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论自我价值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7.55 KB
- 文档页数:2
做科学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分析从与所讨论的事物的关系上,或者说从形式上来看,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从内容上看则可分为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而就做研究而言,其外部条件与客观条件、内部条件与主观条件基本上是重合的,因为研究这一行为的主体是人。
本文在讨论做研究的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的同时着重对其主观条件或者说内部条件进行探讨,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重点对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探讨。
本文只分析科研能够正常进行并取得成果的最基本条件,而不讨论研究人员应掌握的具体研究方法、技能和应该具备的学术道德。
一、做科研的客观条件:研究者要有“自由”笔者在此所谈的“自由”有两层含义。
它不是那种哲学意义上的“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而是指衣食无忧,不为生计所累、不为生存奔波的一种状态,是研究者基本生活需要能够随时随地得到满足的“生理自由”,以及不为某个具体意识形态所左右,能够基本保持价值中立的“心理自由”或“思想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过研究者一要“闲暇”,二要“自由”。
他所谓的“闲暇”并非无所事事、尸位素餐的闲暇,而是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的闲暇,其实就是笔者所称的生理自由;他说的“自由”大致相当于思想自由。
在论证“研究者要有‘自由’”之前,我们还必须要明确这里所说的“研究”的含义。
汉语的“研究”一词有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第二个含义是“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47页)本文中“研究”一词取的是上述第一个含义。
在外延上,“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哲学研究等,但它们的界限也是相对的。
概括地说,研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
为了满足需要,人类必须要进行各类实践活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以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三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价值论的兴起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价值问题成为理论界、学术界以至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关注的话题。
从价值角度分析问题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也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因此,深入开展价值论研究,进一步发挥价值论应有的社会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价值论是价值论研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入,今日刊发的关于社会价值论的文章,希望有助于推进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
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定位价值是标志主客体之间意义、效应和状态的范畴。
社会是一种价值存在,是包含自我、他人、群体、社会主体等多种价值主体,物质、精神、制度、环境和人自身等多种价值客体,工具、传媒、符号等多种中介在内的复杂价值体系。
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个以社会主体为核心的总体社会价值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剖析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存在根据、生成过程、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社会价值规律,在此基础上透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最终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生成提供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
社会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从个体价值到社会价值和从社会价值到个体价值的过程、机制和结构。
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是社会价值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贯穿在整个社会价值论中的一条主线。
社会价值论是哲学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论研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升华。
但是,社会价值论不是一般价值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简单应用,不是运用价值论观点对社会历史领域若干问题的具体分析,而是在一般价值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价值体系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的理论建构。
社会价值论定位于社会历史基本理论层面,是一种社会历史哲学学说。
但是社会价值论不是与社会系统论、社会冲突论、社会发展论、社会认识论等社会哲学中的其他分支相并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创造并运用一种新的理论模式从价值的视野对整个社会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全面透视。
社会价值论在运用主客体模式和主体间模式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不同类型的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链联结融通的分析,特别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分析,从而建立了独特的社会价值论理论模式。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一、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目的性、价值性和人的自由,是传统的“努斯”精神和“希伯莱”文化的发展。
它认为:第一,人是自由的主。
人具有能够自己所是的品质和能力;人与其他存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并不是遵循事先给定的规定性,而是自我规定,自我创造的。
第二,人的价值、目的具有自足性,在对象世界之外独立存。
第三,世界只有接受人的规范和认知模式,符合人的目的,才能够得到确证和理解、解释,获得意义。
二、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是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
它认为,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研究世界背后的本质或人的认识活动,而分析哲学则要研究语言。
因为世界和对世界的认识只有在语言中才能是真实的,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项活动,是语言分析的活动。
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确定命题的真假条件,就能够澄清思想,为思想及世界划定明确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命题的意义在于其可证实性,形而上学命题超越了经验,是无意义的胡说。
实证主义(如孔德)以逻辑学和实证科学为方法论基础,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认为主观经验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这一界限,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无意义的。
三、技术理性与传统理性技术理性是传统理性主义“逻各斯”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其基本观点是:第一,对象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背后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规律。
第二,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类具有理性的认识能力,能够通过现象把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一旦人认识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且按照理性的规则或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行事,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人就能获得行动上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
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
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
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
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 摘要: 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着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
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
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
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
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波兰尼;科学哲学; 个人知识; 科学认识论; 后批判时期; “在波兰尼(Michael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
”[1]理性批判阶段对信仰传统权威的一味的、彻底的批判使科学发现活动造成了被动的作用,对于波兰尼而言,这项工作更多是纠偏和扬弃的过程。
他对科学发现中出现各种假设之后被否定到修正再到被提出最终趋于合理的过程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又以“个人知识”为理论背景,对科学发现问题在哲学维度的思考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一、从认识论角度窥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波兰尼哲学的主要思想目标是对客观主义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和扬弃,进而建立“个人知识”的理论基础。
在波兰尼个人看来,客观知识大多是非个性化的、普遍性的,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异化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客观主义在近代西方长期占据着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客观存在像一枚邮戳盖在人们的思想之上,形成认知和观念,所以,我们认为客观实在就是这样,没有其他。
这种实在的认知被我们毫无保留的1:1复制粘贴,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毫无保留地舍去,这是一种机械的逻辑的认识。
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科学发现活动都试图寻找极其严格的逻辑推理规则,他们所倡导的都是与个人无关的、普及的逻辑规则,他们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思维是完全的、程序化的,并且是可经演绎而计算得来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是哲学的两大基础性理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是研究认识的起源、本质、结构、发展规律和认识的有效性问题的理论。
方法论是研究科学认识的方法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理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是哲学的两大基础性理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是研究认识的起源、本质、结构、发展规律和认识的有效性问题的理论。
方法论是研究科学认识的方法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理论。
首先,我们来谈谈认识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是研究认识的起源、本质、结构、发展规律和认识的有效性问题的理论。
