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前言:盛唐诗人王维,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优美的情景意境而屹立于民族诗歌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它独具一格的光彩。

在山水田园诗中,他或以之作为安抚身心的栖息所,或在其中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喜爱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山水诗,追慕古代隐士之风,喜欢闲适恬淡的山居生活,又因政治失意而更加坚定隐居信念,啸傲林泉。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山川景物,歌颂田园隐逸生活的诗歌,并不断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在山水田园诗长河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维后期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田园乐》7首,《川集》20首等,他工草隶、善画并精通音律,这使他善于观察自然,捕取各种形象,赢得“诗中有画”的赞誉。他的诗歌语言洗炼、精准,朴素中有润泽华彩,富于音乐美(沈德潜语),展示出优美的意境。

本文试从意境产生的渊源和诗境、禅境等方面对王诗的意境作浅露的分和比较,以展示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昭示诗人淡泊的人生情怀。

一、意境是诗人隐逸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多如星,而王维等人纷复杂的诗作显示其光芒的,这纷复杂的诗作内容丰富,能展示出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这纷复杂的诗作意境深远,更能品味出植根于诗人思想深处的灵魂——传统的隐逸思想。

盛唐时代,经济荣,物质充裕,在荣的背后各种矛盾逐渐尖锐,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思想,隐居成了士人的偏好,山水田园诗人历经种种矛盾、失望、痛苦之后,选择田园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归宿,摆脱束缚,回归自然,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或隐或士的生活,更多的诗人在隐逸生活中吸收了儒道释等哲学思想,形

成自己特定的人生观。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遁世全身,佛家主张六根清净,一心向佛,这些人生观往往必须通过诗歌意境来领悟。如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川庄作》)、“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他的诗充满着归隐的意趣,透过诗人描生活意境的诗句,可以悟出诗人的隐逸思想。

王维后期仕途受挫,消极避世,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归隐川,一定程度有赖于先贤的品格对其灵魂的支持,“我心素已闲,清川如此,请留盘石山上,垂钓将已矣”(《清溪》),依约表达出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愿,这抛开世俗,垂钓清溪,正是先秦庄子的遗风,“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意谓有归隐田园的打算,明显地显示出“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

诗作上王诗有相当的一部分学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隐居田园,绝意仕进,风雅恬淡,寄兴高远,描写田园风物往往体会入微,陶归隐田园,受道家思想影响极深,道家主张人格自由,顺应自然,王维一心求隐,万事不关心的隐逸思想则更接近于佛家,体现在艺术上,他们山水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地描田园生活,而是强调和表达这种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表现不平凡的意境,如《渭川田家》写暮春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写秋月下、林泉间情景,《归崇山作》写辞官归隐的心情等,这些都是王维隐逸思想的影射。

王维的归隐是为了逃避现实,安史之乱,王维迫受伪职,乱平后,王维自知有罪,对封建王朝开明政治的热情和幻想随之而灭,加之王维早年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居亦隐的生活,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完全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正是基于王维的隐逸思想,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体现生活情趣,养生延年且独具诗境与禅境的诗句来。

二、动静相生的诗境

王维博学多才,医术精湛,他善于观察自然,能够巧妙地捕捉适

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加之他长于绘画,开创中国水墨山水画。水墨造型的效果特别契合文人士大夫的心境,藉之可以抒发高洁旷达的胸怀,展示宇宙天地幽深、浑厚华滋的意境。他把绘画技法融入诗歌创作,根据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使诗歌色彩艳丽,构图精美,描绘出山水田园的动静之美,富有生机和意趣,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呈现出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意境。

苏轼说“味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阐明动静相生的关系,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造出明秀的诗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处理动与静的关系,极具特色。首一“空”字已见得雨后秋山空旷静寂,为全诗意境定下一个基调。月照松间,是视觉形象,是静景,泉流石上,是听觉形象,是动景。但与第三联相比,它们又都是自然景物,又都属于静景。竹林里笑语声喧,知是浣女晚归,此为听觉形象;莲叶向两旁分披,知是渔舟轻移,此为视觉形象。但这里人物的活动,更反衬出空山的静谧。一切景物皆诗人静观中所得,以动写静,以声显静,诗人就是这样展现了一个宁静清幽的诗境。再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本诗写景,移步换形,动静相生,如“声喧”一句写听觉形象,是动,“色静”一句写视觉形象,是静,“荡漾”一句写菱随波荡漾,是动;“澄澄”一句写芦苇倒映水中,是静。这些都给人有声图画的感觉。但从全诗来看,仍以宁静、清淡、素雅、澄明为基调,这与诗人闲适、恬淡的胸襟正可互相映照。除上述描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的动静之美外,我们从王维诗作中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动静相生。如《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在朝政日非之时,王维既不甘同流合污,又自顾无济时长策,于是便渐渐走上归隐之路。“晚年”二句,仿佛真的是万事不关心,唯独好静而已。“自顾”二句反言见意,显示出诗人内心并非古井无波,“静”中仍有“不静”在。“松风”二句,正面写静,解带敞怀,一任松风吹拂;独坐弹琴,唯有明月相随,何等静谧,何等闲适!第七句张少府之“问”破静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诗人的“酬”却是“以不答答之”,唱着渔歌向莲浦深处逝去了。动静变化,奥妙玄微。这一结言尽而意远,动静传神,令人玩味无穷。

