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 。

2 .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

3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4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 。

5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 食物、天敌等 ( ) 。

6 .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

7 .不同种生物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

) 。

8 .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 9 .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

10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适用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 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

N N

1

2

( N 为

利用公式

计算出 N ,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统计方法

1 0

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N

N

2

为重捕数,

为重捕个体中带标志数

)

标志个体数,

N

N

① 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① 随机取样 注意问题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理活动,

②样方大小适中

且不易脱落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提醒 (1) 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

>迁出率造成的。

(2) 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 >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 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 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 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 群

年龄组成情况 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

>

增加

增长型

B各年龄期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

C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

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

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

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1 / 5

-----

---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 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 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 C 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 3 种类型:雌雄相当,

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 (2) 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 (3) 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

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 S ”型曲线模型比较

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前提条件

生物制约 (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

速率

种群增长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成原因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K

2. K值与2在实践中的应用

2 / 5

-----

---

灭鼠捕鱼

K

K附K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2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捕捞

( 最大增长速率 ) 2 2 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K 值(环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 值,使之不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适合鼠生存提升K值

3.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 环境遭受破坏, 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 值会上升。

提醒(1) 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K

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2

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2)增长率≠增长速率。

思维深化“S ”型曲线辨析:种

群“ 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 ( 对环境的适应期 )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

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

K

(2)加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 2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

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

(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 K) 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 值后,有的种群呈锯齿状波动。

考点三: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探究( 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变动

为例 )

1.探究原理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

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

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作曲线,从而掌

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2.探究目的

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以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

制。

3.探究步骤

(1) 将 10 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

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3)将试管放在 25 ℃条件下培养。 (4)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 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4.表达和交流

(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右图所示曲线。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

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

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2)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分、温度、pH 及有害代谢废物等。练习:

1.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试管中进行培养( 见下表 ) ,均获得了“S ”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Ⅰ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mL105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

3 / 5

-----

---

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 . 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 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 值与试管Ⅱ不同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 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 个 1 m 2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 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 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4.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甲乙丙

幼年期600 400 200

成年期400 400 400

老年期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5.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 值不同

6.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

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 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 C 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 D 段相似

7. 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K

2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K

D.在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8.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A.序号 1 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 4 或序号 5 代表

C.序号 2 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 6 、 7 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9. 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10.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 倍,右图表示λ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4 / 5

-----

---

A.O~ a 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 a ~ b 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b~ c 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 ”型增长

D. c~ d 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 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

12.棉蚜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

组从某年 6 月 10 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

6-

期( 月-6- 15 6- 20 6- 25 6- 30 7- 5 7- 10 7- 15 7- 20 日 ) 10

棉蚜数

1181.9 1976.9 2175.6 2171.4 2173.2 量 (只/ 0.42 4.79 41.58 261.73

6 3 6 3

株 ) 4

(1)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

(2)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 型,在________( 日期 ) 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 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 增大、不变、减小 ) 。

参考答案:判断正误: 1. × 2. √ 3. √ 4. × 5.√ 6.×7.× 8.×9. ×10. √11.B

1.B

2.D

3.C

4.A

5.B

6.A

7.C

8.C

9.B 10.C

12.(1) 寄生 (2) 样方“S” 6- 30 (3) 增大

5 / 5 -----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 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 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 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 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 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 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 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 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 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 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必1 P5、必2 P114、必3 P60 2.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 A逐个计数法 B样方法 C灯光诱捕法 D标志重捕法 E抽样检测法 F取样器取样法3、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 1.研究方法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2)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λ值大小的意义? “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若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个即可判断为“J”曲线: (1)理想条件下。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3)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适宜环境的早期阶段。 (4)无环境阻力状况。

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罗辑斯蒂增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自然条件下,池塘中鱼的种群或牧场上牛、羊种群的数量增长都是呈“S”型曲线增长。 5.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2)K值变动的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A、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B、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 上升。 6.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 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一)种群密度: 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核心问题)

