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异同,两者在审美评价、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普遍美感的不同性质。

首先,中国美学思想侧重于境界感、内心氛围,其重点是通过人文关怀、自然与宇宙的联系来增强审美普遍性。诸子百家,儒家主张“仁义礼智”,尽心致力培养“爱智敦慈礼节”的道德素养,同时它崇尚对自然的尊重,认为自然有其自然的道理,以增强整体审美价值。至于道家,其思想以“自然畅和、无为而治”为主,将自然审美与人文关怀有机联系起来,强调自然的审美,追求“无为尽天下”的“审美宇宙”。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强调确定意义和创造性思维,更偏向对作品中形式的审美评价,而不太关注作品的意义和主观动机。联想到古希腊的形式主义,希腊人认为美的形式是独立的,审美的标准は抽象的数学公式来确定,例如“哥白尼理论”中应用比例原则认为是一切美学事物的实质原则。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突出形式主义精神,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复杂美,注重技术的运用,而不会重视人文性的表现。

两者可以说是在大体上有明显差异的,一个世界观属于传统的心性美学,另一个则偏向客观形式美学,心性美学面向作品内容与态度,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而形式美学面向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体系,主要关注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手段及使用。

总而言之,中西方其实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它们共同尊重艺术美学,但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及表现形式,这些差异的统一构建了双美思想的多样化,从而被评价为审美的一种新的趋势。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 美学是一门探究艺术以及美的学问,在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中西 方美学观念不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立的风格和说明。而中西方美学观念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对比两国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首先,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之处在于总体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所以中式美学观念对于道德慷慨、修养敦厚、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质十分强调。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体自由和权利为中心,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所以,西方美学观念更着重于个性化表现、表达和自由。 其次,中西方美学观念在审美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 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视觉感受只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应,在审美时,还会综合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但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标准则更注重于感官效果,以审美主观满足作为最终目的,更偏重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原创性程度等因素。 此外,中西方美学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趋向。在传统的中国美学观念中, 自然美、朴素美和精神美是美学观念的核心。汉唐文化特别强调雅致、简朴和高尚,将艺术的美归结为一种与人性相统一的高度。但在西方美学中,则更加追求创新、新奇和变化。在西方,人们更喜欢突破传统、唯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抽象、前卫等风格的艺术也更加认可。 最后,中西方美学观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例如,在音乐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律味为划分,注重调子之间的平衡,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对称和和弦为主要特征。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意境表现,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真实的再现和画面结构的合理性。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观念。中西美学的比较是一种对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两种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审美理论和美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从中深入研究两种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在艺术作品方面的差异 艺术作品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品,承载着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方面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样式的不同 中西美学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西方美学普遍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注重表现主观意识和情感生活,常常表现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中西美学不同的是,中国美学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理智性的、深沉的情感,强调美的抑制和超越,目标是创造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气氛。两种美学思想的艺术风格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2.主题和内容的不同 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西方美学关注个体,强调个性和情感产生的共性,注重表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而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以自然为根源,以自然之道为标准,讲究一种自然的和谐,注重强调整体性和形式的掌握。中西美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3.审美取向的不同 中西美学在审美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西方美学强调主观性和情感的投射,认为美是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即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而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消融和超越,认为美是与心灵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有关的,是在通过对自然或日常事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体验得到的感性理解。中西美学审美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美学思想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上的分歧。 审美理论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的在于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来源和美的标准。中西美学在审美理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美的本质和特征的不同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 中西方美学的异同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感、美境、审美等概念的哲学学科。虽然中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各异,但是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本文将就中西方美学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反映的风格和主题 中西方美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反映的风格和主题方面。西方美学通常重视逻辑思辨、普遍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个体的独立观察和抽象表达,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太关注实用价值。 中方美学则更倾向于浪漫、意境和文化氛围,它注重的是感性的表达手法、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体验,更倾向于追求审美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体验。

