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46.70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第1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Internet,简称互联网或因特网;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是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实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实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全球视野、传播主体个人化、表现形态多媒体化、传播方式自由交互等特点。
其中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电子商务和无线增值业务为网络传播开创出新的赢利模式。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Web1.0与Web2.0的区别:P5~P6表。
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U”计划显现出国际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乃至信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等被高度整合、融为一体。
“黄色新闻”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主要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进行报道,运用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内容引发受众围观效应,进而达到扩大报刊销量的目的。
[1]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黄色新闻”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理论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 a r o l dI n n i s )最早在他的专著《传播的偏向》中正式提出了“传播的偏向”概念,“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特征可能是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
”[2]这表明,媒介的传播都有着特定的偏向,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对知识在时间上或空间中的传播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社会文化、生产关系、政治体制等产生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竹签书籍就是时间偏向的媒介,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保存下来,但是不利于大范围普及和扩散,这就有利于专制统治的稳定;而现代的印刷机则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印刷机的出现使得易于流转的纸张实现大规模生产,使得知识快速普及,政治权威淡化,市民社会完善。
按照伊尼斯的理论,报刊媒介作为一种印刷媒介,具有空间偏向,可以快速普及传播,将新闻和信息传递给大众,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消解政治权威。
由此可见,“媒介偏向论”不仅指向时间和空间的向度,而且指向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向度,报刊媒介也在空间偏向的基础上具备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和向度的含义。
[3]顾名思义,经济偏向就是传播偏向在经济方面的一个向度,政治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政治方面的一个向度,文化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文化方面的一个向度。
二、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黄色新闻”事件的诞生、高潮、衰落反映了彼时报刊媒介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倾向或影响,体现了媒介传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偏向。
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一种方式。
定义专业化定义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平台举例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
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
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信息”的相似理论。
特点1. 平民化、个性化2006年年终,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
社交媒介:参与式新闻教育的新路径摘要: 21世纪,新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参与式文化环境的兴起及媒介与传播生态的变化让新闻教育面临转型。
新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教育,而是开始拓展到针对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大众媒介教育。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在参与式文化环境下探讨新媒介,特别是社交媒介给新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新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探讨将社交媒介引入新闻教育的可能性,进而推动新闻教育在参与式文化环境下的发展。
希望通过与时代同步的参与式新闻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介参与式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据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64亿;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8.8%;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使用率为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网民使用率为65.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68亿,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9%;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72亿,网民使用率为66.1%。
以上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参与”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网民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
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介生态之下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媒介文化样式。
