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个人_群体_社会_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994.49 KB
- 文档页数:13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四
年第
一期
个人・
群体・
社会
—一
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费
孝通
内容提
要对“
社会”一词
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
一是看作众多个人
集合生活
的群体,
个人是
实体。
一是群体具
有社会结构成为
超越个
人的
实体,
个人只
是载体。
通过作者一
生在人类
学、
社会
学领域
的求学与从事研究工作的
体会,
本文回
顾了
对这两
种看法
认识的发
展过程,
并批判了
两者各
有偏重、
失实之处,
指出目
前开
展的
社区
研究要
提高一步,
不仅
应研究社会结构,
还要研究活生生
的
人,
应从生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
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关
于人
们的心
态研究,
并应致
力发
掘中国
几
千年发展起来的关
于人、
关
于中和
位育的经验,
贡献给当
今的世界。
关锐词个人群体社会
年近谢幕,
时时回
首反思
多年来在学
术园地里走过的道路,迁回
曲折,
留下
的脚印,
偏
缪卒呈∀
究其
轨迹,
颇有所悟。
趁这
次老友会聚,
略作自述,
切盼指引,犹
望在此生最后的
尾程中勉图有所补益。
对“
社会”
历来有两
种基本上不同的
看法。
一
是把社会看作众多个人集合生
#
活的群体。
严复翻译∃%&∋%(%)∗
作“
群学”。
众人
为群,
一个个人
为了
生活的
需要而
聚集在一起形
成群体,
通过分工合作来经营共
同生
活,
满足各人
的生活需要。
人
原
是动物中的
一类,
衣食男女,
七情六欲等生
活需要,
来源于
自然界的演化,
得之
于个人
的生
物遗传。
在
这些方面人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生
物界演化到了人这
个阶段出
现了
超过其
他动物的智力。
人
被生物学者称之
为+%,
。,−.∋
/0∃,
,−.∋/0
,
就是智
力的意思。
凭此特
点人
在其
满足需要
上具备
了超过其
他动物的能力。
人
和人
能通过
共识和会意建立起分工
合作
的体
系,
形成了
聚居在一起的群体。
严复
把“。“∋
%(%)∗
译作群学,
以我的体会说,
是肯
定活生生的生
物人是构成群体的实体,
一
切群体所创制的行
为规范,以及
其他
所谓文化等一切人为的
东西
都是
服务于
人的手段。
另一种看法却认
为群体固
然是
由一个个人聚
合而成,
没有一
个个人
也就没有群体,
这是简
单易明的。
但是形成了
群体的
个人,
已
经不仅
是一个个生
物体,
他
们已
超出了自
然演化中
的
生物界,
进人了另一
个层次,
这个层次就是社会界。
在这
个层次里一
个人不
仅是
生物界中
的
一个
个生物体,
或称生物人,
而是一
个有组织的
群体里
的社会成员,
或称社会人。
社会是经
过人加工的
群体。
不仅不像其
他动物群体那样依从生
物的
繁育机制吸收
新的
成员,
也
不像其
他动物一
样,
每个人可
以依它生
物遗传的本能在群体
里进行生
活,
在人的社会
里,
孩子
须按
社会规定的手续出生
人世,
生下
来就得按社会规定相互对待的程式过日子,
在不
同时间,
不
同场合,
对待不同
的对象,
都
得按其所处的角色,
照着应有的行为模式行事。
各个社会都
为
1
本文是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
届现代化
与中国文化研
讨会
上的发言。其成员
的生
活方式规定着一个谱法。
为了方
便作个不
太完全恰当的比
喻,
像是一个演员在戏
台
上都
得按指定了的
角色照
剧本规定的程
序进行表演。
每一个歌手
都
得按谱演唱。
