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剪纸特征及艺术风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3.67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陕北安塞民间剪纸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陕北安塞民间剪纸【世界非物质文化重要遗产——安塞民间剪纸艺术】安塞剪纸艺术,就象黄土高原上盛开的山菊花,可爱而美丽,质朴而倔强。
它是安塞人性格的披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到农家走走,里里外外的剪纸艺术使人赞叹不已,象黄米清酒沁人肺腑,使人陶醉。
安塞人爱剪花的是妇女。
安塞妇女也都爱剪花。
安塞民歌《迎亲歌》中有一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看谁家女子是否聪明灵巧,总是要与剪花连在一起。
安塞剪纸的历史很少有文字可考证,但问一问健在的剪花老婆婆:“你们少年时剪花跟谁学来的?”她们都会同样回答:“妈妈教的”。
安塞人现在还称传统花样为“古时花”自有它的道理。
从现在整理出来的剪纸作品来看,可以寻觅到安塞历史文化的踪迹。
安塞境内的四条川道,都可以找到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商周以来的文物也较为丰富。
汉墓成群,唐宋石窟也十多处。
古时的三个艺术高潮(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石刻、唐宋的雕塑绘画)对安塞剪纸也曾有过较大影响,宋元以后因天灾人祸,森林被毁,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交通闭塞,致使剪纸等方面的习俗也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距安塞县城一百多里的暖水泉村,延喜芳的婆婆把自己剪的作品视为传家宝,临离世时把儿媳叫到跟前;“我这辈子就爱铰花,你把这包窗花好好留着作个纪念。
”白凤兰老婆婆小时家贫买不起纸,用梨树叶代替纸,照着母亲留下的花样学习。
在大部分农家都可见到她们用烟熏成的“祖传”古时花样,保留着传统的剪纸艺术。
由于代代相传,相互提高,安塞剪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安塞剪纸个性强烈,是因为它是自我欣赏的艺术。
在农家,剪纸用来美化自己的环境,想怎么剪就怎么剪,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不受商品价值和政治上的摆布。
在创作中,和民歌中的信天游一样,强调“随心走”和“穷乐呵”,在随意的乐呵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需要的精神文化。
所以安塞剪纸感情真挚,寓意深长。
工艺与技术西部皮革2020年11月浅谈陕北民俗中的剪纸艺术王启良,田宝华作者简介:王启良(1995.1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西安工程大学㊂(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摘㊀要:剪纸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艺术价值极高㊂在陕北,随着时间的流逝剪纸艺术逐渐融入陕北民俗文化中,形成了陕北特有的剪纸艺术㊂其反映了陕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也传承了陕北地区人民的文化情感㊂关键词:陕北民俗;剪纸艺术;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528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22-0000-02陕北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拥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㊂在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中孕育出了陕北浓厚的民间文化㊂在陕北,大部分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很少接触外来文化㊂因此在陕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中,陕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独有的创作意识得以保留,对如今陕北剪纸艺术发展有着很大优势㊂1㊀陕北剪纸的起源与特点1.1㊀陕北剪纸的起源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东临黄河与晋西相望,西至子午岭为界,北邻内蒙,南与铜川相连,特指陕西的延安与榆林两地㊂由于陕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封建时期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生活㊁文化㊁交流中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文化特征,使得陕北剪纸艺术更多的保留了当地古老的传统艺术样式㊂陕北剪纸是妇女们用自己心灵手巧的双手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 找媳妇,要巧的 的习俗,所以剪纸手艺的优劣是被作为衡量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㊂陕北剪纸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朴素㊁注重夸张变形,传承了古老的审美和造型观念㊂在其内容上多以花草动物为主㊂陕北剪纸多包含着浓厚的当地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矫揉造作,饱含古朴的民风㊂1.2㊀陕北剪纸的特点1.2.1㊀无拘无束的画面布局陕北剪纸的造型和形式有着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其表象形式可以分为粗犷豪放㊁精致细巧㊁对称有序㊁随意大胆㊂从内容上可概括为纯真㊁质朴㊁内涵丰富,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表现㊂陕北剪纸艺术的手法非常简单又直率,整体构图自由㊁大气,在剪纸作品中经常会见到四季花卉同时绽放;莲蓬㊁莲花㊁藕都在一起;一棵树上不仅有花还结出了大果子㊂陕北剪纸所给大家呈现的样式繁多,每种类别都栩栩如生,在不断地发展中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有鲜明特点的风景㊂1.2.2㊀多种多样的种类陕北剪纸艺术,其表现形式有窗花㊁喜花㊁绣花㊁墙花㊁门笺㊁灯花等㊂在陕北地区其中窗花是分布最广㊁最为普及㊁数量最多的种类,其它剪纸种类都是在窗花剪纸的基础上延伸与发展的㊂在颜色方面,剪纸创作过程中主要以色块的拼接㊁点彩等多种方式来表现的㊂图11.2.3㊀陕北剪纸艺术表现形式陕北剪纸艺术作为陕北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北地区享誉千家万户㊂在陕北地区,剪纸艺术已经从农村家庭走向都市生活中,在逢年过节之际,在每逢喜事之际,都要将剪纸作为重要的一项列入其中㊂在陕北各个县城都有大量的优秀民间艺术,其中剪纸占最多数㊂剪纸艺术成为了陕北文化的核心,继承了周汉礼制文化深厚的底蕴㊂1.2.4㊀陕北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陕北剪纸通过其线条