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栗亚丽

学号:105090840048

指导老师:王侃

莫扎特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天才欧洲文明创作艺术

【正文】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是启蒙。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出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

莫扎特的奏鸣曲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作曲家巴赫、海顿的写作手法,并在主题性格、形式、和声与旋律以及结构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突出的进步。

1.第一乐章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由双钢琴四手强度齐奏开始的第一主题,音乐有力、坚定,闪耀着自由自在的欢乐。接着是经过句,第二主题以属调弱奏呈示柔美,富于音调变化起伏的第二主题,与充满着性格与力度的第一主题对比。第二钢琴声部呈示后,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交替弹奏着旋律音调,彼此模仿,既像说话又像唱歌,洋溢着真挚的温暖,散发着蓬勃的活力。由经过句在第二钢琴声部支持下引出第一钢琴的结尾主题。第一钢琴新的主题由发展部第二钢琴引出,齐奏后接着一段互为对答部分,再强奏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移到D 大调,发展部出现的主题以主调回到第一钢琴声部。这个乐章富有灵动的气息,音乐娓娓道来,充满着明朗、活泼、愉快的情绪,把每一个动态的旋律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乐句。

2.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莫扎特把内心的宁静和平衡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过他自己的生命。在第二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感天动地的优美笔触。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行板,超然脱俗具有催人欲睡的魔力。第一主题由第一钢琴声部的右手呈示,由经过部而进人第二主题部,它是沿着创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去作曲的,莫扎特把内心矛盾的个性——悲伤、喜悦、孤独、惆怅、恐惧都生动地刻画出来。两架钢琴轮流奏出在逆境中与不幸斗争、坚韧不拔的宽容和意志,是“笑声中的眼泪”。再现部主要再现发展部出现的主题,省略了呈示部结尾主题,以优美的尾奏结束。

3.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的音乐弥漫着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生气勃勃的生机。这一乐章有点像土耳其进行曲的逆行,第一钢琴呈示的回旋主题十分迷人,吟唱出莫扎特精神和美丽的情感升华的动人之处。第一插句是a小调,第二插句是d小调出现。带有节奏装饰的灵活音调主题再现,偶尔可以听到民间舞曲或歌曲的动机,以其乐观精神和形式吸引人的注意。主题又一次再现是在长长的音群后,华丽的结束是以较长尾奏的艺术处理。

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凝练精髓的表现是他创作的奏鸣曲,也是他在其音乐创作

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同时这些标志性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特性化的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法,这些最精炼的篇幅彰显了作者鲜明的个性品质。其一是歌剧性。由于莫扎特对歌剧音乐的酷爱,致使他在奏鸣曲中常常使用歌剧的写作手法,他将歌剧中形成的音乐特点延伸到器乐作品的创作中,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绘。其二是歌唱性。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到了巴赫(1735-1782)的重要影响,在德国作曲家的创作中,巴赫将“歌唱性”的快板主题带到了钢琴奏鸣曲式中。然而,巴赫“歌唱性”旋律远没有莫扎特钢琴旋律的抒情、优美,其歌唱性的融入也没有莫扎特的“行云流水”,因此,可以说莫扎特是真正将“歌唱性”融入钢琴创作的第一人。其三是装饰性。莫扎特在充分吸取了前人装饰音的趣味典雅后加以改进,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经过他的改编,此时装饰音的作用已由原来的单纯装饰而成为了旋律的主体部分了,使这些旋律获得了独立声部的意义,如颤音、倚音、回音、经句等。

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参考文献】

[1] 叶松荣. 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 朱秋华. 西方音乐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刘雪枫. 西方音乐史话[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4] 郑兴三.莫扎特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5] 孙昌杰.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透视经典音乐的可延续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02).

[6] 石丹.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