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案例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高思律师事务所
- 格式:pdf
- 大小:165.31 KB
- 文档页数:4
股东派生诉讼概述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母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等的侵害而公司怠于行使诉权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名义为公司的利益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于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该制度。
本文尝试着对该制度加以介绍,以利于对其的理解及适用。
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而公司怠于诉讼时,符合法定要件的股东为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是一种独特的事后救济责任机制。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源于英美衡平法,后来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成为两大法系在保护少数股东利益上的一个共同的制度选择。
但德国直到2004 年才引进真正意义上的派生诉讼。
Foss v Harbottle 确立的原则:当公司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只有公司才是适格的原告。
这是公司独立法律人格的逻辑延伸,也是保证公司经营不受干扰的需要。
这一原则在由公司正常的业务引起诉讼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当加害者是公司董事或控股股东时,便会出现尴尬。
由于公司的经营权,包括提起诉讼的权力,不无例外地由控制在公司董事(或控股股东)手中,他们自然不会为公司作出决定对他们自己提起诉讼 (wrongdoer control)。
They exercise sufficient control so as to prevent legal proceedings being brought in the name of company.在这种情形之下,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必须对Foss v Harbottle 规定另外,允许股东在特殊情况之下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该种诉讼称为派生诉讼。
虽然美国和英联邦国家都允许派生诉讼,但股东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如何提起诉讼,两者的法律规则有很大不同。
股东知情权是什么股东知情权是指公司股东了解公司信息的权利。
浅析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摘要]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均加以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我国公司法确立a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健康运行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关键词]实体权利;派生诉讼;直接诉讼一、公司法有关股东实体权利的规定《公司法》第148条明确规定了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同时增加和细化了股东的一些具体权利,不仅加强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而且为派生诉讼制度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从学理上分析,有关股东实体权利的法律规定薄弱时,即使提起派生诉讼也还面临判决依据欠缺的问题。
可见有关股东实体权利的规定不仅是派生诉讼所依赖的根本,也是股东直接诉讼的基石。
在股东应当享有的权利中,规定大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对公司和小股东负有忠诚义务和勤勉义务是最重要的,罗列股东的各种权利总不能穷尽,凡是侵犯公司利益并间接侵犯股东利益的行为,肯定违反忠实义务或者勤勉义务的规定。
另外,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派生诉讼,法律应当规定董事会和控股股东负有尽一切可能维护公司利益的责任,同时赋予监事在公司遭受损失而董事会又不愿采用诉讼方式挽回损失的情况下代表公司进行必要的诉讼的职责和权力。
从《公司法》规定看,第148条明确规定了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第149条规定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不得私立账户存储公司资金、不得与公司进行交易、不得接受交易佣金、不得与公司开展业务竞争等具体义务。
这些规定不仅使小股东的派生诉讼有了实体权利的支持,而且为大股东和董事树立了道德和法律的规则指引,促使他们在行权时能够自我约束,以足够的勤勉和谨慎开展工作,公平对待小股东的利益。
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解析我国公司法对直接诉讼着墨较多,对派生诉讼规定不全。
笔者拟就公司法规定的派生诉讼的诉讼主体、提起条件加以分析。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圈邕圈围避ii二.竺!!型圭!f叁垒!圭塾金论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雷姣姣王陈平摘要2005年我国《公司法》的修订,增加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虽然《公司法》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原被告、派生诉讼的前置条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较为笼统。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派生诉讼原被告前置条件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62-01一、股东派生诉讼的含义所谓“股东派生诉讼”指的是,当公司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而公司怠于诉讼时,符合法定要件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二、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被告(一)派生诉讼中的原告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派生诉讼中的原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能够提起派生诉讼的只能是“股东”;第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提起派生诉讼没有任何的条件限制。
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提起派生诉讼需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其一,持股期限。
即,股东持有股份必须连续180日以上:其二,持股比例。
指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其三,是对股东数量的要求。
尽管法律这样规定,但是我仍有两点不同意见:其一,对股东持股期限的要求。
我认为应当兼顾“当时股份持有原则”和“持股期限原则”。
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钊‘对那些通过购买股票恶意对公司提起诉讼的人,公司法的规定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而一旦引入英美法系的“当时股份持有原则”,即要求提起派生诉讼的原告需在其起诉的不适行为发生当时即为股东。
这就大大减少了恶意诉讼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公司处于一种随时被“威胁”的境地。
其次,退一步说,即使是善意诉讼,在不适行为发生之时即为股东,则更有利于掌握事态的发展,了解事情的经过,从而掌握更多的证据,为以后的诉讼提供更多的支撑。
