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文封面样式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浙大硕士毕业论文格式浙大硕士毕业论文格式【篇一:浙大研究生论文格式】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格式一、页面设置和装订规格要求1、论文页面上要有页眉和页脚。
2、页眉左侧为“浙江大学emba学位论文”,右侧为论文题目,用宋体5号。
3、正文页脚为阿拉伯数字,中、英文摘要和目录的页脚分别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居中,用宋体6号;页眉和页脚分别距边界1.75厘米,上、下、左、右页边距和字号取计算机默认值(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3.17厘米)。
4、正文采用1.25倍行间距。
5、1-3级标题、“摘要”、“abstract”、“目录”、“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和“致谢”等的段前间距1行,段后间距0.5行。
6、纸张规格、尺寸(mm):a4。
7、论文封面用统一的标准封面(学院网上下载),字体大小、间距等不得改变;白色铜版纸装订。
8、单面印刷。
二、论文结构及其要求学位论文应由八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中文摘要(包括中文关键词);(3)英文摘要(包括英文关键词);(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7)附录;(8)致谢。
1、封面(1)学院统一的标准封面,在学院网上下载(字体、字号、浙大图标等不得随意改变)。
(2)论文题目:控制在25字以内。
(3)学科(专业):填“emba”。
(4)论文题目用宋体3号居中;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和所在学院用宋体4号居中;提交日期用宋体小3号居中,日期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006年2月)。
2、中文摘要(1)“摘要”两字用粗黑体三号并且居中,段前间距1行,段后间距0.5行。
(2)摘要内容的字体、字号为宋体小4号。
(3)关键词用宋体小4号加粗。
3、英文摘要(1)“abstract” 用粗黑体三号并且居中,段前间距1行,段后间距0.5行。
(2)内容的字体、字号为times new roman小4号。
(3)key words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加粗。
模板一
北京大学
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XXXX年XX月X日
模板二
清华大学
XX届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第一指导教师:
第一指导教师职称:
第二指导教师:
第二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名称:
完成日期:XXXX年XX月X日模板三
学科分类号:
浙江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系):
年级:
专业:
指导老师:
XXXX年XX月X日
模板四
复旦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班级:
姓名:
校内指导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
XXXX年XX月X日
模板五
南京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完成日期:
模板六
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毕业论文封面
封面
学校名称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标题
年月
设计说明:
1.整体设计以简洁、美观为原则,字体、颜色等元素应搭配协调。
2.封面上需包含必要的信息,如学校、学院、专业、学生姓名等。
3.论文标题应明确、简明扼要,能准确反映研究内容。
4.封面上的文字应居中排列,字体大小适中。
5.在标题下方,需注明指导教师姓名。
6.封面上的日期应为论文提交日期的年月部分。
7.封面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装饰性的元素,但需简洁、大方。
封面设计参考示例:
学校名称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论文标题
年月。
论文封面模板1. 引言论文封面是表示论文内容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表明了研究者对论文的重视程度,还提供了论文的主要信息,例如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
一个规范、美观的论文封面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方便读者和评审专家快速获取论文的基本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论文封面模板,包含了论文封面应包含的主要元素。
希望通过这个模板的分享,能够给同学们在撰写论文封面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2. 模板示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论文封面模板示例,用于展示各个元素的排列方式和格式:# 论文封面## 题目(标题)## 分类号(填写论文所属学科的分类号)## 作者(填写作者姓名)## 学号(填写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教师姓名)## 学院(填写作者所在学院名称)## 日期(填写论文完成日期)3. 元素解释下面对文档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解释:•题目:填写论文的题目,简明扼要地反映研究内容;•分类号:填写论文所属学科的分类号,用于进行学科分类和索引;•作者:填写论文作者的姓名;•学号:填写作者的学号,用于唯一标识作者的身份;•指导教师:填写论文的指导教师姓名,表明论文的指导人员;•学院:填写作者所在的学院或研究机构的名称;•日期:填写论文完成的日期,注意格式的统一。
4. 注意事项•字体和字号:注意选择适合的字体和字号,使封面看起来整洁、清晰;•格式统一:注意各个元素之间的排列方式和格式的统一,使封面整体风格一致;•信息准确:检查各个元素的信息是否准确无误;•预留空间:在模板中,可以适当预留空间用于插入学校、院系的Logo等标识物。
5. 结论论文封面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基本信息,同时也是论文质量和研究者对论文重要性的一种体现。
使用一个规范、美观的论文封面模板,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形象和专业性。
本文介绍的论文封面模板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参考,但具体格式要根据所在学校和学院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
毕业论文封面模板(论文第一页用)
201507届XX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注:专科学生请将此行最后四个字改为“毕业作业”,此行内容中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二号,专业名称须规范填写:法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如果专业名称较长则分两行,但每行均需居中)课题名称:图书馆信息工商管理系统
