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那么。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确定教学思路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图象分析——实际应用——反思提高。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由学生分别探究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 第一篇: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化学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平衡》(板书:课题(化学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在前面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等知识。化学反应速率研究的是反应的快慢,但要全面的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研究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我们今天要讲的化学平衡。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是在学习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关键,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特征与判断;(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特点。(2)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能力目标:通过浓度、温度等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实验的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通过诱导、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原理中的哲学思想,并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教学是化学平衡,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并借助三个实验和一个化学平衡数据制定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着这四个任务进行学习。由于学生 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探究、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这样不仅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通过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不教”,因此本课堂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顺利掌握新知识,完成任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堂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板书】 1、新课导入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新课推进 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用颇具启发性实验探究法,激发学

高中化学下学期《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析图表:书29页合成HI达到平衡时的数据关系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炼铁高炉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工程师认为这是由于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够长所造成的,于是在英国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经检测,用这个高炉炼铁,高炉气中CO 含量还是不变。 【情景提问】 【过渡】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掌握这个知识后,大家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轻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像以上这样,当化学反应条件改变时,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平衡时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我们就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1、对于一个可逆反 应而言,CO的含量 保持不变,这是达到 了什么状态,该状态 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高炉炼铁的 反应为可逆反应) (复习上节课内容) 2、如果你作为一名 工程师,会尝试改变 哪些条件来减少CO 的含量? 浓度,温度,压强等 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观 察能力、思维 能力 学以致用

(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化学反应条件改变,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平衡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反应速率的变化 V(正)>V(逆) V (正)<V(逆) V(正)=V(逆) 移动方向 由此可知,化学平衡之所以会移动是应为改变了反应条件,其实质则是条件改变时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使得V正≠V逆,既然如此,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它们的改变又会对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由此可知,化学平衡之所以会移动是应为改变了反应条件,其实质则是条件改变时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使得V正≠V逆,既然如此,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它们的改变又会对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实验1】课本实验,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增大平衡混合物中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为什么增加任一反应物的浓度都能促使平衡向正 反应方向移动?(提示:请从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来考虑)1、2.SO2氧化成SO3时为何要通入过量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总结: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动态平衡,只有在条件一定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破坏,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变化,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v逆,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平衡。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的速率判断: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不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强调:气体或溶液浓度的改变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纯固体或纯液体用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强增大,v正和v逆同时增大,但改变倍数不同;压强减小,v正和v逆同时减小,但改变倍数不同;压强改变时,系数和大的方向上的反应速率变化量大。 (1)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系数和不相等 (2)反应前后等体积的气体反应,压强变化会同时、同步、等倍数影响正、逆反应速率,v’缩= v’扩,化学平衡不移动,但反应速率改变。

结论:压强变化不影响体积相等的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 例、在反应I2(g)+H2 (g)2HI (g)中增大或缩小压强,平衡不发 生移动。 结论: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强调:压强变化若没有浓度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总结: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方向移动;体积相等的气体反应,压强改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升高,v正和v逆同时增大,但改变倍数不同;温度降低,v正和v逆同时减小,但改变倍数不同;导致化学平衡移动。温度改变时,吸热反应方向上的反应速率变化量大。 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化学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说明:⑴、此原理只适用于已达平衡的体系; ⑵、平衡移动方向与条件改变方向相反,例如:增大浓度,平衡移向减小这种浓度的方向;增大压强,向减小压强方向移动。 ⑶、“减弱”的含义:平衡移动后结果变化的方向不变,但程度减小。例如,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移动后该反应物浓度仍增加,只是增加的程度比没有平衡移动时要小。 5、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不能改变反应混合物含量;但可以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023年《化学平衡》说课稿

2023年《化学平衡》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中学化学其次册其次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探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实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其次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其次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驾驭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

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建性思维的实力和自学实力。 素养教化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培育学生酷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探讨“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索问题实力,而且思维活跃,驾驭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看法。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实行