其二,对股东数量的要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初探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作为一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广泛采用的公司诉讼法律制度,有利于鼓励中小股东挺身而出捍卫公司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司利益免受公司高管、控制股东及第三人的侵害,能充分调动他们监控公司高管和控制股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外部对公司进行监督,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这一制度的设立,为中小股东的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没有相关配套制度支持的条件下,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股东派生诉讼的基本理论以及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通过与股东直接诉讼的比较分析加深了对股东派生诉讼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对股东派生诉讼产生的诉权基础进行分析。
这部分着重论述了股东派生诉讼产生的现实基础。
同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对公司股东所享有的派生诉权进行了分析,阐明其是在股东权遭到侵害时股东所享有的一种救济性权利。
第三部分是对各国及地区股东派生诉讼的相关规定进行介绍。
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立法取向、立法原则及结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立法经验。
第四部分是对完善我国股东派生制度的一些思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介绍我国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背景以及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提出完善现行《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建议,主要涉及到派生诉讼当事人、前置程序、费用担保制度和相关的权责规定;最后,对《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进行思考,主要讨论了与《民事诉讼法》协调适用的问题。
股东派生诉讼理论与司法实务日期:目录•股东派生诉讼的基本概念•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依据•股东派生诉讼的提起条件•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要件•股东派生诉讼的实践问题•股东派生诉讼的未来展望股东派生诉讼的基本概念•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大股东、母公司或董事的侵害时,公司怠于起诉,使公司以外的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的制度。
派生诉讼是一种代位诉讼,基于公司的权益受损而产生,但由小股东提起诉讼;派生诉讼的原告通常是公司的少数股东,他们代表公司的权益提起诉讼;派生诉讼的前提是公司本身没有提起诉讼,而由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派生诉讼的被告通常是大股东、母公司或董事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
01020304由于大股东或公司内部人员的不当行为导致公司权益受损,小股东通过派生诉讼可以维护自身权益。
保护小股东的权益派生诉讼制度的存在可以促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防止大股东或内部人员滥用权力,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派生诉讼中,法院的判决结果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和未来发展,因此法院会更加审慎地审理案件,提高司法公正性。
提高司法公正性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依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胜诉后,公司获得赔偿,股东获得奖励。
英国衡平法规则,代表诉讼制度,允许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加拿大联邦商事公司法,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胜诉后,公司获得赔偿,股东获得奖励。
公司法规定,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胜诉后,公司获得赔偿,股东获得奖励。
德国商法规定,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胜诉后,公司获得赔偿,股东获得奖励。
日本中国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依据赋予股东代表诉讼的权利,允许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程序,为股东派生诉讼提供了司法程序依据。
国内索赔额最大的股东派生诉讼案一审判决控股股东要向公司返还3亿多元人民币!公司总经理和控股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共同支付公司1亿多元人民币!此外,公司还追回其他损失430多万元!这些令人咂舌的数字出现在前不久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书中。
而本案的原告,不是权益涉嫌受到侵害的公司,而是公司的小股东。
到目前为止,这一判决,在全国法院审理的股东派生诉讼案中,标的额是最高的。
而有关公司高管和关联公司承担的赔偿额,也是全国最高的。
标的额之所以高,是因为涉案的企业都是搞房地产的。
而所有的矛盾,也是围绕数百亩土地的开发权展开。
指控:374亩土地被大股东擅自转走本案的原告是广州市天河科技园建设有限公司(下称建设公司)。
建设公司拥有位于某工业园的665亩土地。
1997年1月,建设公司与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珠投公司)商定共同开发上述土地。
为此,双方签订了《广州天河科技园实业有限公司股东合同》(下称《股东合同》),约定由建设公司出资700万元(占35%股份)和珠投公司出资1300万元(占65%股份)共同设立广州天河科技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科技园公司)。
建设公司将上述665亩土地的使用权转到科技园公司名下,项目用地开发周期为六年。
同时约定:“公司在存续期间内的全部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归公司所有。
未经股东双方一致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转让、出卖或抵押。
任何一方单方面作出的决定或行为,一概无效。
”科技园公司注册成立后,1997年8月,双方商定由珠投公司承包开发665亩土地中的270亩。
其后,受珠投公司委托,科技园公司与南博置业有限公司(下称南博公司)共同成立广州合生科技园房地产有限公司(下称合生科技园)开发上述土地。
270亩开发完成后,董事会又于2000年召开五次会议,初步讨论了继续与合生科技园房产公司开发剩余的374亩土地的合作意向,当时董事会决定:“有关实施细则将由股东双方另行商定。
评析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盛珏①【摘要】源起于英国,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制度。
我国《公司法》也设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本文中,笔者尝试简概了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特征,同时还探讨了股东代表诉讼的价值。
此外,笔者还就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缺陷进行了讨论,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股东代表诉讼股东利益一、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简述股东代表诉讼。