(注:此行内容须完整填写论文(设计)题目,后整体居中)
学生姓名:张三
(注:此行与上一行左对齐)
指导教师:李四
(注:此行与上一行左对齐)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年月。
毕业论文封面模板一、封面设计要点。
毕业论文封面是整篇论文的门面,是论文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对论文内容的一个简要概括。
因此,封面的设计要点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标题,标题是封面的核心内容,应该突出显示,字体大小适中,颜色与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标题应该简洁明了,突出论文的主题。
2. 学校名称,学校名称是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位于标题下方,字体大小要与标题相适应,颜色也要与整体风格搭配。
3. 学院/系别,学院或系别也是封面的重要信息之一,应该位于学校名称的下方,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与整体风格协调。
4.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应该位于学院/系别的下方,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与整体风格搭配。
5.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是封面的必备信息之一,应该位于作者姓名的下方,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与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6. 时间,时间是封面的最后一个信息,应该位于指导老师的下方,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与整体风格搭配。
二、封面设计示例。
以下是一个毕业论文封面的设计示例:标题,《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学校名称,XXX大学。
学院/系别,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时间,2022年5月。
三、封面设计注意事项。
1. 封面设计要简洁明了,不宜过于复杂,避免出现花哨的装饰和多余的信息。
2. 封面的整体风格要与论文的内容和学校的风格相协调,不宜脱离整体环境。
3. 封面的排版要整齐,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搭配协调,不宜出现混乱和不协调的情况。
四、结语。
毕业论文封面设计是整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要点的把握和注意事项的遵循都至关重要。
只有设计出简洁明了、整体协调的封面,才能更好地展现论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水平,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希望以上封面设计要点和示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各位同学在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学术论文封面模板
1. 引言
学术论文封面是学术界中常见的格式要求之一。
封面在论文的开头部分,包含了论文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的个人信息。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学术论文封面模板,以便您在撰写论文时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排版。
2. 学术论文封面模板
2.1. 页眉
在封面的顶部,您需要添加论文的题目,居中显示。
建议使用较大的字号,使其突出。
2.2. 作者信息
在标题下方,您需要填写论文的作者姓名。
姓名应居中显示,并使用较小的字号。
2.3. 导师信息
在作者信息下方,您需要填写论文的导师姓名。
导师姓名应居
中显示,并使用较小的字号。
2.4. 学位信息
在导师信息下方,您需要填写学位类型和学科名称。
学位信息
应居中显示,并使用较小的字号。
2.5. 学校信息
在学位信息下方,您需要填写学校名称。
学校名称应居中显示,并使用较小的字号。
2.6. 提交日期
在学校信息下方,您需要填写论文提交的日期。
日期应居中显示,并使用较小的字号。
3. 总结
学术论文封面是一份重要的文档,它包含了论文的基本信息和
作者的个人信息。
使用规范的学术论文封面模板可以使您的论文更
加专业和整齐。
以上提供了一份简单的学术论文封面模板供参考。
根据需要,您可以自行调整字号和布局,以符合学校或期刊的具体要求。
4.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1]
- [参考文献 2]。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课程论文格式要求课程论文格式做怎样的要求,以下的课程论文格式要求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借鉴。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1】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格式,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具体内容请查看全文。
一、封面 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3、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
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
词3-5个,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1. 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1) 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① 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8—10篇,光盘行动思想汇报范文,五号宋体,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行距:28磅。
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英文内容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
