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分析与建议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进而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最后提出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估计;应计利润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在学术界存在“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盈余管理的概念。
“经济收益观”的观点是最先产生的,因为人们习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或真实收益) 相关的一个概念。
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目的性的干预,从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disclosure management ) 。
这种理解的不足之处在于歪曲了一些经济收益的数据,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出现了一个偏差。
而且经济收益本身的定义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假设条件作支撑,这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即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
即使如此,经济收益观的支持者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到了盈余管理发展研究的中间阶段,学者们开始转而认同“信息观”对盈余管理的诠释。
美国著名学者antle认为:“更愿意把会计报告当作一种信息,而不仅仅是一种真实收入,这缩小了盈余管理的概念。
信息观与经济收益观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成功解释了相互影响。
信息经济,排除掉了会计真实收益的过渡边界后,从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的形成中认识其他信息来源的重要地位,从而说明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互的关系。
在企业决策和判断时,“信息观”对盈利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号。
在“信息观”的观点里,“信息含量”被认为是会计数据的一个重要属性。
美国著名学者antle 还认为,在解决信息内容的相关问题中,也涉及了纯统计的领域。
而因此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利用信息经济模型来解答。
他认为其实有关真实价值的盈利这个概念对人们来说是多余的,进而也可以忽略掉与其相关的计量上的误差。
盈余管理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盈余管理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上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调整和管理盈余水平和分配方式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在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优化财务报表的呈现,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财务报表中,盈余管理主要体现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方面。
首先,在利润表中,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盈余调整来体现。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如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时间等,来调整企业的盈余水平。
比如,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减少资产价值,从而增加折旧费用,降低当期利润。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盈余来分配收入,如积极调整应计费用、递延收入等项目,以增加当期利润或推迟利润的确认。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中,盈余管理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和呈现方式上。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长期股权摊销等,来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从而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报表的呈现方式,如重分类项目、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和分列等,来影响财务报表的展示效果,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最后,在现金流量表中,盈余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呈现和调整上。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如调整收入确认时间、调整预付费用和预收收入等项目,来调整现金流量的呈现,从而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现金流量的组成和分类,如调整经营、和筹资活动的划分和归类,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总之,盈余管理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财务报表的呈现方式和现金流量的调整等方面。
企业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优化财务报表的呈现,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企业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以实现良好的财务报告质量和透明度。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作者:戴朝华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10期摘要: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其中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效果分析,发现截面Jones模型是我国会计界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首选。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引用Schipper K(1989)的定义,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
对定义稍加拓展将包括“真实的”盈余管理,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或其它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
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
一、应计利润分离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
应计利润分离法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计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问题。
分离应计利润的模型很多,目前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KS模型等。
(一)随机游走模型随机游走模型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最早由Healy(1985)和DeAngelo(1986)提出。
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影响,在模型中的每一项,都除以上一年末的总资产。
以后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均基于这种原因进行这样的处理。
其模型可以表述如下:NDAt=TAt-1/At-2(1)式中,NDAt是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At-1为第t-1年总应计利润,At-1,At-2分别为第t-1和t-2年期末总资产。
与其他模型相比,随机游走模型比较简单,对数据的期限不作要求。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原理(中英文实用版)Title: The Principles of the Full Accrual Profit Model英文:The full accrual profit model is a financial accounting method that records revenue and expenses when they are earned or incurred, regardless of when the cash is received or paid.This method ensures tha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reflect the true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company for a specific period.By recognizing revenue when it is earned, the model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Similarly, by recording expenses when they are incurred, the model avoids overstating the company"s profit.This helps in making better-informed decisions and provides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health.中文: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是一种财务会计方法,它会在收入和费用发生时记录,而不管现金是在何时收到或支付。
这种方法确保财务报表能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的实际业绩和财务状况。
使用琼斯模型计量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了在ipo背景下评估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揭示盈余管理行为能力的方法,并使用此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了横截面琼斯模型的三种变体。
研究结果表明,琼斯模型的这些变体中,大部分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盈余管理行为。
而以修正琼斯模型计算nda最能揭示盈余管理水平。
关键词:ipo;盈余管理;琼斯模型;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12—02一、引言自2009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ipo步伐迅速加快,管理层也将a 股市场的扩容作为战略发展方向。
