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法律问题、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设计(实务经验2016)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法律问题、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设计(实务经验2016)

阅读提示:自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以来,经历了启动、中止、

重启、喷发的历程。与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十年的发

展过程中,资产证券化也发展出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以央行和银监会为主

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银行间市场交

易商协会为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建立资产池,并

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增信,将其变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和流通

的证券的方式。在企业层面,资产证券化能有效地实现盘活存量、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的目的;在社会层面,它能实现企业低成本融

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国家层面,它能助力国

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常见模式

自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以来,经历了启动、中止、重启、喷发的历程。与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资产证券化也发展出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以央行和银监会为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为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

这三种主要模式在监管与交易要素上也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二、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

从中介机构的视角来看,资产证券化开展一般需要经过如下阶段:

1、基础资产挑选

基础资产直接影响现金流的表现,对于证券评级影响重大,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与定价,因此,基础资产的挑选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重要环节。

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在进行挑选时,往往适用不同的考察角度与标准。例如:对于住房抵押贷款,一般会从贷款人年龄、贷款账龄、剩余期限、贷款五级分类等角度去考察基础资产;对于汽车贷款则重点从分散度、风险分类、金额分布、期限、账龄及抵押率等角度考虑;对于租赁债权需要考察承租人的类型及性质、分散性、租赁设备的类型、逾期与早偿等;对于应收账款则需要考察款项的性质、债务人的类型、还款来源、分散性、历史逾期情况等;对于市政收费权则需要考虑法律属性、特许经营权、权利负担及转让性、历史营运记录等。

2、中介机构尽职调查

基础资产的真实、合法、有效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所以,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是整个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阶段耗时较长,同时需要各中介机构与发起人密切配合。

仅就调查方法来讲,如果基础资产笔数不多,通常采取完全调查方式;如果基础资产较多,则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抽样方法需要从样本的层次、覆盖面和重要性等角度设计。

针对法律尽调来讲,需重点调查如下内容:基础资产可证券化属性、真实有效性,形成过程合法性,是否取得了权利证明,权属是否明确清晰,是否有权利负担,转让是否合法合规等。

3、监管机构审核与发行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审核,因此,在发行之前往往需要提前沟通,并按照要求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一般包括《发行/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现金流预测报告》、《执行商定程序报告》、《会计意见书》、《法律意见书》及交易协议等。

一般来讲,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统称,这里不作区分)属于类固定收益产品,其发行价格往往是根据同期限、同评级的信用债价格加一定的流动性溢价而确定。

4、信息披露

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包括两个环节:第一是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第二是发行成功后的持续信息披露。对于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相关指引中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而后续管理阶段的信息披露是一个较长期的持续过程,需要披露的内容包括定期发布受托机构服务报告、评级报告、年度审计等。

三、一般交易结构及特殊设计

一般来讲,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与交易结构(以设置信托作为发行载体为例)如下图所示:

简单来讲,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为:发起机构将经选择产生的资产池内基础资产交由受托人(可以是信托公司,可以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设立特殊目的载体(下称“SPV”,可以是SPT,也可以是专项计划),通过结构化的设计进行增信,SPV与承销商签订承销协议,并向投资者人发售证券募集资金,募集资金作为发起人基础资产出让的对价支付发起人,后期,SPV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定期向投资人发放投资回报。

由此可见,投资人的收益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密切相关。因此,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能够使得基础资产的现金流持续、稳定、均匀、可预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针对不同资产的现金流表现,中介机构往往会有针对性地加入不同的结构化设计,例如区分优先级和次级证券、现金流管理采取摊还型或过手型、加入循环购买等。下面对常用结构进行简单分析:

1、是否区分优先级与次级?

优先级与次级结构是指基于同一基础资产发行的偿付顺序先后有别的两种证券,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优先偿付优先级证券的本金和利息,只有当优先级证券投资者得到完全偿付后,次级证券的持有人才能得到本金和利息的偿付。在本质上,次级证券充当了优先级证券的信用担保,用来吸收风险。

优先级与次级证券主要是针对基础债务债务人可能存在偿还不能、偿还不足以及偿还逾期等违约风险而设计的。由于所有的债权和收益权都存在这种交易风险,因此,该等分层措施是证券内部增信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2、现金流是采取过手型还是摊还型?

摊还型是依据投资者对于风险、期限等因素的不同偏好来重新对基础资产现金流进行安排和分配,过手型只是简单地将所有现金流转移给投资者,不做任何新的分类。

一般来讲,期限较长且较为稳定的基础资产可以采用过手型或者摊还型证券化结构,例如住房抵押贷款,而期限较短或者很不稳定的基础资产则多用摊还型证券化结构,例如个人消费贷款等。此外,资产的风险性也对资产证券化是采取过手型还是摊还型型有重要影响。当资产的风险性很高时,常需通过现金流量的重新安排来创造较佳评级的证券等级,多采用摊还型。

3、是否需要加入循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