“参与式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于1992年提出①,用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
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加入网络社区、通过网络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性地解决问题、传播信息等形式形成一种更具参与特点的参与式文化。
参与式文化指“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②。
参与式文化强调互联网时代新媒介生态下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参与性。
一、何谓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使传播更加精准化、对象化,具体形式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IPTV等。
国内外有一些较为典型的新媒体的定义。
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可以追溯至40多年之前,1967年戈登马克最初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
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再次提到此概念。
“新媒体”一词就这样在美国普遍开来,很快扩展到全球。
一般,将“新媒体”这一概念作两种界定,分为广义与狭义。
“新媒体”的广义定义为:通过运用网络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和互联网、等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作为最终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
“新媒体”的狭义定义即为“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新在何处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新媒体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方式的转变、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转变。
新媒体的“新”体现在在以下几点:(一)全方位的数字化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来数字化传播方式。
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学习、娱乐方式,即人类的生存方式。
”“当无数产业扪心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前途将如何’时,事实上,它们的前途归根结底要看它们的产品或者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而新媒体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将所有的文本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的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口语传播第二章文字传播一、名词解释1、古罗马《每日纪闻》(94、99传名):2、新闻信:3、威尼斯小报:4、富格尔通讯:二、简述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2、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印刷传播与通讯社一、名词解释1、谷登堡(00新名):2、新闻书:3、资产阶级政党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报刊信赖政党补贴发行;这一时期报刊政治上倾向性明显,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以上层人士和政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4、上层报纸/高级报纸(01新名):5、廉价报纸(91名):6、黄色新闻(91、00新名):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和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报导,是报业追逐利润的结果。
来源:表现手法:大号字煽情标题,版面夸张,滥用照片,捏造新闻,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和肤浅文章,标榜同情受压迫者,使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了鼓动时代。
7、报团(90、95名):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称为报团,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是二十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
8、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9、联合企业 10、“三社四边协定”(93、95、00传名):11、交流新闻社12、国际通讯社 13、国内通讯社14、新闻通讯社: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数据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受众广,影响大。
15、埃菲社(98名)16.特稿辛迪加:辛迪加是指授权承担某项责任或进行特定的商业交易的人们或公司的联合体。
特稿辛迪加一般只采访国内新闻,发稿范围也在国内,一般与一个或几个世界性通讯社签有协议以获得国际新闻。
有的国内通讯社也采访国际新闻,但一般只供给国内媒体,作为本国国际新闻的补充。
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的功能及变化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的功能及变化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过程,它通过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尽管媒体信息流量有限,但受众相对传者来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媒介可以通过对社会事件报道程度的控制来影响公众对事物的关注和对环境的认知,进而形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有着海量信息的交互平台上,人们是传播者、接受者和反馈者,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势必会发生变化。
一、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功能及特点表面来看,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给予人们同等的使用权限,可随意在网上发表言论,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传播中会相对弱化。
然而从实际上看,正是络能加速信息的传播与繁殖,使其可以轻易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非常有利。
在网络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多样化,议程设置的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
(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相互转化网络使得个人议程设置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单个网民发布信息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逐渐形成一定的传播效果,在受到持续广泛的关注后,就有可能转化为主流媒体议程。