认识论主要包括认识的本质问题、认识的来源问题、认识的结构问题、认识的发展问题、认识的有效性问题等内容。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识的本质问题。
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认识的来源是感觉、经验、思维和实践。
感觉是认识的最初形式,是认识的最初来源。
经验是认识的第一来源,是认识的最主要来源。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认识的高级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是认识的最终基础。
认识的结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形式,是认识的最初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认识的发展是认识的历史过程,是认识的历史发展。
认识的有效性是认识的真理性和正确性,是认识的真理和正确性。
其次,我们来谈谈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科学认识的方法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原则和科学研究的规律等内容。
方法论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坚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坚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哲学概念,坚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指在研究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时,必须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单独研究。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人类认识的本质、起源、发展和限度等问题。
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前提,方法论是认识论的工具,二者密不可分。
首先,认识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科学研究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只有正确把握人类认识的规律才能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
例如,在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家需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用认识论的理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只有基于正确的认识论,科学家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出科学结论。
其次,方法论指导着认识的过程和实践。
研究一些领域的科学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才能开展科学研究。
例如,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采用观察、实证、比较、分析等方法,而自然科学研究则需要采用实验、观察、理论推演等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在认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们与认识的过程密切相关,相互支撑。
此外,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还要求在实践中相互贯通。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
同时,实践也是方法论的依托和指导,方法的选择和采用都应当以实践的需要和要求为基础。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检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最后,坚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推动科学发展。
如果只重视方法论而忽视认识论,就可能产生形式主义、空洞化的科学研究;反之,如果只重视认识论而忽视方法论,就可能产生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科学研究。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两个哲学概念,坚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必然要求。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哲学是一门对人类思维、存在、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学科,它希望通过思考和探索去寻求真理和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有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哲学的基本原理。
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与限度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和方法,以及认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通过感知、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和理解客观世界的。
存在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自由和决定等问题。
在存在论中,存在是优于本质的,它把人类视为具有自我决定能力和自由意志的存在体,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价值论是研究价值与伦理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实践,以及人类在行为和道德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社会和个体赋予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人类行为和判断的标准和准则。
第二,哲学的方法论。
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逻辑学和分析法。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矛盾、关系和转化等问题。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演变而来的,它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影响,寻找和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思维的形式和结构,以及思维的规范和有效性。
逻辑学通过分析和归纳,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思维方法,以推理和论证来发现真理和解决问题。
分析法是研究语言和概念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对于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分析法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和定义,帮助人们澄清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的确切含义,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思考和交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探索和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工具。
通过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存在和行为的本质。
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认识论关注的是对认识和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而方法论则关注的是研究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这两个概念在哲学研究中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在认识论方面,人们试图回答一系列关于认识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的知识是否可靠等。
认识论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限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知识。
这涉及到对感知、思维、推理、直觉等认知过程的研究和分析。
而在方法论方面,人们关注的是研究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获取知识。
方法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它涉及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认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帮助人们了解和理解认识的本质。
而方法论则提供了实践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有效地进行研究和获取知识。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紧密结合,相互影响。
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认识能力和限制,并选择合适的方
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和改进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和改进研究方法,也需要对认识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
总之,认识论和方法论既是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1篇一、导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世界本质、人生意义和人类知识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本次哲学课上,老师从多个角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本次哲学课的摘抄笔记。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人生意义和人类知识的思考。
它追求真理,探讨人生价值,关注人类命运。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1)存在论问题: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2)认识论问题: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与被认识之间的关系。
(3)价值论问题:研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实现价值。
(4)方法论问题:研究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三、存在论问题1. 存在是什么?存在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性,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
2. 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关于存在本质的问题,哲学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1)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认为存在本质是意识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二元论:认为存在本质既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二者并存。
四、认识论问题1.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和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认识本质的问题,哲学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1)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适应。
(2)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观意识的自我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创造。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五、价值论问题1.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有用性、重要性和意义。
2. 价值如何实现?(1)自我价值实现: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社会价值实现:通过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社会价值。
(3)道德价值实现: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实现道德价值。
六、方法论问题1. 方法是什么?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