举例来说,西方音乐强调绝对音高和音质,在处理音乐的结构 和演奏技巧上更加追求精确性和规范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注 重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审美观念,如何处理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是各种精神活动中思维最高级别的行为, 是以理性思辨、形式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它追求的审美标准是真实、自然、客观、精确、规范的。而在中国美学中,审美是经验 诉求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包括诸如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内外 相合、志趣相应等概念,它的审美标准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 沉淀。 三、美学教育中的不同 对美学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在西方,美学是哲学的 分支学科,因此,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思想、心

理、认知、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都被涵盖于美学中。而在中国,美学是文化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渗透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侧重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 四、对于自然和人的态度 中西方美学存在着不同的自然观和人性观,这些观念也直接影 响到审美观的形成。 在西方美学中,自然被理解为统一的外在客体,人格的发展也 被视为独立的,自由发掘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并自由选择人生路线。而中国美学将自然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体相承的,自然的发 展与人的精神、道德、文化发展的伦理成果是一体的。因此,中 国美学注重自然、人的和谐相处,在审美上也追求自然、人的和 谐共生状态。 结语 中西方美学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两者间不同的审美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 1.1审美目标的不同 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 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 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 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 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艺术家们从对方文化中吸收灵感,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作品。例如,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中国元素或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西方元素。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与交流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与交流艺术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观 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艺术 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机会。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并探讨如何进行有 效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背景差异 1.1 文化传统和历史演进的差异 中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礼仪、道德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崇尚和呈现。相比之下, 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石,注重个体自由、理性思考和个人体 验的追求,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强调创新、突破和自由表达。 1.2 影响艺术审美观念的哲学思想差异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对艺术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方艺术 美学思想较为注重的是“和谐”、“整体性”和“内敛”,强调艺术作品与自 然和谐共生,追求内心感受和精神层面的沟通。而西方艺术美学思想 则更加注重“表达”和“个性”,强调艺术家的情感、观念与经验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传递。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主要差异 2.1 艺术观念的差异

中方艺术美学思想以“境界”为核心概念,强调艺术的超越性和内涵,追求超越现实的更高境界。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则更注重艺术的外在表现,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2.2 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 中方艺术美学思想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意境”和“神韵”,强调意境与 艺术家的境界和个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则更加注重 技法和创新,追求形式和技术上的突破与变革。 2.3 艺术的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方艺术美学思想追求的是“道德美”和“精神性”,更加注重艺术的 道德、精神和文化内涵。西方艺术美学思想注重的是“审美美”,追求 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美感。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3.1 文化交流与互鉴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艺术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可以促进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合 与创新。艺术家可以借鉴和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秀元素,将其巧妙融入 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3.2 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与研究。艺术家、学者、研究者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

东西方美学差异

东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绘画作品中,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虽然它们都是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創造活动而凝结的艺术意象但根本是不同的.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最终差异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西方文化的前进往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进,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 有与无 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或者是跟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

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捍卫了中国文化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的悲剧。 形式与整体 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形式结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西方文化形式原则相反,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西方也讲整体,但西方的整体功能是个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体.从骨子里还是从部分到整体,靠解剖和分析.中国的整体功能也讲部分,是从整体而来的部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绘画讲”气韵生动”.把它作为绘画第一原则.要达到对事物、对世界最精微的认识不能靠工具,而只能凭心灵.心灵最深层部分与事物的最深层部分与天是相通的.这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正所谓“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 从漫长的远古时代到现在,作为人的对象世界的自然界分成两个部分:人的实践所直接改造的部分和未为人直接改造的部分.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弥漫在各个方面.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西方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展开全文 康德(1724—1804),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奠基人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粗而言之,中国哲学重在生命,西方传统哲学重在理性、知识。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迫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推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宋·晁補之《老子騎牛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