(论文封面样式)浙江师范大学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论文(二号加黑宋体)论文题目(三号加黑宋体)专业:(四号宋体,下同)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论文评审表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教育基本原理五、德育论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与应答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WTO与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与人的解放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与对策二、教学论六、教育管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教育管理中人性管理教学的使命校长负责制研究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学生管理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比较研究论教学的主体性教育管理职能的柔性化研究三、教育史教育管理组织的松散性研究创造教育的历史教育管理热点研究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考察七、心理咨询与辅导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中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研究四、课程论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校本课程研究情感因素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八、多媒体教学研究或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研究网络教学的设计综合课程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潜在课程研究网络教学的不足及其补充德育课程研究远程教育研究九、综合类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关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教师素质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它方面的研究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规范毕业论文的撰写是综合检验函授学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函授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有必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论文规范,作为学员撰写论文和论文规范化检查评审之依据,并可供导师指导学生时参考。
一、论文写作基本要求:(一)写作过程一般包括选题,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拟定提纲,论文初稿、定稿等阶段。
(论文封面样式)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二号加黑宋体)论文题目(三号加黑宋体)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号宋体)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_______浙江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规范毕业论文的撰写是综合检验自考学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质量,有必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论文规范,作为考生撰写论文和论文规范化检查评审之依据,并可供导师指导考生时参考。
一、论文写作基本要求:(一)写作过程一般包括选题,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拟定提纲,论文初稿、定稿等阶段。
(二)论文要求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论据充实,语句通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三)论文须独立完成(考生本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可代替),若发现抄袭或请人代写者都将作不合格论处。
二、论文规范(一)论文用字、编辑与打印一律使用简化汉字,全部打印清楚,少量中、英文无法打印的文字符号可允许手写,但须清晰整洁。
正文、摘要采用小4号宋体或5号宋体。
文字编辑软件原则上要求采用Word 文字处理软件,论文应双面复印。
(二)页边距页边距设置采取以下方式:上边距:2.5cm;下边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 cm;装订线:0.5cm。
(三)论文用纸用纸一律为 A4复印纸。
(四)字间距和行间距1.字间距:对小4号宋体,用标准字间距;对5号宋体,用加宽0.2磅。
2.行间距:对小4号宋体或5号宋体,统一用加宽1.5倍行距。
(五)论文页码页码打印在页面底端居中位置。
(六)论文字数一般要求4000—8000字左右(七)论文装订顺序顺序依次为封面、论文摘要、正文、结论、致谢、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导师评语表、答辩记录表。
课程论文格式——2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一般包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研究意义等部分组成。
字数控制在300只以内。
关键词关键词3-5个,逗号分隔1 一级标题——4号宋体左对齐除标题以外,全文正文用小4号宋体,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用1.25倍行距。
□□□□□□□□□□□□□□□□□□□□□□□□□□□□□□□□□□□□□□□□□□□□□□□□□□□□□□□□□□□□□□□□□□□□□□□□□□□□□1.1 关于参考文献引用——二级标题,小4号黑体左对齐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引用采用:(著者,出版年)。
外国人著者只写姓,中文著者需写全姓名,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
例如:语言存在词长效应(庄捷, 周晓林,2001)。
□□□□□□□□□□□□□□□□□□□□□□□□□□□□□□□□□□□□□□□□□□□□□□□□□□□□□□□□□□□□□□□□□□□□□□□□□□□□□□□□□□□□□□□□□□□□□□□□□□□□□□□□□□□□□□□□□□□□□□□□□□□□□□□□□□□□□□□□□□□□□□□□□□□□□□□□□□□□□□□□□□□□□□□1.1.1 三级标题——小4号黑体左对齐超过三级标题,不再使用1.1.1标号格式,可以采用(1)样式□□□□□□□□□□□□□□□□□□□□□□□□□□□□□□□□□□□□□□□□□□□□□□□□□□□□□□□□□□□□□□□□□□□□□□□□□□□□□□□□□□□□□□□□□□□□□□□□□□□□□□□□□□□□□□□□□□□□□□□□□□□□□□□□□□□□□□□□□□□□□□□□□□□□□□□□□□□□□□□□□□□□□□□□□□□□□□□□□□□□□□□□□□□□□表题——小4号黑体,置于表格上方图标——小4号黑体,置于图的下方表文、图题、图文——小4号宋体统计符号——斜体参考文献——以下为说明和样列[1]统一用5号字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中文宋体,行距1.25倍。
附件2:《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类研究生论文写作格式》(试行)为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规范研究生论文写作,特根据传统学术实践并参考现代学术规范,对人文学科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格式作如下规定,请各位研究生遵照执行。
其他未尽事宜请参照学校《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则》。
基本格式完整的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要件:一、封面。