的粗细㊁走势㊁结构㊁排列㊁组合㊁穿插的不同的样式,不同的纹路装饰进行自由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了大量的艺术形象并赋予了其生命力㊂2㊀陕北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2.1㊀陕北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陕北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陕北人民对其赋予的美好寓意上,在陕北剪纸中有许多常见的动物图形,其中有龙㊁麒麟㊁凤㊁狮㊁虎㊁鱼㊁牛㊁猴㊁鸡㊁兔㊁蛇㊁老鼠㊁鹿,陕北人民赋予了这些动物特殊的寓意㊂(见图1)如龙㊁麒麟㊁凤是神兽,祥瑞之物,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龙与凤结合,也表达龙凤呈祥的含义,常常用在家中有子女结婚时,表达对新人们的祝福;再如老虎㊁狮子一般喻为赈灾辟邪,可以保佑家人和孩子㊂陕北人民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来表达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故事,各类文化内涵丰富,剪纸作品活灵活现,独具特色㊂(见图2)2020年11月西部皮革工艺与技术㊀图2图32.2㊀陕北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陕北剪纸艺术深刻反映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其多变的造型,生动的显示了陕北人民粗犷㊁质朴的风格,其包含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也包含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承㊂陕北人民将文化传承融入到剪纸作品的实际创作中,通过口头传承,实际操作等方式将陕北民俗剪纸持续的传承下去,成为陕北珍贵的文化遗产㊂2.3㊀寄托的文化情感陕北剪纸艺术作品往往展现了陕北人民十分深刻的情感,不仅表达方式率性自由,外型粗犷大气,往往也表现在题材的内容上㊂从现实生活中花草树木㊁家禽猛兽,再到人们心中所虚幻出来的人身鬼怪㊂凡是人们看到的㊁想到的都能成为剪纸作品中表现的内容㊂如山村野夫 赤脚大片,过去的人主要是以劳动㊁农作为主㊂因此在剪纸作品中男人的形象都是粗犷㊁强悍㊁豪放的,不缺阳刚之美㊂巧手的陕北人将生活中的 赤脚大片 的健壮男人们干活的劲头表现的惟妙惟肖,让观赏者都能感受到劳动的男人满身黄尘和浓烈的汗腥味不断地扑鼻而来,使观赏者如临其境㊂3㊀陕北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3.1㊀陕北剪纸艺术发展历程陕北剪纸艺术起源的时间由于缺少文献的记载已很难明确判断,不少学者认为起源于汉唐时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添加各种文化元素㊂受道文化方面的变革,剪纸艺术的发展一度受到阻碍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剪纸艺术才有被重新发掘㊂到了21世纪随着不断地抢救保护㊁发觉弘扬㊂逐渐形成了产业,产生了商业价值有效的带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㊂3.2㊀陕北剪纸艺术现状3.2.1㊀日常节日中应用减少陕北民间剪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民间艺术,基本被忽略㊂很多人缺乏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不断地进步,对与保护剪纸文化的人力和物力还远远不够㊂在如今,大多数的人只是把剪纸当作能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忽略了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真正内容㊂随着老一辈剪纸艺人们老去,具有真才实学,真真正正坚持民间剪纸艺术技艺的人少之又少㊂而且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里,外来文化不断的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机器所制造出来的剪纸既便宜㊁做工又精细更加影响了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㊂3.2.2㊀从业者老龄化,后继无人现如今剪纸技艺面临失传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中㊂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生活变得丰富追求的东西很多,对于剪纸艺术来说,人们觉得是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不再用来将它装饰美化㊂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人们也只是把剪纸当作可以带来利益的一种途径,不注重文化传承,这更加使得陕北剪纸艺术传承困难㊂3.2.3㊀缺少关注度缺少专业的对剪纸研究团队㊁保护单位㊂现如今有国家政策支持,要求当地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保护工作,没有达到合理使用地步㊂应该对陕北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收集归纳㊁存放研究㊁培养专业人才㊂4㊀陕北民俗剪纸在未来的发展4.1㊀提升陕北剪纸艺术宣传力度陕北剪纸艺术只有让更多的人关注到㊁了解到,才可以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㊂加强对陕北剪纸的宣传力度是对陕北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途径㊂陕北各地可以将陕北剪纸艺术作品和手工制作过程做成宣传片,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㊁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㊁关注陕北剪纸㊂4.2㊀让陕北剪纸走进学校陕北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让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㊂关于剪纸的文化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为陕北剪纸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㊂今后为了陕北的剪纸艺术有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应加强陕北各地甚至陕西省各市加强剪纸进学校的举措,使得剪纸艺术可持续的发展下去㊂5㊀总结通过对陕北民俗中剪纸艺术的了解,陕北剪纸艺术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㊁传承㊁演变,现如今剪纸艺术已经具有了新时代的色彩,但不变的是剪纸艺术中蕴含的历史意义㊁陕北人民对于剪纸艺术的情感以及陕北民俗的价值理念㊂陕北剪纸艺术根深于陕北人民的生活中,表现了陕北人民美好的生活一种憧憬,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文化遗产㊂参考文献:[1]㊀王剑涛.陕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J].网友世界,2014(07):42.[2]㊀张雪芳.陕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与发展[J].家庭生活指南,2019(04):74.2006[3]㊀曹欢.探讨陕北民俗中的剪纸艺术[J].智库时代,2017(13):285+287.[4]㊀王秋侠,高爱香.陕北民俗中的剪纸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36.。