《田园乐》 王维唐诗鉴赏

《田园乐》王维唐诗鉴赏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田园乐》王维唐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田园乐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赏析】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象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它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可见,“远村”暗示出远山。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 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尤其是“独树”与“孤烟” 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 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画面上,色彩淡薄。至多,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 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至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冲淡的景物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而冲淡的景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 冲淡含有闲、静、淡、远等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如此。“山下孤烟远村”就出现了远字,全诗闲、静、淡、远,为冲淡之绝唱。其他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分别展现了闲、落、静、空、寂、无、落等冲淡的景象。这些,都显示出王维诗的冲淡的意境。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干扰,只

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被人格化了。 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维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这种赋予大自然以诗人的人格的现象,这种变粗朴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的做法,不是王维热爱人生的表现么?可见,王维的冲淡,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没有人间烟火味。只是这种人间烟火味,而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色彩上,它不用浓墨,不务华艳,而追求萧疏清淡。在运笔上,既非精雕细刻,又非粗线勾勒,而是点点染染,意到笔随。在情趣上,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着于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不关心人事的纠葛,不激动,不悲痛,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吟咏风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和平与淡泊。“山下孤烟远村”这首诗,就是诗人冲淡心情的写照。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晚年的王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佛教的崇信日益加深。他结交了许多“禅门”中人,特别是和慧能大弟子神会的密切交往使他了解了南禅思想,对其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其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诗佛”王维不是人们想象中消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徒,禅宗思想带给他的是空灵活泼的生命气息,决定了其山水田园诗歌独特的风格和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一“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 王维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而且擅长绘画,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精通诗歌和绘画,王维能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之思,他在从事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时,能娴熟的运用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和观念融入其中,加上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其山水田园诗歌也就像一幅幅有声有色自然活泼的美丽图画,神韵十足,意境深远悠长,王维也因此受到大文学家苏轼的高度评价。具体来说,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深然天成。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和光线美以及构图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1.色彩美和光线美 绘画作为再现性空间艺术,如果要生动地描绘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必须借助色彩。诗歌是语言艺术,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同样可以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色彩美,从而构成内涵丰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王维精通绘画,对大自然中色彩的浓淡深浅和光线的明暗强弱有着敏锐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他擅长运用绘画的技巧,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调合和衬托、光线的明暗对比,因此,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色彩鲜明生动,而且呈现出真实丰富的光线感 2. 构图美和意象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之所以被看作一面“诗中有画”的永远的旗帜,还和他再从事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像绘画一样的构图,营造宁静淡泊的意境有关。中国古代绘画重表现中情感,多用写意的手法,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描摹山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总结,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三种观察方法又分别是仰视、俯视、和平视景物,可见,画家的视角是多个角度的。这也就是中国绘画在构图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多采用散点透析法,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显然深受这种构图方法的影响。 二诗歌中的禅趣、禅意和禅境 1.与世无争、随缘任运、物我如一的思想追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或浅或深都达到了如此境界。禅宗无分别的不二精神,物我一体,这是一种真正的包容精神和大爱精神,诗人完全融入了最高境界的自然,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禅悦。人生在世,诗人没法完全脱离红尘生活,正因为热爱生命才会有众生平等的大爱观念,在热爱生命中体悟人生、品尝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快乐。 2.“无念”、“无相”、“无住”、“顿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宗旨,讲求“顿悟”生慧,这种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王维曾在《山中示弟》中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禅宗认为一切色相皆是空,因此要无相,应放下念头以无念为宗,放下对事物的贪念执着,圣人要“应物而无累于物”,“明心见性”的人顿悟了人生的真相,才能以自由的心境来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3.空灵、超脱、和谐、淡远的意境 佛教认为人类的肉身以及我们居住的客观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特色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特色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入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话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阔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悠然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其诗尤以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他的此类诗又能给人一种独特的幽静和谐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下面就谈谈他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 一、充满了幽静谐和境界,是诗、画、乐的结合。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常是诗、画、乐的结合,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东坡志林》)确实如此,王维以他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气质,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来感受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潜心默会大自然,再加上诗人静为至美、至乐的追求,使得诗人笔下的幽静之美千姿百态。如在写到“空山”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诗中虽然都