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感性”(sensibility),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truth)。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方为正途。 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像明张岱《湖心亭看雪》短文中所叙述的生命体验,大雪三日,与友人相约于西湖湖心亭看雪,他们来到此亭,此时,“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丹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乾坤同白,在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点,这一点置于莽莽宇宙、皑皑上国中,是一种会归,也是一种伸展。这一点是小的,但当它融入茫茫世界,就伸展了性灵,获得深心的安适,他在心灵的超越中拥有了世界。虽是一心,却与造化同流。中国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言美快感,而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乐感,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超越的境界中,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

比较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分析

比较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分析艺术观念是一种对艺术价值、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受到了各自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前,西方的艺术观念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艺术创作主要服务于宗教目的。而中国的艺术观念植根于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秩序和平衡。因此,在历史背景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二、审美理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理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是古希腊的“美的观念”,主张追求美的真、善、美。而中国的审美理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的美。因此,在审美理念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艺术创作的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艺术创作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西方艺术着重于个人的创作表现,明确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中国的艺术创作方式更注重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延续,追求匠人精神和协同创作。因此,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

四、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个人的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运作更注重商业价值和个人表达的自由。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更注重道德、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因此,在价值观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观念在历史背景、审美理念、艺术创作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作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参照。希望通过对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差异就是其各自的社会背景、宗教、哲学、文化以及民族间的具体差异。西方美术在其宗教的感化下更习惯与反思并进行思维的操作;而中国的美术历史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体制社会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关注过更多的自然造化的根本规律。 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东西。山水风景画占大部分,比如说表现一条河一丛花草一只动物都会有意无意中透漏出人的情怀,一幅中国画里面贯穿的始终是发自人内心的感受,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人就是人,强调解剖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西方艺术着重表现人体,女人体更能表现绘画艺术上的最高境界,西方艺术家认为人体曲线是自然界最优美、最自然的、美是生命的象征,不是其他任何物体能及的。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从中西观念上虽然谈已经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问题,但是从他们在绘画上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写实”。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画面上呈现的不是一部分物质而是整个人性化的意境。而西方却觉的描绘物质的构成渊源更有趣味,他们认为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在画面上真实的表现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风景创作,西方关注画面与实际景致想吻合,画肖像追求与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西方艺术着重于人体艺术,如摄影、绘画、雕塑等。大多是以人物形象出现的,表现的是人体艺术美。中国艺术着重于自然界的山、水、花、草、鸟。着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中国画着重于把结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中国艺术注重表意,并不是说国画的表现就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而是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貌似简单的线条描绘已经包含了形体的精准。貌似简单的国画,每一次运笔都是历经日积月累才能体现出其如生的一面。所以说结构与神韵的完美结合对国画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绘画方面山水风景画居多。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的调子充足的结构关系。从古典画派的经典之一安格尔的绘画中就能看出着一点,他的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点线面的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还有德国画家德加的素描,看过荷尔拜因的素描的人无一不为他对人的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看德家的素描却常常被他用明暗用明确简单的素描关系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的感受到画面的真挚与诚恳。 其实不管从各自观念各自趣味意境还是各自特有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空间关系上来说这些分歧都是作为在同一种艺术范畴之内必然要存在的一些各自的特点,就像我们都从属于人类但各自都有特征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艺术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它所具有的伟大禀性不分地域种族不分贫富贵贱。它就如同普天之下热爱绘画的同仁唯一共享和热爱的一片天空。 -------10服装一班5号匡敏

