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研究_王莉
- 格式:pdf
- 大小:548.98 KB
- 文档页数:5
求知报八年级语文 YN春季报纸试卷闯关卷14-16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
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
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
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
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
清末绥远地区宗教文化的侵袭与抵制——二十四顷地教案成
因探析
王德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34)006
【摘 要】以二十四顷地教案为线索,深入剖析了绥远地区基督教传播的冲突焦点和
教案爆发的宗教、政治、文化因素,并进而认为二十四顷地教案因缺少国家综合国
力作为支撑,而且采用了非理性的斗争方式和手段,所以注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
悲剧.
【总页数】4页(P63-66)
【作 者】王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61006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清末绥远地区教案处理情况新探2.清末新政在绥远地区一些领域的推行及其影响
3.清末民国初期绥远地区民俗变迁4.宗教文化与宋至清末侗苗聚居地区社会治理研
究——以湘黔桂界邻侗苗地区为个案5.1900年绥远地区教案经过——兼及相关史
料的准确运用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亥革命活动基地陆军小学旧址(讲武堂) 陆军小学原名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
三十二年(1906),改为陆军小学堂。
向义《贵阳市志(未成稿)》云:“武备学堂在次南门外钱局,清光绪二十七年创办……嗣改办陆军小学校。
”辛亥革命后,在此创办讲武学堂,为训练贵州军官的军事学校,俗称讲武堂。
陆军小学占地颇大,校舍、操场、讲堂均按当时军事学校训练标准建筑而成,为清朝政府培训新军基层骨干的学校。
当时革命风潮弥漫全国,年轻宫兵受到革命思想熏陶,自治学社在学堂开展革命活动,不少人参加了革命党秘密组织。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他们与新军营配合同时发动武装起义,武装的学生首先进入次南门,守门清军缴械投降。
然后与新军营汇合,直趋巡抚衙门,巡抚被迫投降,兵不血刃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
为贵州光复立下首功。
讲武堂屡经变迁。
抗日战争前,一直是军事训练场所。
抗战期问,上海大夏大学内迂,曾借讲武堂为校舍。
以后是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所在。
讲武堂内现有黔剧团、杂技团等单位。
贵州教育学院将操场改建教学大楼,仅靠马路边的围墙内,尚存几间教室,而且早已变为民居住房,面目全非了。
张先培烈士故居张先培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贵州麻江人,居住贵阳,少年时就读贵阳乐群学堂。
毕业后,选送入京师陆军贵胄学堂。
在校时参加“津京同盟会”暗杀部,密谋刺杀袁世凯。
民国元年(1912)1月16日,先培预伏于祥宜坊酒店,袁乘马车经过,张掷弹炸之,未中,被执,不屈遇害,年仅21岁。
民国元年(1912)11月,贵阳乐群学堂举行大会,隆重追悼张先培烈士。
张先培烈士故居,在今贵阳市中华北路161号,前面大门已改建为商店,现尚存青瓦本结构楼房三间,即张氏旧日住房。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活动旧址——高家花园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旧址(以下简称省工委),在贵阳市文笔街原9号(后门为忠烈街8号)高公馆花园内。
高公馆大门对面为贵阳女中(现二中)右边围墙,左邻邬家巷,右下为文明路,为清代乾隆以来高姓聚居的住宅。
高分突破四年级创新名卷所有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22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综合模拟卷3语文部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统计表
第 41 页。
金牌夺冠大连专版答案六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02年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2题;共35分)1.(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 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 用动人的雄辩, 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 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 举兵围攻特洛伊城, 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 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 特洛伊人看见木马, 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 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 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 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 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 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 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 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 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 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 据史诗, 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 绕颈两圈, 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 如果依史诗, 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 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 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 作这样一个结论: “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 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 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 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