体现了一种静之美感,但意境却有不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表现的是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色调明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表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则表达了山的空寂冷清,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作者正是以一般人不易觉察的敏感,用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把握住了自然界中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他们生存的时代最显著的力量――政治――之间,历来有一种紧张状态,遂造成了古代自屈、陶、李、杜以来无数诗人现实生命的缺陷与心理人格的焦虑。”王维同样也陷入了这种焦虑,但诗人并没有把个人的不幸与国家忧思融会一体,从诗发愤抒情,而是远离尘嚣,寄情山水隐逸林下,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迹的自然流露。《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就流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现实中与诗人同调的不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景怡情,能自得其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心情悠闲到极致的表示。作者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天上悠闲的云,把作者那种追求自由豁达的胸襟表露无遗。因此其诗“静象之静,其静非为死寂,乃意中之静,故静中有动。空象之空,乃实象之有,故空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 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前言:盛唐诗人王维,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优美的情景意境而屹立于民族诗歌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它独具一格的光彩。 在山水田园诗中,他或以之作为安抚身心的栖息所,或在其中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喜爱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山水诗,追慕古代隐士之风,喜欢闲适恬淡的山居生活,又因政治失意而更加坚定隐居信念,啸傲林泉。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山川景物,歌颂田园隐逸生活的诗歌,并不断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在山水田园诗长河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维后期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田园乐》7首,《川集》20首等,他工草隶、善画并精通音律,这使他善于观察自然,捕取各种形象,赢得“诗中有画”的赞誉。他的诗歌语言洗炼、精准,朴素中有润泽华彩,富于音乐美(沈德潜语),展示出优美的意境。 本文试从意境产生的渊源和诗境、禅境等方面对王诗的意境作浅露的分和比较,以展示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昭示诗人淡泊的人生情怀。 一、意境是诗人隐逸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多如星,而王维等人纷复杂的诗作显示其光芒的,这纷复杂的诗作内容丰富,能展示出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这纷复杂的诗作意境深远,更能品味出植根于诗人思想深处的灵魂——传统的隐逸思想。 盛唐时代,经济荣,物质充裕,在荣的背后各种矛盾逐渐尖锐,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思想,隐居成了士人的偏好,山水田园诗人历经种种矛盾、失望、痛苦之后,选择田园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归宿,摆脱束缚,回归自然,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或隐或士的生活,更多的诗人在隐逸生活中吸收了儒道释等哲学思想,形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现在青岛人爬崂山成风,巍巍壮观,且不少人穿越回来后都要记录下来,不由我想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最杰出的代表王维。王维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他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创新与变化。 唐朝的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雅号,如李白尊为诗仙,杜甫冠以诗圣,王维的雅号叫诗佛。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雅号为“诗佛”是因为,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今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颇高,无论是描述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 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一种境界很高的修行罢了。王维在《送别》一诗中写道: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葱茏氤氲、天机流荡,多融文学、绘画、音乐及禅趣于一体。这些诗读来既素雅清淡,又有“味外之味”,令人品尝不尽,展现了诗人卓异的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其山水诗可用“清逸”、“淡远”、“空寂”、“脱俗”这几个关键词来诠释,正反映了诗人“自性清净”的追求和所达到的“静虚”之境,故其心能与自然凝合。无论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与其心境契合,因而淡泊的山水文字便透出了一种恬然自适与清远空灵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关键词】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诗坛繁花似锦的时代。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其中最清新明媚的,听落花,品泉流,凝月光,诗中听声,诗中有画。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一、诗中有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风格的高度总结。王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对于山水田园的描绘更加形象生动。对于诗的描写更是以一种“成竹在胸”的状态,写画出山水田园景物独有的特点。同时,对诗的描写运用绘画艺术,使诗中色彩、光影的调和更加独到。他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对于景物的描写如同在我们的面前铺开了一副画卷,充满着诗情画意;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幅画卷并不只是平铺在那里,而是一幅幅有声画,带领我们身居其间。 王维的诗中有画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描绘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他《辋川集》中的一篇,主要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画面由近景到远景,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充满层次感与画面感。让我们感悟到,诗人是以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心境抒发了心中的宁静淡然。 王维的诗中常常以光和影来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刻画细腻,善于捕捉画面瞬间的美,并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光影明灭间展现出一幅幽静明丽的画面。自然景物总是带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人们也总能在自然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王维对于自然万物的特殊感受来源于他的细心观察以及静心体会,在光影交织之间捕捉事物独有的特点,营造出一种优美清悠的意境。 这种画面在《山居秋暝》中就有体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寂的山林中,秋雨初晴,夜幕渐渐降临,带来阵阵凉意。月光皎洁从松隙间穿过,洒下清辉。清凌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竹林深处不时传来声声喧响,那是洗衣姑娘结伴而归,莲叶从中,荷花忽而摇曳,那是渔舟在其间穿行。明月的清辉在林间随风荡漾,荷花也随着渔船的慢慢靠岸在水中摇曳。诗中色彩素雅,明丽洁净;境界空明澄澈,恬静优美,余韵无穷。 王维的诗中有画还体现在光与色的调和上,诗中色彩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意境。不同的色彩能够使人有不同的感受,所包含的情感也会不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采用多样化的色彩,将自然景物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以画家的眼光对色彩进行搭配和选取,色彩明丽,意境悠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鉴赏