陕北剪纸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
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
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
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陕北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
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
如陕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
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
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
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
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
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
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关中皮影皮影发源于西汉,兴起于北宋。
陕西关中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除了表演时豪迈、厚劲、高亢的唱腔外,皮影还制作精美,引人入胜。
简析陕北剪纸艺术的造型审美浅析中国剪纸的造型与审美观摘要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记录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剪纸通过联想对形象进行去繁就简的造型处理提炼概括其特征,运用毫无联系的两个事物互相夸张美化,利用谐音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集中展现表述同一主题,产生圆满完美的求全造型。
生动地表述了劳动者求子祈寿、纳福招财、辟邪禳灾的思想主题,强烈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知足常乐,追求圆满、偶数、对称的审美观。
关键词中国剪纸剪纸的造型审美观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世代相传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汉晋时,民间就曾流行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头饰的风尚。
真正普及开来是在蔡伦发明纸之后,剪纸材料随手可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一艺术形式,从而使她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和瑰宝。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
即为了表现一定形象而在纸上进行镂空,剪刻的一种艺术活动。
剪纸常用于宗教祭祀,环境装饰和造型艺术。
早期除了做绣样的实用功能,就是粘贴于门窗、墙边炕头及日用品上作点缀装饰功能,现在更多是进行装饰,多用于书籍装帧、邮票设计等等艺术设计中,也有用于馈赠他人之用。
剪纸的取材大多为花卉、鸟虫、人物故事等,常采用再现手法,或寓意象征手法及变形夸张手法来表现一定的主题,也有利用文字与图形组合的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
通过阳刻、阴刻等技法,形成了剪纸“细为发丝,粗如泼墨”的多种构成形式。
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造型”的造型意识。
根据剪纸的求子祈寿、纳福招财、辟邪禳灾的题材,创造出了几个典型的造型:1、去繁就简的造型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多采用劳动人民常见的动物、花卉、事物为题材,例如代表“富贵满堂”的造型,采用了“牡丹”、“石榴”、“梅花”等形象进行组合,借喻了富贵吉祥的意思,而其形象复杂,不利于装饰,仅“牡丹”的造型就是由许多花瓣层层压叠而构成的。
陕南陕北民间剪纸之比较研究摘要陕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榆林、延安为主的陕北剪纸美观、大方、质朴、纯真,显示出粗犷豪迈的精气神。
以汉中、安康为主的陕南剪纸精致、小巧、清新、绵柔,透露出深沉忧郁的阴柔美。
陕北剪纸人人皆知,陕南剪纸默默无闻,出现了“南北失调”的现象。
正确认识陕南剪纸的重要性,发掘陕南剪纸的独特性,这是一个丰富我国民间剪纸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学术界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剪纸比较陕南陕北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从古到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它的身影,是老百姓们经常用经常剪的民间艺术品,由于受着不同的气候环境、民俗民风的影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陕西北穿黄河南靠长江中卧秦岭。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在民间剪纸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色,陕北的黄土高坡诞生出粗、大、拙的“抓髻娃娃”,陕南的汉江流域孕育出细、小、巧的“双鱼拜寿”,都展示出了本地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历史传承。
一陕北剪纸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陕北剪纸从文化上来讲属于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朴实、粗犷、豪放的特征,无论是安塞剪纸还是三边剪纸,它们的背后折射着黄河文化的影子,是历史遗迹的缩影。
(一)陕北剪纸的起源和发展从起源上来讲,我国各地的民间剪纸的起源都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殖崇拜和信仰有着有难分难解的渊源。
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的窗花,陕北农村老人认为是为了消除灾难、期盼来年丰收,家家户户都平平安安;贴“瓜子娃娃”、“守门娃娃”,为了保护家里的小孩子远离疾病灾祸、健康成长、幸福平安;大门口贴钟馗、秦琼、敬德等门神,是防止邪病、牛鬼蛇神等进入院子;屋内门上贴侍女是为了保佑家里的妇女孩子平安幸福。
再如,婚嫁剪纸中的“麒麟送子”、“莲生贵子”等纹式都表示新婚夫妇生活幸福、早生贵子、对子多福的寓意。
在陕北地区,保平安是剪纸艺术的主流内容,从古到今、从农村到城市、从上层到平民,剪纸“抓髻娃娃”历来都是陕北农村民间剪纸中的主要样式。