社
会上为
其成员规定的行为
模式,
普通称为
规矩,
书本上也称礼制或法
度。
它
确是
人为的,
不是
由本
能决
定的∀
是经世
世代代不
断积累和修改
传袭下
来的成
规。
通
过上一代对下
一代的教
育,
每
个人“
学而时习之”
获得了他
所处
社会中生活的权利
和生活的
方式。
不仅
如此,
如果一个社
会成员不按这
些规矩行事,
就会受到
社会的干涉、
制裁,
甚至剥夺掉在这个
社会里继续生
存
下去的机会,
真是生
死所系。
社会在自然的
演化中是继生
物世界而出现的一
个新的
但同
样是
实在的世界。
这个
世界是
以
生物体为基础
的,
正
如生
物体
是以无生
的有机体为基础一
样。生
命的开始,
出现了
生物界,
生物群体的发展,
出现了
社会界。
人还是
动物,
但已不
是一般的动物,
人的群体已
不是一
般
的群体,
上升成为
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
社会本身是个
实体,生
物人不能认为
是社会的
实
体,
而只
是社会
的载体。
没有生
物人,
社会实体无
法存在,
等于说没
有有机物质,
生物实体
无法存在一样。
有机物质是生
命的
载体,生
物人
是社
会的载
体。
实体和载体不同,
实体有自
己发
展的
规律,它可以
在载体的
新陈代
谢中继续存在和发展。
正如一个生
物人是由无
数细胞
组成,
个别细胞的生
死,
不决定整个人
的寿命。
个人的生
命正是
靠其机体细胞的不
断更
新而
得以
延续。
同
样的社
会里的个
别成
员,因
其尚属生
物体,
还是受生
物规律的
支配,有
生有死,
但并不
决定社会
群体兴衰存亡。
因之,生
物实体和社会实体是
属于
白然演化过程
中的两
个层
次。
人有两
个属性!
生
物人
和社会人。
这一种把社会看成比生
物群体高一
层次
的实
体和把社会只
看成是
人的群体的生
活手段,
从理论上
说是两
种不同的
看法。
我
初学
社会学
时,
并没
有从理
论入
手去
钻研社会究竟是
什么的根
本问题。
我
早
2
年自己
提出的学习
要求是了
解中国人是
怎样生活
的,了
解的目的是
在改
善中国人
的生
活。
为此我
选择了社
会学。
现在回
头看来,我是受
上述第一
种看法的
引导而
进入这门学科的。
把社会
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们群体生
活的行为学
科,
很符合
严复翻译的
意
思,
社会
就是人类的群体。
更
符合我的
主观倾向的是社会所规定的一切
成规和制度都
是人
造出
来,
满足人的生
活需要的手段,
如果不能
满足
就得改
造,
手段
自应服
从人的主观
要求。
中国人
民在我这一生
中正处
在社会
巨大
变动之
世。
如
果社会
制度不是人
类的手段,
那就好像谈不
上
人为的改
革了。
我第一本翻译
的社会著作是奥格朋
3)4560的
《社会变迁
》。
那时我还刚刚和社会学
接
触。
这本书给我
的印象很深,
因为
我很同
意他的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迁的理论。
科技变迁了,
社会
的
其他制度也得相
应地
变迁,不
然就出现
社会脱节和失调。
科技的
进步是
人为的,
是人用
来
取得生活
资源的手段,
其他
部门向科技
适应也得出于人
的努力改造已
有的制
度。
这个
理论对
我很有吸引力。
我
把这本书翻译
成中文,
在商务印书馆
出版,
也可
算是我
进入
社会学
这个学
科的
入门标记。
今天
提到这
件
事是
想说,
我是
无意地
从上述的对社
会第一种看法进人这个学
科
的,
我说无
意地因为我
当时还没有领会
到还有第二
种看法,
所以并非有意的
选择。
接着我
在燕京大学学习
的最后一
年,
适逢美国芝加哥大学
的派
克教授来华讲学。
我
被他
从实
地观察来进行社会
学研究的主张所吸
住了,
据说这种方法来自人类
学,我
就决
心去学人
类学,
虽然我
当时对人
类学
还一无
所知。
我
从燕京大学
社会系
毕业
后,
由吴文
藻先生介绍
考
入清华大学研
究院跟史禄国教
授学人类学。
史禄国
原是帝俄时代
国家科学院里
的人
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