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7)风管设计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7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风管设计规程

3.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适用范围:本节内容适用于泳池空间的风管设计。

3.2.2.风管设计一般规定

3.2.2.1.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截面,其最大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国家现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中的规定执行。金属风管管径应为外径或外边长,非金属风管管径应为内径或内边长。

3.2.2.2风管系统中板材厚度,钢板或镀锌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3.2.2.2-1的规定;不锈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3.2.2.2-2的规定。

3.2.2.3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3.2.2.6采用。

表3.2.2.6 风管内的风速(m/s)

3.2.2.4通风、空调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压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5%,当通过调整管径或改变风量仍无法达到上述数值时,宜装设调节装置。

3.2.2.5通风设备、风管及配件等,应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输送的气体或粉尘的温度、腐蚀性等,采用防腐材料制作或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3.2.2.6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气体的风管及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制作。

3.2.2.7风管内腔及外壁,不应布置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排水管道等。通风机室不应穿过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管道。

3.2.2.8当风管内可能产生沉积物、凝结水或其他液体时,风管应设置不小于0.005的坡度,并在风管的最低点和通风机的底部设排水装置。

3.2.2.9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3.2.2.10通风系统的中、低压离心式通风机,当其配用的电动机功率小于或等于75kW,且供电条件允许时,可不装设仅为启动用的阀门。

3.2.2.11与通风机等振动设备连接的风管,应装设挠性接头。

3.2.2.12在三通分支处设三通调节阀,或在分支管上设调节阀。明显不利的环路可不设调节阀。在会风口或回风支管上设调节阀时,回风的各三通处可不设调节阀。

3.2.3.风口布置及气体流组织

3.2.3.1空调区的送回风方式及送风口的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

(1)应将送风布置于外围护面处,排风及回风布置于内墙或内窗侧;

(2)送风口送风方向可采用下或上送方式,尽量避免贴近地面的侧送;

(3)送风口处,百叶风口宜用带调节阀的送风口。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地板式送风;

(4)选择低温送风口时,应使送风口表面温度高于室内露点温度1~2℃。

(5)带看台的泳池空间,宜采用分区的空气调节方式,分区送风;

3.2.3.2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3.2.3.3新风口及排风口位置:

(1)应设在室外较洁净的地方。

(2)布置时要使排风口和进风口尽量远离。进风口应尽量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进风口应低于排出有害物的排风口。

(3)为了避免吸入室外地面灰尘,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也不宜低于1m。

(4)进风口宜采用防水百叶进风。

3.2.3.4回风口的布置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采用侧送时,宜设在送风口的

同侧下方。

(2)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横断面风速不宜过大,且应保持走廊与非空调区之间的密封性。

3.2.3.5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3.2.3.5选用。

表3.3.3.5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m/s)

3.2.3.6中型,小型(会所,酒店,私家等)泳池可以采用如下图中的气流组织方式,

周边空气分配系统中心管道分配系统

此两种方式适合层高比较低的泳池场馆,回风口可布置于侧面和泳池顶部,集中回风;送风口送至周边的外墙处,帖附外墙上送或者下送。这样利于防止外围护结露,另一方面池边湿度不至于偏高。

3.2.3.6游泳馆和带观众席的场馆建议采用池区和观众席进行空调分区处理,分区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空调区宜采用双侧送风,当空调区跨度小于18m时,亦可采用单侧送风,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2)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对送射流时,其射程可按相对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

(3)宜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调区设置送、排风装置。3.2.4. 消声与隔振

3.2.

4.1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应根据工艺和使用的要求、噪声和振动的大小及、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确定。

3.2.

4.2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

4.3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

4.4设置风系统管道,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间;噪声高的风管,不

宜穿过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隔声处理。

3.2.

4.5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调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3.2.4.5选用:

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m/s。

3.2.

4.6通风、空调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必须靠近时,应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

3.2.

4.7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

3.2.

4.8气流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产生的再生噪声声功率级与噪声自然衰减量,应分别按各倍频带中心频率通过计算确定。

注: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于5m/s时,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风速大于8m/s时,可不计算噪声自然衰减量。

3.2.

4.9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设置消声设备或采取其它消声措施。系统所需的消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3.2.

4.10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设备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2.

4.11消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风管内气流对消声能力的影响。消声设备与机房隔墙间的风管应具有良好的隔声能力。

3.2.

4.12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的四周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3.2.5. 防火

3.2.5.1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布置,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5 层。当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时,其管道布置可不受此限制。垂直风管应设置在管井内。

3.2.5.2 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上应设置防火阀:

(1)穿越防火分区处;

(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穿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4)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

(5)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但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该防火分区内的水平风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可不设置防火阀。

3.2.5.3 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垂直排风管,应采取防回流措施或在支管上设置防火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