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6.67 KB
- 文档页数:1
072《名家名作》·研究刘顺利陕北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与其他民歌相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发音方式、演唱技巧、润腔技巧等。
同样的歌手在演唱每首陕北民歌的过程中,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演唱特点。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是彰显陕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瑰宝,更是让大家了解陕北历史背景、风土文化的主要依托。
因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简述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东临黄河、北临内蒙古,并且还与西安相连接[1]。
陕北地区因地理位置多以山沟为主,导致陕北地区只能用骡子、马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此外,历史上各朝代并没有对陕北地区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陕北地区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熏陶、渲染。
同样,陕北人民的思想意识没有受到相应的局限,也没有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
同时,还因陕北地区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将陕北文化和中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显示,陕北文化氛围更轻松、融洽,因为陕北文化的特殊性使陕北人民形成了豪放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陕北民歌中也融入了陕北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特点,进而陕北民歌曲风更粗犷、豪迈,其表现形式也更通俗易懂。
(二)文化背景偏向多元化因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更偏向中原地区的边缘,陕北地区没有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较多影响,所以为道教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相应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使陕北地区文化更具特色[2]。
此外,陕北人民因思想层面不再受拘束,并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所发生的一切都作为生命路程中的主要体验内容,还不断接收外来文化,将各地的外来文化在陕北地区进行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也是建立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上,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陕北民歌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养分资源,还有助于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快速发展,极具生命活力。
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摘要】近年来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跟风,但很多人对于民歌的了解却不多。
《三十里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陕西民歌,属于山歌体裁。
陕北民歌极具地方特色,如《三十里铺》,其演唱技巧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三十里铺》的演唱技巧,增强作品带给人的感染力。
【关键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2-01民歌的演唱者需要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充分体会民歌的情感后,从作品形式特点着手,充分运用方言、平腔唱法、衬词衬腔等演唱技巧来演唱,才能使演唱者声情并茂,和歌曲合二为一,充分发挥的感染力,来感染听众。
这是演唱者所追求的演唱的最高境界。
一、《三十里铺》的创作背景《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在民间流传甚广、歌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这首民歌创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时人们的思想保守固化,对于婚嫁之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歌中的女主人公思想进步、追求自由,和男主人公相恋相知,却无奈那时封建礼教束缚,自由恋爱的一对璧人不被认可,男主人公娶了父母安排的女子,女主人公伤心欲绝。
后来革命爆发,男主人公参军,女主人公便在山顶目送恋人离去,由此便有了这首凄婉的民歌。
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勇敢和无奈,成为一段佳话。
这首独唱民歌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歌库中的经典,代表了陕北民歌作品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二、民歌形式及特点《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旋律舒缓,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但是曲调的构成却十分简单,曲调强弱分明,由四个短句组成,突出代表了信天游的音调的特点。
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两两对应的形式,词中“三哥哥”、“四妹子”等词眼对应工整,“四妹子”依依不舍送行时的曲调凄婉悠扬绵长,也道出了歌中主人公之间的缠绵的情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三、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歌的演唱技巧方式众多,但是对于这首《三十里铺》来说,可以从歌词的演唱、方言的运用、平腔唱法、衬词衬腔、音色等这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三十里铺》的艺术感染力,达至民歌艺术的巅峰。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事?首先欢迎来我们绥德民歌《三十里铺》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
