,失去对肿瘤抑制基因的正常调控是多种肿瘤的始发因素 之一[1]。
《中国癌症杂志》2017年第27卷第2期 CHINA ONCOLOGY 2017 Vol.27 No.215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miRNA在原发性肺癌中的研究进展陆周一1,陈晓峰21.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上海 200092;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胸心外科,上海 200040 [摘要]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器官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及与该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异常调节与原发性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深入研究肺癌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阐明miRNA与该通路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发现新的肺癌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本文就原发性肺癌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miRNA及以两者为靶点的肺癌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肺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miRNA DOI: 10.19401/ki.1007-3639.2017.02.012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17)02-0151-05Research progress on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and miRNA in primary lung cancer LU Zhouyi 1, CHEN Xiaofeng 2 (1.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Shanghai Pulmonary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Correspondence to: CHEN Xiaofeng E-mail: cxf3166@ [Abstract ]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ellular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ogenesis. Aberration activation of WNT/β-catenin pathway and dysregulation of miRNA related with this pathway are involved in oncogenesis and tumor progression in primary lung cance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and illumin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RNA and the members of this pathway may improve the perspectives of using these molecules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primary lung cancer.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and miRNA in lung cancer and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is malignancy therap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Lung cancer;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miRNA通信作者:陈晓峰 E-mail: cxf3166@ miRNA 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行使调控功能的一类非编码RNA ,它的异常表达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癌症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1800万人被确诊患有癌症,这一数字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近年来医学领域不断涌现出许多关于癌症研究的技术和治疗方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1. 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将其运用于癌症治疗中。
一项研究表明,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难治性癌症,比如淋巴瘤、胰腺癌等。
如何实现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呢?专家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免疫细胞重编程,使其成为准直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杀手细胞”;其次,可以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阻止癌症细胞生长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编辑技术使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因此,在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时,必须谨慎控制风险,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2. 癌症早期筛查技术的发展癌症早期筛查技术的发展是癌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癌症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在癌症早期若能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病人的治愈率和存活率会大大提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早期筛查技术被提出。
比如运用计算机辅助筛查、核磁共振影像技术等方式,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癌症病变。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精度的筛查工具也被开发出来。
然而,癌症早期筛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有一些癌症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因此,在早期筛查中,还需通过研究和实践来不断提高筛查准确性和效率。
3. 癌症干细胞治疗的前景癌症干细胞是指能自我复制并分化出各种癌症细胞的细胞。
因此,若能够控制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就有望将其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
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干细胞治疗的前景。
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干细胞治疗可以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通过干细胞治疗,患者的肺癌、乳腺癌等癌症病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EpCAM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倪亚平【摘要】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具有加快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免疫逃逸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基于EpCAM特异性单抗的新技术和新药物能够高效、准确并特异地杀灭肿瘤细胞.最近研究表明,EpCAM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筛选标志,与其他共标志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强致瘤性及遗传稳定性等特性.因此,EpCAM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不仅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而且可用于肿瘤干细胞理论研究,为肿瘤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EpCAM )possesses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ccelerating cell cycle , promoting cell 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ion , migration and immune escape. The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of latest technology and drug, on account of EpCAM specificity monoclonal antibody, can kill tumor cells highly effectively, precisly, and specifically. Recency research indicates, EpCAM , as a screening marker of tumor stem cell, as well as other co-markers ,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self-renewal, high oncoge-nicity and hereditary stability. Accordingly, as a new type of tumor marker, EpCAM is not only utilized in tumor earl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judgment, but also in theoretical study of tumor stem cell, establishing the found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of tumor stem cell.【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1【总页数】4页(P3579-3582)【关键词】肿瘤;预后;治疗;干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作者】倪亚平【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福州,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EpCAM)又称CD326,是表达于人类部分正常上皮细胞和大多数恶性上皮肿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其生物学功能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类似,按其功能分类可归入黏附分子家族,但EpCAM的结构特征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