陕北剪纸:喜庆吉祥的中国民间艺术!榆林剪纸是陕西榆林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享誉中外的陕北剪纸的精华,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
千百年来,榆林剪纸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
榆林剪纸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养,有神州南北东西八面来风的熏陶而淳厚隽永,古朴生动,多姿多彩。
它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写意豪放和南方剪纸工巧细致、写实秀美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内涵”。
具体来说,榆林剪纸以地域又可划分为三个板块,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交相融的特色:以绥德、米脂、佳县及横山东南部为中心的南部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腹地,陕北文化的发源处,民间剪纸体现出黄土艺术的本色和汉画石像的艺术特质,造型饱满厚实,多突出“面”的浑厚圆润,体积感强,线条冼练夸张,曲多直少,美感显明,重视表现画面的神韵,其风格与比邻的延安市安塞、延川等地剪纸相近,属本土文化的延续;以神木、府谷及榆阳草滩区为代表的北部地区,紧邻内蒙古,受草原文化影响较大,剪纸风格在黄土文化本色基础上,更显得粗犷豪放、洒脱不羁、剪工粗糙、造型多变异夸张,体现出蒙地宗教的神秘韵味,多镶色剪纸,贴金镶银,铺红盖绿,显现出蒙族人审美情趣;以靖边、定边及横山局部为中心的三边剪纸素以小巧玲珑著称,剪工细致剔透、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柔中见刚,在粗犷的北方文化语境中,显然是个“另类”。
据行家分析,这是“飞来”文化,或许是历代在这里戌边的、从政的以至迁徙流放的江浙籍人士及其家属带来的南方剪纸艺术在此处落地生出的花。
三个板块的剪纸,共同构成榆林边塞文化的剪纸特色。
千百年来,榆林剪纸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
“文革”飓风中,民间剪纸与“四旧”一起被扫除。
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形式探究
陕北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技巧和独特的图案形
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而在漆画创作中,陕北剪纸也经常被运用于具体的作品中。
本文将
从漆画创作的角度出发,探究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形式。
最后,陕北剪纸的造型也被广泛运用于漆画创作中的形象形态设计之中。
陕北剪纸的
形态特征,具有流畅、细腻、生动、活泼的特点,在漆画创作中可以运用于形象的塑造上。
艺术家可以通过收集不同的陕北剪纸图案,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深度变形,
凭借着手工和心灵的交流,创造出艺术独创的形象和造型。
综上所述,陕北剪纸是一种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点和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漆画创作中,陕北剪纸的形式也得到了各种运用,包括在图案摹写、装饰元素、线条设计及形象塑造等
方面。
通过对陕北剪纸的形式在漆画创作中的运用方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到两种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方式和方法。
浅析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及特征作者:贾单妮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10期作者简介:贾单妮,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艺术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学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针对陕北民间剪纸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现状;特征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7-02剪纸是指用剪刀在纸张上剪裁出各种图画图像的艺术创作活动。
我国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人们运用金箔、银箔、铜箔、毛毡、皮革、树叶、树皮等薄片材料剪刻影像,与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纸的发明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
我国的剪纸艺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承和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陕北民间剪纸尤具特色。
一、陕北民间剪纸的发展及现状剪纸艺术,根据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逐渐重视,陕北剪纸艺术已被划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这一举动对我国剪纸艺术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有着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库淑兰是陕北著名剪纸大师,也是第一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民间工艺大师”的中国民间艺术家。
安塞县素有“剪纸之乡”之称,安塞剪纸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出国参展,展览现场剪纸大师的精彩表演无不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参观者的好评,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
如今的陕北民间剪纸,无论在其风格或是装饰寓意内涵方面仍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和传承价值,其文化内涵在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诸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陕西春节剪纸简介陕西春节剪纸简介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许多省份的剪纸艺人已经很难寻找,而在黄河中游的陕西,这个孕育艺术的地方,剪纸却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陕西至今仍有许多民间剪纸艺人活跃在中国艺术界,这是陕西的一大幸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陕西春节剪纸简介在陕西,剪纸有多个艺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陕北剪纸。