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鲁科)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目标】 1. 化学平衡的标志 2. 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引入】 分析反应2N0 . “ N?O4 【问题】 反应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吗? 化学平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哪些条件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板书】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观察•思考】 温度对NQ与2Q反应平衡状态是如何影响的?为什么条件的改变平衡状态被破坏? 【阐述】 在2NQ — N2Q4的反应中,已知生成NQ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说明NQ的浓度增大,升高温度有利于NQ的生成。温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原平衡被破坏,可见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同一可逆反应条件不同平衡状态 不同,即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板书】 1. 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的质量分数也就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 【讨论】 (1) 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哪些物理量会发生改变?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利于观察? (2) 实验过程中,什么现象可以表征各物质的浓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板书】 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实验】 温度改变时,反应 2NO 一的化学平衡状态会改变吗? 【实验探究】 补充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浓度对Fe 3+与SCM 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 O.OImol / L FeCI 3 和 O.OImol / LKSCN 等体积混合 Fe 3+ + 3SCN^ “ Fe(SCN) 3 .tUliiiol-lFeCh iDlmol /LKSCN 对比 压强对NO 与N b C h 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 增大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N 2C 4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浅后变深, NC 的方向移动。 【讨论】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有影响吗?为什么? 【板书、结论】 平衡状态 viE=v® 不平衡状态 匕正HV 逆 新平衡状态• V2-v^ Va ______ 丿 》平衞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 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深, 平衡向生成 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浅, 平衡向生成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3.2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2-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2. 能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温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化学平衡状态是否一成不变,又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浓度、温度与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们看一下实验: 【活动•探究】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分析】Fe 3+ + 3SCN- Fe(SCN)3 浅黄色红色 温度一定时,K是一个定值。

改变条件浓度时: 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当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正向移动 当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逆向移动;当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逆向移动 通过以上可知: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板书结论】 (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练习】1.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H2O 2CrO42- + 2H+ (橙色)(黄色) 分析加入NaOH溶液(6mol/L)或稀H2SO4溶液有何现象? 2.Cl2 + H2O HCl+HClO达平衡后: A. 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平衡如何移动? B. 加入少量HCl平衡如何移动? C. 久置氯水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D. 为什么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 【过渡】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活动•探究】2.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先预习,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2NO2(g) N2O4(g) △H = -57.2kJ•mol-1

高中化学 232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232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 1.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教学地位 本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这是今后学习其他平衡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 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2C(g)。 (1)该反应达平衡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若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是否移动?若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发生变化,平衡是否移动? 【提示】(1)v正=v逆或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2)若v正与v逆同时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但只要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26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 (2)看教材P27~28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时的教材地位。⇒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三题,验证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掌握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7~P28页的讲解,对探究一进行总结。⇐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师生互动。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法”,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师生互动。可利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步骤7:教师通过【例2】的讲解对“探究二”中的“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法”进行总结。⇒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2】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两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并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平衡说课稿新人教

化学平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 与平衡常数计算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 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 一、引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浓度的动态平衡,它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掌握化学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的计算是我们在备课教案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衡移动规律和平衡常数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学思路和实例。 二、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 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系统达到平衡后,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发生变化的规律。根据平衡移动规律,可以预测在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的移动方向以及达到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变化。 1.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平衡移动可受到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移动影响较大,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温度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平衡的移动,低温则有利于放热反应平衡的移动。压力的改变对于气相反应的影响较大,增加压力有利于物质的减少,降低压力有

利于物质的增加。浓度的改变对于溶液反应的影响较大,增加浓度有 利于物质的减少,降低浓度有利于物质的增加。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 的达到平衡,但并不改变平衡位置。 2. 平衡移动的方向与浓度变化 根据平衡移动规律,当改变反应条件后,平衡会通过一系列的移动 来重新达到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的变化来判断。例如,在N₂O₄(g) ⇌ 2NO₂(g)反应中,如果增加 N₂O₄的浓度,那么平衡会向右移动,生成更多的NO₂使得浓度减小;如果降低N₂O₄的浓度,平衡会向左移动,减少NO₂生成更多的 N₂O₄以增加浓度。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平衡移动方向和平衡移动程度的物理量,通常 用K表示。平衡常数的计算可以通过测定化学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变 化或者利用已知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来完成。 1. 浓度法计算平衡常数 浓度法计算平衡常数是通过测定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然后根 据反应物摩尔比例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来计算平衡常数。以 N₂O₄(g) ⇌ 2NO₂(g)反应为例,当平衡浓度分别为[N₂O₄]和[NO₂]时,平衡常数K可表示为K = [NO₂]² / [N₂O₄]。 2. 标准生成焓法计算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 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 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六号,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设计的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这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 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运用了电脑技术:作图、动态模拟实验以及课堂演示实验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通过引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分析数据、画图、回顾触动学生思维,启发灵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化学平衡》说课稿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化学平衡》说课稿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备考期间,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们准备了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试讲、答辩、结构化等面试备考技巧和资料,以及广西教师招聘面试试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拿下教招面试。 《化学平衡》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化学平衡说课稿范文

