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1.58 KB
- 文档页数:2
24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探索与争鸣①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 编号:201811676)。
作者简介:樊振华(1980—),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系列)。
DOI:10.16661/ki.1672-3791.2012-5042-6860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现状与对策①樊振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摘 要:校园网络舆情而言,具有舆情内容丰富,而且舆情的主体具有较高素质、形式轻松幽默的特点。
对于当下在校大学生,教育生活既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
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网络科技发展迅猛,导致校园中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该类事件的发生大多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该文首先指出当前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现状,说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的现实意义,并提出改善和健全当前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 网络舆情 管理 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2(c)-0242-03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FAN Zhenhua(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430 China )Abstract: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the rich content of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opinion is of high qua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humor.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life both restrict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has led to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crisis incidents in campus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most such incidents has caused extremely bad social impacts. So this article first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anagement, to buil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current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he campus;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理念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在当今数字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扩散,高校需要制定有效的舆情管理策略并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以维护校园稳定和声誉。
舆情管理意义重大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关乎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更直接影响到师生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安全。
一旦虚假信息、负面舆情或不当言论在网络上扩散,会对高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校园事件。
因此,建立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应对策略一:建立专业团队高校应建立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测人员、危机公关专家、网络技术人员等,形成合力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
这些专业团队成员应具备敏锐的舆情感知能力和高效应对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向,并迅速制定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二:加强信息发布与宣传高校应加强正面信息的发布和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公众对学校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信息传播中的误解和负面情绪。
应对策略三: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对于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包括制定危机预案、明确责任人员、建立危机处置团队等。
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出台应对措施,控制局势,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保障师生的安全。
应对策略四:加强网络监管和安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和安全保护,防止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
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部门,加强对校园网络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维护校园稳定和声誉,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应对机制,积极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确保校园稳定和良好的发展。
高校危机事件种类和特征分析作者:朱睿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3期摘要:高校危机事件是社会、学校自身和学生个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
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频发,高校危机管理成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本文将厘清高校危机事件的种类和特点作为论述的主要内容,希望可以为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作出相应的处理预案提供思路,进而将损失降到最小。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种类;特征一、高校危机事件的概念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研究者还给出了其他称呼。
李永贤认为,校园危机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与校内人员有关的,已经发生或潜伏尚未发作的对学校声誉、运作或部分学校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吴建勋使用了校园突发事件,认为其是指由于学校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
赵方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指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以及对全校或者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笔者认为,高校危机事件是危机事件的具体限定,是指由于自然的、社会的或人为的原因而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声誉、教学、工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或损害的事件,其发生地点不一定在校园内,但一定与校园内的师生或工作人员有关。
二、高校危机事件的种类校园危机事件的触发原因众多,有来自自然的、社会的和人为的,地点上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因而其危机事件种类繁多。