又称派生诉讼、股东代为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制度。
(一)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内容与特征1.内容我国《公司法》第150条、151条、152条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依照该法条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关于诉讼原因方面,首先,必须明确是内部人给公司造成了损害。
也就是“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他人”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除了第150条规定的情形外,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情况,即违反了《公司法》第148条、第149条规定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其次,在出现上述原因的情形下,公司怠于提起诉讼或不能提起诉讼①盛珏: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学理论专业学生。
时,便出现股东提起诉讼的可能。
对于提起诉讼的原告,法条规定该原告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或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或是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
此外,股东代表诉讼的提出有其前置程序:首先由适格股东书面请求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提起诉讼;上述机关受到股东的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上述机关自受到请求之日其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利己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2.特征以上,笔者简要介绍了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具体内容,相应地,由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很直观地退出如下特征:在诉因方面,并非股东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或个人利益发生纠纷,而是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在诉讼当事人方面,则表现为:原告是在股东代表诉讼中,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的股东,即具有原告的身份,被告则是实施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人,包括公司董事、经理、监事和其他人。
论股东派生诉讼在中国的有效适用甘培忠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派生诉讼/ 案例评论/ 司法解释内容提要: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中国的公司法对这一制度未作规定,是导致许多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滥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法院已经依据公平原则受理并判处了几件派生诉讼案件,但多数法院在受理和即判的态度上很迷惘。
作者提出在公司法确立这一制度前,可先行由最高法院制定出司法解释以指导审判实践,并对该拟制定的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学术意见。
股东派生诉讼(DerivativeAction),是由英国人在衡平法院首创,后来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其他国家陆续借鉴确立,对保护公司的利益和间接保护股东利益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诉讼制度。
大陆法系国家在引入这一制度时,基于公司本位的理念出发又称其为股东代表诉讼(Shareholder’sRepresentativeActionDerivativeLitigation)。
其基本的运作原理是公司因某种原因怠于向公司利益的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赔偿责任,股东基于其股份所有人的地位,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
我国公司法颁布后不久,理论界结合公司法的制度建设对各种问题进行了系列性的讨论,派生诉讼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受到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七八年过去了,作者近期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访问,确知我国公司的股东们还不甚清楚派生诉讼的运行机理,司法系统对此种诉讼认识不尽一致,受理和即判的态度大相径庭。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曾经试图制定一项规范的司法解释以弥补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缺失,但终因审判实践经验不够,无法准确概括而暂时搁置。
但是,我国的个别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不仅受理而且恰当地对极少数派生诉讼的个案作了判决,使投资者所期望的公司法的公平价值得到了司法的维护,社会效果很好。
派生诉讼在国外产生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在小股东维权方面已然形成为常规的公司法律制度,从广义的角度看它也是公司管治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法整体修订完毕以前,我们既然能在公司法主体法之外在上市公司强制采用独立董事制度,(1)当然也可以对派生诉讼的司法适用安排出合理的制度通道,以应小股东利益保护和公司运行规范化的现实急需。
浅析股东派生诉讼作者:陈冉易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摘要:派生诉讼制度对维护股东的公司治理主体地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该制度的运用突破了公司作为社团的自治性,确定鼓励积极诉讼和遏制投机诉讼的平衡点是该制度的关键。
关键词:派生诉讼;法理基础;前置程序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304-02股东派生诉讼又称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正当权益遭受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大股东、董事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侵害时,如果公司怠于采取行动或提起诉讼,具备法定条件的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对侵害人提起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由英国衡平法院首创,后得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借鉴确立,是对保护公司利益和间接保护股东利益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诉讼制度。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法理基础法者,利之衡器。
公司的独立人格、自治权以及“多数决”原则的确立或多或少会造成对少数股东利益的损害,因此法律为了保护少数股东利益,设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以司法的介入为少数股东提供救济。
从公司法的发展史看,公司法的历史其实是股东诉讼的历史,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其公司法的主体部分本身就是累计的判例构成的。
