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考试秘笈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1.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位于非洲的北部,在埃及东北部的茫茫沙漠中。
(3)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的沿岸形成最初的几个小国。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3000年,形成象形文字。
公元前15世纪,埃及的国力强盛,对外征战,开疆拓土,地跨亚非。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公元7世纪,这片土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埃及人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
(4)文明:①.埃及的统治者被称为法老,独揽大权,自诩太阳神之子。
②.法老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埃及文明的象征。
③.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5000多年前。
④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再加上5天的宗教节日,一年就为365天,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来源于此。
⑤.古代埃及的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知道了解剖学,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2.古代西亚国家:(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畔。
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所以有“新月沃地”之称。
(2)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3)文明:①为了维持统治,.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条文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不平等,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反映了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②..发明了楔形文字。
③..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3.古代印度:(摩亨佐·达罗)(1)地理位置:在南亚次大陆上,周围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印度河和恒河。
(2)发展历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宣扬佛教,佛教一时兴起,向外传播。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一)古代埃及: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
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
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1、“新月沃地”: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历史与社会(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埃及(七言)美尼斯前三一纪①,尼罗河②畔上下一,法老③权倾比日子④,金字塔⑤中木乃伊⑥,象形文字五千载⑦,三季加五太阳历⑧,前六波斯亡其后⑨,而今再无古埃及。
注释:①大约公元前3100,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1个世纪为100年,恰好在三十一个世纪以前。
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埃及的母亲河,有“历史之父”之称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③古代埃及国王的称呼。
④法老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圣化,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⑤法老的陵墓,外形很像中国汉字“金”字,因此得名。
⑥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还会在冥世间继续生活。
因此只要能在死后保住尸体,就可以永世长存,为了把尸体保存下来,他们千方百计将尸体脱水变干,制成木乃伊。
⑦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与事物形状相似,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⑧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编制的历法,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共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⑨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为波斯所灭。
古代西亚(古代巴比伦)(七言)沙漠之中新月地①,农业两河尽幼底②,苏美尔人③楔形文④,航海字母腓尼基⑤,上帝源自希伯来⑥,世人孰解犹太屈,法典寰宇首完备⑦,神殿矗立汉拉比。
注释:①新月沃地,西亚沿地中海东岸和两河流域的地区,形状如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之得名。
②两河是指波斯湾西北部左侧的幼发拉底河和右侧的底格里斯河,地理学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③居住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远古居民,楔形文字的创造者。
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通常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故而得名。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见学生7页) 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一、夏朝的兴亡(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前后)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__2070__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夏__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国家__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夏朝概况:(1)禹死后||,他的儿子__启__继位||,从此||,__世袭制__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2)夏朝后期的都城位置可能是在__二里头__||,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夏朝灭亡:四百多年后||,国王__桀__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__汤__灭夏||,建立商朝||。
二、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__1600年__前后商部落灭夏建商||。
2.商朝时期||,__青铜铸造__业发达||。
(1)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2)典型代表:__司母戊__大方鼎||,形制雄伟(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艺精湛(铜、锡、铅三种金属合成的比例合理||,体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刻在__龟甲__和__兽骨__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商朝__开始的||。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
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4.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__牧野__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古代埃及1.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3. 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文化上:①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前后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
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3.古巴比伦文明: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水量不稳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4. 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5. 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印度1. 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农业发展2. 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3. 种姓制度注: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4. 佛教: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③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④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⑤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5.佛教传入到中国的时间: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1.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任国王是桀3.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商朝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的意义: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4. 西周:分封制:(内容+影响:P12)礼乐制度:(目的+要求P12)注: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国王亲属、功臣、前代贵族分到什么东西?授民授疆土有什么义务?诸侯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有什么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西周的礼乐制度用来干什么的?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有无消极影响?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齐恒公称霸:①原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富强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②时间:公元前7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三分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1.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2.社会发展: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3.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大影响)4.商鞅变法:①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②时间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③内容+影响:内容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工,,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影响: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历史潮流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顽强毅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3.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人教版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
这个人物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
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
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
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
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问答题
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C 6-11 DBBDAD
二.问答题
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管仲改革。
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