笔者认为,具体可分为六类。
(一)政治类危机事件国际战争、国家间的政治纠纷和经济对抗、国内敏感的社会矛盾、突发公共事件、反动势力的诱导等都能够引发高校危机事件。
当代大学生追求民主和自由,渴望真理,同时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有政治热情,但同时缺乏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必要的理性判断,具有从众性和不确定性,不良诱导容易诱发高校政治类危机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调查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形象,还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形象。
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网络平台成为了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交流观点的重要渠道。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网络舆情往往存在着虚假信息、不良言论等问题,给高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舆情危机处理不及时等。
有必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的调查研究,探究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深入了解其形成与传播规律;二、调查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探讨其实施情况及效果;三、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四、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期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效果;五、展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进行优化和提升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外部产生的关于高校的信息传播和舆论议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包括高校在网络上的形象、声誉、事件传播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的看法和评论。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涵盖了高校在网络空间中所处的形象和声誉,以及网络舆情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1引言高校的校园网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校园网为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的平台,让师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完成平时的学业工作,为管理与科研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校园网络中也不乏一些不良信息的存在,致使校园网有安全隐患存在。
鉴于这点,校方应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保障安全时间发生时能够及时报警并解决,还师生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
2校园网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2.1隐蔽性特征校园网路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平台上发生的操作大多是在后台进行的。
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任何操作都有可能对平台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师生在登录时并不需要个人信息的验证,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了这些弊端,实施一系列的操作来威胁网络安全。
这样的操作是在虚拟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因此人们很难及时发现。
2.2易扩散性特征校园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了在校师生信息查询、交流、传输与共享的平台。
目前网络安全验证主要使用的是TCP/IP 协议,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台计算机在符合协议要求的情况下都能够接入网络。
这样一来,若是不法分子怀有目的性的登录的校园网的终端,传输一些不良信息,随着校园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这样的信息会快速的散播开来,影响校园网络健康发展。
2.3高技术性特征齐学功孙志徐亮(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信息管理中心山东青岛266041)【摘要】校园网多出现在高校中,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校园网是保障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基础。
但是在校园网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人为原因或是设备原因出现一些故障,影响学生及教师的使用,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校方应建立一系列的预警机制,保障校园网的信息安全与运行效果。
本文基于校园网的运行特点,简单阐述了安全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了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旨在帮助优化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关键词】校园网;突发事件;预警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Incidents to Explore Crisis WarningQi Xue-gong Sun Zhi Xu-liang(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Qingdao Campu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 ShandongQingdao 266041)【Abstract】The campus network in univers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ampus network is the founda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study.But in the process of campus network operation ,is unavoidable because of man-made reasons or equipment to be some failures ,affect the us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for these incidents ,the school should establish pre-warning mechanism of a series of,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operation effect of campus network.In this pap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ampus network ,simply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y incidents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is kind of ev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se reasons,aims to help optimize the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Keywords】campus network ;emergency ;early warning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探究策略探讨·StrategiesDiscussed一些教师或是学生在思想上比较偏激,在出现对学校的不满之后便想要报复学校,或是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会制作一些小型病毒程序在网内传播。
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危机事件处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事件在各大高校也时有发生。