浅淡中西方古代美学的差异

浅淡中西方古代美学的差异 浅淡中西方古代美学的差异 谈到美学,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碰到有关美的事物,但是倘假设将美与做学问联络起来,仿佛又不太好把握它的定义。其实,早在1735年鲍姆嘉通就在他的博士论文?诗的感想?中提到了美学一词。随后他又在他的著作中对美学进展了详细的界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随后,西方美学著作开场输入中国,美学一词也输入中国,加受骗时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也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出现,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先秦的理性精神和楚汉的浪漫主义,虽然没有对美学进展系统和明确地表述与论证,中国思想家也确实将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以及人生的根本问题联络了起来。 回到美学的定义,当我们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时,首先要问的就是是什么。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比方,美国著名的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美学包括感官知觉、美和艺术。然而,我国知名教育家易中天认为美是一个悖论。总之,对于美学的定义,我们很难给予一个固定不变的解释。而中西方对美的解读的差异主要表如今以下两方面。 首先表如今对自然的态度上。儒家在面对自然景物时,将山之美与水之美通过人的主观感思化出了另一种美,即后来王国维所总结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彩。[2]在孔子这里,自然景观转变成了人化的自然。而道家似乎持有与孔子相反的观点,人作为大自然中极其渺小的一分子,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把人自然化了,于是就有了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尽管儒家和道家关于自然的学说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围绕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的,对于自然的态度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即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乐山、乐水。相比拟而言,早期的西方思想对自然的态度有着显著的不同。例如?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看到人世间的种种罪恶,决定引来洪水消灭世界。除此之外,被看作西方艺术土壤的古希腊神话中也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分析 作者:宋子鑫 来源:《青年生活》2020年第15期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中国音乐是基于先秦音乐不断发展得来的,西方音乐则基于希腊音乐不断演变得来的。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歷史发展和审美差异,两者的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但与此同时两者也逐渐形成了一定共性,但其音乐美学思想完全不同。文章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美学思想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 引言 在音乐研究中,音乐美学属于极为重要的环境,其主要是将对音乐艺术的研究作为根本规律,尤其是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音乐之美作为一门总体性目标的基本理论学科。首先,在对“什么是音乐”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具有不同的简介。在《乐记》中曾说:“声成文,谓之音。”西方对于“music”的了解来源于古希腊“musike”,其主要意思为缪斯九女神全部意思。文章通过对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上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1音乐美学理论研究 理论从本质上来讲就拥有二重性,其不但是独立的,并且具有指导和依赖实践的性质,者是相互联系的。理论通常由实践中得出,并且会对实践产生影响。其主要区别为:这一联系为直接或是间接,近还是远。古代中国与西方都是一极之重,一极之轻,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格局。对西方音乐理念来说,正如最早的多声部音乐文献之一《音乐手册》所述:“音乐实践来自于理论,与理论密切联系并充满着理论”。音乐理念与实践通常在西方音乐的概念中紧密结合,难以分割。假如提问什么是音乐?埃格布雷特在《Musik im Abendland》中曾经提高“她通过实践、表演、作曲的方式出现:音乐实践却一直伴随着理论,在这里理解理论为对实践的集中思想,概念上的认知和学说。实际上,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并置是西方音乐创作和本质的一个特征。” 2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异同 2.1音乐美学的相同处于不同处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 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提出的一种美学的观点,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认为的美。在中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对于美学的思索从未停止。逐渐形成东方的美学底蕴,以意象为主,由外到内领悟抽象之美。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对于美学所沉淀下来的宝贵思想。 与中方美学相比较最为突出的就是西方美学思想。中西方在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同样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体系。美学文化的发展差异主要和社会背景、宗教、哲学发展以及文化体系有关。中华民族有着长达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墨丹青,山水花鸟,皆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西方的美学史上也出现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美学大师,推动着美学的发展。 美学的一大展现方式就是绘画。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开始在山洞的石壁中刻画图案来记录生活。而这些图案就成为了最早的人类对于美学的认知,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绘画的世界中,国画注重写意,西方则写实。最早的水墨画开始,中国人讲究意为先,形在后。许多的山水花鸟画作,展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十分传神。人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就会在精神上进入作者的世界,升华然后达到共鸣。而西方美学的绘画就会表达地非常写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方油画。油画在绘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细节,画家可以将每一处细节画地惟妙惟肖。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差异主要原因也在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美学是精神领域的世界,对于美学的领悟也就是对于人生的。从精神世界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美是理式”。世界万物的美皆是表像的,而存在着一种美本身。“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丑。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他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与他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这是柏拉图认为的一种“理式”的美,是客观的,先于世间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中国古代先贤庄子也对于美有着极高的领悟。庄子曾提出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天地之间,四时序列,万物荣枯,都是道,是无形的神。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世间万物皆有其定理中的运数,而大美其中。庄子对于美的认知同样超脱世人,庄子看到的是世间大美,而非表像的美与丑。空灵而飘逸,存在于世间却又无法直接触摸。 在美学的研究上,还有其他不同的美学领悟。例如休谟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高尔泰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发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 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②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西 实用文档

