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和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6
中和之思——何涤非书法艺术散论
郑利权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儒家以符合中庸之道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
和是中庸之道的外在体现和作用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
项穆《书法雅言》中说:“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
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
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
”就书法艺术而言,中和直指书法本体与艺术品格,既是价值观,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郑利权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虚室生白——包俊宜书法艺术散论 [J], 龚勤舟;
2.河北古代书法艺术散论 [J], 张家信
3.书为余事风规高远-李玉成书法艺术散论 [J], 朱乐朋
4.古典与现代的交响——散论文备的书法艺术 [J], 王玲娟;龙红
5.古典与现代的交响——散论文备的书法艺术 [J], 王玲娟;龙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工匠的艺术创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和之道”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中和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道中华文化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这一璀璨的文化,使其处处散发着淳朴自然之美。
倘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我们便会发现“中和之道”处处有之,中和美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在历代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1、天人合一之美中和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礼记·中和》强调: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境界,亦即天人之合、風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是“中和美”的主要内涵。
因此,儒家强调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将外在的天地万物看作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象征。
其实,这一思想并非儒家一家所有,道家、禅宗关于这一点也均有论述。
老子主张道之自然、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庄子提出“兴斋坐忘”[2]说,二者均强调人的情性当与自然保持一致、达到融合。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反映于绘画领域,便是画家的创作动机。
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观是画家要借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变为与人密切相关的可亲之物,甚至进一步进入人的生活世界。
如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作品尽管是山水,但刻画的却是人的生活世界,画中错落着渔村山庄,点缀着道路小桥人家,一副人间可观、可居、可游的气派。
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其对吉利祥和的美好诉求上:如五福捧寿中的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2、适度适中之美中和之道在于适度适中之美。
《礼记·中和》篇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
此句既强调了情感的含蓄性,又强调了情感的适度性。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中国的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庸”与茶不可分割。
中国“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儒家的“中和”哲学“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
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把这种作为君子修身立命的宗旨。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质用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理论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来说就是“适度原则”。
稳中求进,不急不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的都是对中庸之度的把握。
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中国精神的一种处事为人之道。
“和”字一“禾”一“口”代表一种自然规律。
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
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
“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二、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1]我们在这里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浅解“儒家与道家”郑桂平摘要: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全民学国学的今天,了解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儒家和道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解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观点;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几千年来相互熏染,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淡泊出世,相互融合制约形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
在全民学国学的今天,中华儿女应该了解这些常识。
儒家的思想,就是“孔孟之道”。
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历来是我们教育的主流思想,主张积极入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主要思想体现在“四书”“五经”中。
《论语》主要记述孔子的思想,历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有贯穿《论语》的基本思想就是“忠、恕”两个字。
“忠”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尽力为人谋,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
这就是人们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典型的推己及人。
“忠、恕”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忠”是从积极意义上讲的,“恕”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错了。
日常生活中,多数的人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对自己要求的少,对别人要求的多,这也是矛盾产生的原因。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是仁、义、礼、智。
仁,是具有同情帮助别人之心,仁者爱人能和他人融洽相处。
义是正义、责任,遵循正道行事,对家庭社会有责任感为义。
礼是处身立世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相当于社会准则。
智就是明辨是非,趋利避害的判断力。
孟子认为这些美德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不按这些准则做事,那么人和禽兽就差不多了。
具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百代之师。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的“五常”。
信就是诚信,守信用,是西汉董仲舒扩充的。
历来的评价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民族。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中儒家经典的思辨与智慧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它是孔子的学说之一,旨在提倡中庸之道,追求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中和平衡。