但是在a股扩容的大背景下,频频发生的ipo前的业绩包装、粉饰报表,ipo后的新股破发、业绩变脸,却使得新上市公司的质量令人担忧。
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ipo公司的盈余质量,而对ipo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这些模型在国内外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而其中以琼斯模型应用最为广泛。
琼斯模型又可分为时间序列模型和横截面模型,由于我国的独特情况,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大多使用横截面的琼斯模型。
根据对总应计利润ta和正常性应计利润nda的不同计量方法,横截面的琼斯模型又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琼斯模型的变体。
由于琼斯模型诸多变体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如何评估和对比这些琼斯模型的变体。
如果将视野扩展到琼斯模型之外的其他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则此问题可推广为,如何评估和对比众多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即为在ipo盈余管理的背景下,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研究琼斯模型在揭示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的作用,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评估方法,评估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琼斯模型既是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
在正常性应计利润nda的计量上,可分为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带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扩展的基本琼斯模型、带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扩展的修正琼斯模型,等等。
操纵性应计利润对盈余管理度量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文章通过1985年以来的文献回顾,将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比较前人提出的Healy(1985)、ELO(1986)模型等12个估计模型捕获操纵性应计利润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不同模型捕获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候的考虑,最终评价其优劣。
指出适当的盈余管理是存在的并且不会产生经济危害,建议使用收入和生产能力控制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度量;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一、引言随着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操纵性应计利润被用在衡量公司管理层调整利润的程度,评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水平、审计独立性或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取得了一系列被广为接受的成果。
本文利用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根据现金流量表法计算总体应计利润;利用需要回归的模型分行业回归得到了需要的参数,将参数代入模型得到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使用总体应计利润和估计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差值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替代变量。
在评价各种模型优劣时比较了它们的均值、相关性以及识别ST公司的能力等。
结果显示Jones类模型各种特征相似,与其他模型区别较大。
1991Jones模型的特征处于各种模型中间位置,修正模型并没有达到一致有效的结果。
本文建议使用收入和生产能力控制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规定现金流量表方法是现在被承认的计算总体应计利润(TA)的主要方法。
现金流量表法的计算公式是:TA=非经常项目前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计算得到的结果需要用滞后总资产进行调整。
t期折旧和摊销费用计算方法为t期累计折旧和t期待摊费余额减去t-1期的累计折旧和t-1期待摊费用余额。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龙语财经信息分析系统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官方资料。
数据是可靠的。
研究中使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中国上海和深圳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提要盈余管理是与投资者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是会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系统总结盈余管理的研究情况,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计量等方面进行介绍与评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盈余管理一、引言资本市场使资本从资金富余者快捷地流向需要资金的生产性投资者,即能提供资金最高回报的企业,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资本得到最大化增值,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资金需求者,资金富余者如何分辨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者成为一个问题,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性投资者也期盼获得资金,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些生产者可以通过某种操作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以获得资金,从而产生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些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做一些概括性的总结。
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表对外报告的过程,以达到私人目的而进行的对盈余的披露管理。
Healy and Wahlen(1999)定义盈余管理是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通过规划交易改变财务报告,旨在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决策和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盈余管理动机已有盈余管理文献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得出了具有相当证明力的证据。
总体上,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提高管理者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同的可能性、避免退市、避免监管部门干预、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少交税,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盈余管理行为是一种有害行为,它使得投资者无法区分优秀企业与盈利差的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研究热点。
三、盈余管理方式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必定采用一定的盈余管理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浅析盈余管理方法与识别摘要:盈余管理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正确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决策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但在我国由于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不当使用,它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它降低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可靠性,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成为阻碍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盈余管理识别方法1 盈余管理的内涵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大,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成为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真实性、公允性直接关系到各方的利益,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主要有“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看法。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在他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这也可称为“会计政策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拍在1989年曾发表过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价》,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是一种广义的“披露管理”的概念[1]。
本文认为,在我国尚不发达的证券市场环境下研究盈余管理,第一个概念更适合些。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根据所确立的概念,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和董事会。
前者的动机是报酬最大化,而后者的动机则是财富最大化,但他们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是由他们的合力所决定的[2]。
(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法律、法规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方法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作者:黄志鹤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1年第06期摘要: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三种。