【特别提示】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 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 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 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 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例2:样 方中的某植物如右图,则该地块中该植物种群密度为 2.75株/m2。 ●动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标记(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M)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 【特别提示】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 头。则(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或血细胞计数法)(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 书本黑体字速记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必背基础知识点 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用逐个计数法;诱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 6.种群“J”型增长(1)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2)特点:数量连续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介绍 【导语】在生物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很多好玩的知识点,下面 作者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的介绍,期望能 够帮助到大家。 的变化的知识点介绍 主要包括种群的特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 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 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 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点;诞生率和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 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猜测种群密度的变 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点,通常有平均散布、随机散布、集群散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 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品空间条件 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势,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 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 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 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固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形下,一定空间中所坚持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 到达K值后保持稳固,一样情形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挑选题的情势显现,考核对种群特点的 知道掌控情形,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填写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 (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2)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必备知能]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①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 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1)图示类型示例: ①模式图: ②统计图: ③曲线图: ④柱形图: (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高三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19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 变化教案 1.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①“J ”型和“S ”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 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②③ 热点材料题考查④ 实验题考查④ 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 ”型和“S ”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判一判]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题型一、种群的特征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 B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 。 2 .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 3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4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 。 5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 食物、天敌等 ( ) 。 6 .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 7 .不同种生物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 ) 。 8 .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 9 .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 10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适用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 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 N N 1 2 ( N 为 利用公式 = 计算出 N ,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统计方法 1 0 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N N 2 为重捕数, 为重捕个体中带标志数 ) 标志个体数, N N ① 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① 随机取样 注意问题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理活动, ②样方大小适中 且不易脱落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提醒 (1) 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 >迁出率造成的。 (2) 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 >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 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 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 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 群 年龄组成情况 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 > 增加 增长型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① 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 种个体的集合体。 ②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所特有的特征:密度、分布型。 、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工自然增长速率自然增长速率=自然 增长率X 当时种群数量 *出生率:由遗传因素决定,尤其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 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② 年龄结构: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不是所有种 群都有年龄结构,如稻、麦、蛾等没有世代重叠的生物,但蝉、蜉 蝣、大马哈鱼除外)。表示方法:年龄金字塔(底部最年轻,中线 左边为雄性,右边为雌性)。年龄组包括:生殖前期、生殖期、生 殖后期(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完整的年龄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 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体现种群未来数量动态信 息。 *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只有在稳定型中人口(仅 指人类)才会零增长。 • • • ③ 性比率:种群性比率是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大多数物 种和人类的性比率基本保持1 : 1,性比率会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早> $ —增长快 早〜$ —相对稳定 早V $ —增长慢 ④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 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 体数量。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的依据,是研究种群动 态的基础。(注意区分年龄结构体现种群未来数量动态信息)。可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不是所有种群都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 度)。 三、种群的分布型 *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水稻、小 麦、大 豆、玉米、蚯蚓等所有雌雄同体 的生物的种群都没有性比率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学研究而言,种群是一种基本对象,只有深刻理解种群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种群的生存机理,了解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本文将从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三个方面介绍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个体数量的总和。在现实中,种群数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来入侵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栖息地压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等。因此,种群数量存在各种变化,冬天往往比夏天少,年轻的种群数量要大于老年的种群数量,另外,不同个体间的繁殖能力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通常根据种群分布的不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均匀分布是指个

体分布相对平衡,密度差异不大;随机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长 度随机,不受环境因素的约束;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分布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群落或聚集区域。 在种群分布的研究中,生态学家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 差异性分析,如控制变量实验、空间推理、成层抽样等等,从而 更好地了解种群分布的规律和变化。 三、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部不同年龄、性别、大小和生殖能力等个 体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种群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雌雄结构 两个方面。 年龄结构是指个体年龄和生命周期所呈现出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一个年轻而密度增长快的种群,通常会延长生命期并增加种群容量。雌雄结构是指女性和男性两种性别数量的变化,有些物种女 性的数量更多,有些物种男性的数量更多,这通常与种群的繁殖 和互相竞争的策略有关。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单元之一。 二、种群的特征 1. 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等,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方式,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等。 3. 遗传特征:种群的遗传组成反映了该种群的进化历史和适应能力,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

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迁入和迁出:迁入是指种群中新加入的个体数;迁出是指种群中离开的个体数。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比例,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结果。自然增长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趋势。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 年龄结构: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了解年龄结构有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2.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繁殖能力和遗传多样性。 五、种群调节与生态对策 1. 种群调节: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常见的种群调节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疾病、竞争等。 2.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生

存策略。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态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等。 六、种间关系 1. 竞争: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相似性,导致相互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竞争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2.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通常会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对被捕食者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3.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的现象。寄生关系会对寄主和寄生者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4.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现象。互利共生关系可以促进双方的数量增长和繁殖能力。 七、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种群的分布、数量、遗传特征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了解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1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2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屮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得总数的比率。 ⑵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 3. 迁入率、迁出率 (1)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4 年龄组成⑴曙込个吐的比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趙 势。 5. 性别比例:种群屮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Z 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屮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 独)°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 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 势。 2. 探繃踹翹線読儘鵜盍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对象 物 确定调査对象 确宦调查对彖 1 肺获并标记(數撬为 选取/五点取样快 调杳 样方(等距取样迭 ¥ 程序 帀制.•数 1 ¥ ---- 1标记数W 干 计算种祥帘座(计算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 ①随机取样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 注意 ②样方大小适中 捕获的概率相同 事项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②调杳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 ⑵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増长型稳皇型 底退型

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群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

2020高考生物听课手册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听课手册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试说明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同种生物的。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注:“+”“-”分别表示增加、减少,“→”“”分别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图9-28-1 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从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和。取样的关键:。 ④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数量为M)→重捕、计数(捕获数为n,标记数为m)→计算种群数量。 ③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 初次捕获标记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 ④注意事项: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2)类型:均匀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正误辨析 (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2)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4)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6)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材拓展 1.请运用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分析农业生产中喷施某种害虫的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可降低该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 2.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只/公顷。 (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填“偏高”或“偏低”)。理由: 。 命题角度1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使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2.图9-28-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9-28-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题后归纳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10-1 种群及其动态

10.1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估算法 ①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调查种群密度。 ②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概念检测] (1)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3)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教材拾遗] 1.(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1.比较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1)统计图(以稳定型和增长型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