五十年代初由王方亮改编为无伴奏合唱。
采风手记陕北重镇绥德以东的三十里铺村,七月流火的天气。
一位陕北老汉扛着镢头沿着田间小路低着头默默地走来,他穿着一件已退色的蓝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碱算是对这身装束的一些点缀了。
我们擦肩而过,他抬起头用那浑浊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从他额头深深的皱纹里溢出来。
我们没有说话,但乡亲们告诉我,他的名字叫邱双喜。
在距离三十里铺村二十里之遥的一个小山村——郝家洼,住着一位农村妇女,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凤英,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仍显得很结实。
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陕北采风时遇到的两个人,他们太平常了,平常得与人群、黄土地交融在一起。
但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们又是那样的特殊,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歌颂他们的民歌《三十里铺》在当地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双喜和凤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铺村,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地他们相爱了。
凤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爷爷,一个守旧而朴实的农民。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此极为不满。
首先,他认为没有媒人为中介的婚姻是不体面的;其次是双喜的脑筋比较活,他经常利用农闲到外面做些小生意。
爷爷认为,作为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好种地,双喜的作为不是本份庄稼汉所为。
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下,双喜和凤英只能悄悄相爱。
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双喜决定去当兵,在部队出发的那天,村里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别。
此时,凤英也夹杂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与双喜说几句心里话!但碍于人多未能实现。
《三十里铺》民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碱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两句话,又怕人笑话”。
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MODERN MUSIC 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融合——《三十里铺》赏析孙康宁[摘要]《三十里铺》是陕北脍炙人口的民歌,诞生于陕北绥德县城东30华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可以说《三十里铺》蕴含着丰富的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代表牌之一。
电子管风琴演奏之下的《三十里铺》是传统的陕北民歌与西方爵士乐的碰撞,向大家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也为传统民族艺术院校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十里铺》;爵士乐;传统民歌;融合与创新[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70-03《三十里铺》是陕北民间歌曲当中的代表曲目之一,其中蕴含着陕北人民朴素的情感。
首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琴风琴音乐节编曲比赛”将《三十里铺》的主旋律作为材料,要求所有参赛者为其进行改编与重新编曲,本文中分析的《三十里铺》新编版本作为该比赛第二名作品收录于《三十里铺:首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琴风琴音乐节编曲比赛”获奖作品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
作品引子使用了连续四度叠置的音程凝造出了一种张力极大而且具有现代风格的音响效果,同时非常规的重音也暗示了放克音乐元素的使用,配合代表着现代音乐的特有节奏型,音乐的开端已经打破了传统版本《三十里铺》婉转悠扬曲风的印象,随之而来的是固定的低音织体作为铺垫引出作品的主旋律。
这种大胆的改编手法在民间音乐中较为罕见,新颖的改编手法与演奏形式为本文的分析带来了新的思考。
此改编版本将中国民间音乐、世界音乐、电子音乐元素做了全新的融合尝试,给中国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分析《三十里铺》当中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
一、新编《三十里铺》爵士乐元素融合后演奏特点分析传统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绚丽十分悠扬、开阔,但是其曲调仅仅由四个短句构成,结构较为简单。
《三十里[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2020年武汉音乐学院科研与创作项目(2020YJKT09)。
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式分析论述混合调式作者:张冉冉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民族五声调式中,为了丰富调性,常通过加入偏音和使用借字等手法将调式转换。
这种转调的情况在中国民歌中经常出现。
同时,转调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音乐理论家赵宋光称其为“无变凡转调”①,就是所谓的混合调式。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性分析,简述中国民歌中的这一调式。
关键词:陕北民歌调式混合调式《三十里铺》名歌记谱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论文主要分析的曲目《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势和历史条件,成为了有诸多“歌种”的地区——包括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等等。