然而,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其充斥着大量虚假无用的信息,注定无法拥有传统媒体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故传统媒体对网络议程必然具有选择性,传统媒体与网络互相影响着彼此的议程设置。
如一湖北青年在收容所被故意伤害致死的“孙志刚案”,最先由《南方都市报》发文报道并发表评论,随后被多家网站转载并引起强烈关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舆论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即对犯罪分子的谴责和对收容遣送制度的质疑,进而引起国家的重视并最终导致了一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的收容制度的终止。
第30卷 2011年6月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I IGENCE Vol_30
June 2010
国际传播的新现象 ——“观察美国"网站案例分析 叶 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02) 摘要美国于2005年出现了一家翻译并转载境外媒体关于美国的报道的网站,名叫“观察美国”(WATCHING A— MERICA.COM)。这一网站宣布它是完全独立于政府和商业组织之外的民间媒体,将国外媒体有关美国的报道直接 翻译、登载出来,包括严厉抨击美国的信息,它的宗旨是反映全球对美国的舆论,让美国及非美国人了解美国以外的 媒体对美国的看法。“观察美国”是公民参与的围绕国家事务展开的国际传播行为,涉及全球传媒的信息共享,这是 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一种新现象,亦是普通网民参与国际传播的一种崭新的形式,为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课 题。以“观察美国”为案例,从介绍和分析网站的背景、运作方式、内容特点入手,来阐述这一新现象所展示出的国际 传播新特征,及其对建构美国形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国际传播国际舆论美国形象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1)0262—04
1 关于“观察美国”网站 1.1 网站的背景及运作方式“观察美国”网站于 2005年1月,由罗宾.柯纳(Robin Koerner)与维尔. 克恩(Will Kern)两位年轻人共同创办。柯纳在媒体 露面较多,创建“观察美国”之前,他刚从英国移民美 国不久,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所学专业是物理科学和 哲学专业,早期有多次旅美经历,对美国心存好感,自 称是“亲美派”(America—phile),现定居美国,从事的 职业有编辑、企业家和教师。他的移民身份、多样的专 业和工作背景,为创建“观察美国”网站提供了独特的 视角。 在一篇专栏文章中,他写道,“光凭看地图不可能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光凭阅读有关资料——或是 听你喜爱的新闻频道中专家的解说,你无法了解一个 ‘异邦’。‘观察美国’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基于 一位外来者视角对美国的观察和思考,柯纳认为,比起 美国人自己,有时候美国以外的人民更容易受到美国 政策的影响,“美国如此强大,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 直接影响到美国以外的人民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世界 上大多数人对于美国不能不有各自的看法。” 在阅 读中他发现,一些国家给本国人看的报道和用英语对 外传播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把我们的朋友或敌人 发表的关于美国的报道或评论翻译过来,能够揭示这 些国家的英文出版物,尤其是针对西方受众的作品中 收稿臼J9j:2011~04—24 作者简介:叶红(1978一),女,膊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有意遮掩的情绪。”…他引用斯图亚特・穆勒的名 言——“只了解一方之见的人等于一无所知”,指出了 创建“观察美国”的意图,并在接受采访中称,“希望我 们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可见的价值,因为你(美 国)可依此做出更好的决策。”(采访文本参见Week— end All Things Considered.Washington,D.C.:Jul 24, 2005.pg.1,作者译)不难看出,“观察美国”创建的初 衷是对美国有利,它的立场是爱国。 从一开始,网站就明确了方向,通过翻译转载美国 以外的各国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和网络资源上有关美 国的新闻报道(u.S.一focused news)及评论,如实地反 映全球对美国的舆论。这些报道常常是外国记者或专 栏作家写给外国读者看的,而经“观察美国”翻译成英 文并登载后,美国人及非美国人均可了解世界对美国 当前所牵涉问题的看法。 “观察美国”网站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尽 可能精确地反映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世界上最富有最 强大的国家的。”(http://watchingamerica.com/News/ about/,retrieve by 1O/Mar/2010)首先,在文章的选择 上,“观察美国”不将“对美国是否有利”视为文章筛选 的标准,“我们的目的不是搜寻对美国有利或是不利 的评价,”(http://watchingamerica.corn/News/about/, retrieve by 1O/Mar/2010)对那些批评美国的文章,网站 不加回避地如实登载。网站在声明指出,“如果某一 天,就某一问题的评论令你感到震惊或是愤怒,请记住 2011年6月 叶红:国际传播的新现象 ・263・ 我们只是报道外界观点,并且试图展现其全貌。”(ht. tp://watchingamerica.com/News/about/,retrieve by 10/Mar/2010)其次,对所翻译的文章内容不做编辑,不 加人任何评论,尽可能地保持文章的原貌和本意。再 次,每篇文章末尾都附有该篇文章的原文链接址,以便 读者随时查阅原文。最后,网站强调,为保持自身的独 立性,其与任何组织或公司都不存在合作和资助关系, 运营费用全部依靠捐赠和广告。该网站的工作人员主 要来自志愿者(目前已拥有遍及全球各地来自不同的 职业背景的翻译团队近700余人(http://watch— ingamerica.corn/News/translators/,retrieve by lO/Mar/ 2010.)。 网站成立之初便引来广泛的关注,它以前所未有 的方式把外媒对美国的评论统统暴露在美国人眼前, 不乏大量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文章。随意在这个网 站上搜索就可以看到措辞激烈地批判美国的新闻, “哥伦布发现美洲:历史的最大错误”(”Columbus Dis. covery of America:History S Biggest Mistake.”http:// www.watchingamerica.com/azzaman000022.htm1)、“美 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国家”(The United States:a Country Beyond the Law”.http://www.watchingameri- ca.com/eluniversal000014.htm1)等。从表面上看,“观 察美国”倒像是个持不同政见的反美网站,对于这个 充满着刺耳的评论之声的新兴网站,美国官方及媒体 对它的态度如何?《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题为“号 外,号外!外国新闻被翻译出来!”