中庸的思辨与智慧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的思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辨。
在中庸的思辨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个要点:1. 仁爱:中庸思想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仁爱。
仁爱是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核心品质。
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的品质,才能达到人类心性的最高境界,也才能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和谐。
2. 美德:中庸思想将美德视为最高标准。
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行,提倡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来追求完美的境界。
中庸思想指导人们凭借自身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能力,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参与社会。
3. 和谐:中庸思想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应该追求和谐的境界。
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要讲究平衡和协调。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实现自己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和谐。
二、中庸的智慧中庸思想中体现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尺度: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尺度感。
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太高,就容易导致失望和挫折;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太低,就会陷入安逸和平庸。
中庸思想引导人们要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此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行为的持续进步。
2. 虚怀若谷:中庸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虚怀若谷,什么都可以去学习。
中庸之道告诉人们,学习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可以让自己更加开阔和睿智,同时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3. 兼容并包:中庸思想认为,事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它提倡人们要善于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的借鉴和融合,才能够形成真正全面且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结语:中庸中儒家经典的思辨与智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它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中和,以及如何通过谦逊、包容和修养自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成就。
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堪称儒家最精华的部分,是后世儒生修身养性的圭臬。
然而,什么是中庸呢?在现实的中国,许多中国人已经不知中庸的真实内涵,往往以为中庸是平庸无能、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老于世故…其实不然。
"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章。
开篇就表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什么意思呢?"修道之谓教",儒家教育是用来修道的。
修什么道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修"知天命"从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道。
怎么才算修道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儒生只有思想行为符合"道"、"天命"才算修道,稍微偏离一点都不行。
那"天命"又是什么呢?先儒看不到,听不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先儒并不知道"天命"根本是什么,但坚信他存在,是不可背离的。
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慎其独也",就算独自一人也不敢须臾离道。
既然天外有天,玄而有玄,儒生难以探知"天命"最终是什么,那儒生该如何修道呢?先儒的答案就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的稳定,万物的发育都是靠"中和"才得以顺应天命,成、住而不坏、灭。
儒生只要做到"中和",自然也在某种成度上顺应了天命,常居道中。
712022/02 No.240“中和”观—学习书法形式美的路径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儒家“中和”思想,将“中和”观的具体内涵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紧密联系起来,从点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置三个角度入手,讨论书法艺术中的“中和”之美,并将“中和”作为衡量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标准,并通过列举古代经典碑帖来阐明“中和”观对学习书法形式美以及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和;形式美文_王茂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引言一件书法艺术作品,除了文字内容,还有更为重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形式方面的元素。
“形式美”作为书法艺术美的本体,发挥着基础和决定性作用。
书法形式美感程度的高低与形式中所包含元素的多样性、矛盾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纵观书法史长河,古代所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以及传世书论中所阐述的“中和”思想以及书家的“中和”观如同主心骨一般对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仅是在古代,直至今天,“中和”观对我们临习和创作过程仍然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中和”观早在上古时代,“中和”观就已经发轫。
尧曾经对继承者舜说道:“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1]292其中的“中”大致指的是“中间”“正确”“公平”之意。
明确提出“中和”概念的是孔子,并且该观念可见于丰富的儒家经典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中庸”与“中和”有着极其相近的含义,郑玄将“中庸”解释为使用“中和”,将“庸”当作“使用”之意。
由此可见,“中庸”最初含义为“用中”,只是后来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中庸”和“中和”二者所涵盖的范围出现了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
《中庸》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2]可以说,“中”就是指天下之“大本”、天下事物之根源,“和”则指人的情绪释放要符合节制而不过分。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这句话是说“和”是天下各事物通行的准则。
所以说“中”“和”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儒家对生态看法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行的智慧,经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须互动的看法。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中心。
(一)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所谓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天人合一”充足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与西方文化对比较,拥有鲜亮的民族特点和东方智慧。
