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论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特性王艳霞【摘要】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陕北民歌鲜明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特性.陕北民歌体裁丰富,创作上善用方言、叠词和虚词,唱法上多用平腔、直音和滑音,注重咬字清晰、擅用气韵,唱腔丰富,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艺术特性、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揭示了陕北人的文化血脉与心路历程,彰显出陕北文化厚重的历史诉求和文化意蕴.陕北民歌的研究,对保护和弘扬民族艺术和文化瑰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陕北民歌;文化意蕴;艺术特性【作者】王艳霞【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62民歌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俗价值,是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符号及其历史和生活的印记。
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陕北人坚实的文化传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形成了陕北人粗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吃苦耐劳和勇于抗争的性格,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中。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之一,是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结晶,也是黄河流域先民智慧与情感的果实。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陕北民歌,探讨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特性,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个性、审美意蕴和艺术追求,保护和发扬华夏文明,促进陕北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原生态音乐特征与当前多元化音乐的融合,对当下文化艺术教育和民族声乐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陕北的地域特点看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特性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对整个华夏文明都有深远的影响。
陕北是黄河的流经之地,故而陕北也有着浓厚的黄河文化地域特点。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面西晋,西抵宁夏,南临铜川,北至蒙古,自古就是战争频发之地,这里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如今陕北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124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徐 伟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摘要: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风格特异的文化传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以及民族众多,所以,各个地方的文化又带有自身的不同特色和地区特点。
其中以民歌为例,这种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由历代人民传承的文化瑰宝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神奇的色彩,同时又受到人民的欢迎与支持,逐渐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
本文以陕北民歌为例,探究陕北民歌中的演唱艺术。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艺术;研究陕北民歌形成于陕北地区,是当今世界上三大著名民歌之一,其中有些经典的曲目至今仍被人民传唱。
在其发展期间,曾出现一大批先进的个体和史诗性的音乐旋律,在众多的音乐中,因其独具的高亢嘹亮的风格而受到各方的关注。
在当今传承中国文化的今天,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人民文化获得人民的亲密,在其演唱方面,更加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原汁原味的唱法,正是这种行腔运气和方言的运用,保障了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感悟。
一、陕北民歌演唱方法研究的意义就当前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而言,其是一代一代的人民通过自身的创作以及演唱技巧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达。
其以陕北方言为依托,在人们生活的黄土地上,通过运用有地方特色的演唱技巧和方言,表达了陕北民众心中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同时形成鲜明的民歌基础。
在日常的生活以及陕北民歌的保护和继承中,通过总结其演唱技巧,树立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最终树立独具鲜明的表达技巧。
二、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一)了解陕北民歌形成的地方特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学习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首先应当掌握、了解陕北民歌形成的地方特点,在陕北民歌的发展中,其是依靠陕北独具特色的地方特点和民俗文化形成的,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以及原生态的生活和唱腔中,才能更好的符合陕北的地方特色,真正的融入到陕北民歌中。
其次,还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的了解当地的地方特色以及生活习惯,同时在民间艺术中发挥农村采风的实际作用,最后灵活的表现实际的艺术处理方法,在传唱中实现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是很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吻合陕北文化特质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而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又显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恢宏而又粗犷奔放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魅力黄土高原由于声乐教学的需要,我接触了许多陕北民歌以及有关陕北民歌的一些文献资料,被陕北民歌――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在此想通过论述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以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在以后的学习和演唱中更好的认识和掌握陕北民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在艺术界国际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也就是说越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在世界上也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受欢迎,而我国的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许多“海归”那里了解到,外国人在欣赏中国歌曲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中国的R&B、Rok,更多的是在欣赏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歌。
中国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在这众多的民歌中,陕北民歌无疑是我的最爱。
第一次接触到西部歌曲时,我就被这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所震撼并深深吸引。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这片黄土地一起生长,传唱至今,处处显示着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它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特点,使它成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如同那里的人民一样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精品。
陕北民歌所拥有的这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是很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吻合陕北文化特质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又显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浑宏而又粗犷奔放的演唱风格。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中国陕西省西北部农村地区的地方民歌之一,该歌曲根据当
时陕西省农村的现实情况而创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陕北农村地区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的状态,农民们生活极其困难,受到了许多歧视和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兴起,鼓励人民起来反抗压迫,翻身向光明的未来。
《翻身道情》正是在这种前景下创作的。
它主要讲述了农民面对困境时的思考和努力,以及他们乐观和自信的精神。
歌词中引用了不少当地的术语和俚语,反映出地方文化的特
征和语言习惯,使该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
