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贵州省老年文化产业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1
_ 56 /2020年第45期/月15日贵州“三线”文化传承的战略思考-杨杰陈静-----------------------------------------------------------------------------------传承和发展“三线”文化资源,可以采取主题化、全域化、差 异化与沉浸式发展(即“三化一式”)的融合发展模式。
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 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如何 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作用,将"三线”建设这一特殊的红 色文化传承、发展、建设、宣传好,是个大课题。
近期,贵州省国防科技 工业办公室成立工作专班,赴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地调研"三线”资源 的文化保护、发展情况,经过长达一 个多月的蹲点调研、查阅史料、座谈 访谈等多形式,提出传承和发展"三线"文化资源,可以采取主题化、全 域化、差异化与沉浸式发展(即‘‘三 化一式的融合发展模式。
主题化彰显,保护“三 线”文化历史记忆"三线”建设历经50佘载,留下 了极为丰富的工业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道桥文化,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一次科技文化大融合,也是党 领导下贫困地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 一个奇迹。
全力抢救历史记忆。
建议由省政府提出倡议,把现有14个省、直 辖市、自治区(新增重庆市)的‘_三线”文化整合起来,争取世界物质文 化遗产或世界工业遗产。
同时,利用 地方党史研究室、史志、文化、高校 等机构,建立“三线”文化研究中 心,安排专项研究经费,从管理者、建设者、见证者、参观者的角度,分 门别类收集整理领导、工人、群众等 不同人群对“三线”建设的体验和评 价,从口述、摄影、视频、信件、书画、集邮、歌曲、舞蹈、奖章、衣物、家具、日用品等方面加大挖掘保护力度,充分印证“三线”建设的艰辛和辉煌。
合力营造文化氛围。
在城市外在特征上,将“三线"工业遗迹、"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记忆创意小镇、“三线”建设系列图书、"三线”题材纪录片等加以优化组合;在文化底蕴上,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式,推动‘_三线”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公众心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世界上各国人民传承并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它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贵州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亲身参观了贵州几个非遗项目,并与传承人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传承之难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在贵州非遗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二、了解贵州非遗文化在贵州实习的期间,我们参观了毕节木偶戏、黄果树瀑布的苗族歌舞表演、做竹编、捏泥人、高山腰鼓等非遗项目。
在参观过四川之后,我们来到贵州的毕节,参观了毕节木偶戏。
毕节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中的一支,起源于贵州省毕节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以戏说人的生活、风俗习惯、斗争史、军事战争和英雄人物为题材,丰富多彩的表演、生动逗趣的木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参观黄果树瀑布之后,我们观看了苗族歌舞表演。
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传统服饰、舞蹈和歌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苗族歌舞表演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白天参观了几个非遗项目之后,我们晚上参加了竹编的制作活动。
竹比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其简单、环保、实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参与其中。
我们在竹编活动中亲手制作了一个小篮子,并了解了竹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贵州的中华捏泥人艺术和高山腰鼓。
捏泥人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独特的手工捏泥人技艺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而著称。
高山腰鼓是贵州省的山区传统鼓乐,它以其独特的鼓点、起伏的节奏和群众性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民。
通过参观这些非遗项目,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三、非遗的独特价值非遗不同于物质遗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
作为大学生学文贵州省情对贵州的建设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作为大学生,您对贵州省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是非常积极的。
一些建议供参考: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如公路、高速铁路等,提升贵州与周边省份的互联互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交通条件。
2. 发展特色产业: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旅游、茶叶、矿产等特色产业,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保护生态环境: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需要加大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独特的生态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5. 提升农村发展水平: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等方式,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建议,希望对贵州的建设发展有所助力。
当然,贵州省的具体发展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首先,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大力推动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进入。
贵阳市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依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截至2024年,贵阳市的GDP已经突破了5000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位居贵州省首位。
其次,贵阳市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贵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贵阳市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场馆,例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剧院等,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演出。
此外,贵阳市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例如中国(贵阳)国际民间艺术节、贵阳国际音乐节等,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再者,贵阳市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花溪、青岩古镇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
贵阳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最后,贵阳市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贵阳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均衡,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与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相称。
其次,贵阳市的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贵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贵阳市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贵州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未来,贵阳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竞争力,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3教学研究责编:田 野·特色课程推介·为充分满足老年群体康养、学习、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养老需求,贵州省铜仁市老年大学积极探索开发“康养学游”一体化教学课程,充分利用市内红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产业、绿色生态等资源,打造精品游学基地、游学线路,健全完善游学课程体系。
“康养学游”一体化教学课程既激发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又提升了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助推了全市老年教育与地方旅游、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办好新时代老年教育探索了经验。
一、课程设置铜仁市老年大学“康养学游”一体化教学课程,以黔东长征红色文化、梵净山绿色生态康养两条精品游学线路为依托,科学设置教学课程,让学员在游学过程中学习红色文化、体验民族风情、享受大自然美景、感受社会发展变化,从而达到学习知识、享受健康、感受快乐、服务社会的目的。
同时,在课程开发设计时,注重把“康、养、学、游”进行有机结合,围绕课程体系标准、教学要求、学习目的、学员需求以及旅游成本等,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游学线路和教学课程,切实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高品质学习需求。
(一)黔东长征红色文化游学课程设置①中南门古城:主要参观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馆、周逸群烈士故居、贺龙旧居等,聆听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贵州故事和周逸群烈士生平事迹。
游览中南门老街、梵净星空艺术馆、文庙等,聆听铜仁古城历史,感受铜仁文化和古城变迁。
欣赏《铜仁赋》演绎、飞山宫非遗展演(铜仁傩戏、箫笛、说春),体验市老年游学“点亮”晚年生活——贵州省铜仁市老年大学“康养学游”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与实践□ 陈小燕铜仁市老年大学赴江口县开展游学活动教学研究·特色课程推介·楼绣球招亲等轻演绎,品尝铜仁特色美食等。
②朱砂古镇:主要参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等,感受恢宏神奇的“地下长城”和“爱国汞”精神。