儒家持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看法,重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全部活动和创制,都应该适应“天道”、不违逆自然。
“夫人事,势必与天地相参,而后乃能够成功。
”(((国语·越语下》)劝告人们一定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应该自觉地依据自然规律,依据自然规律做事,“与天地参”,才能获得成功。
从价值观上说,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地位是同等的,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天道与人道合一,必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一致,反应了极其深沉的生态伦理的思想。
儒家不单着重天人和睦、弃取有度的中庸之道,并且追求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理想境地。
《中庸》日:“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
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天”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定性、客观性以及自然界;“人”指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意志、人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创建。
“与天地参”并不是是指天地有隔,而是说人只有这样至诚尽己之性,亦尽物之性,才能与“天地”并称,参加“天地之化育”。
重申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思想方式上,和睦表现为有机思想。
作为中国宇宙论的有机原理的同时发生的思想,是对于宇宙中万事万物互相关系的首要原理,以阴阳图的形式(环型思想)表达了出来。
在中国传统伦理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将伦理道德的属性给予了“和”,由此将之发展成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基来源则。
“和”其实就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论《中庸》的致中和思想作者:杜杰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2期摘要:《中庸》原著中,中庸表达为致中和,体现为中和之天道、中和之人道、中和之治道。
全面看来,中庸不只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论。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诉求的是执中,作为一种价值论,中庸诉求的是中和。
关键词:中庸;致中和;方法论;价值论《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
宋儒朱熹曾在《中庸章句》中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值得注意的是,《中庸》开宗明义说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在于致中和,并且经世致用,体现为中和之天道、中和之人道、中和之治道。
由此而论,中庸不只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论。
长期以来,把中庸作为一种形式方法论来理解,是在理论上把中庸思想空壳化了,遮蔽了中庸的致中和思想内涵。
一、中和之天道《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并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联系全文思想看,《中庸》论道与《易传》语体类似,显现出其时儒家学者建构儒学形上学体系的时代文化特征。
《易传》明确提出了“天人合德”的命题:“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易传·乾文言》)而《中庸》更侧重纯粹的德性思辨,直接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建立起德性关联,从而达成致中和的天人合一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通过多方向的类比联想对主客体进行类推,寻求同构性。
如,“易”思维构造了一个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宇宙图式,并认为宇宙万象有其同构性,故有其可模拟性。
而在《中庸》中,天人合一首先体现为中和之天道,即是诚者与诚之者的相和关系。
中华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之后,儒学创始人——孔子横空出世。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文化的“中庸”主要是强调一种“善”,“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庸精神”就是适度地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将事态的发展控制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第一节体味中和——锋芒露于外,己身伤于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礼记·中庸》孔子所谓的“中和”是说喜怒哀乐没有因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时恰到好处,叫做和。
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归于道。
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在化学反应中,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
所生成的物质由此失去酸和碱的破坏性质。
这是一种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中和的过程中,酸里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会结合成水。
中和反应的过程是释放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
亦如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在物理学中,中和是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也可以把它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
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
然而,人生在世,如果不锋芒外露,也许永远也不会得到伯乐的欣赏和重用。
可是,如果一个人过于锋芒外露,就有可能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和设防。
过于锋芒毕露,犹如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做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谨慎,过分的锋芒毕露,短时间内可能得到成功,但是一定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付出更多的代价,埋下更多麻烦和隐患。
甚至换来“锋芒露于外,己身伤于内”的危局。
一个农夫的农田近靠芦苇荡,野兽经常祸害他的庄稼,他就去看护。
一天,他发现苇丛中芦花晃动,他想也许是来了什么野兽吧。
四书五经儒家学派经典的集大成之作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的集大成之作。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总纲和核心内容。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四书五经的背景四书五经的形成与儒家学派的发展息息相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学说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其学说,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四书被称为儒家经典的核心著作,其中《大学》和《中庸》是《周易》的两篇经文,称为“大学之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锦;《孟子》是孟子的思想言论总集。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也被称为“五经之学”。
五经内容涵盖了古代经济、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为儒家学派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四书五经的内容四书五经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些经典着重强调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供了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指南。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它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心理、道德和理性的完善。