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希望能够为中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计量模型述评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界对其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从Scott和Schipper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Schipper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
虽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相关模型也大体围绕这三种研究方法展开。
1、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概述1.1总体应计利润法1.1.1healy模型Healy(1985)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构建了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Healy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并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估计期总应计部分(TAt)和滞后总资产(At-1)比值的平均值。
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NDAt)应该为:其中,NDAt表示在时间t经过总资产调整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表示估计年份。
1.1.2随机游走模型DeAngelo(1986)提出随机游走模型,该模型假设当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只与前一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且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现代经济信息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王芳西安科技夫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10100 ^.…………………………………………………………………………………………………………………………………………………………’..;摘要: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和可靠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到广天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钟j ;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主要手法,提出了识£q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些方法。
;t关键词:盈余管理;识剐;会计信息0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盈余管理虽是一种合法合规的行为,但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度,否则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公允性和町靠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片j者的决策。
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增强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防止落人盈余管理的陷阱。
本文对盈余管理经验识别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关注法根据盈余管理方法。
在进行经验识别时,要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公司管理者对审计报告解释说明或保留意见的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等进行关注。
通过这些信息来寻找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
(一)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应是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线索。
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能保证,即使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审计报告,也不能保证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可以利用对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寻找盈余管理的线索。
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公司是否更换了注册会计师?为什么要更换?对频繁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公应特别关注;第二,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水平和独立性如何。
特别要关注更换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知名度、在业中的信誉以及以往的记录等方面的差异。
为判断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的线索。
137《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上旬刊)总第499期一、引言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便自然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不但如此,盈余管理也不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有效度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回顾中外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度量主要集中在两类方法上,其一是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不连续分布来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被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after Management);其二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存在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利润总额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应计项目法。
1.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主要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如,零点;上年盈余;本期分析师预测的盈余)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该方法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1997)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研究假设管理当局存在为避免盈余减少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那么公司的盈余应大致呈正态分布,如果为避免亏损进行盈余管理,那么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即在样本盈余分布统计图上,紧靠零点左边的样本频数比预期的要少,紧靠零点右边的样本频数比预期的要多,他们的经验证据证实了这一推测,该方法主要采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手段。
2.应计利润总额法该方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只有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所有的应计项目都是管理过的,因此,应计利润总额即为操控性应计利润。
操纵性应计利润对盈余管理度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作者:高秀兰高淑东韩士民来源:《会计之友》2011年第08期【摘要】文章通过1985年以来的文献回顾,将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比较前人提出的Healy(1985)、ELO(1986)模型等12个估计模型捕获操纵性应计利润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不同模型捕获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候的考虑,最终评价其优劣。
指出适当的盈余管理是存在的并且不会产生经济危害,建议使用收入和生产能力控制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度量;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一、引言随着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操纵性应计利润被用在衡量公司管理层调整利润的程度,评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水平、审计独立性或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取得了一系列被广为接受的成果。
本文利用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根据现金流量表法计算总体应计利润;利用需要回归的模型分行业回归得到了需要的参数,将参数代入模型得到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使用总体应计利润和估计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差值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替代变量。
在评价各种模型优劣时比较了它们的均值、相关性以及识别ST公司的能力等。
结果显示Jones类模型各种特征相似,与其他模型区别较大。
1991Jones模型的特征处于各种模型中间位置,修正模型并没有达到一致有效的结果。
本文建议使用收入和生产能力控制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规定现金流量表方法是现在被承认的计算总体应计利润(TA)的主要方法。
现金流量表法的计算公式是:TA=非经常项目前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计算得到的结果需要用滞后总资产进行调整。