③印江木黄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主要参观会师柏、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聆听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师故事。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邓小海
【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逻辑必然性。
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让文化和旅游具有了融合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则呼唤着两者的融合发展。
就贵州而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备了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基础。
贵州文化和旅游产业需要加快实现在管理、场所、产品业态等方面的融合,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培育,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的新局面。
【总页数】8页(P111-118)
【作者】邓小海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2.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广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样本
3.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例4.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南州贯彻落实“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16•【字号】黔南府发〔2022〕13号•【施行日期】2022.1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老年人保障正文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南州贯彻落实“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单位):现将《黔南州贯彻落实“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黔南州人民政府2022年1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22〕11号)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为加快推动黔南州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养老服务、健全老年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
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老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每个县(市)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所,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总量6000张,占比达到55%。
贵阳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贵阳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贵阳的文化社会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阳市的文化社会实践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此次实地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贵阳的文化发展现状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1.了解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探讨文化产业对贵阳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分析贵阳市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为传承发展当地文化提出建议。
3.调研贵阳市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状况,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4.探讨贵阳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分析文化消费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5.总结调研结果,提出对贵阳市文化社会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参观当地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贵阳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知。
3.深度访谈:与当地文化机构负责人、文化企业经营者、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当地文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4.数据分析:对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综合比较得出结论。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贵阳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企业逐渐壮大,文化创意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尤其是在旅游文化方面,贵阳市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贵州省的旅游重镇。
同时,文化产业也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成为贵阳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贵阳市本地文化特色鲜明,苗、侗、彝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和消失的危险,需要更加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3.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贵阳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繁荣活跃,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批志愿者组织和公益项目。
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安平(中共铜仁地委党校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高规格地谋划、高起点地布局、高质量地落实好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规划。
成功打造铜仁地区民族文化精品,推动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320(2008)07.0000-24Ponder on t he devel opm ent of nat i onal cul t ur e i n T ongr enA np i nA bs t r ac t:Prom ot i on of nat i ona l cul t ur e ofur ban a nd m r a l eco nom i c deve l o pm ent i s al l i m por t anc e m eani ng of ei i r re m r eg i-on al ec onom y.T her e f or e,a hi g h l ev el pl anni ng,t he l ay out s of a hi g h s t ar ti ng poi nt,a nd t he i m pl em e nt of hi gh-qua l i t y,al e suc ces s-fIl l i n cr ea t i ng a n i m p or t a nt w a y t o t he nat i onal c u l tur e.K e y w ords:Tongr cn,nat i ona l cul t ur e,i ndust r y deve l opm e nt铜仁地区地处贵州省东北部,东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地区毗邻,南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贵州省遵义市交界,北与重庆市渝东南边区相连。
对发展贵州省老年文化产业的思考摘要:近年来,老年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贵州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致使贵州的老年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试图就贵州老年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发展老年产业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相关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能有助于促进贵州老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老年产业文化产业老年文化产业一、问题的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二人共同所创。
1947年首先出现在两人合著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
它既是一个文化学术语,也是一个经济学术语。
作为文化学的概念,它包含在文化学之中,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泛指人类的一切思维、精神和生存方式。
而在经济学的概念中,文化产业则是指文化中以经营的部分,即就是文化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属于经营性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直到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概念才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
老年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随着老年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的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也是作为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所以发展老年文化产业也是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老年人口精神文化所需的重要途径,对完善老年文化产业政策,支持老年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老年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贵州省发展老年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意义近年来,贵州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文化产业持续升温,为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育越完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文化产业发展越快。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将提高;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讲急剧增高。
