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测试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93.36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练习1、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材料一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
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今,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四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请回答:(1)材料中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态度?(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3)材料三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根据是什么?(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徾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材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背景(1)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建唐,624年实现统一大业。
(2)李世民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功勋,被高祖加号“天策上将”。
2.经过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李建成、李元吉,两个月后登基称帝。
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2.措施(1)中央官制: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
(2)法律制度:修订颁行《唐律》。
(3)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经济制度: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使唐初的社会经济逐步恢复。
3.表现《贞观政要》记载太平盛世的景象,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升平富足的社会图景。
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君主(1)唐太宗统治期间,注意轻徭薄赋、舒缓刑罚,一生不封禅,不求仙,不巡游。
(2)选官不拘一格①知人善任,兼听纳谏,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
②求贤若渴,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
2.开放的时代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3.晚年欲望膨胀贞观后期,太宗欲望膨胀。
649年,因服丹药毒性发作而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唐太宗执政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唐太宗是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通过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二、贞观之治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并板书标题。
唐太宗即位后,次年(627)改元贞观。
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
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
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
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1)政治方面完善制度: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制定律法:修订颁行《唐律》发展科举: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知识点练习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唐太宗和康熙作为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帝王,他们的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下列属于两位帝王共同之处的是( )①清除异己,总揽大权②文治武功,民族融合③开科取士,崇儒尊孔④友好开放,兼收并蓄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
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答案】:第3题【单选题】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唐玄奘西行天竺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答案】:第5题【单选题】《玛尼全集》描写一座宫殿:“红山以三道城墙围绕,红山中心筑九层宫室,共九百九十九间房子,连宫顶的一间共一千间,宫顶竖立矛和幡旗。
”“王宫南面为文成公主筑九层宫室,两宫之间,架银铜合制的桥一座以通往来”。
上述材料反映( )A、宫殿的布局和使用功能是北朝南寝B、宫殿呈现藏汉印风格多样的建筑艺术C、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D、唐朝“战后而和”政策的历史见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政府委派官吏对其进行直接管辖B、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C、以和亲方式确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以军事占领方式进行强制管理【答案】:第7题【单选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天策上将”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
为此,唐高祖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
2.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2.具体措施(1)完善中央官制: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2)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对《隋律》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
(3)发展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完善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概念辨析“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的为政作风(1)知人善任:唐太宗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这对于制定和贯彻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兼听纳谏:唐太宗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
(3)转向“文治”: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向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转化。
清单一李世民称帝“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背景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功高权重。
2.过程626年,李世民率兵袭杀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称帝。
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清单二李世民勤政治国贞观之治1.原因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2.内容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胫以自啖,腹饱而身弊。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罚,形成了“贞观之治”。
清单三李世民的开明与缺点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李世民开明的表现(1)认真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
(2)求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任。
(3)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兼听纳谏。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5)及时向“文治”转化。
2.李世民开明政治的作用造就了唐朝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3.李世民统治后期的缺点(1)个人欲望膨胀,求治之心锐减,骄逸之心渐萌。
(2)迷信长生不老,导致服丹药而死。
[深化认知]唐太宗被称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主要依据有:①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选官不拘一格,求贤若渴;②对边疆民族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③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促进中外友好交往。
探究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谈谈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大家说一下与唐有关的现象和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从提取有关“唐太宗”的信息,导入新课。
介绍本节课主要几幅图片,走入盛唐。
一、变:玄武门之变。
1、教者简单介绍:结合图片2、玄武政变,隆登帝位。
(学生讲故事)3、谈谈你对此事件认识。
二、治:贞观之治1、表现: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
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1.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
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纲常”③西周的宗法制④老子的“道”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3.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B. 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 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 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4.李世民死后,其武才人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
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
这反映了唐代()A. 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B. 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C. 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D. 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5.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下列不属于唐太宗功绩的是()A. 巩固统一,维护主权B.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C.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D.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6.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 成为贤明君主B. 笼络人才C. 维护封建统治D. 减少决策失误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之如一。
”又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
”材料说明唐太宗()①主张民族平等②民族政策开明③具有民族歧视思想④带有排外倾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8.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测试)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2.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5.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7.“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8.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
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
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肤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
——《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
——《贞观政要·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订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
【参考答案】
1.C. 2.A. 3.A.4.D. 5.A. 6.A.7.C.8.D.
9. (1)主张: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2)变化: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3)措施:设羁縻府州。
策略:“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4)影响: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10. (1)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
史实: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轻摇薄赋”的措施。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
出现了“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