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辩,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 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善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规范。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激烈。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西方最高的美是上帝,是神,更重视非理性的外在美。 实用文档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在西方世界就较早地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逻辑严整的美学。他们对美的本质、审美有了刻意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美学”这一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探讨美学问题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却从未不间断过。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有美无学”的状况。因此总的来说对有关“美”的理解、对自然、生活现象的“审美"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都有各自的独到的研究。这也引起了诸多中西方美学家们对寻求跨文化美学思想异同的极大兴趣。到了20世纪50年代,甚至掀起了西方美学界重建美学体系的热潮。中国学者们从美学从西方输入中国始就感到了中西美学比较对寻求跨文化间的共同的美学思想规律的重要意义。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就是寻求中西美学异同的翘楚。本文将主要通过从实体与虚体的宇宙观、以及形、神在诗画艺术上的体现两大方面比较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一、从宇宙观看美学思想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通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实体论”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美学史“本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除了本体论阶段外,认识论阶段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找到“实体论”的身影。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实体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中“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道”是可以阐述出来的,但是能被阐述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庄之道一脉相传,庄子以无为虚淡为合天德,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宇宙太空的广漠虚廓,无始无终默然有序地运行,不有意为之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天地成为美的极致、成为众美之源。总之道家的这种美学思想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悟上,他们的美不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

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作者:韩聪慧 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3期 摘要: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各自依赖的哲学观、宇宙观的不同导致其审美的差异,其所蕴含的历史秩序和逻辑思路的不同应引起重视与研究。文章试以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作为逻辑起点,在其宇宙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其主体差异所在。 关键词:美学;历史秩序;宇宙观;比较分析 纵观中国美学史,呈现出数千年来从“礼”而起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精神脉络,饱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与精华。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和艺术见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一、“入世”的中国美学 美在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就有所体现,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美和审美意识存在最确切的证明。中国美学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嬗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重体用的中国人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将艺术问题与人生这种根本性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表述和整理上,虽不像西方社会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但在根本上贯穿着所独有的哲学观念。 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宇宙观是阴阳相生的太极图,而这阴阳就是所谓的“道”,也就是“气”,阴阳循环、相互补充则形成了中国的天道——“天人合一”,重视有无相生就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国美学的特点[1]。 在远古时期的考古资料与器物中就显示了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来源信息,但由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难以界定,我们只能从奠定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根基的时期开始讨论,这一起点就是秦汉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时期产生了不少思想派别,其中儒家思想占主导,道家思想为补充,儒道思想的延伸与交叉为美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魏晋时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时期,文学的高度自由,佛道释开始冲击儒学,玄学思想形成,出现了五言诗、山水画、抒情诗歌等具有言情性质的文化式样,艺术理论更是层出不穷,反映到审美上则是诗缘情而绮靡。在美学形态上演变为对人物风度才华的人物品藻,较先秦两汉的美学向前迈进了一步。必须要提到的是,由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法则,“气韵生动”由此作为一种绘画的标准被提出,气韵代表了中国人内在的生命与精神,生动则代表了生命体征的外在表现。其最重要的美学意义在于在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背景下,重新解释绘画的概念,重新解释中国人物画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将绘画的根本价值归结为对宇宙万物内在的生命描绘,将气的观念深入人心,来获取心灵上的高峰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