200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3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118元①。
据2002年1%抽样调查,2001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492.25元,比2000年增加213.97元,增长了5%,其中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的增幅达29.2%,占消费性支出的14.7%,尤其是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比2001年增长达61.6%②。
2003年贵州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中用于书报杂志为年人均25.54元,比2002年人均减少了0.68元,呈现负增长,而且购书报的绝对支出数非常少。
其消费差不多为每人每年仅仅购买1.25册,而全国此项消费最高的是北京,北京每人每年仅用于购书的消费就在100—500元之间,是贵州的4—20倍(资料来源:贵州省城乡社会经济调查队)。
2005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则增长到6156.27元,比2004年增长了12.1%③。
2006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866.22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08.86元,比2005年增长10.8%④。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将越来越多,更多的家庭和社区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老年人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方面。
因此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老年文化产业注入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和动力,贵州老年文化市场的前景是十分广阔,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贵州老年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市场的更大发展。
老年文化产业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
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提高文化娱乐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达到其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蓬勃的当代文化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包括老年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因此,发展贵州老年文化产业将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新增长点、支撑点和亮点,对贵州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动和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贵州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著名的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等最具典型的贵州文化体系),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成分个数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红色长征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的各类景区等)。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贵州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是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资源极为紧缺,耕地面积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左右,人均耕地仅仅只有0.89亩左右,其中坡地占70%,远低于人均1.5亩的警戒线。
大部分耕地是喀斯特山间溶斗式麻窝地和斜坡上的石旮旯地,是名副其实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
因此必然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带有一定的隐蔽性,确切数字很难以统计。
例如,2005年,贵州省有人口39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11%。
农村劳动力为2452万人,其中:男劳力1326万人,女劳力112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290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216万人,含未就业、未充分就业人员在内,滞留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多达1946万人。
这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就业,就业问题本来就已经很严重,又由于国企改革,城市大批工人下岗待业,使得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将为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贵州省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353万增加到2006年的481万,平均年增速近6%,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速度。
随着贵州省居民生活水平和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贵州省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高龄化老年人口将快速增长。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贵州省内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由目前的35.21万,将增加到59.39万,贵州省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
2005年贵州省城镇离退休老年人为51.65万元,人均月基本养老金为642.5元⑤。
随着收入的提高,城镇老年人个人消费支出也相应提高。
老年群体中业已形成一个相对富裕的收入阶层。
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消费重心的转移,老年人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政策有力支持,带动老年文化产业的丰富发展。
近些年为了促进贵州省老龄事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1〕26号)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结合贵州实际,制定《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
《纲要》指出“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贵州省十分注重老年文化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为贵州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贵州省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贵州老年文化产业投入少、市场小,规模小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省的老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老年工作给于了极大的支持,但是由于老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老龄工作机构尚不健全,又因为贵州省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的相对落后,导致老年产业发展举步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贵州省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贵州老龄化的到来和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逐年增长。
从总体上看,贵州的老年文化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无论与东部地区还是与邻省比较,差距都较大。
据有关资料,贵州文化产业的总资产为10亿多元,其中老年文化产业则微乎其微,而四川省文化产业的总资产为200亿元。
这表明,贵州的经济总量小,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少,市场小,规模不大,加上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困难更多。
此外,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方面,力度亦不大,经营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
尤其表现在:一是贵州的老年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和老年文化产业的精品工程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贵州有待建立健全品牌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也需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和示范先导作用,就更谈不上贵州老年文化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二是老年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
贵州省各级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中尚未设立用于发展贵州老年文化产业的“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因此目前发展贵州老年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从目前情况来看,贵州文化产业门类齐全,普遍规模不大。
尤其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吸纳的社会资金和社会捐赠较少,尚未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
(二)贵州省老年精神文化产品单一,文化产品长期供需失衡全省现有报刊135种,其中报纸46种(校报12种),期刊89种(社科类期刊3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26种、学报31种)。
报业方面,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集团由《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西部开发报》、《经济信息时报》、《新报》、《文摘》报、《新闻窗》和《金黔在线》等网站报纸杂志。
2004年,贵州省出版图书(包括新书、重印、租型)1076种,其中新书600多种。
贵州省在老年人报纸方面有创刊于1989年10月的《贵州老年报》;杂志方面有创刊于1987年的《晚晴》,地方主办的老年杂志有遵义县的老年杂志《长青树》等。
其中《晚晴》在全国老年期刊协会第20届年会优秀作品奖评选中,该刊选送的《“铁脚板书记”八旬高龄勇扑山火》获一等奖,《八旬翁:激情演绎“多彩贵州”》、《“我的人生因国酒而灿烂”》获二等奖,《欧德仙:针尖上的跋涉》、《黄婉秋: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李中权:一次长征一辈子精神》获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