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36
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纠纷的避免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当的语言行为可能引发侵权纠纷,损害各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纠纷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避免侵权的方法。
一、新闻语言行为的特点新闻语言行为具有以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为特点的传播功能。
它需要准确地传递信息,传达真实的事实,并严谨地进行说理推理。
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关系的探讨1. 虚假报道引发侵权纠纷虚假报道是指新闻媒体故意发布不真实的信息,误导公众,并对被报道的人或机构造成名誉损害。
虚假报道可能导致侵权纠纷,受害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避免虚假报道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广泛收集信息,并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
在报道中,确保事实真实、客观公正,并避免故意歪曲或省略重要信息。
2. 不当言论引发侵权纠纷新闻报道中的不当言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身、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例如,对被报道人进行人身攻击、造谣传闻等。
这些不当言论可能给他人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和损害。
为避免不当言论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尊重被报道人的人格尊严,避免任何对个人的贬低或攻击。
在报道中,应注意用词得体,不过分渲染或歪曲事实,并在必要时尊重个人隐私。
3. 抄袭侵犯著作权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创作品的著作权。
抄袭不仅剽窃了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也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信誉。
为避免抄袭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注重采访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注重著作权的保护。
他们应该尊重原创作品的版权,确保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三、避免新闻语言行为侵权的方法1. 符合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人员应牢记媒体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以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为原则,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人权,避免不当言论和虚假报道。
新闻侵权法律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日益发展壮大,新闻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不仅给新闻业界带来了不小的法律风险,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加强对新闻侵权法律风险的研究及化解对策,势在必行。
一、新闻侵权法律风险的类型及原因分析:新闻侵权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名誉侵权类风险:指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对某个人或组织进行了不实的报道或污名化、诋毁等言论,损害了其名誉。
这类风险的原因多为报道不实或缺乏可靠证据,或出于媒体商业利益的考虑。
2. 隐私侵权类风险:指媒体曝光他人隐私,或进行未经允许的追踪报道、偷拍等行为,损害了他人的隐私权。
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煽动性的目的或追求独家新闻,或者是个别记者不懂法律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等。
3. 著作权侵权类风险:指媒体在制作新闻报道时,抄袭、盗用他人原创作品,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这类风险的原因多为出于缺乏原创性材料、时间紧迫等原因,未经充分授权与合法许可就使用他人的著作物。
4. 其他类风险:还有一些新闻侵权的风险,比如侵犯商业保密、侵犯肖像权、侵犯专利权等等。
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规范业务流程。
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遵循权利和法律的界限,注意严格要求和规范,规范新闻报道的业务流程。
媒体应注重原则性,合理使用监督、审核、文章创作、编辑等环节管理方式以降低新闻侵权风险,追求真相与公正。
2. 提高法律素养,掌握法律知识。
媒体从业者应提高法律素养,掌握基础法律知识,不要违反法律意识,积极了解和遵循各关键时期的政策法规。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专利、著作权、名誉权、媒体自律等相关法律规范,降低诉讼风险。
3. 加强行业内部自律,避免侵权。
媒体新闻报道应遵守行业内部自律规范。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侵权的情况,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包括公开澄清、道歉赔偿等,减少由侵权引起的不良后果。
4. 加强风险管理,预先防范风险隐患。
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预先确定缓解风险的办法。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然而,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一、新闻版权保护新闻版权保护是指针对新闻作品所享有的版权进行保护,以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复制、传播该作品。
1、制定版权保护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新闻版权的归属和使用范围,规范新闻传播的秩序。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司法手段来保护新闻版权。
2、完善新闻版权管理机制新闻媒体应该建立版权管理部门,加强版权保护和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秩序。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版权组织的合作,推广新闻版权保护意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加强技术手段防护新闻媒体应该利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加强新闻版权的保护。
比如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内容复制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有效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二、侵权规避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新闻作品会侵犯其版权,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授权或者使用正版内容在发布新闻作品时,应该使用正版内容或者取得版权方的授权。
不能随意使用他人的内容或资源,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2、注明出处和署名在引用他人的新闻作品时,需要注明出处和署名,避免侵犯别人的版权。
同时,在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时也需要注明版权信息。
3、注意使用范围和期限版权的使用范围和期限是需要明确的。
在使用新闻作品时,要仔细阅读版权声明,了解使用的范围和期限。
不能超出授权范围,以免侵犯版权。
4、自觉遵守版权法规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版权法规,加强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意识。