化学平衡说课稿范文 化学平衡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平衡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平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3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必修2中化学反应的限度等;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由于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实际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延续,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题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化学平衡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及知识信息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顺利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注重他们的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相关化学实验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

化学平衡说课

化学平衡说课(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化学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并使学生的认知有一个质的飞跃。 2、本节教材简析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内容。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新旧教材相比,旧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生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特征之后,进一步探讨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温度、浓度和压强的研究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并对后面学习的勒夏特列原理打下基础。 新教材在课程安排上对比旧教材增加一个化学实验。旧教材在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时只探究了增加反应物浓度变化,然后得出结论。而新教材增加实验Cr 2O 7 2-+H 2 O 2CrO 4 2-+2H+的探究,补充了改变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探究,降低了浓度 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学习难度,同时实验 Fe3++3SCN- Fe(SCN) 3 的探究中新教材增加了加入NaOH溶液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探究,这是验证减小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原教材中只增加反应物浓度的探究完善成改变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探究。这样使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探究更全面,更系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直观,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新教材在设计上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增加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版块。在实验探究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改革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实质上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通过化学实验,逐步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于思考的态度。通过对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方法。认识研究化学平衡的价值,体会探究学习的乐趣,增强探索化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本节课的难点。以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及本质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复习教案 (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V正=V逆 V正≠ V逆 V正'=V逆'各组分百分含量:组成百分含量:发生改变保持新的一定 保持一定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见后) (三)勒沙特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则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浓度 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 增大压强(缩小容积)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扩大容积) 向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平衡不移动 注意: (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对V正和V逆的影响大小不同,而导致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见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图像分析)。 (2).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在新条件下使V正和V逆的大小重新达到相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重新达到保持不变。但速率大小和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平衡并不相等。

(3).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主要方法: 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大小判断: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根据生成物或反应物百分含量的变化判断:若反应物含量减小或生成物含量增加,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反应物含量增加或生成物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根据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变化来判断:当平衡组分全部是气体时,M气体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M气体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M气体不变,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当平衡组分中有液体或固体时,必须通过计算才能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 ④通过气体密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方法同③,还需考虑压强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密度的影响。必需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平衡移动方向。 ⑤通过反应体系颜色的变化等可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⑥通过勒沙特列原理(浓度、压强、温度的变化等)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4)催化剂能同等程度也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始终都有V正=V逆,因而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对平衡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特征标志无影响。但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2.:①便于讨论只改变一个条件;②移动的方向是减弱外界条件变化造成的影响;③改变条件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不相同时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④同时改变多个条件时,造成的影响如果能相互抵消则平衡不发生移动,如果影响不能相互抵消则平衡发生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1课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为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电离、水解及沉淀溶解等其它平衡体系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教学参考书》中建议本单元分3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仅针对此单元第1课时即“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此教学侧重点在于:(1)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得出浓度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结论并加以应用;(3)更深层次地理解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程度,为总结归纳勒夏特列原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及能力罗列如下: 1.《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经知道“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2.《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生已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结论,能够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用c-t图表示建立平衡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这为从速率和浓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了基础。 3.作为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并运用图像及化学符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化学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实验现象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体会透过现象(化学平衡移动)抓住本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的思维过程。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 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 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 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 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 【学习目标】 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 2•化学平衡地标志 【学习过程】 一、实验探究 (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 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 (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4 )实验分析及结论 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 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 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

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 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 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 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 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 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 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 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 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 (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 【典题解悟】 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 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 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 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 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 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