t期折旧和摊销费用计算方法为t期累计折旧和t期待摊费余额减去t-1期的累计折旧和t-1期待摊费用余额。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龙语财经信息分析系统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官方资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 作者:郑晓欢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0期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盈余管理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A公司的数据,运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同时也简单介绍其它几种常见的识别方法,这些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做决策时,给以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全部应计利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越发的重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盈余管理的普遍性也成为一种必然。
本文首先分析盈余管理识别的意义,然后结合A公司的数据,利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该公司的盈余情况,同时也简单介绍其它几种常见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一、盈余管理识别的意义分析 何为盈余管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其基本含义有一个共识,即“盈余管理将会曲解会计准则,因而影响到盈余的质量。”结合众多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来看,可理解为,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的管理当局有意识地虚增或虚减公司盈余,把账面的盈余调整到一个所期望的水平。
会计信息中,盈余状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来说,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企业会计信息时,对财务数据,应做到细细品鉴,而不是全盘接收。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盈余管理越发普遍。因此,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识别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A公司为真实公司案例) 运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A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首先搜集2006-2011各年相关财务数据,汇总如下:
表一 2006-2011年A公司的相关数据 (单位: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度 净利润 报告净收益 (NI)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CFO) 期初总资产 (t-1末) 2006 882,552,000.00 882,552,000.00 2274236481.37 16,786,299,388.81 2007 2,650,590,000.00 2,650,590,000.00 1373434509.52 17,249,700,000.00 2008 1,791,530,000.00 1,791,530,000.00 1,647,058,079.62 35,344,400,000.00
2009 3,494,180,000.00 3,494,180,000.00 1,184,711,293.15 31,631,700,000.00
续表 2010 2,934,320,000.00 2,934,320,000.00 3,458,100,014.57 41,934,000,000.00
2011 2,058,500,000.00 2,058,500,000.00 -1,546,820,000.00 48,262,700,000.00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结合上表数据,接下来建立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使用全部应计利润法时,将盈余管理的结果视为净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额。
存在以下两个关系: 1.TACC(总应计利润) = NI(净利润) - CFO(经营现金净额) 2.用期初的总资产来修正NI和CFO,可得模型CFOEM=NI/TA-CFO / TA 利用上面的模型,对各年的CFOEM(为公司第t年净收益中的操控性部分,即全部应计利润)进行计算,具体结果如下:
表二 2006-2011年A公司的全部应计利润 (单位: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度 报告净收益 (NI)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CFO) 期初总资产 (t-1末) 全部应计利润(%) (CFOEM) 2006 882,552,000.00 2274236481.37 16,786,299,388.81 -8.3 2007 2,650,590,000.00 1373434509.52 17,249,700,000.00 7.4 2008 1,791,530,000.00 1,647,058,079.62 35,344,400,000.00 0.41 2009 3,494,180,000.00 1,184,711,293.15 31,631,700,000.00 7.3 2010 2,934,320,000.00 3,458,100,014.57 41,934,000,000.00 -1.2 2011 2,058,500,000.00 -1,546,820,000.00 48,262,700,000.00 7.5 假设:若A公司在以前年度不存盈余管理现象,则可求得2011年全部应计利润均值CFOEM2011=(-8.3%+7.4%+0.41%+7.3%-1.2%)= 5.61%
则该年度的全部应计利润比重应为5.61%,进一步可推得该种条件下2011年的模拟净收益:
NI2011=(CFOEM2011+CFO2011 /TA2010)×TA 2010= 6327239970.00(元) 但A公司2011年实际报告净收益是20.585亿元,与无盈余管理行为下的模拟盈余管理净收益相差-42.69亿元,从而得表三如下:
表三 2011年A公司报告净收益与模拟净收益 (单位:元) 项目 金额 实际报告净收益(NI2011) 2,058,500,000.00 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模拟净收益(NI2011’) 6327239970.00 报告与模拟净收益差额 -426873997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模型知A公司2006-2011年间存在盈余管理,存在虚减盈余的情况。事实上,A公司存在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来调节损益。因为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核算要求的规定,为具体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公司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完成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的“蓄水池”;在持有期间, 盈利情况较差的公司,会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和平滑收益;盈利情况较好的公司,则倾向于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含有的未实现利润作为资本公积留存到以后年度实现。这些都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进行的盈余管理。正如前文所说,盈余管理是对会计准则的曲解,是为了实现较为平稳的可预期的财务结果而采取的一种合法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缺陷,需要在实务中不断完善。
企业利用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盈余管理这个因素是很必要的。股神巴菲特也建议中小投资者利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盈余管理,避免错误决策。
三、其他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除了利用模型识别盈余管理,常见的其它方法如下: 第一,经验识别。 盈余管理是一种合规的行为,但也不能过于离谱,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否则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识别盈余管理现象,经验识别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验识别法,不仅要对企业的审计报告、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等有所关注,同时要剔除一些虚拟资产、关联交易、及非经常性损益,并进行复核分析,从而达到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的目的。经验法得到的信息并不是很精确,但识别出盈余管理存在程度大小。因此,可以满足一般信息使用者需要。
第二,结合公司治理和监督情况来分析。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公司在公司治理及监督监管方面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往往是会助长盈余管理。此方法主要是通过环境分析来对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在此要具体分析公司的股东构成,操纵利润对企业的高管及公司股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来作为出发点,从而做出判断。
最后,结合公司的业绩考核制度进行识别。 对于多数公司而言,高管的薪酬和奖励通常是与业绩相关的。利润是进行业绩考核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对于管理者来讲,其任期是有限的,眼前利益更加有吸引力,同时,管理者会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而非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必然产生的代理问题。对企业高管而言,在既定条件下,为了达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的手段无非是进行账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盈余的调整,多数情况下,会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这也是从逻辑上对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一个识别方法。
总之,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一种操纵利润和调整公司价值手段,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只有客观准确地去判断企业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因此,盈余管理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以亚伯拉罕.比尔拉夫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财务报表有如名贵的香水,只能细细地品鉴,而不能生吞活剥”。
参考文献: [1]江南,钮怿.巴菲特管理日志.中信出版社,2009.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报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王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