对于高校而言,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稳定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任务。
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应对网络暴力危机事件,对事件进行处置,保障学生权益,维护校园社会秩序。
一、明确责任高校应当在校方、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应对网络暴力事件。
在发现事件后,要及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相关责任,认真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暴力事件的处理机制和档案,对处理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反馈。
二、制定应急预案高校应该编制应急预案,充分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首先,要明确场所和肇事者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其次,提前培训有关工作人员和监督员,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监督和应对网络暴力事件的重要性。
最后,要建立应急机构,及时处置事故,减少受害者和损失。
三、开展教育宣传高校应该加强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要通过课程教育、主题讲座、宣传海报和公共广播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媒体素养。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表达网络观点,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维护学生权益高校应该积极保护学生权益,及时制止和纠正涉及学生的网络暴力事件。
要建立和完善受害者救助体系,为受害者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肇事方的教育和处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引导他们正确表达和交流言论。
五、强化监管和打击力度高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煽动、制造、散布谣言、诽谤和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
在发生网络暴力事件后,要及时报警,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同时,要加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校园网络进行监管和过滤,提升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危机事件处理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注重预防和处置。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在高校中变得愈发频繁。
一些突发事件、校园新闻、学生行为等,都可能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和传播,对高校的形象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需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事件,并及时做出应对,以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进行详细探讨。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1. 传播速度快: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条消息可以瞬间在全网传播开来。
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或负面新闻时,很快就会引发全网关注,且在网络上扩散迅速,影响范围广。
2. 形式多样:网络上的舆情事件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报道、图片、视频甚至音频,这些形式的传播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对高校形象的损害可能更大。
3. 受众广泛:网络上的受众覆盖面广泛,不仅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还有社会公众和媒体。
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更大,挽回形象的难度也更大。
4. 舆论倾向明显: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网民的热议和讨论,表达的观点多种多样,可能包含正面、负面和中立的看法,需要及时引导舆论,以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1. 加强舆情监测: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建立健全的舆情事件反应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或者与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合作,及时发现并掌握舆情事件的动向,以便及时做出应对。
2. 及时发布信息:当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需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提供真实、全面的情况说明,以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信息发布最好能够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处理结果等,让公众了解真相。
3. 积极回应热点问题: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一些热点问题往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高校应该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回应公众提出的质疑,保持信息畅通和透明度,增加公众对高校的信任。
4. 修复声誉:一旦高校的形象受到损害,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声誉。
可以通过举办公开的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教育等方式,改善公众对高校的印象。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涉及高校的舆情事件,包括学校内部事件、学生行为事件、教师事件等,通过网络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事件具有以下特点:广泛性、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大、舆情热度高、时效性强。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学校需要适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之一是广泛性。
网络舆情具有全球性、多方参与性等特点,一旦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将很快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
学校需要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范围有清晰的认识,及时跟进并加强信息传播。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快。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信息瞬间传播到全球,而且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旦被传播出去,也可能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学校需要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和处理。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舆论影响大。
网络舆情引发的讨论和评论,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校需及时、妥善地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保护好学校的声誉。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舆情热度高。
网络舆情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甚至引发强烈的情绪和讨论。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冷静对待,不要受舆情热度所左右,需要从中解读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时效性强。
