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访问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残疾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闻胜楠、吴琛

班级:2010级法学1班

2012年7月

•调查背景:据统计,全世界共有5亿多的残疾人,而我国目前各类残疾人的总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涉及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家庭。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往往会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人们更多的是给予同情和对其工作、生活的关注。但近年来,残疾人犯罪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呈高发态势,不仅在发案数量上逐年猛增,而且犯罪类型多样化,更有向暴力化、有组织犯罪化发展的趋势。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司法实

务部门和法律理论界的关注。

•调查概况

•调查目的:进一步了解当前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以及残疾人的犯罪问题,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调查人员:闻胜楠、吴琛

•调查范围:长沙市

•调查方法:访谈、问卷调查

•调查意义: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更好的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情况,深入到残疾人群体中,从而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率98%。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问题:

1、残疾人的收入一般处在1000-2100元之间,住房条件也极为简陋。

2、残疾人与社会的接触范围比较小,很少与外人接触。

3、对现在生活存在不满,且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

4、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

5、对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的不满情绪。

6、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残疾人更大的保障。

一、犯罪原因分析

一方面,从社会客观原因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经济需求得不到满足、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法律意识、家庭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不足、不良的婚姻状况等方面:

1、经济需求

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我国残疾人靠个人劳动收入生活

的仅占2.65%,经济状况普遍较差。社会的快速进步,在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较以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却并没有使残疾人的生活水准有明显的提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状况。残疾人就业一般都是在福利工厂。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激烈的竞争使很多福利厂难以维持,遇到人员精简,占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便被首当其冲地被当作累赘打发回家,社会提供的妥善安置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大多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此时,诱使了一些贪图物质享受或为生活所迫,意志不坚定的残疾人就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法律意识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我国目前残疾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很低,残疾人的教育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辅导和简单的社会教育。据统计,我国残疾人中文盲占60%左右,其中有正常生活能力的约占90%,全国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有600多万,其中有正常生活能力的占90%,但他们的入学率不足20%。并且,许多残疾人学校只是对残疾人进行一些基础教育,谈不上掌握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这也正是许多残疾犯罪人不懂法律,甚至是文盲的原因之一。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残疾人的道德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法制教育也相当滞后,极易被引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导致残疾人不遵纪守法,错误地走上犯罪道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残疾人及家庭一般都抱以同情、谦让的态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是难免的,而少数残疾人或家庭却用狭隘自私的心理来对待社会和别人,甚至以残疾为借口,采取过激的报复行凶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构成伤害,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用野蛮的手段行凶报复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3、家庭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不足。家庭方面,许多残疾人家庭不愿承担对残疾人的监护责任,相互推诿责任,其淡漠的态度对残疾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留下了一定的创伤,如觉得被社会所抛弃,因此而产生仇视社会、反社会的心理。社会方面,社会对残疾人的管理、保障机制也不完善,尤其体现在就业、生活及个人需要等方面。

除此之外,涉及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政策的缺乏,婚姻家庭的不幸等原因也是引发残疾人犯罪的外在诱因。同样值得我们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从残疾犯罪人自身主观原因来看,或许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残疾人由于其生理缺陷,有时造成心理上变异。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上

发生困难,在特定情况下造成犯罪。犯罪残疾人的心理通常是因为残疾而自卑、因残疾而孤独,心理畸变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表现得过于敏感,进而产生极强的报复心理。诸多不正常的心理因素的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导致一些残疾人通过犯罪以发泄心中不满,报复社会。

二、犯罪特点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犯罪的特点不太相同,如聋人犯罪以盗窃为主、团伙犯罪居多、纠合性比较强;暴力型精神病人犯罪侵害目标随意、报复心理强、人身危险性大、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较多;盲人犯罪中较多但是实施诈骗,也有一些是暴力型犯罪;肢体残疾人的犯罪情况更为复杂,包括伤害、盗窃、诈骗等。一般而言,残疾人犯罪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残疾犯罪人虽然有心理、生理或者身体结构上的缺陷,但他们仍有一定的行动能力。

2、残疾犯罪人的心理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些残疾人心理过于敏感、对社会抱着敌视的态度,受一些负面的社会而走向犯罪。有些残疾人认为自己不会对社会、家庭有用,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堕落犯罪。

3、残疾犯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很低。许多犯罪的残疾人都是文盲,其

中有的聋人连手语都不会;

4、多数残疾犯罪人接触的知识面很窄,更不用说懂得法律知识,有的

只知道法律对残疾人有一些特殊的规定,甚至在其中一些人眼里法律的

特殊规定仿佛是一种逃避惩罚的“保护措施”。

5、呈现出作案团伙化、公司化、职业化。大多数团伙作案时,分工明

确,赃物统一掌握,统一分配,平时生活及作案成本统一支出。

6、作案类型大多以侵害财产为目的。主要是偷窃、抢劫、开车门、拎包。

三、预防措施之建议

1、建立适合残疾人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