关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鉴赏 关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鉴赏一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下面就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看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图美。全诗如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使之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最后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色。所谓合理安排意象,就是说在诗歌结构方面,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审美意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就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总写“山居秋暝”。上句写“山居”,是空间描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山”这一意象是表现自己身心的家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句写“秋瞑”,是时间描写。这里的一个“秋”字,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从而暗示了诗人的心境。然而,这两句却受“空”领属。我们要知道,在王维的诗歌中,“空”往往表现出的是“无人之意,并非空无一物”。这样,更易于表现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天空,是从视角来写;下句写地上,是从听觉来写。整个方位由上而下,而其中“明月”与“松”,“清泉”与“石”,这四个意象用“照”和“流”联系,层次分明,并形成一个空间。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岸上,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由“喧”而联想到“浣女”,似有只听声音不见其人的审美感受;下句写水中,是从视觉来写的,又“莲动”而想到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的是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的是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 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 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 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 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 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 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 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 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 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 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 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 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王维《田园乐·其六》诗讲析

王维《田园乐·其六》诗讲析 王维《田园乐·其六》诗讲析 《田园乐·其六》,这诗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田园乐·其六》诗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描写自然,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称为“王孟”。 一 王维的《田园乐·其六》诗,上次好像已涉及过,现在再巩固一下。 王维曾经在陕西的渭南蓝田辋川,就是在今天蓝田县内,买了一块别墅地(别墅也叫别业,有的又称为行窝),这成了他晚年退隐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他很多的诗作都创作于其间。王维的诗歌里有很多悠闲的成分,有很多禅意,所以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时候,也别忘了要品味一下诗歌的背后所体现出的这样一种宁静的、闲适的情趣。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红,动词,桃花变得更红艳了;复,是还、又的意思;复含宿雨,还含纳着昨晚所下的雨水,开放的桃花上还含有水珠。反过来说,从花上所含的水珠,也应该知道,昨夜这里下了一场雨。这雨下得好啊,春天,最稀罕的就是雨水了,“春雨贵如油”啊。所以这春天让大地焦渴的时候,而正好下了雨,可谓万物“得时”,其天顺人意的如愿与满足感就暗暗地显现了出来。虽然昨天晚雨下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诗画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诗画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诗画赏析 摘要:王维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把握诗的意境。他的山水诗气象阔大、飘渺空灵、色彩丰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本文试图对王维的山水诗构图美、形象美p线条美p色彩美、意镜美几个方面来探寻他诗歌的绘画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绘画美 诗与画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和差异,然而王维的诗歌中给我们搭建了诗与画的幽静通道,在他的诗歌中诗画关系是那样的密切。最早认识到王维诗歌中的诗与画的是苏东坡,他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诗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而开始了讨论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论题,王维山水诗之被称“诗中有画〞,主要是王维注重诗歌的构图美、形象美p线条美p色彩美、意镜美。 一、构图美 王维由于身兼诗人和画家二职,深谙绘画的构图,据载,他“书画特臻其妙,笔纵措思,参与造化。而创意经图既有所缺,如山水平远,雪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三远构图的理论并不是王维总结出来的,而是到了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才对其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於是他很自然的把绘画中的构图运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那么王诗又是怎样表达平远构图的呢?请看《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这是由近及远望到的最远一层的山,连接不断似乎没有尽头,轮廓清晰而面目朦胧。“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拉进一层,白云为合,青霭微茫,入眼似无。“分野中峰变〞,虚实互写。写实是说终南山之大,山中央山野处分野就改变了。虚写是说用眼观察明晦似乎就在那里分界。“阴晴众壑殊〞更是描绘千山万壑随着四季气候和时间早晚的变化而瞬息万变。这是一幅极明显的平远构图,层次清楚,气象万千,既有明有晦,又飘飘渺渺。充分显示了平远构图的表现特点。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 “意境”为何?古人多以意境来评价一首诗歌的造诣之深,那么意境到底为何物?其实,所谓意境,斯以为即是意蕴与境界。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渗透在古代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园林设计等各种艺术中,生于意外,韵于象内。 “意境”之说发展史说起来也算是久远了,最早可挖掘到庄子先生对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境”的本字是“竟”,《说文》一书有记:竟,乐曲尽为竟。所以“竟”字指时间的停顿、停止。汉魏期间,佛教学说传入中国,《无量寿经》载:“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门认为“境”是人在精神上对时空的超越。故“超然物外”即是一种境界,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故区区在位者;何足盖其心哉?”恰恰就体现了超然物外的意境。六朝之时,刘勰、钟嵘将“境”化用于文学,盛唐之后,“意境”理论开始形成。 有一网友对“意境”做出名词解释:意境就是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看到这段话,我似乎才对“意境”这个词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