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丰富的民俗活动,为剪纸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
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重大节日、诞生成年、婚丧嫁娶等,都在剪纸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春节是华夏民族的重大节日。
过春节,陕西农村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传统习俗。
剪窗花、贴窗花是其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陕北至今较完整地保持着祖先留下的这种习俗。
陕北老乡认为贴窗花可以避邪,所以家家户户的门窗上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就连孤身老汉也要向巧媳妇们讨要几幅剪纸帖在窗子上,图个来年大吉,谁家不贴窗花,被称为“瞎眼窗子”,是不吉祥的征兆。
春节的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满窗满墙的剪纸艺术品。
门上、墙上、筷篓、米缸上的,炕围、桌裙、神龛上的,红红绿绿的牛羊猪狗、鸡鸭鸟禽、狮子老虎、瓜果鱼虫,把室内室外打扮得五彩缤纷。
到了初一,家家户户相互拜年,先给长辈拜,然后到亲戚家登门贺年。
拜年的同时,少不了参观各家的窗花、门花和墙花。
客人们坐在热炕上,喝着米酒,评点着窗花,感受喜庆的欢乐,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陕西,娶媳妇、嫁女儿少不了剪纸,这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农村人自不必说,城里人过年未必贴剪纸,但结婚、嫁女的洞房、陪妆上总要找会剪花的妇女剪些喜花,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
陕北剪纸,是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是民间艺术的奇葩,多
年前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剪纸,至今有千年的历史。
陕北剪纸起初以汉画为基础,并广为流传,
独特的地域环境,丰腴泓厚的黄土地,心灵手巧的陕北人,独特
的构思,为民间剪纸奠定基础。
剪纸图案可以是生活里的场景,
可以是花花草草,可以是日常所见的小动物,也可以是古今建筑,更多的是农家小院里的窗花,不管办喜事或过节,几乎陕北家家
户户的妇女老人都可以剪几下,节日里,窗户上精美的剪纸最夺
人眼球,花花绿绿的窗花把节日装扮的热闹红火,如同他们现在
红火的生活。
剪纸用料简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小桶胶水足亦,经
过剪纸艺人巧夺天工的加工后,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剪
纸作品就诞生了。
我希望自己接过老一辈人手中的剪刀,用精巧的双手剪出自
己多彩的生活,也把在外国人眼里的神奇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
的人们知道陕北剪纸,记住了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形式探究【摘要】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陕北剪纸的传统形式、在传统绘画中的应用以及在现代漆画中的创新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揭示了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结合陕北剪纸元素可以丰富漆画作品的形式,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陕北剪纸丰富了漆画创作的形式,结合陕北剪纸元素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展现了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独特魅力,为漆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作灵感。
【关键词】陕北剪纸、漆画、创作、形式、传统、应用、创新、具体表现形式、艺术价值、丰富、结合、视觉效果、独特艺术魅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北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漆画创作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陕北剪纸以其精湛的剪纸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图案元素,源远流长,广泛传播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陕北地区的剪纸传统始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陕北剪纸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演变出新的表现形式。
将陕北剪纸与漆画相结合,不仅为漆画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力。
对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形式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探讨其对漆画创作的影响与启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深入挖掘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特点和魅力,有助于拓展漆画的表现手法,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1.2 研究意义陕北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剪纸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还被运用到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如漆画。
研究陕北剪纸在漆画创作中的形式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陕北剪纸在漆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拓展人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陕北剪纸的艺术美学色彩分析-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剪纸艺术是陕北地区典型艺术形式的代表。
它凝聚着陕北人民淳朴和谐的民风,彰显人们性格中的乐观与豪迈,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
