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珍稀鱼类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43.79 KB
- 文档页数:4
云南省物种多样性概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物种多样性的地区。
以下是云南省物种多样性的概况:
动物物种多样性: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动物物种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据调查,
云南省境内有近种动物物种,其中包括数百种珍稀濒危动物。
这些
物种涵盖了从哺乳动物到爬行动物、鸟类、鱼类和昆虫等广泛的类别。
云南省的动物物种多样性受益于其丰富的地理环境。
该地区拥
有多样的生境,包括高山、森林、湖泊和河流等。
这些生境为各种
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从而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
植物物种多样性:
云南省也是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地区。
据估计,云南省
拥有超过1万多种植物物种,其中包括多个特有种和珍稀濒危植物。
这些植物物种分布在森林、草原、湿地和高山等不同的生境中。
云南省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得益于其丰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不
同的气候带和高度差异使得云南省成为植物迁移和适应的重要区域。
这也为植物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保护措施:
云南省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来保护其宝贵的物种多样性。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以
及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方面。
同时,云南省也开展了生态教育和宣传
活动,提高公众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综上所述,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得益于其独
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些珍贵的物种需要得到持续的保护和
管理,以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对我国云南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类型,物种遗传资源等进行的分析研究,论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特有性等组成特征,并分析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并且提出了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1]。
云南是我国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2]。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破坏,许多物种正在消失[3]。
因此,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
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
两地相距约900km,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m。
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
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概况: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一项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会泽县以及昆明市的寻甸县、嵩明县和昆明市盘龙区境内。
工程由德泽水库水源枢纽工程、德泽干河提水泵站工程、泵站至昆明(盘龙江)的输水线路工程组成。
牛栏江鱼类增殖站工程位于德泽水库坝址右岸下游约2km处的工程管理区内,用地面积约16亩。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6大工程措施的关键性工程,鉴于工程建设将对牛栏江的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资源带来的影响,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了牛栏江流域特有珍稀鱼类繁殖鱼苗工作任务,以维护牛栏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库区和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依托其鱼类繁殖群体和技术优势,及时开展了滇池金线鲃(金线鱼)、云南裂腹鱼(短须裂腹鱼、昆明裂腹鱼—细鳞鱼)、云南光唇鱼(马鱼)、金沙鲈鲤(花鱼)等珍稀特有鱼类的繁殖育苗和放流技术研究工作。
目前放流的为已繁育成功的滇池金线鲃鱼苗,其他三种鱼类已按环保要求完成了一定数量的亲鱼采集,其摄食生态和繁殖生态研究正在进行中。
/xw/yxdt/201212/t20121203_3696493.shtml(中国科学院)简介:主要包括综合楼(含展示厅,3层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总建筑面积819m2)、催产孵化车间(建筑面积316m2)、一级鱼苗培育车间各1幢(建筑面积316m2),二级鱼苗培育车间2幢(建筑面积393m2),长方形亲鱼培育池36个,后备亲鱼池4个,防疫隔离池2个、放流过渡池4个、蓄水池1个。
社会意义:云南省首个水利工程配套鱼类增殖站/html/2013-01/11/content_2573141.ht m(云南网)。