其中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民歌的调式也是复杂多变的,如陕北民歌调式以征调式和商调式居多,也有一些混合性质的调式。
一、简述混合调式关于什么是混合调式?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将其称为“双重性调式性”的游移调式。
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在《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称之为“无变凡转调”。
就是说四声音阶总会对五声音阶中被忽略的音级有所暗示,而被暗示的这个音级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却让人觉得它有一定存在的可能。
这时出现被忽略音的小二度的音时,给人感觉音列发生了变化,但是“借字(变凡)”没有发生。
这种听觉上模棱两可的感觉就是“混合调式”。
“混合调式”存在于四、五度关系调中,这是由于四、五度关系的调音列最相近,最容易产生调性的游离感。
二、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分析《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曲目,这首曲子在调式上存在一定分歧,有人认为是C宫系统宫调式、有人认为是F宫系统徴调式,也有人认为是混合调式。
以下是笔者对乐曲的分析。
谱例1是由“启”“承”“转”“合”四句构成的。
其中,“启”句(1~4小节),由两个乐汇组成(第1、2小节是第一个乐节,第3、4小节是第二个乐节)。
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第一篇: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教学设计通镇中学----李行都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歌曲《三十里铺》,使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二、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陕北民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三、了解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正确的歌曲演唱风格。
教学难点:陕北民歌特点的提炼总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情激趣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播放歌曲,并且欣赏一些关于陕北地貌,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熟悉的陕北民歌以及陕北民歌著名歌手,从而引出歌曲《三十里铺》。
二、歌曲分析:这首民歌是根据陕西省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成的。
故名三十里铺。
故事讲的是一男一女由相恋,分手,难舍难离的情节。
曲调属信天游的一种,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
从它诞生之日起,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广为传唱,享誉海内外。
三、整体感知,引导掌握欣赏歌曲《三十里铺》,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歌曲教唱《三十里铺》1、出示歌曲简谱,歌词。
2、放录音边听边跟随录音唱乐谱,同时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觉。
3、听乐曲,小声跟唱一遍。
4、电子琴带唱,学生酌句学习歌曲二遍。
5、练唱。
采用齐唱、领唱、等方式练唱,直到学生能够背唱。
五、课内拓展。
1、陕北民歌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陕北地区是中国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总第254期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徐伟(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近年来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跟风,但很多人对于民歌的了解却不多。
《三十里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陕西民歌,属于山歌体裁。
陕北民歌极具地方特色,如《三十里铺》,其演唱技巧 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三十里铺》的演唱技巧,增强作品带给人的感染力。
【关键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 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2-01民歌的演唱者需要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充分体会民歌的情感后,从作品形式特点着手,充 分运用方言、平腔唱法、衬词衬腔等演唱技巧来演唱,才能 使演唱者声情并茂,和歌曲合二为一,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 力,来感染听众。
这是演唱者所追求的演唱的最高境界。
―、《三十里铺》的创作背景《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在民间流 传甚广、歌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这首民 歌创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时人们的思想保守固化, 对于婚嫁之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歌中的女主人 公思想进步、追求自由,和男主人公相恋相知,却无奈那时封 建礼教束缚,自由恋爱的一对璧人不被认可,男主人公娶了父 母安排的女子,女主人公伤心欲绝。
后来革命爆发,男主人公 参军,女主人公便在山顶目送恋人离去,由此便有了这首凄婉 的民歌。
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勇敢和无奈,成为一段佳话。
这 首独唱民歌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歌库中的经典,代表了陕北民 歌作品的发展水平,辟一定的传承意义。
二、 民歌形式及特点《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旋律舒缓,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但是曲调的构成却十分简单,曲调强弱分明,由四个短句组成,突出代表了信天游的音调的特点。