《中庸》则讲述了中和之道,主张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和和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孟子》则强调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激发人们的良知和仁爱之心。
五经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诗经》是古代诗歌的集锦,通过诗歌表达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尚书》是历代君王的政治记录,强调君王的德行和职责;《礼记》则是对礼仪制度的记录和解释;《周易》主要探讨天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春秋》是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纪实文献。
三、四书五经的意义四书五经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四书五经总结了儒家学派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是后世学者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参考。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提纲: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
超脱轮回,成就佛果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正文: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和知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
一、“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二、“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自然)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意思
一、中庸之道的含义
1. 概念
-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观念和思想方法。
“中”有中正、中和的意思,不偏不倚;“庸”有平常、常道的含义。
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避免过度与不及。
2. 出处与思想渊源
二、过犹不及的含义
1. 字面意义
- “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2. 具体阐释
- 比如在为人处世方面,对人过于热情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力,而过于冷淡又会让人觉得不友好。
在学习中,如果学习时间过长,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而学习时间过短,又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在道德行为上,过度的勇敢可能会变成鲁莽,而缺乏勇敢则是怯懦。
这都体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三、执两用中的含义
1. 字面意义
- “执两用中”是指把握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采用适中的办法。
2. 具体阐释
- 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
例如,在治理国家时,既要考虑到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民众积极性提高的好处,也要考虑到过度宽松可能导致的秩序混乱问题;既要考虑到严格政策对维护秩序的作用,也要考虑到过于严格可能引起民众反感的弊端。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种适中的政策,这就是执两用中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要权衡其利弊两个方面,然后采取一种恰当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片面地偏向某一方。
体现中庸的例子【篇一:体现中庸的例子】中庸之道的例子范文一:《孔子的中庸之道》一、中庸的起源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
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
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
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
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
所以庸有三个意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
孔子还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当,形式和内容相当才比较好。
孔子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分的痛楚,保持一个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表达是这样。
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他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分,不是像现在主张的超男、猛男。
然后“恭而安”,恭敬又很安详,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
三、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孔门有一个大弟子叫有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用一种专门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的处理正好恰到好处,这是礼乐的制度的价值。
. 1 / 16 儒家中和之道释义 韩星 儒家之道是以中和之道为枢纽的展开。 传统上由《尚书·洪范》的皇极大中,本意“皇极”二字,皇是指人君,极便是指其身为天下做个样子,使天下视之以为标准(朱熹《朱子语类》卷卷七十九),结果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异化为团结在以某某为核心,以某某为中心的专制集权象征。近代西学东渐,在解构和建构形而上学之争中迷失了儒学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中”、“和”观念与中和之道的思想演变
至少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祖有了三才观念,也就有了“中”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一组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其中一组蚌壳图最引人注目。此墓是许多墓葬群中最大的,里面结构大致如图:
墓室上方(南)呈弧形,下方(北)呈方形。左边是蚌龙,右边是蚌虎,墓主安卧在
墓室居中偏南。从整个构图上看,现在有两种解释,都与三才有关。一是冯时先生的解释,认为墓主头顶方形窟窿状,模拟天空;左右两侧各作弧形向外凸起,表示东方天与西方天的弧面;墓脚下呈方形,大地。整个墓室平面是模拟“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宇宙论布置的,墓主人居中,头顶苍天,脚踩大地,与《说文》王字的构义吻合:“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叁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地人三才观念,而墓主身份应该是原始部落的酋长或早期部族国家的国王。另外,一些神话传说当中也有三才观念的形象化表述,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一部中国的创世纪,其包含的思想意蕴很丰富,但盘古开天辟地就是三才之中,高扬人的主体性的神化表达。 2 / 16
《尚书》的“中”与“和”观念。《尚书·尧典》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就是一种中和无偏的追求;而“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则是通过音乐上的和谐以获得神人和谐的效应。《尚书·皋陶谟》有“九德”之说:“宽而栗、柔而主、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漫、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这些言行都体现了以中和作为治世的大法。《尚书》中的“中”与“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持“中”就难以致“和”。舜晚年传位于禹,也命他允执其中。《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这段话是帝尧让位给帝舜时的授命辞,嘱咐帝舜应该保持中道,否则天下百姓将陷于困苦贫穷,则君禄也就永远终止了。其中“舜亦以命禹”,在《尚书·大禹谟》上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们对其真伪问题多有争议,但宋儒推崇为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允执其中”。