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诵读《三字经》带给学生的好处

官庄学校杨登兰

近年来,我校把《三字经》引入了课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我每天面对的也是小学生,如何教他们学知识懂道理就成了每天的必须思考的事情。恰值我们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奠定优雅人格”为主题的诵读经典活动,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毛席一生博览群书,烂熟文化于心中,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

如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象今天这么多的忧虑:精神空虚(没有信仰)、心浮气躁(少了很多宽容,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因此,《三字经》对我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

学生在诵读之前,我对于诵读的内容都做一些浅显易懂的讲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

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还有: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习。等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句子,通过我的讲解、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诵读过程中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如:有的学生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对待其他小朋友也知道谦让了,并且懂得吃东西时不要只顾着自己,要先让给长辈等。香九龄温席的故事使他们进一步知道了要好好的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下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初,一些社会人士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不求甚解,不会有多大帮助,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对理解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经典诵读,重在熏陶。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高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老实守信,谦恭有礼等,通过学习,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观。

一年级的孩子,性格孤傲,叛逆,对学习怕苦、怕累,没有信心,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

一年来,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

听。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有位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较差,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思想消极,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行为习惯有所改观,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家可以心平气和的和父母交流思想,父母都感到惊喜。

现阶段,学校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全部学生都能够进行吟诵,能理解三字经等经典国学的基本含义,并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中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10来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小学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本人觉得通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知识的积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