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两 两对应的形式,词中“三哥哥”、“四妹子”等词眼对应工整, “四妹子”依依不舍送行时的曲调凄婉悠扬绵长,也道出了歌 中主人公之间的缠绵的情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以《三十里铺》为例看信天游的音乐风格56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间往往又有对应的转韵和叠字、衬字作为起承转合。
从曲调来看,《三十里铺》的曲调朗朗上口,流传广泛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曲调的便于记忆和简单易学,通常没有听过的人,只要听过一次两次就会有比较深刻的曲调印象。
仔细聆听能够发现,《三十里铺》在演唱时,每句曲调都尤为悠扬,具有极强的空间张力和表现力,具体呈现为高音较多,在乐句的尾音多会有拖长唱腔,整句的演唱密度不大,具有比较均匀的节拍分布。
想来,这样的演唱方法和乐句构成特色,与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有直接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貌复杂,沟壑众多,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为了节省往返于沟壑两端的时间,通过呼喊来进行交流,这就要求他们用比较高的音调,用比较长的字音,以及比较平均的速度来进行喊话,便于让对方听清自己的表达。
久而久之,这种喊话的形式就成为了当地信天游的典型唱腔,字字句句听起来都悠长远眺,仿佛要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似的。
这种音乐的演唱风格能够让演唱者的音色听起来更加嘹亮高亢,传递的情感也更为丰富,体现出满满的黄土高原般质朴、浓烈、纯情的感觉。
从《三十里铺》的歌词和演唱来看,就具备信天游的典型特色,每个乐句都力求舒展、悠扬,在节奏上体现出灵活多变,演唱时演唱者的声音高亢嘹亮,字的尾音拖长,显得句子的过渡舒缓,意味悠长。
从歌词的内容来看,整体讲述的故事线索明确,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听众面前,朴素真挚,不矫揉造作。
在句式上,结构也不复杂,长短乐句交错呈现,在演唱时四度与五度的过渡平缓自由,是突出的信天游唱法。
(二)极强的音乐叙事性对于信天游而言,往往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三十里铺》就是通过较短的歌词来展现了“三哥哥”和“四妹妹”之间的爱情片段,虽然这些片段不能覆盖整个爱情故事的全部细节,但是却足以交待清楚这个爱情故事当中的关键性转折和起因结果,一些研究的学者认为,这是信天游在音乐表达上的二元性,歌词中出现有如讲故事的人一般的陈述,如:“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绥德三十里铺村”。
交Jia响oX—ia西ng安-Jo音ur乐na学l o院fX学i'a报nCo(n季se刊
rvat)
o 。,M 。 2015年14第34卷第1期 Mar.201 5 Vo1.34 No.1
・白 宁 中国分类号:J607 文献识剐码:A 文章编号:1003-1499一(2015)Ol一011O・O6
陕北民歌 三十里铺 经典演唱的审美审视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l10818) 摘要(--十里铺》是风格性极强的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 音乐特色,是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之一。采用音乐美学的视角,分析几位陕西籍歌 者的演唱,审视其中的音乐审美表达,这对于丰富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和研 究都具有积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歌《三十里铺》;演唱;审美
《三十里铺》是2O世纪初产生于陕北地区的民歌, 它根据绥德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采用陕北民歌曲调演 唱,后来在全国广泛流传,成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之 一。本文从经典演唱的音乐鉴赏角度,结合一些有代表性 的演唱版本,分析地域性民歌演唱的特色,审视其中的音 乐审美表达,以期探讨并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 教学和研究。 一、 三十里铺 的美学内涵与意蕴表达 《三十里铺》是一首风格性极强的陕北民歌,蕴含 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也有着鲜明的音乐特色。从欣赏 美学的角度看,歌者只有紧紧抓住并且着力表现其内在的 意蕴表达,才能深化作品的音乐表达。 这首作品的语言是乡土式的,叙事是描述性的,故 事发展又具有开放性特点。表现这样的文辞时,歌者既要 把握作品的叙事性,又要展现作品的风格性,在叙述性音 乐语汇中强化风格表现;既要表达对三哥哥的追忆和思 念,又要抒发自然淳朴的陕北乡情,以浓郁的陕北音乐特 色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既要表现作品内蕴的悲剧性因 素,又要把握故事结局的多元可能,在表现悲楚、悲戚、 悲切情感时,也需要传递一定的希冀、憧憬、期待之情。 如果忽视作品内蕴的丰富元素,那么,对作品的音乐诠释 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一件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后,它的解释权就属于受众 而不再属于作者。就民歌而言,歌者演绎出来的作品是属 于听众的,甚至不同的听众能够感受出不同的内涵。尽管 这种理解、鉴赏、感受是多元的,但无论怎样,从本来意 义上说,其基点仍然从属于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和特 定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歌者必须深刻理解作品,充分发 挥二度创作的能动性,深化对作品内涵的意蕴表达。
民歌三十里铺歌谱及歌词
《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
它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三十里铺》歌谱,希望能帮到你。
《三十里铺》歌谱
《三十里铺》歌词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来遇大路
戏楼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
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叫一声凤英不要哭
三哥哥走了回来哩
有什么话儿你对我说
心里不要害急