滇西龙川江上游主要底栖鱼类生境因子选择李旭;何茜;周伟【摘要】研究工作以滇西龙川上游——界头小江中的小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brachypterus、腾冲墨头鱼Garr tengchongensis、全裸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intergymnatus、南方裂腹鱼Schizothorax meridonalis和纤体褶(鮡)Pseudecheneis gracilis5种底栖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生境因子的选择.设置80条样线,每条样线设3个采样点,按丰水期(2012年7月)和枯水期(2013年1月)在每个样点分别测量30个生境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境因子数据做降维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地貌、人为干扰、水质是5种底栖鱼类共性选择的主导生境因子.小鳍异(鮡)、全裸裸重唇鱼与其他3种鱼类相比,偏好在高海拔、大比降、人为干扰较低且水质偏碱性的生境中栖息.小鳍异(鮡)与全裸裸重唇鱼相比,偏好在河床基质为基岩、河岸为乔木群落、人为干扰更低的生境栖息.腾冲墨头鱼适应的水温变化范围较纤体褶(鮡)宽,南方裂腹鱼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与腾冲墨头鱼相近.地势地貌对这5种鱼类分布的主导作用较为显著,不仅为鱼类的繁殖和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而且影响和决定着鱼类的食物资源.溶氧量等理化因素在分析过程中对鱼类分布的影响没能得到体现.【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10页(P173-182)【关键词】底栖鱼类;横断山区;生境因子;因子分析;云南西部【作者】李旭;何茜;周伟【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阳550018;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横断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珍稀和特有鱼类极多(陈宜瑜,1998)。
罗平生物群—我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一、罗平生物群简介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云南罗平地区进行1∶5万区调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在中三叠统关岭组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与其相伴生的还有甲壳、双壳、腹足及植物化石,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堪称我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化石图)。
该生物群产出时代距今约2.4-2.5亿年,与著名的意大利/瑞士交界处Monte San Giorgio地区的Grenzbitumenzone动物群时代相当,较著名贵州关岭动物群早二千多万年,是云南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的又一重大古生物发现。
罗平生物群化石图1. 全骨鱼类;2. 龙鱼类;3. 甲壳类;4. 爬行类;5. 真颚鱼类;6. 甲壳类;7. 海星;8. 双壳类;9.腹足类;10. 植物。
罗平生物群中目前已发现以下化石种类:脊椎动物门:包括爬行类和鱼类,爬行类有鱼龙、原龙、鳍龙(包括楯齿龙、肿肋龙、幻龙);鱼类主要是软骨硬鳞鱼类(包括龙鱼类、比耶鱼、肋鳞鱼类)和全骨鱼类(包括裂齿鱼类、真颚鱼类、匙鳞鱼类、弓鳍鱼类、鳞齿鱼类等),其中大部分为新属种。
节肢动物门:以甲壳纲为主,另外还发现有肢口纲(鲎)等。
罗平生物群甲壳纲数量巨大,种类多样,包括叶肢介、十足目、等足目以及糠虾类等,其中许多是新属新种。
软体动物门:包括菊石、双壳、腹足等。
腕足动物门:目前发现有Lingula.棘皮动物门:发现有海胆、海星以及海百合,其中海胆和海星均是新属种。
腔肠动物门:发现有可能的水母化石。
牙形动物有孔虫植物:主要是松柏类。
遗迹化石以及部分分类未定的化石罗平生物群主要分布于罗平县罗雄镇大凹子村、九光村、裸可村、上阿来村、上小寨村、箐补董村的部分区域。
地理座标:东经104°15′00″~104°23′45″;北纬24°45′00″~24°52′30″,分布面积约200km2,初步划定化石遗址保护区60km2,其中核心区14km2。
龙鱼相关资料简介一、龙鱼概述龙鱼(英文名:Arowana),是一种远古、珍贵的,被誉为“水中之王”的热带淡水鱼类。
龙鱼身体长而侧扁,外形独特而优雅,是养鱼爱好者中备受欢迎的观赏鱼之一。
龙鱼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中国南方的河流和湖泊也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
二、龙鱼的种类1. 亚洲龙鱼亚洲龙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最典型的亚洲龙鱼种类有红龙、金龙和银龙等。
其中,红龙被认为是最珍贵和受追捧的品种之一,因其红色鳞片光泽艳丽而备受关注。
2. 南美龙鱼南美龙鱼产地主要位于南美洲,包括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地。
南美龙鱼体型较亚洲龙鱼更为粗壮,颜色也比较多样化,如绿龙、蓝龙和黑龙等。
三、龙鱼的特点1.外貌华丽:龙鱼的鳞片多呈金属光泽,色彩鲜艳,并且有着独特的纹理,令其成为观赏鱼中的明星。
2.活力四溢:龙鱼具有极强的活力,游动时犹如龙在水中翻腾,潇洒自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高度智能:龙鱼聪明好学,对人体语言和习性有较强的触觉记忆能力。
4.龙鱼寿命长:龙鱼的寿命一般可以达到15年以上,甚至有些品种可以活到20年以上。
5.容易养殖:相对于其他观赏鱼类,龙鱼的养殖并不复杂,只需要注意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饲养环境即可。
四、龙鱼的饲养要点1. 水质管理龙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
定期检测水质,适时更换水体,保持水温稳定。
2. 龙鱼饲料龙鱼是肉食性鱼类,其主要饲料为虾、小鱼、虫类等活体饵料。
也可选择市售的龙鱼专用颗粒饲料作为辅助饲料。
3. 饲养环境龙鱼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游动,鱼缸的大小应适中。
鱼缸内要装饰适当的遮荫物和水生植物,以提供足够的遮蔽和游泳空间。