《翻身道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曲调简单易学,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和传唱。
歌曲
旋律清新明快,节奏紧凑有力,让人不禁跟着鼓点跳动起来。
这也使得《翻身道情》成为
陕北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代表之一,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极受欢迎。
总的来说,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反映陕北农村现实和精神状态的地方民歌,
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使得它成为了中国音乐传统的重要一环。
---------------------------------------------------------------范文最新推荐------------------------------------------------------ 浅谈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艺术特征摘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它表达着陕北人民对红军的热情和拥护,全曲曲调明亮,旋律优美。
有着淳朴的陕北地方民歌特色,在国内广为传唱。
本文梳理了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它的曲式特点、演唱技巧、地方色彩等方面阐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音乐艺术特征,总结了它对整个陕北民歌发展的传承作用,让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和热爱陕北民歌,也让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四季常青。
4915关键词:陕北民歌;地方特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音乐艺术特征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folk song "Red1 / 11Blossoms"Abstract:"Red Blossoms" is a well-known folk song. It expresses the Northern peoples enthusiasm and support for the Red Army. The whole song melody is beautiful and bright, melodic, with honest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areas in the country widely su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generates from, its musical form characteristics, singing skills, local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The paper elaborated "Red Blossoms" ‘s artistic features, summed up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so that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and love folk songs and this kind of art can be inherited.Keywords: the North Shaanxi folk s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an Dandan the red blossom" music art characteristics目录---------------------------------------------------------------范文最新推荐------------------------------------------------------摘要1Abstract1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背景概述2(一)陕北民歌概述2(二)创作分析2陕北民歌形成于上古时期,《诗经》中的《国风》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500多年间的北方民歌,陕北民歌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演变,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不断的改善和传播,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号子、信天游和小调[4]。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传统的一首民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广泛传唱和喜爱。
这首歌曲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和对家乡的眷念,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
在演唱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对声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诠释了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表演。
下面将从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及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分析。
一、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三十里铺》这首陕北民歌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曲,它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歌曲通过歌颂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社会风情和民族精神。
歌词含蓄而深刻,情感真挚而朴实,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到深沉的思乡之情。
而在音乐形式上,这首歌曲采用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对调子和声音的处理,展现了浓厚的陕北民族音乐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十里铺》还体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歌词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感情和乡土的情怀。
整首歌曲朴实、真挚,融入了陕北地区的瑰丽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二、演唱分析《三十里铺》这首歌曲在演唱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唱者在表达歌曲时,通过对声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演唱者需要注重对音准的把握和节奏的处理,陕北民歌的旋律多变,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演唱者需要有着扎实的唱功和音乐素养,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特点和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陕北民歌情感真挚、朴实,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处理和情感的投入,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演唱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内涵和文化特色。
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重形象的塑造和舞台表现力的发挥,通过形体语言和动作等手段,将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丰富,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的盛宴。
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论文•相关推荐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论文民歌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编年史,而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
为了更好的保护面临濒危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陕北民歌的精髓和精神积极保护、传承和创新,要使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态的陕北民歌艺术融入到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改革大潮中来得以发展,我们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和热爱民族声乐的人士们,不只是对它开始关注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传承。
这也是一个国家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责任。
现今人们对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风格特征、审美意义和现代价值众说纷纭,还仅仅是停留在呼吁保护和继承它的阶段。
可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继承和创新共存呢?在这方面只有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艺术在创新发展上开辟了新河,走到全国的前列。
而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和传播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渠道,将陕北民歌以及它的唱法采集、整理、编着成一整套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入到地方师范类院系中来才能更实际的进行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陕北民歌的类型特点及风格特征(一)陕北民歌的类型特点陕北民歌的题材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社会矛盾、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等,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地域习尚,以及传统的审美意识是陕北民歌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歌曲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将它分为劳动歌、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五大类。