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非常快,容易迅速发酵和演变。
学校需要及时跟进网络舆情,及时对事件做出回应,以降低事件对学校的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要做好危机公关预案,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
学校应积极地利用各类信息工具,用科学的手段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测,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掌握事件的发展动态,为舆情危机的处置提供及时的决策和信息支持。
要处理舆情事件。
对于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学校需要积极回应,及时发布公告或声明,做好解释和阐明,正面回应网上传闻和谣言。
建立媒体沟通渠道,做好对外宣传,主动向媒体和公众发布真实信息,凝聚舆论,主动引导舆论方向。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1.广泛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涉及面广,可能影响到众多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
2.敏感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与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涉及内容容易引起公众情绪波动,可能涉及到校园文化、学术环境、师生关系等敏感领域。
3.隐私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例如校园内的欺凌、性骚扰等问题,因此在处理中需要注重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4.网络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发达使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传播速度之快往往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防控难度。
1.及时回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学校应该及时跟进,重视舆情事件的敏感程度,及时发布声明、回应社会关切,以展示学校的态度和决心。
2.建立应急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信息收集、公关、危机处理等工作的预案。
3.留出时间辩解:当学校出现网络舆情时,首要任务是稳定情绪,但也要争取时间做出合理回应,解释事件的真相,避免被舆论误导。
4.公正公开:学校应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坚持公正的原则,对事实真相做到公开透明,确保被舆情牵涉的学生、教师等当事人权益的受到保护。
5.建立健全的网络宣传策略:学校应该积极建立校园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发布正面信息、充实网络内容,引导舆论,增加正面声音的比重。
6.加强宣传教育:针对网络舆情事件中涉及的校园文化、学术环境、师生关系等问题,学校应加强舆情教育,提高师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7.加强监督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危机。
8.加强合作与沟通:学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应与相关部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沟通渠道,进行信息交流和共同努力。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处理舆情事件应具备敏捷、及时回应、公正公开等方面的能力。
学校应认识到舆情事件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和宣传教育体系,做好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工作,以维护学校声誉和师生权益。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丁义浩,王铄摘要: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项内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相较传统舆情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广度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1]。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言论形成期、讨论传播期、网下冲突期和舆论消退期。
为了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性,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1.言论形成期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信息资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
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载,但更多的时候传统媒体保持沉默,于是有关“知情人”首先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
201 3 NO.11 Ohina EducetIon Innovatjon Herald
网络对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影响分析①
于乐 孙东 李丽娟 张新桐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成都 611 731)
教育管理
摘要:网络媒介对危机事件影响巨大,本文根据网络媒介介入时间段的不同(发生时介入,发展时介入,结尾时介入等),将校园危机事件 做出了重新分类。井对相应类型校园危机案例进行剖析,探索了危机事件的处置方案。 关键词:网络 校园危机 影响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6 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一021 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部环境和外 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发高校危机 的因素不断增多。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使 得校园传统危机事件迅速转变为引人注目 的网络舆论事件。解决校园危机的传统方 法将不再适用,同时,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也将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不仅 成为危机事件当事人解决问题时的重要参 考指标,也深深地影响着危机事件的解决 速度,甚至成为影响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因 素…。目前,已报道的论文都未曾将高校危 机事件依据网络介入时间点的不同进行划 分。如何将网络对校园危机的影响引向有 利的一面,在本文中会得到启示。 I校园危机事件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校园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 况下在校园内突然爆发的事件。校园危机 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可能严重危及 师生生命安全,危险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并带来不良后果。 2校园危机事件的创新分类 图1所示,依据网络介入校园危机事件 的时间点的不同,理论上可以将校园危机 事件划分为八类。(无网+无网+无网,无网+ 无网+有网,无网+有网+无网,无网+有网 +有网,有网+无网+有网,有网+无网+无 网,有网+有网+无网,有网+有网+有网。) 根据事件实际情况和本文写作宗旨, 重点分析如下几类情况: (1)由网络媒介诱发,全程有网络媒介 跟进的校园危机事件。 (2)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 有网络媒介介入的事件。 (3)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善后阶段有 网络媒介介入的事件。 (4)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全程无网络 介入的事件。