4. 定期观察和照顾定期观察龙鱼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疾病治疗、饲料调整等。
保持水温稳定,适时给予适量的日光浴。
五、龙鱼的观赏价值龙鱼具有独特的外表和活力四溢的游动方式,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观赏鱼。
珍稀国产热带鱼种——白云金丝鱼
无
【期刊名称】《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白云金丝鱼又名金丝鱼、唐鱼、红尾鱼、红翅鱼、彩金线鱼。
这是惟一产在中国的热带鱼,因为产地在广东白云山黄波洞中,所以称之为白云金丝鱼。
这种美丽的小鱼只有3~4厘米长,身体细长,稍侧扁,眼大,各鳍均小,鳍边饰有红斑,背鳍鲜红,所以也称它为红翅鱼。
其背部褐中带蓝,腹部银白。
白云金丝鱼的最大特点是从吻端向后沿侧线位置有一条耀眼的金黄色带纹,直到尾柄末端一块黑斑。
【总页数】1页(P4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8
【相关文献】
1.白云金丝鱼重归故里 [J], 松华
2.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J], 姜润林;戴小杰;许柳雄
3.铜梁保护珍稀鱼种有招给娃娃鱼植入“电子芯片”标明“身份” [J], 赵武强;
4.海垦引种名优热带水果打造热带珍稀水果种植基地 [J],
5.云南西畴成功繁育珍稀濒危鱼种金线鱼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组成特点及保护措施摘要:2014年6月~11月受大明山保护区的委托,对大明山保护区及其所属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调查,在大明山主要河流及周边河流,共采集鱼类标本658号,拍摄鱼类活体照片1000多张,栖息于本山区鱼类共52种,有异鱲Parazaccospilurusspilurus (Günther)等两种是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物种;有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等5种广西特鱼类;有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 (Lin)等5种珍稀鱼类。
本文对鱼类的组成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对其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明山;鱼类组成;保护措施引言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偏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2349.6mm,时常会出现暴雨。
大明山径流主要是地表水,其地表水的水系相当发达。
其中有33条河流发源于大明山,流向南宁市武鸣区的就有达响河以及汉江河等15条,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武鸣河然后依次进入右江、邕江、郁江;流向上林县的有甘栏河、东春河等16条,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清水河然后依次流进红水河、黔江;流向马山县的有达栏沟和水绵沟2条,流入县内的姑娘江然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最终这33条河流全部汇入到浔江,同属于珠江水系。
这33条河流的总集雨面积达到700平方公里,年产水量达到115758万立方米,这33条河流汇于33座大小不同的水库(有效总库容达到18626m3)以及561口山塘(总容水量321万m3)。
由于大明山有大量的水源,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鱼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此次调查,为今后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了资料基础。
1.鱼类组成大明山有鱼类52种,分别隶属于5目19科46属。
鲤形目鱼类种类最多,种类最多计有4科6亚科29属29种,占总种类的55.8%,在此地种类上占绝对的优势;其次为鲈形目,占总种类的23.1%,有8科9属12种;鲇形目有4科5属8种,占总种类的15.4%;鳉形目有2科2属2种,占总种类的3.8%;、合鳃鱼目仅有1科1属1种,仅占总种类的1.9%。
云南珍稀鱼类简介
鱇浪白鱼:Anabariliusgrahami
俗称:白鱼、抗浪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
产地:仅产于云南抚仙湖。
特征: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整个身体轮廓成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圆呈浅弧形。
吻尖,口亚上位,下颌前端的突起与上颌的凹陷不甚显著,无须。
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
鳞小,在腹鳍基具两枚相互重叠的细长腋鳞,侧线在胸鳍上方徐徐向下弯折。
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
个体小而纤细。
习性:喜水质新鲜、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
游泳迅速,抗风浪能力强,为中上层鱼类。
平时栖居开阔的敞水面。
主食枝角类、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
现状:鱇浪白鱼为抚仙湖的特产鱼类,曾是该湖主要的经济鱼类,占全湖渔产量的60%以上。
80年代中期,由于星云湖引进银鱼,其从与抚仙湖相通的隔河大量涌入,银鱼的食性与鱇浪白鱼相似,占据了鱇浪白鱼的生态位,再加之大量使用小规格丝网捕鱼、酷鱼滥捕、过量捕捞、水质环境恶化,导致数量急剧下降,接近濒危的边缘,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500-2000元每公斤,全湖渔产量不足数百公斤。