公司负载了股东与股东、股东与公司、公司与债权人、股东与债权人、公司与政府、公司与董事、股东与董事等诸种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关系方面发生任何的不适和不平衡都要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调解。
公司作为一个在法律上享有独立地位的组织,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它的董事会就应当尽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恢复公司的利益,包括向侵害人提起诉讼。
董事们是公司机关的成员,领导公司并就公司的各项事务做出决策,他们对公司和股东来讲处于受信人的位置。
公司的大股东依据股份多数决定原则往往能够对公司施加重大影响甚至直接决策公司事务。
当公司的董事、大股东因其决策的经营行为或其他谋求私利的行为以及不作为的行为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或其他第三人对公司施加国侵权行为并造成了公司的损失,而公司的管理层出于总原因不愿起诉侵权者,导致公司受损的利益无法恢复,并间接使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害,股东基于其在公司的投资,自行代表公司向侵权者提起诉讼,即股东派生诉讼。
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几点研究——从比较法看我国派生诉讼的设计摘要:股东派生诉讼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项制度,其诉权的基础是共益权。
派生诉讼与代表人诉讼既有又有区别,两者之间还存在转化。
派生诉讼在我国的程序设计涉及到当事人、管辖、举证责任等方面。
它的有效行使还需要律师来推动,并赋予提起诉讼的原告股东以选择性激励。
关键词:派生诉讼,共益权,程序设计,博弈主体,选择性激励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及性质概念股东派生诉讼(derivative action)是指当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大股东或董事的侵害、而公司拒绝起诉或怠于起诉时,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最初形成于19世纪初的英美国家,是衡平法上的一种特殊制度,它的确立和日益完善是同二十世纪公司法倡导股东地位平等和强调公司少数股东利益保护的思潮密切相关的。
大陆法中通常把这种特殊的制度称为代表诉讼。
对这一诉讼形态赋以不同的称法,表明了人们对其进行考察时所站的角度不同:“股东派生诉讼”这一概念强调原告股东的诉权并非来源于自己而是来源于公司,原告股东并非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公司以强制行使公司的权利,所以真正的原告应该是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则强调在本诉讼形态中,原告股东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起诉.由于日本商法和台湾地区公司法均采“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我国学者也多如此称之,但笔者认为“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更合理,首先它体现了英美法系的衡平法渊源,其次由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及我国均存在代表人诉讼(集团诉讼)的制度,而派生诉讼的提法较为直观,不容易与代表人诉讼或集团诉讼等概念相混淆。
派生诉权的性质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权利来源于公司,那么这种派生诉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呢?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自益权说(又称债权人代位权说),该说认为派生诉讼之诉权在实体上表现为债权人的代位权,并主张股东因股份的持有并享有股利分配请求权而成为债权主体,故为保全债权,得代位行使公司对侵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其他广义的公司债权。
浅谈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一、股东代表诉讼的涵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由英国衡平法院首创,在美国得到全面发展,后逐渐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 大陆法系法国、德国、日本也都在其公司法、商法典中设此制度,现今该制度已经成为各国的通行做法。
股东代表诉讼亦称间接诉讼、派生诉讼、二级诉讼,是指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公司机关成员责任及实现其他权利时,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为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诉讼。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股东不是以属于他们自己的诉因提起诉讼的,而是根据属于公司的诉因,以代表人的资格进行诉讼。
从程序上讲公司应是原告,案件的真正当事人是公司,所以此时的股东是公司的“斗士”。
我国2005年10月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一百五十二条就对股东代表诉讼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
该条文总结了我国公司发展的实践经验,大胆吸收了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鉴了国外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立法的有益经验,是我国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立法上的空白与漏洞。
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意义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公司在经营事务决定上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这是公司资合性的必然要求。
但这很容易产生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小股东所持的表决权很难在股东大会的表决中达到必要的比例,股东大会的决议往往成为了大股东实现其利益和要求的举手会,中小股东对公司的管理权实际上难以实现。
作为公司执行机关的董事会成员的选任也极易被大股东所控制。
这样公司实际上被大股东所操控,大股东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公司的利益甚至是小股东的利益。
但由于在我国公司中强弱分明的股权结构和法制的不健全,公司不太可能自行起诉大股东要求赔其损失。
而新《公司法》引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于保证公司义务的执行,监督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代表公司从事的行为,纠正公司内部违反章程和管理规则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护公司、股东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法律上的保障。
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是我国新公司法所确立的一项制度,规定了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为维护公司利益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运用这一使公司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诉讼制度,通过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涵义、法理基础以及我国现行公司法确立此制度意义的分析,结合我国公司运营与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构建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诉权滥用防范机制以及诉权激励机制两方面提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立法建议,以期使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标签: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完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从公司法的历史发展来看,股东与公司的关系是公司法调整的核心。