二、中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应一致)及相应关键词3-5个。
三、目录。
四、正文(从正文开始编页码)。
五、征引及参考文献。
正文书写格式一、论文一般应使用国家规定的简化汉字,如确有需要,也可以用规范繁体字。
前后文应统一,避免繁简混杂和因转换产生的错误。
二、一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除破折号、省略号各占两格外,其它标点均占一格。
中文书刊名及论文名均用《》。
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应以间隔号断开,如《诗经·小雅·鹿鸣》、《史记·高祖本纪》。
英文或其他外文的书写格式和标点按照通行的规范格式。
三、文中书写格式要统一。
如年号、文献卷数、杂志卷、期、号、页等用中文还是用阿拉伯数字要前后一致。
第一次提及帝王年号,须括加公元纪年。
如“太宗贞观七年(633)”、“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以下再次出现同一年号者,不必再括注公元纪年。
四、为眉目清晰,独立引文建议用楷体(楷体不能显示的字换作宋体),首行低四格,其后每行低两格。
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五、论文中的每条引文均须引用原文,尽量不使用转引的方式。
若确实无法找到原书,必须注明所转引之书名。
所有引文必须核对无误(根据电子文本复制的引文更须逐字核对原典,电子文本不能直接作为引文依据)。
引用古籍必须标明卷数或回数、部目。
六、引用日、韩、越诸国文字时,若中间有汉字,则应用其原写法,不能改成中文通行的简体或繁体。
如“水谷誠《〈群経音辨〉索引》”,“既刊の目録にょる四大収蔵の内容構成の概観”。
题目(中)(英)姓名与学号指导教师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谁革了谁的命——浅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摘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h的演进,技术与艺术就好比植物生长和土壤培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的共生性让无数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家为技术时或迸发出来的优雅和艺术偶尔表现出来的理性感到痴狂。
这种若隐若现的微妙连结不能不勾起哲学家和思辨家在两者本源性上的思考:到底技术和艺术谁依存于谁以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螺旋式融合的最终机理,或者更为形象的说,到底是谁革了谁的命。
只有搞清楚技术和艺术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更为有效的利用两者,发挥两者的最大效益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字:技术、艺术、融合。
正文: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一直有很多种不同的猜想,其中“劳动说”是普遍令人接受的五大学说之一。
“劳动说”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
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直接把艺术的原初形态归结于人类潜意识中行为的结晶。
即行为的存在造就了艺术的诞生。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即是行为的前进促使了艺术的进步。
然而,如果尝试着把技术的革新归类于行为发展的一种,那么是否就可以把技术的前进当做艺术前行的动力之一?艺术的广泛存在性使得我们可以较为轻松的为上面的质疑找到一两个较为敦实的证据。
以当今存留下的古建筑而言,在这林林总总的遗留建筑群中,不乏盖世无双、到达了一个时代富丽堂皇极致的划时代巨制,然而在感叹完那些一时的雄美之后,人们却往往更容易把目光抛向那些亘古之前的朴素之作,比如古埃及时代的金字塔和古希腊时代的卫城。
表面艺术的华丽可能不及深层艺术来的耐人寻思,所以当富贵的宫殿失去吸引力后,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这些朴素却蕴含极深的远古艺术品。
当我们寻思它们强大的精神共鸣性的由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是它们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技术上的精妙延续着它们不朽的魅力。
比如说埃及金字塔,光由260万块均重2.5吨的巨石垒砌起来的古夫王金字塔就足够让人抛弃四四方方的视觉感受,而去追寻公元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埃及人的建筑工艺。
当然金字塔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它超乎时代的堆砌工艺,它背后隐藏着的关于古人类对于太阳系的猜想计算和在医学药学上的强大理解都令后人痴迷。
金字塔的艺术具有神秘性,这种神秘的背后是可以反复咀嚼思考的艺术深刻性。
这种艺术不是浮于表面的,而使它深刻的恰恰是渗透在每一块巨石中的技术力量。
在这里,不能不说技术赋予了这个巨大的正四棱锥真正的骨架。
没有技术的支撑力,艺术的表现会软弱无力,而金字塔也许就会沦落成一堆华丽的废石。
这时如果心怀一种“艺术美学背后必有技术力量支撑”的观点再回过头来今天林林总总那些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艺术品,我们必定会发现它们无不在细节处闪耀着技术的光辉。
无论是实用艺术还是纯粹艺术,前者更偏重于技术对艺术在实践中的服务,而后者更偏重于技术对艺术本身表现上的服务,就好比雷姆·库哈斯蓝图下的CCTV大楼和小林纪晴相机中的清新日本,两者都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
所以说,因为艺术的本质决定它是人类内心思想的外化,所以技术这艺术外化过程中将思想具象的工具就成为了艺术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
除此之外,技术对艺术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技术更新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贡献上。
历史上艺术的演进是以艺术形式多样化为重要标志的。
从艺术启蒙时期的吟、唱、书、画到农业时期的编织艺术、打击音乐、雕塑建筑,最后到今天的数码摄影、电子混音、摩天建筑,艺术的表现力随着形式的进步一次次更为强烈的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就像我们当前正在上的设计基础课程作业来举例,一次成功的色彩表现作业,不仅仅是色彩本身的选取和搭配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细节上的布置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张纯粹用白纸来做画底的作品绝对比不上各种材质的纸张拼接涂色而成的作品,不同的材质的纸张赋予给颜色的崭新活力是一张空洞平淡的白纸所无法展现的。
这个细小的例子可以说正是历史上艺术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前进的一个缩影。
技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让艺术有了新的生命。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动力正是技术的演变和革新产生的巨大的技术艺术附加值。