1、劳动歌劳动歌是一种伴随劳动而歌唱的劳动号子,它具有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指挥集体劳动的统一节奏的作用,是民间田间劳作常常惯用的歌曲。
陕北的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船夫号子、碾场号子等。
如《船夫调》、《打夯歌》等。
这些劳动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陕北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再现。
2、仪式歌仪式歌是产生于古代的一种民歌形式,它和陕北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中举行的一定典礼仪式分不开。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
在远古时期先祖就开始在工作的时候唱歌,如狩猎、祭祀和求偶等,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信天游;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民歌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先祖在狩猎、祭祀和求偶等过程中,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人愈来愈多,陕北民歌地域特色明显。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和背景陕北民歌的起源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他带领当地群众,开山挖河,在工作中呐喊,声势浩大。
因为大禹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但一直未婚,所以人们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大禹的喜爱。
这首歌唱出了先民对英雄的热爱,唱出了先民们的勤劳勇敢。
从以上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起源最晚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就产生了陕北民歌。
试论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色作者:于静敏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摘要】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革命红军抵达陕北时看到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迷人景象。
整首歌悠扬宽广,感情奔放,旋律极其优美,流露出了陕北人民与革命红军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本文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特点。
【关键词】艺术特色;时代背景;歌词;旋律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75-0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陕北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它的创作与“革命”两字息息相关,可以说是革命促进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和广泛传播,与此同时,也正因为陕北民歌的激励,才使得群众自愿投身到革命的战斗中去。
这首歌运用了陕北高腔,歌颂了毛主席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红军的英勇善战,把一个火红的苏区变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的时代背景由于“四人帮”在文革动乱中搞文化专制,让整个国家的很多歌曲都被禁放。
20世纪80年代初,广大音乐工作者在周总理的号召下积极投入到创作新歌曲的实践中。
此时,一些中央电台的老同志提出了他们宝贵的建议,即创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歌曲迫在眉睫。
由于当时群众及音乐工作者的革命热情高涨,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
此后,他们便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初步确定了四首歌曲:歌颂毛主席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而东渡的《东征》,为抗战选择自力更生的《军民大生产》,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而实行土地改革的《翻身道情》。
这四首歌完成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大家仍觉得有些不完善。
首先,在音乐形式上,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其次,从内容上看,陕甘苏区革命史是不容忽视的。
1934年,陕北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且有左倾的严重干扰。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
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陕北民歌起源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
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
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二陕北民歌的分类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三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
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
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
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
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
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
敦厚的性格。
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
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
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
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睁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
”尽现了妹子对她的情哥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幸福生活中期望。
和这首歌相比,同样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陕北自由汉》却是包含心酸和无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干粮,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骂我就骂,哎……”从这点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热情直白,没有半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歌曲《兰花花》是汉族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信天游的风格特征。
曲调高亢开阔,奔放有力,悠扬抒情,节奏自由,采用叙事手法,语言简练、质朴、生动,把兰花花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遭受封建礼教迫害,以及兰花花反抗封建束缚的决心塑造得栩栩如生。
四陕北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北的民歌歌种。
它的歌词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的两句体,曲调一般也均为由上下句构成的单乐句段,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山歌类的和小调类的,《兰花花》属后者,它的特点是节奏规整,旋律进行平稳,情感刻画细腻柔和。
此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的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
造了兰花花的形象,由于这首歌有八段歌词,如果用一个速度演唱会很单调。
因此,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处理成几种不同的速度演唱,这首民歌还曾被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剧等。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
陕北民歌也是这样。
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
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激情。
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的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段的灵活妙用有着极大的关系。
以陕北民歌歌词的修辞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陕北方言乃至现代汉语的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贺敬之说:“一切来自人民并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
”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世也唱不完”。
陕北民歌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加大对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