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博弈。
公司调整的股东与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各种利害关系也以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为基础,而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中颇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公司治理和对作为投资者的股东的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
1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1.1股东派生诉讼的涵义股东派生诉讼又称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人的侵害,而公司拒绝或怠于提起诉讼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为公司的利益对侵害公司利益之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之所以有不同的称谓,其实质在于对此制度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股东派生诉讼是从诉讼所保护的公司利益考虑,原告股东的诉权由公司所派生;而代表诉讼是从原告股东本身考虑,代表诉讼中的原告代表了公司中具有相同地位的全部适格股东。
1.2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法理基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虽来源于个案之中,但其发展却蕴涵着深厚的法理基础。
该制度表面上是维护公司之利益以至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实际上是在平衡中小股东与大股东、董事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公司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得以平衡。
公司法中的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与案例分析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和经营活动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了保护股东权益的相关规定和诉讼程序。
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是一种司法手段,用于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维护公司治理的公平和公正。
本文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公司法中的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
一、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公司法中的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包括股东之间的民事诉讼和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民事诉讼。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诉讼主体的合法性:只有合法的股东才有权利进行股东权益保护诉讼。
在案例中,股东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股东身份,并拥有相应的股东权益。
2. 事先协商和调解:作为一种诉讼程序,股东权益保护诉讼应当首先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争议。
只有在协商和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时,才能诉诸于诉讼程序。
通过案例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诉讼程序前的协商和调解的重要性。
3. 利害相关人的参与:公司法中规定了利害相关人的参与原则,强调了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权益。
在案例分析中,其他相关利益方也参与了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A公司董事违规损害股东利益以某公司A为例,该公司董事在公司经营中违规操作,导致公司股东权益受到损害。
股东们首先通过协商和调解尝试解决争议,但董事方拒绝认错并拒绝赔偿。
于是,股东们决定诉诸于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
在诉讼过程中,股东们首先需要提供合法的证据来证明董事的违规行为,并明确自己所受损害的具体金额。
在法庭审理中,双方将提交证据及相关文件,并进行陈述和质询。
法庭将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来判决案件。
在该案例中,法庭判决A公司董事违规行为,并要求董事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院的判决旨在保护股东权益,维护公司治理的公平和公正。
三、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的意义和作用股东权益保护诉讼程序在公司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可以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防止公司内部违规行为给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其次,它可以维护公司治理的公平和公正,促进公司发展和增长。
由案例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马慧琴案例简介:张某、李某为A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非控股股东,其中张某持有公司股份10%,李某持有公司股份15%,其余该公司75%股份由B公司持有,B 公司为该公司控股股东。
A公司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将其拥有的两项专利转让予C 公司,张某、李某得知后,认为该转让专利的行为有损公司利益,便以B公司、C公司为被告,向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之诉,要求法院确认其转让行为无效,并判令C公司将已受让的两项专利返还A公司。
B公司、C公司委托我所律师作为两公司的代理人应诉,法院受理该案件后,又通知A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A公司亦委托我所律师作为其代理人参加诉讼。
我所律师在对张某、李某提起诉讼的过程进行审查后,认为其起诉程序不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中关于前置程序的要求,遂向法院提出相应答辩意见,请求法院驳回其起诉。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李某应先向A公司的执行董事、监事书面请求提起诉讼,而张某、李某未向 A公司执行董事、监事提起上述书面请求,且不能证明为紧急情况下,若不提起诉讼将使A公司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认可我所代理意见,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出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张某、李某的起诉。
