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4.48 KB
- 文档页数:6
《校雠广义·目录编》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含义: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
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目录。
但它们在古代著作中有时分指,有时也通用和兼包。
凡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此书中每篇各做一提要,或仅对此书全书做提要者,称之为一书之目录。
凡是开列许多书名,而以简单或复杂的形式编写出来的,则为群书之目录。
尽管后者是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前者出现的更早,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一书的目录,有两种形态。
(1)开列篇名,每篇作提要。
这种多为古书原有,出自作者之手。
(2)开列篇名【目】,但仅为全书作一篇总的提要【录】。
这种一般为校编此书者所加,并非原书有机组成部分。
古书的目录本位于全书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条件的进步,书册制度的变化,为了便于翻检,人们便将其由后移前,成为今天通行的样子。
群书的目录出现其后,它记载群书,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主要是按学术分类)加以排列,它是一部书或一批书的内容和形式的集中反映。
主要有三种形态:(1)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如《四库全书总目》。
(2)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但每书无提要,如《汉书·艺文志》。
(3)仅分类记录书名,类序、提要均无。
2、目录学的含义:目录学成词于北宋,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它着重研究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书目。
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1)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影响,为统治阶级服务;(2)受到文献发展情况的制约;(3)受到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的制约,体现实用性的原则。
《辞海》: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笔记.doc《校雠广义·目录编》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含义: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目录。
但它们在古代著作中有时分指,有时也通用和兼包。
凡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此书中每篇各做一提要,或仅对此书全书做提要者,称之为一书之目录。
凡是开列许多书名,而以简单或复杂的形式编写出来的,则为群书之目录。
尽管后者是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前者出现的更早,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2、目录学的含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它着重研究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书目。
《辞海》: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清章学诚《通义》,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论者多称引其说。
我国现代目录学的任务,是研究目录工作的理论,在批判继承传统目录学的基础上,总结图书目录工作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目录的结构1、篇目作用:显内容。
⑵便稽检。
⑶免错乱。
防散佚。
辨真伪。
便辑佚。
考分合。
2、书目(1)含义:书目指群书目录,它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群书目录的作用,等于目录学的作用:A、是读书学习的指南。
B、是科学研究的良伴。
首先,编制高质量的目录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学术工作。
其次,目录学同从事版本学、校勘学、情报学的学科的研究密不可分。
再次,目录学是各门科学研究的辅助学问。
C、是文献工作的基础。
目录学是开展与文献有关的各项工作,如图书馆、图书的出版发行、博物馆、档案馆等工作的基础知识。
3、书的叙录(提要)(1)含义:叙录,或称提要,或称解题。
目录中凡功用在于帮助读者了解一书的内容、价值,及作者生平事迹等的介绍文。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小中大作者: admin | 来源: 汉典古籍| 查看: 837次| 打开书架| 选字释义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目录学在楚辞研究中的作用作者:尚志会周建忠来源:《三峡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目录学在我们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阅读、科研中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功能,利用目录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术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在楚辞研究中,目录学对我们梳理楚辞的学术源流和楚辞研究的辨伪考证有着重要作用,利用目录学可以明了学术动态,洞悉研究现状,帮助學者们有效地运用已有成果,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目录学;楚辞;作用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98-04目录学是一门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前人在实践中研究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1]8利用目录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一切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读书治学,不可不从目录做起,由目录得书籍,事半功倍。
根据目录学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历代楚辞学研究的发展,考察楚辞研究的现状,梳理楚辞学术源流,亦可以根据相关著述对楚辞研究进行相关的辨伪考证等。
一、利用书目著录观历代楚辞学发展“楚辞”一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
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2]3815“楚辞”的含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变化过程。
金开诚先生在《楚辞选注》中指出楚辞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已具有三重涵义:诗体、作品、书名。
[3]323《楚辞》成为书名,源自于刘向对群书的校订,王逸谓:“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可知刘向时“楚辞”已成专名。
在刘歆《七略》中《楚辞》被放在“诗赋略”第一类“赋(屈原等)”中,然而刘向《楚辞》早佚,不能确知篇章卷数。
根据王逸《楚辞章句》序:“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类书名。
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
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
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
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类书名。