论起意境深远的中国古典诗歌,数不胜数,洛阳纸贵,说到善于构造意境、创作的诗歌因意境宏大的诗人作家,那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人辈出。本文就以王维先生的部分作品作为例子进行意境的浅析。 宋代苏轼苏东坡先生曾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可氤氲其中带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先生的话,其中又似乎隐藏着诗的美妙,这不妨可说王维先生的诗歌造诣之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想必王维先生不仅对于人文历史上有深厚沉淀,对于自然景物有着敏锐感知,也在艺术想象和文字组织表达的节奏与美感上有着独到天赋,这使他的诗歌有着无限魅力。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三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能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要作诗,先讲物境,言之有物,物要具体,身处环境视之于心,中和于脑中,想象再现画面,再将景物之神描绘出来;接着是造情境,心中种种情感,千丝万绪,深情酝酿,思考体味;最后情与景融会贯通,彰显情感,将其寄予景物之中,达到情景相融,意境一成,诗便成了。王维先生的多首诗都做到了此“三境”,其中之一便是《辛夷坞》。 《辛夷坞》作品原文是如此:

论王维山水诗的宁静与空明

论王维山水诗的宁静与空明 姓名:熊伟导师:邹艳 摘要: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王维的山水诗又是禅趣的完美体现,是画,是乐,更是生命最初的神妙。读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美与趣,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尽情享受那份宁静与空明。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宁静空明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盛唐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而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王维已名噪京师,当时曾有“天下文宗”之称。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盛唐是唐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王维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于一身,很显然是盛唐文化的凝聚。奠定王维在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盛唐是禅宗勃兴的时期,盛唐士大夫几乎“人人谈禅”,奉佛与隐逸在盛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独善其身”、“独抒性灵”的一条颇具时代特色的终南捷径。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唯一享有“诗佛”美称的诗人,他的佛学理论非常精深,同时他又能坚持宗教实践,深得禅家三

味,读了王维的诗后就知道,能在幽独情境的描写中抒发自己的心灵的自在,细读品味,联系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你就能深深的领悟到禅的宁静淡远,空明澄澈底蕴。 (一)自然的宁静清幽 王维山水诗最擅长于描写幽寂静谧的环境,营造自然宁静的氛围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空灵寂静的艺术风格。王维诗中宁静的形成体现在: 1. 以动衬静 如《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描写山水的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客观事物有静有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注重社会生活的动静对立与统一,并用于诗歌描写之中,从而构成丰了富多彩的动静交错的诗意美。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注重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这中方法主要体现在视角与听角的结合上。在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描写了雨后的空山(“空山”在这里是指山中树木茂盛而看不到人的活动,正如王维在《鹿柴》中所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样,这“空山”不但很富有诗意的,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