张某、李某以自己名义代表公司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此诉讼方式为股东派生诉讼的典型案例,本文以该案为引,从股东派生诉讼原告资格、被告范围、前置程序等方面对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解析。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股东派生诉讼,又称“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侵害时,如果公司拒绝或者怠于行使诉权的情况下,股东可以自己名义代表公司,为了公司的利益对控股股东、董事、高管人员或者第三人提起诉讼,通过司法救济途径来维护公司的利益。
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意义在于,控股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实际控制着公
司,当他们自己或与第三人合谋损害公司的利益时,是不可能向自己提起诉讼的,而在此情形下如果不赋予少数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公司的利益就可能受到损害,最终也必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因此,给予股东必要的诉权,能够直接维护公司利益,
也间接维护了公司股东权益。
同时,股东派生诉讼作为对于公司经营者的监督手段,还有利于规制公司经营者滥用权利,是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这一制度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自英、美率先在衡平法上创设该制度以来,诸多大陆法国家如德国、日本等相继建立了该制度,我国在2005年对《公司法》进行修改时,也对该制度进行了规定,即《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由于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确立较晚,因此相关法律尚不够完善,我国关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审判实务,现阶段只能以上述条文为基础,以下对该制度的解析也将主要围绕该条文进行。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
股东派生诉讼由股东提起,但如果是股东即可提起未免有滥用司法资源之嫌,因此我国法律对于能够提起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了规定。
根据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不同,其原告资格亦有不同。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其提起股东派生诉讼没有资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持股时间和持股数量的限制,只有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才具有股
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
在本文案例中,A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张某、李某只需具备A公司股东身份即具备原告资格,因此可成为本案的适格原告。
三、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范围
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应是以不当行为侵害公司利益并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当事人。
我国对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范围未作特殊限定。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前两款,主要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损害公司利益时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情形,但第三款规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本案中,B公司、C公司便属于《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他人”的范畴。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派生诉讼被告范围的规定十分宽泛,只要被告的行为具有可诉性即可对其提起诉讼,一般来讲,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2、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情形。
可见,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只要作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均可作为适格被告。
四、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
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股东具备了提起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并不等于股东在公司利益遭受损失时,可以随时提起此类诉讼。
公司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应当享有经营自主权,为防止股东对公司经营行为的过度干涉,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法律都对股东的代表诉讼规定了前置程序。
只有当股东向公司请求采取措施,而公司拒绝或怠于行使其诉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才允许股东作为原告提起派生诉讼。
对此,我国《公司法》亦对该前置程序作出规定:
1、股东需首先书面请求监事会或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是监事侵
害公司权益,则向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提出上述请求。
2、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述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
同时,为了避免紧急情况下公司利益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公司法》还规定该前置程序在紧急情况下的例外,即当“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时,股东可以不受前述前置条件的限制,直接提起诉讼。
本文案例中,张某、李某迳行诉讼,未履行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亦不能证明其提起诉讼属于紧急情况,法院因此裁定驳回其起诉。
在此,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法院对该案出具《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起诉”,而不是“驳回诉讼请求”,意为仅为程序上对案件不予以审理,并不影响案件实体权利。
实际上,若张某、李某之后继续履行了前置程序,仍可以再次提起股东派生诉讼,若前置程序已履行,法院可继续对实体权利进行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及公司兼并的发展,股权及经营权分离越来越多的成为公司经营的常态。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作为平衡股权及经营权之间矛盾的重要制度,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收并以立法确定。
本文围绕《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结合案例,对该制度适用进行了具体解析。
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公司法》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股东派生诉讼的立法尚不够完善,部分细节仍待商榷。
例如公司在此类诉讼中的地位;如何判定可迳行诉讼的紧急情况;诉讼是否可以和解,其他股东是否可以参加诉讼等。
我国应在股东派生诉讼的司法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创新,以期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