的文章称:“尽管在 互联网上浏览外国媒体只需按一下鼠标即可,但‘观 察美国’能将外语新闻译成英文,这正是它的强大之 处。” Worldchanging.com网站的一篇文章称,“网站 使用的媒体资源覆盖了世界相当多的国家,这正是该 网站的价值所在,它能够为我们勾勒出国外对于我们 所做之事的看法。” 从媒体的评论中看出美国媒体 是积极地认可其价值。柯纳接受采访时被问及美国官 方对该网站的态度,他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 防部都知道该网站,并写信给他。(采访文本参见 Weekend All Things Considered.Washington,D.C.:Jul 24,2005.Pg.1)并没有提及美国政府以任何方式干 预和阻挠网站的运营。 1.2“观察美国”网站的内容特点 “观察美国”的 独特性正在于它全方位地登载他国媒体对美国的报 道,它因大量的负面评价文章而引人注目。柯纳多次 提到,该网站所登载的文章据估计,只有不到5%的文 章是正面的,其余绝大多数是负面和中立的 。为了 进一步了解“观察美国”所登载的文章在多大比例上 是批评和质疑美国的?所选译的文章主要涉及美国哪 些方面?笔者接下来对该网站登载的内容作如下评 述。 网站主页包括三部分内容:头条新闻1篇,位于醒 目位置,是网站重点推荐阅读的文章;以东西方为地域 划分的新闻标题列表,约50余篇,是网页的核心部分; 媒体资源及其链接,是网站选择翻译的文章来源,共 443家各类型媒体(包括欧洲媒体有130家,中东97 家,非洲媒体45家,中美28家,北美l5家,南美45 家,亚洲77家,大洋洲和南极洲6家)。其中网站头条 新闻和新闻列表里的文章是本文重点考察部分。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描述该网站的内容特点,笔者 随机下载了某日(2010年2月7日)网站主页新闻标 题列表中的全部文章54篇,以及某月(2010年2月 份)该网站所登出的全部头条文章25篇,共79篇文章 作为分析对象(本文不是严格意义的定量分析,仅用 文章实例来描述网站的内容特色)。 分析显示,2月7日主页有来自25个国家共4l家 媒体的54篇文章,翻译自12种语言。网站主页将文 章以东方和西方两个列表显示,所选译的东西方文章 数量均衡,其中文章数量最多的几个国家是中国大陆 (8篇)、俄罗斯(6篇)、法国、加拿大、爱尔兰(各4 篇)。 54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美国国内外政治、经济、军 事事务,涉及美国内部和外部事务的文章比例相当。 其中,半数以上(59%)是对美国持批评和质疑的态 度,共31篇,支持和赞扬美国的仅有7篇(13%),28% 的文章持中立态度(15篇)。就美国内政事务持负面 态度的文章中,最多涉及到的人物是总统奥巴马,主要 是对其就任一年以来的评价和所发表的国情咨文的质 疑,例如,选自罗马尼亚媒体的文章“奥巴马的梦变成 了噩梦”,印度媒体文章“美国为什么对奥巴马失望?” 等。负面评价的文章还涉及到美国国家政府近期的各 种动向,如新政治势力茶叶党、美国的卫生改革和就业 问题等经济政策,以及美国军队同性恋禁令被废除、美 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等。 对外事务方面主要是指美国对外政策及外交关 系。在所选的研究日期前后,美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 正处于低谷,有8篇来自中国媒体的报道,仅有1篇关 于“谷歌事件”的报道是有利于美国的报道,其余7篇 文章均是批评和质疑的文章。中国南方日报网发表的 文章“美国变得更具进攻性,中国对此做好准备了 么?”,“奥巴马首份国情咨文,向中国下竞争战书?”, 《中国日报》文章“美国到了该平等对待中国的时候 了”,《人民日报》文章“从奥巴马的美国嗅出中国的杠 杆力量”等等。 2月份网站更新头条文章共25篇,包括l8个国 家24家媒体的文章,翻译自12种语言。内容同样是 围绕美国内外部政治、经济、军事事务,其中对外事务 文章(15篇)略多于国内事务(10篇)。被选人头条的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绪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发布信息。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
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
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
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
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
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
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
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匡文波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及最为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网络新闻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电视。
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各大报读者数下降,但2006
年上半年,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
每月访问报纸网站用户达到5550万人,高出2005年的4220万人,2006上半年,新闻网站
的阅读人数则增长了52%。调查还发现,网络对年轻读者群特别有吸引力,报纸网站的读
者群中,25-34岁的读者增长最多,高达15%,而18-24岁的用户也增长了10%,《华盛
顿邮报》网站 25-34岁读者更是大幅增长60%左右。美国高度发达的网络新闻业为其网络
新闻传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新闻传播是必修课程
网络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哥伦比亚大学这一传统媒体学术大本营
敞开胸怀拥抱网络媒体,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反映了目前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及其教育
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美新闻传播教育界的肯定。此外,美国网络新闻奖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每年一次,迄今为止已举行六届。由美国网络
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
学院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网络新闻报道做出突出贡献的网站。在此环境下,美国网络新闻
传播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传播高校的必修课程。
尽管美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但其教学内容却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网
络新闻传播定义、特征,从互联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
闻编辑,网络中的新闻摄影学,相关伦理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网络
新闻报道中音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新闻网站设计,网络新闻受众分析;网络新闻法
规、案例分析等。
课程名称多样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中开设的
Online Journalism。当时授课内容是新闻类与学术类数据库的检索,及计算机辅助报道。自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等内容。
但是,Online一词的本义是联机、在线。根据美国《桌面型计算机百科全书》
