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20
1 第二章 望 诊
〔概说〕
1.何谓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
3、望诊的注意事项
(1)避开有色光线;
(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
(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
(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
(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
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
(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精 先天之精(生殖之精) 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
—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精神意识、面色形体、舌象、分泌物排泄物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 2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1.两目
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
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
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
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
反应迟纯
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
《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
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两目晦滞
目光乏神 大虚:两目晦暗,目无光彩
大实:两目浑浊 虽目似有光
但浮光暴露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面色少华
暗淡不荣 大虚: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大实:面色深浓,垢浊晦滞 虽面似有华
但泛红如妆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大虚:精神萎靡,意识模糊
大实:神昏谵语,卒倒神昏 虽神识似清
但烦躁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大虚:形体羸瘦,反应迟钝
大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握拳牙闭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临床
意义 精充气足神或虽病精气未衰 精气不足,机能减退。虚证或病后恢复期 大虚: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大实:邪陷心包,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转归 虽病易愈 可发展为失神 可发展为假神,亦可发展为死亡 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5.神乱:临床表现: 3 (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烦躁不安: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常见于癫病、痴呆,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4)突然昏倒:可见于痫病,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亦可见于心、脑疾患,多由各种虚实病因导致心、脑血脉闭阻所致。
复习思考题:
1. 中医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2. 名词解释:少神、失神、假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3. 得神在病中有何意义?
4. 少神、失神、假神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
5. 少神、失神、假神之间有何病理联系与症状区别?
6. 神乱包括哪些类型?各自的临床表现与病机要点是什么?
二、望色(色诊)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和脏腑连属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别是阴明胃经多气多血,同时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二)面部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规律:如人体正立,以面部中心部位为轴,脏多在中轴线上,唯肾居两颊外侧,腑居鼻两侧或鼻下唇上。
2.《素问·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
额部——候心 鼻部——候脾 左颊——候肝
右颊——候肺 下颏——候肾 4
(三)色与泽的意义:
色:属血属阴——反映气血盛衰
疾病性质
和运行情况 不同脏腑病变
光泽: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病轻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四)常色(正常人的面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医门法律·望色诊》:“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差异:
1、主色与客色
(1)主色:与生俱来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受禀赋影响,一生不变。
五形之人:金形之人——白 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 水形之人——黑
火形之人——赤
(2)客色:因季节、气候工作地理条件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如:春季——稍青 夏季——稍赤
长夏——稍黄 秋季——稍白
冬季——稍黑
(五)病色:
1.病色的基本特点:
晦暗
枯槁无华(无光泽)
暴露 光明润泽——神气
红黄隐隐而含蓄——胃气 可观察
常色的意义 5 善色: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见于新病,轻病,阳证,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故亦称为“气至”。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见于久病、重病、阴证,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亦称为“气不至”。不易治愈,预后较差。
2.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面部脉络扩张
满面通红
实热证
热证 亢 气血充盈
阴虚阳亢虚火炎上 午后两颧潮红(娇嫩) 虚热证
虚阳上越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 戴阳证(脏腑精气衰竭,
却时而泛红如妆,游 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移不定。
生理性面色赤:火形之人,夏季面色稍赤。
判断疾病预后: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面色淡 气虚
气虚血少 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 大失血
白光白 阳虚
阳衰寒盛 白光白虚浮 阳虚水泛
苍白 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阴寒内盛
寒邪凝滞
生理性面色白:金形之人,秋季面色稍白。 邪热
亢盛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脉络
苍白 6 判断疾病预后:肺病面白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主脾虚,湿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脾虚机体失养 萎黄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 脾虚湿蕴 阳黄——肤黄鲜明 湿热
如桔皮色 (蕴结于脾胃肝胆)
阴黄——肤黄晦暗 寒湿
如烟薰 (困遏脾胃肝胆)
生理性面色黄:土形之人,长夏面色稍黄。
判断疾病预后:脾病面黄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成因 面色 主病
寒凝气滞 阴寒内盛
不通则痛 痛剧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发面色青灰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 肝郁脾虚
筋脉拘急 眉间鼻柱唇周 惊风
发青(高热)
生理性面色青:木形之人,春季面色稍青。
判断疾病预后: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部脉络血行瘀阻 淡青、青黑
瘀血内阻 湿邪内蕴
脾失运化 — 黄疸 7 成因 面色 主 病
肾阳虚衰 面色黑 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 脉络拘急 面黑暗淡或黧黑 肾阳虚(水寒不化)
血失温养 血行不畅 眼眶周围发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或剧痛
肾阴亏虚 面黑干焦 肾阴虚,虚火灼阴
血行瘀滞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
生理性面色黑:水形之人,冬季面色稍黑。
判断疾病预后: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六)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中和判断: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病体自身的比较;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1)光线:以自然光为宜,避免在被光线直射的有色反光物体旁观察面色。
(2)情志:喜——面赤或有光泽 怒——面青
忧—色沉 思—面黄
悲—泽减 恐—面白
(3)饮酒饥饱:酒后---面红;
饱食---荣润光泽;
过饥—色泽减少。
4.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清·汪宏《望诊遵经》“望色十法”总结了望色的规律,适合临床的实际。
(1)浮沉:判断病位表里。
浮:面色显现于皮表----主表证。 由浮转沉---病由表入里;
沉: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由沉转浮——病由里出表。
(2)清浊:判断疾病阴阳。 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