只有通过合理的手段保护新闻版权,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和网民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的意识和认识,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为新闻版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新闻产业更加良性持续发展。
浅谈预防新闻侵权及实现法律真实的对策对不良社会现象实施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新闻官司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如何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在新闻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新闻侵权发生的机率,也就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新闻政策的“三性”及其指导作用所谓新闻政策的“三性”,即指政治敏感性、政策规范性和舆论导向性。
新闻界一直强调新闻政策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要坚持好新闻政策不动摇,为减少新闻侵权做好政策准备。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准确的“角色定位”真实性的内涵包括“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实践中,则强调“细节真实、具体真实、总体真实”相协调。
一项针对新闻侵权成因的调查显示,由于新闻“真实”的问题导致的新闻侵权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无论“失实”,还是“过实”,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把握不清导致的,而坚持真实性原则,则可以避免新闻报道只注意总体而忽视细节或只注意细节而不考虑总体的“貌似真实,其实不实”的局面,可以时刻衡量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有无失实或过实导致新闻侵权的可能。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要简单地进行“新闻宣判”。
媒体是信息的发布者,不具备任何行政、司法机关的裁判职能,所以一般在新闻中不宜发表定性的结论。
实在有必要下结论,也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考验。
在新闻侵权官司中,有一部分刑事诉讼案就是由于新闻报道的作者不注意自己的职业定位,错下结论,无意中伤害了被采写对象。
三、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学习法律知识和原则,提高鉴别新闻侵权的能力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新闻侵权事件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不懂得相关的法律条款,造成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2018.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作者简介】温婧璐,哈尔滨日报经济要闻部记者。
序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和谐社会建立的提出,新闻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发展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下,公众的人格权、名誉权等新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新闻媒体动辄因为新闻侵权而陷入诉讼之中,不仅容易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且容易打击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
这些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正常发展都将造成恶劣影响。
因此,对新闻侵权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新闻侵权的现状及表现形式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新闻媒体也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从此,我国的新闻事业呈高速发展之势,但也随之产生了问题:新闻监督活动中的新闻侵权现象日渐增多。
从1987年上海的第一起新闻官司到1999年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平均每月受理1.25起新闻侵权案件,再到据2006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审理此类案件1000多起,最后到目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因新闻引发的诉讼中,80%以上是由新闻侵权造成的。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新闻监督活动中新闻侵权现象增多的现状已经不容忽视。
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因新闻内容失实而侵权;第二,因新闻评论不当而侵权;第三,因暴露他人隐私而侵权;第四,由于侮辱、诽谤而造成侵权,但此类行为多为主观故意,在新闻侵权中并不经常发生。
二、新闻侵权行为的成因分析(一)新闻法制不健全法律出现空白地带,对新闻行为没有严格规定,民法中没有明确的说明,更没有专门的新闻侵权法。
新闻法制的健全,既能让受到新闻侵权损害的公民获得法律的保护,也能合理规定新闻自由。
目前我国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制建设比较薄弱。
新闻侵权界定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使新闻侵权的行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虚化;新闻侵权的立法层次偏低,新闻侵权的立法不成体系,我国立法偏重对新闻侵权的事后监督保障,对事前、事中监督不重视。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所谓新闻侵权,则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简单地讲,新闻侵权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侵权行为,它包括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著作权、荣誉权等。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新闻官司频繁发生。
新闻报道侵权的构成要件一般民事侵权行为构成的四个要件:损害事实、违法性、有过错、因果关系1、新闻已经发表(内参不包括在内)。
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没有事实根据或与事实不符,从而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内参不等同于内部发行的报刊、资料内参: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内部刊物: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发布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一般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
(即使没有公开刊号,免费发行,法院也会受理)2、新闻作品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违法性质,即新闻侮辱与新闻诽谤(诽谤包括捏造、失实,捏造有主观故意,失实则是一种过失,承担责任较小)(1)错误地或缺乏事实根据地指责或认定他人违法/犯罪。
(执法部门未公布,媒体根据自己获得的素材做报道,缺乏法律判定)(2)用辱骂的言辞或污蔑、丑化、嘲笑等方式对他人的人格尊严进行贬低。
(3)对已故人士生前涉及道德品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不实或缺乏事实根据的报道。
(4)不当地使用他人肖像构成诽谤或侮辱当事人人格。
3、不公正评价。
是指报道内容所反映的事实即使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作者的主观评价失之客观公正,歪曲或夸大事实,造成了对报道对象地侵权。
新闻活动侵权的法律责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相关的原则还有”无过错责任限定适用原则”“公平责任限定适用原则”)。
过错: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导致某种损害后果主观上持有的背离法律/道德规范或规则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