199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对鱇浪白鱼进行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和筛选、人工驯养繁殖及其鱼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使这一珍贵鱼种得以保护,为抚仙湖该鱼种的增殖回放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价值:鱇浪白鱼是中国特有鱼类,为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其肉细味鲜美,刺软,鳞小,香味可口,腌制成干品,放置一年不变味。
可供烧、烤、煎、炸食用,别具风味,为鱼中的上等佳品。
鱇浪白鱼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
俗称:金线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
产地:仅产于云南滇池。
特征:体侧扁,头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
吻端尖,口次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
眼中等大,在头侧的前上位。
须2对,吻须和口角须等长或前者稍短。
全身被鳞,呈覆瓦状。
鳞圆形,侧线鳞较上下鳞大,游动时,在阳光下褶褶发光,“金线鱼”的名字由此而来。
侧线完全,头背部及侧线上下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程度因个体而异。
习性:喜清泉流水,营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间到洞外觅食。
主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兼食少量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
现状:滇池金线鲃为滇池特有鱼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滇池水体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30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盲目引种、过度捕捞等原因,滇池金线鲃已从滇池湖体消失,在滇池水域难觅踪迹,仅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龙潭、水库中。
200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经过前期的调查,在基本了解滇池金线鲃生物习性的基础上,从滇池上游溪流引种滇池金线鲃200尾,进行人工繁殖研究。
研究人员克服滇池金线鲃饲养、催产和孵化各环节的困难,成功攻克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的技术,至2008年,项目组成功繁殖出滇池金线鲃二代仔鱼10万余尾。
价值:金线鱼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为中国濒危特有鱼类,也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属国内名贵鱼类,它与大头鲤、大理弓鱼、抗浪鱼一起,誉为云南四大名鱼。
早在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就有金线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记述。
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品质优良,肉质鲜嫩,营养元素丰富,味道鲜美。
金线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1克,脂肪15克,肉质细腻,刺软鳞细,肉质鲜美,可用作煎、炸、红烧、清汤等多种食用方法,特别经清蒸后,有形有色,金线犹存,原汁原味,为鱼中的上等佳品。
有极高的经济、观赏、美食价值,在国内外素有盛名。
滇池金线鲃
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
俗名:大头鱼、碌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
产地:生活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
特征: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鱼”。
其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为体长的1/3,头背宽而平坦。
无须,或有一对较短的口角须(若与其他鲤鱼杂交后,其后代口角须变的较为明显)。
尾柄细长,尾鳍呈深叉状,鳃耙排列甚细密。
鳞片较大,侧线完全。
生活时,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
体侧反射黄绿色光彩,偶鳍及臀鳍均为淡黄色。
尾鳍亦呈淡黄色,下叶稍显红色
习性:喜水深而水质较清澈的水体,为中上层鱼类。
性活跃,游泳迅速,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
食性单一,均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浮游植物。
产卵期较长,为每年的4-9月,多集中在5、6月份,分批产卵。
现状: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头鲤主产于江川的星云湖和通海的杞麓湖,在当地渔产量中占有很大优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70年代后数量锐减,现在原产地数量稀少,价值昂贵。
偶见种类大多也是与元江鲤杂交的后代。
究其消亡的原因与两湖水质污染、引进草、鲢、鳙等经济鱼类相关。
引进大量的草鱼蚕食了湖泊中的水草,破坏了大头鲤的产卵场;引进的鳙鱼与大头鲤食性相近,但滤食机能较之更为完善;加之过度捕捞,从而使大头鲤的生存空间和饵料收到威胁,致使大头鲤资源日趋枯竭,成为珍稀濒危鱼类。
200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开展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的研究工作。
价值:大头鲤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种,亦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
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
在中医学上还可将其入药,具有滋补、祛风的疗效。
大头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