作为陕北物质文化代表的剪纸艺术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将自己的亲切、通俗、美观等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使得陕北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陕北剪纸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陕北人表达内心对于美的渴望、追求和向往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寄托,具有浓郁的艺术美学的色彩。
一、美观大方的艺术呈现陕北人重视民俗节庆活动,每年都会把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习俗节庆活动中,并对此活动显示出无比的虔诚,尤其是在剪纸艺术创作上。
陕北剪纸给人的感觉总是美观大气,透露着一股粗犷豪放的任性之美,这不仅与陕北人民的性格密切相关,还离不开这里独特的生活环境因素。
残酷的自然环境没有打垮陕北人民想要美好生活的斗志,他们用民歌唱出对生活的希望,以剪纸艺术表达对艺术美、生活美的追求。
在剪纸创作中怎样剪出美观大方、样式新颖、色调和谐且又符合节气的剪纸,是那些农村艺术家要考虑的问题。
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们把剪纸艺术当做一种独特的情感宣泄和个性表达的方式。
体现在剪纸创作上,力求美观新奇、落落大方、不拘一格。
如春耕剪春牛,提醒农民要及时务农,以免耽误农业收成;八月底剪五谷丰登,祝愿秋收丰产,谷粮充足;过年剪年年有余,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再如窗花、灯花的制作。
窗花剪裁的大小取决于窗子窗格的大小,一般在北方由于人们居住在窑洞中,光线较为昏暗,故在窗子的设计上力求大气,光线充足,使得窗花的制作显得有棱有角、落落大方。
如人物窗花就能够把人物的体态甚至是面部表情尽显出来。
陕北人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艺术表现及创作上都讲究大气.正如人们常形容陕北人所说的说话山响,一句能砸一个坑;走路带风,十里山路半刻钟.还有像锅盔像锅盖信天游漫山吼起来等说法,这些都是对陕北人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
序言部分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人们常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一些原有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比如曾经是中国百姓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如今只能在那些偏远的乡村人家破旧的窗户门楣上去寻觅了。
这些散落在民间,携带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需要人们去整理、发掘和做一些必要的理论探讨,以免它们悄无声息地远去而不留下一丝痕迹。
本文所做的对陕北剪纸艺术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考之上的。
陕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这里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里出现过灿烂的文化,陕北剪纸就生长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
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使得这里长期交通闭塞、文化封闭,但恰恰是这种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 从而使包括剪纸在内的陕北民间艺术和风俗中,保留了丰富的史前文化和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上活文物”。
陕北民间剪纸曾经是陕北民俗文化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反映出这一地域的人民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
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活化石”。
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分布广泛、题材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的陕北剪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
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在当地特殊风俗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面貌,理解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和审美价值,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下艺术创作有益的启示;而且通过解读它隐秘的符号意义,寻找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在当前传统文化回潮的新形势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剪纸文化;地域特色
自古至今,陕北人一直生活在这山峦起伏的黄土地上,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孕育了浓厚的民间文化,陕北部分地区因交通的阻隔,经济的落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剪纸的发展中,古老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创作意识保留完整,对现今陕北民间艺术剪纸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1 粗犷大气的延绥剪纸文化
延绥剪纸是延安剪纸和绥德剪纸的简称,延绥剪纸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自由率性,粗犷大气,豪情满志,将安塞人的豪迈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掺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展示人民生活的强烈感情色彩,不仅如此,延绥剪纸作品也有很多种包含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传统样式,所以延绥剪纸不仅仅是一项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陕北人古巫的载体寄托,比如抓髻娃娃和扫天婆就是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巫术剪纸作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延绥剪纸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既有以表示吉祥的虎、狮、喜鹊、猴子、鱼等动物为创作原型,还有代表着祝福意味的植物如荷花、葡萄、梅花、石榴等创作原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延绥剪纸里有着大量的表现现实劳动生活的作品。
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延安作为抗日救亡的中心,文学艺术作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