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
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名。
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
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
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范畴。
书目编纂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既提要),对分散的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
书目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文献进行压缩和整序,从而降低原文获取的成本,节省读者查找文献的时间,提高一次文献的传递速度和利用效率,促进科学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
文献的大量积累是目录产生的前提。
“目”是指篇卷的名称而言,“录”是关于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校勘经过、书的评价等的简要文字说明。
又称叙录或书录。
书目的基本类:统计登记性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等。
国家书目:是全面登记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它是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现状与历史的记录,属于统计登记性书目的一种。
联合目录是揭示和报导若干文献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书目是全面揭示和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特点:所收文献内容的地方性。
个人著述书目是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收录范围可分两类:一是个人著述系年书目,或称之为个人著述编年书目。
二是个人著述研究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作用:1可反映作者全部著译,包括撰著、创作、编写、翻译、校订等著述译作以及他人研究作者的主要文献的面貌,以便了解研究作者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2有助于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他与同时代人联系活动的资料,从总体上研究与评价作者。
3为编辑出版人员编选出版作者全集、选集提供全面、系统、可靠的文献线索。
推荐书目是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读者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书目的社会职能: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
书目的本质特征在于向读者所揭示和报导的是关于文献的信息。
目录学的功用在于方便文献的检索,可以使文献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为文献的利用服务。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古典文献编纂的《别录》、《七略》两部书目,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它们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古代目录学、校勘学、分类学的先河,并影响着后世近两千年来图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研究。
此后一千多年,尽管我国古代各种书目及其图书分类法不尽相同,但其书目的编纂原则、体例和方法,都是在刘氏父子的《别录》、《七略》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
从刘向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的工作来看,刘向十分重视目录学对总结与考镜学术思想的作用。
刘向在撰写目录学的过程中,除了说明整理编辑图书的经过之外,主要是介绍作者,综述全书主旨,并以分析评论,并指出书的作用。
而刘歆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七略》所采用的“七略分类法”比欧洲第一个正式的图书分类表,1545年德国吉士纳的“万象图书分类法”早一千五百五十一年,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现在只能在《战国策》、《晏子春秋》、《荀子》等几篇殘录中看到西周以来我国学术发展的某些方面。
刘歆所著《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20余年校勘整理工作的结晶,是把文献的编目与校勘,内容的提示,学术的渊源的考证、作者传记等融为一体的学术成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目录。
清代学者章学诚将《七略》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因此《七略》作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的开创和奠基之作,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体例中可以看出《七略》的痕迹。
《七略》中的“叙录”是对每部书的简介,因此它不同于简单的书名目录。
由于《七略》的缺失,《汉书·艺文志》成了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在公元三世纪,西晋苟勖在三国时期魏人郑杰《中经》的基础上著《中经簿》创立了甲(六经)、乙(诸子)、丙(史记)、丁(诗赋)四分法。
东晋时,李充作了调整,唐初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并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和顺序。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目录学:源于传统、适用当代的致用之学
郑复聪
【期刊名称】《理论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网络群籍,部次甲乙”的作用,就本质而言,目录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无论是追踪古代图书的收藏、利用,还是考察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服务,以至于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著书立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历史上曾称作“通检”、“检目”、“韵编”,也有据英文index译作“引得”的.它是记录和摘引特定文献范围内的文献事项或单元知识,并按一定次序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其基本作用是指向和示址,它是文献深化和揭示的方法,按照被检索对象、事项、内容分为篇目索引和内容索引,索引款目由标目与出处项构成.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郑复聪
【作者单位】铁道党校图书馆,北京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基于致用之学与学术史的多元多层次数据目录学研究
2.中国传统目录学“辨考”与“致用”的辩证思考
3."道咸以降之学新"新论——试析道咸年间经世致用思潮
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4.经世致用之学--当代水利史研究新进展5.试论传统目录学的文化价值对当代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颜圣存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一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的简要文字说明。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目录在个人读书和治学上能起到很大作用。