《尚书·盘庚》:“汝分猷yóu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其中“设中于乃心”是盘庚告诫部众要把他的统治权威时时放在心上,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要不偏离象征统治权的“中”,不偏不倚、规规矩矩。《诗经·商颂·长发》描写商汤的政治说:“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韩诗外传》卷五:“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孟子•离娄下》所说的“汤执中,立贤无方”也是证明。这里“执中”与“无方”相联系。执中在既有掌统治权原意的同时,也具有了不固执一端,不固守一见的不偏不倚的意思。 形成于殷末周初的《周易》明的暗的讲“中”很多。就爻位来讲,二爻与五爻分居下卦与上卦之中,称为中位,处于中位一般是吉祥的。《周易》的卦爻辞也“中”字多在,如讼卦卦辞:“惕中,吉。”后来形成的《易传》中也记载有大量中爻与事物存在发展的“吉”、“亨”内在一致的卦爻辞,如《坤·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孔子极赞“黄裳”之德;《象辞上·临》有“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象辞下·解》有“九二贞吉,得中道也”等等,都指明中正之爻使事物处于“吉”、“亨”、“贞”的有序状态中。《易传》还特别崇尚中和。《易传》中和,从爻位上看,是指二五两中爻阴阳既当位,又相应,这种中和也叫“太和”,寓指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双方处于一种最佳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和状态。《周易》还十分重视阳和阴的交感变化,这种交感变化的本质即是《易传》中的阴阳和合。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灭商以后,向遗老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告以“洪范九筹”。其中“九筹”之五为“皇极”,孔颖达《正义》释云:“皇,大也;极,中也。”具体体现为王道,并且做了的描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九筹”之六为“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这是要求执政者要克服刚柔失中之偏,而归于中和之意。 到西周的文武周公那里,“中”、“和”的观念就有了抽象的发展,这时贵中尚和的思3 / 16
想开始普遍化。当周人从商人宗教迷雾中走出来,开始注重人自己的主体力量,人的理性精神得到了明显的张扬,表征人的主体力量的“德”字为周人所推崇而广泛应用。“德”字从心从直。许慎《说文解字》释得曰:“直,正也”。德的本意是正见于心,包含着人的中正之心。“中”与“德”结合而成“中德”,这就是《酒诰》中的“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中”成了一种德性,成为一个伦理性范畴。清华简《保训》是文王临终前对武王的遗训,主要讲了有关舜和微的两个故事,有“求中”、“得中”、“假中”、“归中”等语,可看出“中”是本篇的核心思想所在。 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形成礼乐制度,以中和之道推行礼乐教化,直接目的就在于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大家的行为中规中矩,从而获得社会和谐的局面。《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礼记·仲尼燕居》:“夫礼,所以制中也。”“制中”犹言执中,是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的意思。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礼以制中”、“乐以致和”的观念。周人还把“中”作为刑罚原则来运用,提出了“刑中”思想。刑中,就是要刑罚适中、恰当,符合规定,体现公正。《尚书·立政》载周公语云:“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列用中罚”意为“列用中常之罚,不轻不重。”(《尚书正义》) 形成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中和的精神,后来儒家以为基本经典。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周乐时,就对《诗经》中的《颂》诗这样赞叹到:“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段话是对《诗经》中和之美淋漓尽致地揭示,直接影响了孔子对《诗经》中和之美的评价。 真正将“中”、“和”连称,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较为系统的论述还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中和”范畴,但他在前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与“和”,有了“中和”的思想,正是尧舜禹“允执其中”、“允执厥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孔子以中庸为最高德行,一方面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恰当适中;另一方面把中庸的观念与“仁”密切地联系起来,以“中”来平衡“仁”与“礼”的紧张,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就暗含了由中庸达到天下大治的太和理想。《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其中的“邪”与“正”相对,“无邪”即中正。在孔子看来,《诗经》中所表现的情意,能够中节、中正,即“发乎情”,“又止乎礼义”, 因此也就符合了“中和之美”的标准。《孔子家语·辨乐》载:“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在这段比较中,孔子痛心地指责子路不去弹奏先王制作的,风格近于南方的,用中正平和的声音来节制欲念、修身养性的君子之音,却去弹奏声音高亢挺拔,渲染征讨杀伐气氛具有北方风格的“小人之音”,从中看到孔子选择琴4 / 16
曲的标准就是中和之道。孔子提出“时中”,《中庸》引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所以柳诒征先生说:“尧舜以来,以中为立国之道,孔子祖述其说,而又加以时义。” 《中庸》就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荀子多次提及“中和”,如《王制》篇:“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唐杨倞注此为“言君子用公平中和之道,故能百事无过。中和谓宽猛得中也。”这里的中和显然是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二是在《乐论》篇:“故乐者,天下之大章也,中和之纪也。”把中和看成是音乐具有的根本精神,因而音乐具有了纪纲和标准的功能特点。 董仲舒对中和思想进行发挥,他有天地阴阳之道推演为中和之道作为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董氏认为“中”是规律、尺度,“和”是境界、目的,没有“和”的境界,“中”就失去意义,没有“中”的尺度,“和”也就无法达到了。 扬雄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的思想,在治国方面很推崇中和政治,《汉书·扬雄传下》:“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上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 颜师古注:“哲,知也。” 东汉王符作《潜夫论》,其中《本训》篇云:“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天地万物本阴阳五行次序而生,唯人禀天地中和之气,所以天地人三才并立,各循其道,才能实现普遍的和谐。 隋唐之际的大儒王通非常推崇周孔之道,著《中说》,其《周公》篇云:“千变万化,吾常守中焉。其卓然不可动乎?其感而无不通乎?此之谓帝制矣。” 宋代理学家尤其崇尚“中和”,认为“中和”是“理”的极致。宋初理学先驱的石介宣称:“和谓之至道,中和谓之至德。中和,天下之理得矣。”“夫能行大中之道,则是为善,善则降之福,是人以善感天、天以福应善。人不能行大中之道,则是为恶,恶则降之祸,是人以恶感天、天以祸应恶也。”①他所谓的“中和”,与《礼记·中庸》如出一辙。 司马光把阴阳之道与中和之道联系起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变而通之,未始不由乎中和也。故阴阳者,弓矢也;中和者,质的也。弓矢不可偏废,而质地不可远离。”(《司马文公传家集》卷六十一)他又强调中和之道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须臾不可离:“中和者,大则天地、中则帝王、细则昆虫草木,皆不可须臾离者也。”(《司马文公传家集》卷六十二)。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说:“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其通。”“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之之渐也。”(《张载集·正蒙·中正篇》) 周敦颐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第七》,《周子全书》卷八) 二程把人道与天理贯通起来讲中和,程颐说:“中和,若只于人分上言之,则喜怒哀乐未发既发之谓也。若致中和,则是达天理,便见得天尊地卑、万物化育之道,只是致知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颢说:“中之理至矣,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朱熹以“性”与“情”来解释中和之道,并提高到天理的高度:“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