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5.12 KB
- 文档页数:104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 , 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 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 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 .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 .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 “”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四诊方法与技巧•八纲辨证与临床应用•脏腑辨证与临床应用•其他辨证方法简介•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集病情资料,辨别证候,以指导治疗。
中医诊断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四诊方法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准确辨别证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和职业道德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主要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操作则是通过模拟诊疗、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践操作12学时。
每周安排2次课,每次2学时。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03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阐述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联系。
01阴阳学说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相互关系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02五行学说介绍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生克制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理论脏腑学说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经络学说阐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生理功能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脏腑经络与诊断探讨脏腑经络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病因病机理论病因学说阐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
病机学说介绍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病机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病因病机与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诊断意义。
四诊方法与技巧01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变化,判断病情寒热虚实。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1. 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提问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认知和理解,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步骤二: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3. 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差异和互补性。
教学步骤三: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2. 分别讲解每种诊断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3.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诊断的过程。
教学步骤四: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1. 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等;2.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思维的训练,如分析病人的症状、辨别病因等;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步骤五: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1. 邀请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实际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案例;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医院,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现场;3. 鼓励学生进行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和实践,如参与科研项目或实习经历。
教学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3.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或研究报告。
教学资源:1. 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中医诊断学的教具和图片;3. 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的讲座或座谈;4. 中医诊所或医院的参观机会。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0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紫苔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1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2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3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4 授课类型实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5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6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7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4.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和诊断。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的意义和发展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2. 第二章:望诊望诊的意义和内容望诊的方法和技巧望诊的临床应用3. 第三章:闻诊闻诊的意义和内容闻诊的方法和技巧闻诊的临床应用4. 第四章:问诊问诊的意义和内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问诊的临床应用5. 第五章:切诊切诊的意义和内容切诊的方法和技巧切诊的临床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实践教学: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训练,结合临床案例进行。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践技能考核: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考核,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学术论文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设备: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临床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六、第六章:舌诊舌诊的意义和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技巧舌诊的临床应用七、第七章:脉诊脉诊的意义和内容脉诊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八、第八章:常见症状的诊断常见症状的诊断方法常见症状的诊断技巧常见症状的诊断案例分析九、第九章:疾病诊断疾病诊断的原则和方法疾病诊断的步骤和技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十、第十章: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其他科室疾病中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3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4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5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6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7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8 授课类型理论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9、10授课类型理论、见习。
年月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年月
年月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 月3日教案完成时间:2006年1月15 日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掌握: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常见现在症产生的病理机制、各相似症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提问:上次课程复习思考内容20分钟。
1、问头身胸腹不适:各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简明讲解。
2、问耳目:10分钟。
简单讲解。
1)各种耳病概念及虚实鉴别。
2)目昏、雀目、歧视的异同。
1)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2)失眠、嗜睡的病机
3)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4•问经带:内容、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40分钟。
使用多媒体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头晕、耳鸣、正常经带和异常经带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难点:失眠、嗜睡的病机;正常经带的形成机理。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教案末页)
掌握: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各常见现在症产生的病理机制、各相似症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1•问饮食口味:40分钟,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
含义、临床特征及意义。
含义、临床特征及意义
食欲食量变化与疾病进退关系。
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问二便:40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
大便异常的含义、临床特征及意义。
小便异常的含义、临床特征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饮食、二便的常见异常表现的含义、特征及临床意义C 难点:以上各类常见异常症状产生的机理。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掌握:浮、沉、迟、数、虚、实、缓、洪、细、弱、微、滑、涩、弦、紧、濡、结、促、代等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熟悉:散、芤、革、伏、牢、疾、大、长、短、动等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脉象的鉴别;相兼脉的概念及主病规律。
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1•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60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
2•脉象鉴别、相兼和真脏脉:10分钟。
使用多媒体讲解
1)相类脉比较
2)相兼脉:含义、原理、原则、规律。
3)真脏脉:含义、分类及意义。
3•妇人脉与小儿脉:5分钟。
使用多媒体简单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似脉的鉴别;相兼脉的概念及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概念。
难点:各种脉象的辨识及脉理;相似脉的鉴别;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