在阐述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前,我们须先对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
一、目录与目录学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这里的“目录”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这里的录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
《汉书·叙传》有:“爰著目录,略叙洪烈,述艺文志第十。
”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目录的定义有多种,作为抽象的目录,它的定义需从理论上加以概括。
其中,较有权威性的目录定义出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在研究目录的功用时,人们常常容易将目录与目录学混淆,认为目录就是目录学。
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
“目录之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侍侧。
原叔令检书史。
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己被学者专家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我国书目类型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仇目录学派;次鉴别旧刊别择真赝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
目录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对于目录学,有两点却越来越被多数人所肯定:一是目录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是一种理论体系;二是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重对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惠欣(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710128)摘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是最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浩如烟海又极其繁杂的前人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全部或直接呈现在学术研究者面前,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在治学研究实践中所产生的一门独立的辅助性学科。
随着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加深,每一门学科内部的分支也愈来愈细化,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出来。
本文从目录学在文献分类、学术源流以及版本考辨三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出发,探讨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目录学;学术研究;文献分类;学术源流;版本考辨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4(2020)04-112-04作者简介:惠欣(1998—),女,陕西延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
导师:苏永前副教授。
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检验,其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文献的整理、筛选与辨析,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才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得以把握,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做出学术贡献。
章学诚先生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道出了目录学的主要任务,也指出了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正在于对繁杂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久远材料的源流考析。
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和既往知识的不断分化,掌握目录学知识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从数量上来看,进行一项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文献往往是繁多和杂乱的,而目录学著作能够帮助我们从众多文献中筛选出真正需要的研究资料;从时间上来看,由于很多文献年代久远,在流传的过程中会被后人进行抄录、篡改,因而这些文献最终呈现在学术研究者面前时会出现重复、矛盾等现象,目录学著作则能够帮助我们对诸多年代久远的文献的源流进行考辨;从空间上来看,诸多经典作品从诞生之日起便经过译者的翻译,开始了在国内外的流传,而文本译介所呈现的复杂局面往往需要靠目录学工作得到清晰的展示。
何谓目录学,中国图书目录学始于哪个年代?“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所著《别录》一书中。
什么是目录呢?目,即篇目、条目的意思;录,即著录、记载。
目,本义是眼睛,眼睛是看东西的;录,是刻木的意思,这个词的实际意义是把书籍篇名刻录下来。
目录最初的意义是对于某种图书的自然情况的记录,与每本书前的目录不同,两者的含义有很大差别。
“目录”作为一门学问,是指记载图书的条目记录。
中国真正的图书目录形成于汉代的刘向。
《汉书·艺文志》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刘向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成父业。
梁阮孝绪《七录·序》说: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
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子歆撮其旨要,著为《七略》。
可知刘向、刘歆父子先后校对书籍,分别著成《别录》和《七略》。
古籍目录的作用首先在于掌握“类例”。
宋代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指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这段话说明书籍分类的重要意义。
各类图书以类相从,使学术专门化和图书专门化,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这才便于学习、使用和收藏,目录学的作用就在于此。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目录的方式,大致可分四种情形:一是把书籍分别部类加以排比,如经、史、子、集等;二是不仅分类,而且还把好的版本记载下来;三是不只记载版本,而且还作校勘工作,鉴别版本的异同;四是在记录书名的同时,还要叙述学术源流,提要钩玄,指其途径,分别先后,所以说目录中的解题、提要,是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
同时代的目录学家毋煚在《古今书录序》中也对目录学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
他指出经史图籍纷繁驳杂,面对浩繁卷帙,为学者不能遍览,常为其多所苦,若无分类编次、叙明源流的目录书,为学者就会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逐日”,反之如果有好的目录书,“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就会“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一语既赅,毋庸多言。
目录学对于学术研究的功用,仁者智者各有所论。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说: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疑;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来新夏在《古典目录学》中总结了古典目录的功能和作用有:
一、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
二、了解图书的本身状况;
三、粗知学术源流;
四、考辨古籍的依据;
五、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
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和引起学术界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凡从此入们读书治学成就卓著者,屡见不鲜。
梁启超九岁曾到广州应童子试,名落孙山,第二年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找出门径。
第三年,十一岁的梁启超再次到广州院试,考中秀才。
后来又拜康有为为师,进一步学习目录学,研究文史,成为中外闻名的学者。
目录学对于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搜集资料,利用文献撰写论文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有深远的意义。
二、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学术研究,必须了解学术源流,了解其某些图书的基本内容,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古今史学家,在治史,治目录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
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
我国目录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强调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书籍内容,表现它的价值,学术源流,表现作者的学术成就,流派、师承等。
目录书有三种类型:
一是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二是有小序而无解题;三是有小序,解题都没有,只著书名。
无论是有小序,有解题还是无解题者以及小序、解题皆无的目录书都可起到“辨章学术、改镜源流”这一作用。
有小序有解题的对图书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来达到“辨章学术,改镜源流”的作用。
有小序无解题者是充分利用小序使读者先从学术上得一概貌,进而便于了解和掌握每一种书。
小序和解题都没有的目录书,主要靠“类例分明”,使学人能窥视学术之源流沿草。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近代著名文史学人都极为重视利用目录这个“工具”,以书目了解学术源流,辨别一书的学术流派和学术价值。
许多学者对目录学这一功能给予很高的评价。
目录学过去曾在我国许多著名学者的治学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日,继承我国目录学的光荣传统,总结它在治学中所起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谁,治学都离不开目录学。
撰写论文,完成某一科项目时首先是根据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确定归属的时代地区与范畴;其次分析课题涉及的科研的范围;再次,明确课题拟采用的类型,检索图书馆的目录和工具书,在此基础上,开始翻阅图书目录中有关的标题与款目,查找期刊论文索引中的有关类目。
这样便省掉许多的暗中摸索之苦,在最短时间查找到课题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目录学是读书治学入门之学。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治学之道在得门,得门而学,事半功倍,并认为书目即学问之门径,书海之舟揖。
古今凡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成就者,没有不是在积累,消化理解和利用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苦心探索之后获得成功的。
但是许多学人终其毕生奋斗不息,竟然一无所成,原因在不明目录学的缘故。
一、目录学是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的图书资料浩为烟海。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
“凡读书,最初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又说: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深,方能得其门而入”。
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一门学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开创了我国图书目录学之先河。
东汉的班固十分赞赏刘氏父子目录思想,在《七略》基础上编著《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从汉以后,历代学者无不重视目录,如《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等,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现代各科著作的目录更是众多。
目录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独特作用,了解目录可以使我们“览录而知者,观目而悉词”,进而可以“周知一代学术及一家一书之宗趣。
”读了《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秦诸子的学术观点及流派的演化情形;从魏晋人目录学著作中附录的佛、道两录中可以窥见佛法东来和古代道家演变成道教的情形。
因此,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
其次,目录学可以指示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
正如清代学者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所说: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目录学,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所以说目录学的运用是做学问的基础工作,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治学之道。
遍观古今中外巨子硕儒,其研究无不从目录出发。
目录学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可以告诉学者某论著出于何处,如何去查,提供治学线索;第二,它可以告诉学者,某问题已有哪些著作,及从哪些角度作过研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
例如:
自己在选出题目后,查看目录,若发现此题别人已经做了很详细的研究论证,那么自己便可放弃此题,另择它题进行研究;第三,它可以告知学者,对某问题以前学术界研究的大趋向,供治学者从宏观上掌握。
如看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仔细阅读后提出新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的研究。
因此,目录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一个学科的目录,如果按时间编写,将是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如果分类编写,也会成为各类的专题研究纲要。
它起始于学科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目录学对于博物馆学的研究也是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它既是研究博物馆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航标。
在当时便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研究博物馆学,做了极有价值的工作。
科学研究本来便是一代接一代不断延续的过程,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的。
目录所给予人的启示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