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1.“解天文卜筮”中“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2.“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3. “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曰宣王”中“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4.“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5.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

6.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兵,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类似的还有“候骑”等。

7.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是一样的。(“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

8.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10.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11.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12.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13.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14.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15.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16.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17.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18.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19.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21.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22。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王侯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王侯的死不能叫“崩”)

23。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24。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爵位可世袭,或降等世袭。

25.字,古人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所起的别名,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称字是对别人的尊称。(“字”是古人在举行了成年礼仪式之后才起的,且不一定是父亲所起。)

26.东昌路,“路”是行政区域名,宋代始设。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

27.经筵是我国古代为帝王特设的御前讲席,一般由德高望重、富有才学的官员担任讲官。

28.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29.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30.“迁”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谓“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31.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说法有误,我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乾隆”等。)

32.“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33.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如“迁著作佐郎”,有时是平调或流放,“左迁”则确指贬官。

34.牧,掌管治理,也可指掌管或负责治理的人,刘备就曾担任过“益州牧”,文中的“司牧”指“国君”。

35.践,有“踩,踏”之意,可引申为“登上”;祚,通“阼”,指“帝位”。“践祚”指皇帝登基即位。

36.丁艰,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也叫“丁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丁艰,指遭遇父母的丧事)

37.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屈原字平,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屈平,字原)

38。“荫”,即恩荫。又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39。“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

40。“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乌台、宪台。

41.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农历2016年是丙申年,2017年是丁酉年。

42.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43.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4.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5.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

46.补阙、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置补阙、拾遗,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同掌讽谏、荐举。

补阙位从七品上,拾遗位从八品上。

47.工商指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巩固统治,中国历代政权多采取抑制工商业者的政策,工商业者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48.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韦贯之死后皇帝赐赠的官职,“贞”是韦贯之死后被赠的谥号。

49.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又称“丁艰”。

50.服阕,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51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2.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左迁是降职)

53.旧时将从黄昏到拂晓一晚上的时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54.荫,即荫官,指我国封建时代因父辈祖辈有功而给予后代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55.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6.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C项,(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故选C。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