(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2003版)的解释,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将与因特网(Internet,
也译为互联网)相连接称为Online,但是Online也可以指一个外围设备(如打印机)与计算
机相连。但是人们所称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络”一词无疑是指因特网。可见,将
“Online Journalism”与“网络新闻传播”或“网络新闻学”等同起来并不准确。
因此,出现了Web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等新名称,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与
学术界的共鸣。因为,Digital(本意是“数字的”,此处也可以指“数字媒体”)一词的内涵与
外延超出了因特网。而且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Digital Journalism是否也应该将数字电视纳
入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范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要特别强调,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与学界没人使用“Internet Journalism”或“Internet
communication”一词作为课程名称或学科名称。值得指出的是,“网络传播”也不能翻译为
“Internet Communication”,在美国凡是冠以“Internet Communication”的书籍无一例外属于计
算机类或通讯类图书,这是因为Communication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传播的意思外,还有通
讯、交通等含义;此外,Internet也已经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
但是笔者发现,使用“Interactive Journalism”或“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作为课程名称
的院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的确,从技术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数字
化;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互动性(Interactive也翻译为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而不是推进名为“网
络新闻传播”“新媒体”等专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增设了“媒体融合”的
本科专业。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手段多样化,传统媒体之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突破,各种媒体由冲突、竞争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媒
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因此,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采写编、录制制作新闻的时候,
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新旧媒体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也
对“媒体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方向和课程。
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授传播理论、
研究方法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实践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或有突出业绩
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师非常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知名高校,兼职教授
数量超过全职教师。大量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使得新闻传播学院与实务界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新闻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这与中国的新闻教
育差别很大。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美国新闻学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即
重网页设计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轻网络传播理论。
美国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办有小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一般由教授担任主编,
并做指导,学生负责采访写作、网页设计等具体业务。此类由学院办的媒体,主要由学院投
入资金和人力;但亦有一小部分广告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开销。例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网站
就完全由学生制作各类新闻作品;但是由学院出资聘用网站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支持。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在于普遍没有对网络媒体赢利模式、
经营管理进行教学研究。这在一个媒介经济、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令人难以理解。这
或许与美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不少出身于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实务有特殊偏爱有关。
此外,美国的手机媒体不如日本发达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新媒体教学研究的完整
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背景资料
美国网络传播比较有影响的参考教材
Mike Ward,《Journalism Online》( Focal Press,2002);
James Glen Stovall,《Web Journalism: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
(2003);
James C. Foust,《Online Journal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ews For The Web》
(Holcomb Hathaway Publishing,2004);
Kevin Kawamoto,《Digital Journalism:
Emerging Media and the Changing Horizons of Journalis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4);
Richard Craig,《Online Journalism:Reporting,Writing,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
(Wadsworth Publishing,2004)。
来源: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