洗了(个)手来和白面
三哥哥吃了上前线
任务落在(那)定边县
三年二年不得见面
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
四妹子碱畔上灰不塌
塌有心拉上两句话
又怕人笑话
《三十里铺》创作背景
《三十里铺》是根据陕西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成的,故名《三十里铺》。
这是一首较长篇幅的民间叙事民歌,曲调属信天游的`一种。
该民歌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叙述的是一男一女由相恋而分手、难舍难离的情节。
歌中女主人公名凤英,男主人公名双喜(真名郝增喜),他们自幼相爱。
凤英是个思想进步、敢于斗争的农村姑娘,她冲破了习惯势力的束缚与阻挠,和“三哥哥”邱双喜相恋。
因双喜要参军入伍,凤英心里有话又难以说出,双喜便安慰她:走了还回来看你哩!有情有景,有人有事,真实、生动、感人。
【民歌三十里铺歌谱及歌词】。
浅析《三十里铺》的演唱要领民歌《三十里铺》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一首典型的信天游。
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
五十年代初由王方亮改编为无伴奏合唱。
一、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总的来说信天游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节奏特点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二)形式特点1.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2.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象妇女们思念情人的调子多是如此。
3.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曲调并不固定。
(三)旋律特点双四度跳进。
这种“双四度框架”运用了四度音调的空旷和连续两次跳进而造成的八度间隔,直上直下,空间感很强,这种框架往往在歌曲的一开始就出现,甚至贯穿全曲。
感情抒发十分直畅。
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一)歌词表达当中应当注意的技巧信天游形式简单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规律。
信天游的押韵要求不很严格,押大致相同的韵脚即可,每节的上句与下句押韵,节与节之间的韵脚不要求一致,可以随便换韵。
信天游是以陕北地方语言的语音入韵的,一般以单字落韵。
本曲中,有多处明显的单字落韵。
如:第5句“洗了个手来和白面(mian),三哥哥今天上前线(xian),任务摊在那定边县(xian),三年两年不得见面(mian)。
这段歌词中,所压的共同韵母是—an。
顿数的整齐,押韵的和谐,使得信天游有优美的旋律,强烈的节奏,加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陕西民歌赏析
陕西民歌是陕西省境内各种民间音乐的统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对陕西民歌的赏析:
1. 丰富的音乐风格:陕西民歌以其丰富的音乐风格而闻名,包括号子、山歌、小调等。
这些民歌通常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演唱,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
例如,《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其曲调高亢激昂,富有情感,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豪放。
2. 地方特色:陕西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陕西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例如,《蓝花花》是一首流传于陕西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歌,其歌词描绘了蓝花花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对爱情的追求和她的悲剧命运。
3. 强烈的叙事性:许多陕西民歌具有强烈的叙事性,通过歌曲传达历史故事、传说和民间故事。
例如,《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和河北地区的民歌,讲述了孟姜女为寻找丈夫范杞梁而来到长城,伤心哭泣的故事。
这首歌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4. 独特的演唱技巧:陕西民歌的演唱技巧独特,包括真假声结合、滑音、颤音等。
这些技巧使得民歌在演唱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歌,其曲调悠扬、节奏自由,真假声转换和滑音、颤音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之,陕西民歌以其丰富的音乐风格、地方特色、强烈的叙事性和独特的演唱技巧,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之一。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民歌,其艺术特色突出,演唱方式也具有独特魅力。
首先,该歌曲以陕北方言表达情感,贴近民间,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
歌词中描绘了一个陕北小城镇,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它的场景与人物。
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三十里铺土豆姑娘”、“翻山越岭拉车郎”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了陕北地区的生活习俗。
其次,歌曲略带哀怨的曲调,表现出当地人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
歌曲节奏优美,起伏跌宕,音乐旋律简单优美,易于传唱。
同时,曲调还采用了的双声部合唱、反复运用的旋律、吕旋音和泛音等艺术手法,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歌曲表达了陕北人淳朴朴素的民间情感和生活理念,一方面展现了陕北人悲壮而坚韧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简朴而真诚的为人风格。
在演唱上,演唱者要能够表现出陕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注重节奏与音色的运用,将“翻山越岭”的疲惫、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爱情的留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