3校园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3.1通过网络媒介诱发,过程有网络媒介跟 进的校园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该类危机事件依靠网络媒介发起与传 播,且传播过程中有明显的网络号召痕迹, 使事件的影响力随之扩大,最终引起事件 的轰动,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以20l0年发生的“许愿门”事件为典型 案例。2010年3月l1 El成都某大学女生寝室 5号楼下发生万人围观事件。该事件源于一 张许愿纸条。3月7日和8日两天,是该校的 女生节。该节日的系列话动之一为“许愿 贴”,女生们纷纷拿着笔,来到学校食堂门 外的“心愿板”前,在贴好的便利贴上写下 自己的心愿。在众多许愿条中,其中一条为 “我叫章萌芊,是一名大一女生,自认为自 身条件不错,但苦干一直找不到男朋 友……如果你愿意与我结识,请于3月l1日 中午12:30~l2:50在5号楼下喊我,我会在 楼上偷偷看你,如果合适我就会下楼与你 相见。”卡片贴在心愿墙上时,并未引来大 批学生围观。3月l0日晚上9:O0,在电子科技 大学清水河畔论坛上有学生发帖,将此个 性的许愿贴在网上曝光,并呼吁广大学生 于3月l1日中午l2:30~l2:5O到5号楼见证 此事。3月l1日中午12:10开始,不断有学生 在5号楼下聚集,围观人群由三五人逐步上 升到上百名,到l2:50分,人数达到了一千 多人。个别胆大男生在其他学生的怂恿下, 前来呼叫女主角并不断有网友上网发帖报 告事件进展。 该事件发生30分钟后,全国各大门户网 站均进行了报道,不少网站为了提升点击 率,将事件进行夸张或歪曲报道,甚至质疑 £二 二卜一£I二 二j一£二 ]: 危机事件 ——一_◆: 危机事什 i: 危机事件 l ̄一一 £..j 一. t娃。・ 。.兰苞 曼一.; /^\ /^\ < /尤I卅\ \ \/ /^\ /^\ /^\ </,/订州\ \/ 图1 网络介入校园危机事件示意图 ①课题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 21 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学校的办学水平。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发现: (1)事件本身并不属干危机事件,但很 容易吸引大众注意,原本的传播途径为板 报这种传统的形式,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2)网络媒体介入后,使得该事件让校园 同学几乎人人皆知。例如,在事件发生前期 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论坛帖,该论坛 帖具有明显的召集令特征,告知观贴者事件 的吸引点,集合的时间以及地点,为事件进一 步扩大奠定基础。以此论坛帖为典型的网络 起到了信息放大的作用,使得事件由传统的 校园事件转变成网络媒介诱发的校园危机。 (3)事件发生过程中,不少同学通过拍 照、录像等形式,将事件的片段借助qq、飞 信,人人等网络媒介快速传播向社会,使事 件本身由校内走向校外。网络起到了二次 放大的作用。 (4)事件发展的最后,则是吸引了各大门 户网站,使得该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对 事件当事人及校方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5)假想该事件并未有网络媒介的全程 介入,“许愿门”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校园活 动,当事人与校方都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该 事件几乎没有可能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 3.2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有网 络媒介介入的事件 该类危机事件本身影响较大,媒体此 类事件极易关注,媒体通过网络将时间抛 向社会大众,引发社会大众对此事的关注, 并对事件进行究根问底。 以成都某大学杀人事件为例。2OlO年3 月30日晚9:00左右,该校公共管理学院2008 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曾某(男)在该 校湖边,杀死一名女学生,杀伤2名男学生。 案件发生后,曾某当即被校园保卫巡逻人 员和学生共同制服,警方介入调查。2名受 伤学生经华西医院救治后,已无生命危险。 事件发生后1个小时内,各火网站出现r关 于此次事件的报道。事发一天后,网络卜相 关报道达40多万条。 分析此事件,可以得到女¨卜 发: (1)该类危机事什本身影 J较人,…J 涉及到了社会热点 题(此‘J(什IlI为'1-命 安全问题, 他问题例如:蜗终群体,教育 公 、道德 而等也槿j:}I:会热点范畴),
一目.发生,必然成为焦点。 (2)此类事件』’‘受人们火注,原 尚术 明确之前,由于群众迫切希望得知事件的 发生发展经过,因此极易引发对事件发生 原因猜测。然而社会大众在了解事件真相 教育管理 cU J ….II nnovotion Herold
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很大的干扰,非官方的 网络媒体为了增加点击率夸大事件过程、 歪曲事实真相,而官方消息发布一般较迟 缓,往往不能被群众所接受和信任。 (3)此事件经过网络的介入之后,引起了 社会各界对该校管理方式与学校风气的质 疑与批判,对该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4)假想没有网络的介入,由于事件发 生之后行凶者以立即被控制,伤者也经救 治并没有生命危险,因此,校方可以再短时 间内完成事件妥善处理,并在日后完善学 校的相应制度(包括开设相应课程,让同学 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完善学校的日常安 全管理制度等)。然而网络介入之后,校方 在处理改事件的同时还需应对外界的谴责 与声讨,这对事件处理无疑是很不利的。 3.3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善后阶段有网络 媒介介入的事件 该类危机事件为非网络媒介诱发,发 生初期大多只是校园生活中一件简单平凡 的小事,然而在善后处理阶段经网络平台 介入之后,吸引媒体与社会大众的关注,继 而引发后续系列危机隐患问题。 以电梯门为典型案例。2009年4月21日, 成都某高校一女生在实验楼乘坐电梯时,与 其同乘电梯的几名男生因误认错人,而发生 尴尬状况。该女生起初认为几名男生是故意 戏弄,十分气愤,故写了一篇名为“龌龊男注 意了”的声讨告示,要求男生道歉。之后有学 生把该告示拍下并上传到校园内网BBS,瞬 间掀起发帖跟帖狂潮,甚至造成该BBS过于 拥挤而瘫痪。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把告示内容 转发到外网,不少网站均对帖子进行了转 载,短短一天时间就造就了“电梯门”事件, 百度百科也专门定义描述了“电梯门”。 此后短短几天,校内BBS上相关帖子超 过百篇,点击率达到69460次,跟帖达到 3166次。新浪网、新华网、腾讯网、猫扑网、 凤凰资讯网、成都商报等媒体都争相报到, 甚至杜撰电梯门事件来吸引眼球。而失实、 夸大的报道再次将学校和当事学生拉入一 个被动、被误解的境地。 分析此案例,不难发现: (1)该事件本身因误解而引发,是同学间 最平常不过的小矛盾。当事女孩因事后无法 联系到几个男孩儿沟通道歉事宜,冲动之下 写下告示来表达自己的气愤。事件至此已进 入善后处理阶段,然而其他学生将告示拍 照,利用网络加以传播后,吸引了校内外的 广泛关注和报到。使得事件再度热化。 (2)网络通过论坛、新闻报道等多种方 式介入之后,事件广泛传播,热度持续上 升,更引发了失实报道和失实视频的出现, 以继续吸引大众眼球。从而给当事学生带 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也给学校的声 誉造成巨大的损失。 (3)假想没有网络媒介的参与,事件已 经进入善后阶段,男生在看到告示之后,积 极与女生联系,双方妥善处理之后事件便 圆满解决了。然而网络的介入,使得接近尾 声的事件再度被热化,并使该事件以一个 失实的状态进入群众的视野,对当事人、校 方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4非网络诱发,危机事件全程无网络介入 的事件 此类事件全程未经过网络介入,在校 方的积极努力之下,当事人和校方并未受 到影响。 以电子科大某盥洗台倒塌事件为例。 201 2年,电子科大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赵某 同学在夜间洗漱时,由于盥洗台突然倒塌, 造成脚部刮伤,流血不止,当夜送往校医院 诊治。其后校方及时与后勤集团沟通处理, 并对学生做出了相应的补偿,该学生也十 分感谢校领导的关注与处理方式。 分析此事件,可以得知: (1)该事件全程未经网络的介入,在校 方与当事人的共同努力下,事件得以在短 时间内圆满解决,同时,校方整修了该盥洗 室并排查全校所有的公用设备,为同学们 免去了后顾之忧。 (2)可以设想,若此事被曝光在网上,将 会引起各种舆论,而事件本身也将由于受到 网络的影响而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这对当 事人和校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4应用网络化解校园危机事件的启示 (1)对突发事件的预判。 高校领导应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能够 预判到事件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有些无 伤大雅的但容易吸引眼球小事件的预判。 加强对学校论坛的关注,争取及早介入。 (2)对整个事件影响的掌控。 媒体的使命是让公众“知情”,为了避 免其他网站目的不纯的不实报道引起不必 要的麻烦,学校应主动提供事件的所有后 续发展情况(处理进程),“以我为主”来提供 情况,才能占领舆论的阵地,掌控整个事件 的发展,同时,与媒体一起担负确保公众知 情权的责任。 (3)及时补救。 如果有某些事件被发到网上,在此之 前学校也没有任何官方报道,学校就应该 在事态进展更严重前,联系各大有影响力 的新闻媒体联合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使 得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