没有技术做支撑的艺术,是很难有深刻内涵和多元观赏性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十分自然地革了艺术的命反观艺术对技术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对技术的影响是超前的,是具有引领性的。
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家常常会用超前的意识创造出新的工艺和材料来表达老式工艺材料无力刻画的艺术品。
这就促成了艺术利用科技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位技术发展提供方向目标的原因。
现在常常可以看到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高效合作。
比如阿迪达斯和英伦鬼才设计师Jeremy Scott联名制作既有充分艺术表现力又洋溢着阿迪达斯高端制鞋技术的天使翅膀球鞋。
更为形象生动的例子是当今的建筑设计,为了让建筑物本身显示出更为宏伟的艺术视觉效果,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大量使用挑高、架空、扭曲等天马行空的结构,这就需要研发大量新的技术以便是这些设想成为现实。
以上事例充分表现了艺术要求的前瞻性是拉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艺术家的要求是苛刻的,艺术家无时不刻不沉浸在寻找别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痛苦”之中,正是这种无时不刻的寻觅,让艺术家意识到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引领技术的前进来为艺术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艺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也会对技术的革新带来启发。
艺术是哲学的外在流露和具象化。
真正的艺术品必然包含着艺术家的某种深刻思考和实践感悟。
又因为哲学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本初力量,所以艺术中也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够对技术的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和启示。
最为深刻的例子是皮影艺术对现代电影动画设计技术的启发。
皮影的白幕黑影就是现代电影投影播放的前身,皮影的联动操控则是现代动画中人物肢体用关节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灵感所在。
总而言之,艺术家赋予艺术越来越多的思考可以借助艺术品的载体传递给技术工作者。
以上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一种对技术的革命,艺术对技术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而艺术对技术的启示则是给技术的发展指明了可行的道路。
换言之,从归根到艺术的本初定义,即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正是这种创造性和情感的表露把技术的创新和艺术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
技术和艺术谁是鸡谁是蛋的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是他们自出现之后相辅相存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作为推进时代发展的源动力,毋庸置疑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大大丰富了艺术的实体物质表现形式。
反而言之,艺术在技术的推动下,其表现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迸发出了思想创意火花,而这些艺术成就也反作用于技术,给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灵感。
两者就是以这种共同促进的模式下实现着螺旋式的上升。
剥除两者中的任意一者,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没有技术的艺术只是软弱无力的呻吟,最终必将走向死亡;缺乏艺术的技术,将会茫然失去方向,其存在的意义将被削弱,其发展的目标也将混沌不清。
技术和艺术并不存在谁革了谁的命,不存在主动和被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汲取对方的精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两者最大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让它们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所以说,技术和艺术并没有隔阂,它们存在的最好形态便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有技术和艺术一起革命,我们的社会才能矫健的前行。
最后把“技术和艺术融合”的观点放到我们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的教育中来看,很显然,我们大类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处处体现着技术和艺术应该融合在一起的概念和尝试。
一方面,大类课程同时包含了艺术设计课程和基础物理数学这些工科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在陶冶我们艺术情操的同时培养我们理性思考的分析能力,当我们能够理性的去利用感性时,我们也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感性的冲动和盲目,避免我们在利用艺术进行创造时胡乱地去进行设计和表达。
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中深刻的把实践动手和艺术创作结合了结合在了一起,艺术创作到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让大众可以接受的具象化表达上去的,凭空想象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空壳。
我们设计基础中贯穿的动手其实就是简单技术的雏形,可能技术的成分并不突出,但是技术的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我们的作业之中。
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的这种培养方式,我想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技术和艺术双修的新兴人才,也是最能够将技术和艺术互补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两者效益,达到1+1>2的人才。
也许这正是当今世界大众审美和用户感受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人类越来越需要一种用科技带来舒适、用艺术带来优雅的生活,这也是未来人类追求的最佳生活状态。
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将成为今后设计师为人类更美好生活而规划的终极蓝图,必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无穷的发展可能性参考文献:《技术也是艺术》——豆瓣文库、《技术的艺术——论技术在艺术的参与》——百度文库;《技术美,艺术亦美,技术与艺术的无缝融合》——新闻晚报、《艺术》——百度百科、《技术》——百度百科、《实用艺术铸造技术》——叶学贤、赖锡鸿(2010年2月)张泽科科创1001 310010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