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分析《麦琪的礼物》中文译本
- 格式:pdf
- 大小:96.77 KB
- 文档页数:1
患难之中见真情——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之美学意蕴在美国的文学史上,作为家喻户晓的、有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之誉的欧·亨利,原名叫威廉·悉尼·波特。
他素以诙谐幽默著称,其高超的写作技巧给人印象深刻。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普通人物,用细腻的文笔勾勒出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讴歌真善美,抒发对美好人性的关怀。
1899年圣诞节前夕,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在监狱中完成问世,作品极为畅销,从此欧·亨利的名字也就名声鹊起,广为人知。
他之所以以欧·亨利为笔名,主要是为了纪念他在药店里当学徒的叔父,当然也是因为他当时还在监狱服刑,采用笔名发表易于被人接受。
此后,直到1910病逝为止,他的佳作应运而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欧·亨利以其杰出的艺术才华和聪明智慧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白菜和皇帝》。
这些作品中,《麦琪的礼物》可谓他的巅峰之作,脍炙人口。
下面笔者将从他小说巧妙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艺术特色以及独特的主题寓意来展开论述。
一、情节剖析这篇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妻在圣诞节日来临之际,双方都想方设法送什么样的礼物给对方来展开。
小说的取材看似并不特别新颖,但却耐人寻味。
深爱着丈夫的德拉,卖掉了自己多年留着的长发,只为了能在重要的圣诞节买上一条能和丈夫的金表所能匹配的链子。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同样深爱着妻子的吉姆,却以卖掉祖父传给他的金表为代价,在大商场给妻子买了一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梳子,好让她梳理那一头秀丽的头发。
小说在这个啼笑皆非的场面中戛然而止,带给我们深刻的对真爱无尽的反思,意犹未尽,回味不已,充分展示了欧·亨利式的“含泪的微笑”,具有强烈的美感。
故事的开头以一段简洁的话语来说明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氛围。
通过德拉的人生观来侧面说明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通过视角的不断切换,如对他们家走廊邮箱的投递情况来显示他们生活的落魄。
贫穷的人在拜金主义为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很难交到朋友,邮箱都是冷冷清清的。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小王子》汉译本分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童话小说。
作品中讲述了一个来自宇宙中的小王子的故事,从而探讨了人类的成长、爱情、责任和友谊等话题。
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小王子》的汉译本进行分析。
纽马克翻译理论是典型的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沟通需求。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源文本的文化背景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翻译文本。
纽马克翻译理论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
在翻译《小王子》时,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小王子》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可能在中国读者中并不常见,因此翻译者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概念,以使读者能够理解。
纽马克翻译理论也强调了翻译者的主观判断和创造性的作用。
在翻译《小王子》时,翻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选择合适的译文和译语。
原文中的句子“On ne voit bien qu'avec le cœur. L'essentiel est invisible pour les yeux.”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翻译者需要通过转换语言和意境的方式,使其在中文读者中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
纽马克翻译理论还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语境层面。
翻译者在翻译《小王子》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三个层面的因素。
《小王子》中的一些独特的词汇和句式需要在翻译中保留其原汁原味,以反映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词汇和语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理解能力进行调整。
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来分析《小王子》的汉译本。
在翻译这样一部富有哲思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时,翻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和创造力,以使目标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
翻译者也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爱的牺牲对《麦琪的礼物》的深度解读《麦琪的礼物》是美国作家奥亨利的短篇小说,也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爱的牺牲为主题,通过描绘主人公麦琪的行动和内心变化,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无私。
本文将对《麦琪的礼物》进行深度解读,从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剖析小说的内涵。
首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麦琪的细致刻画,展示了爱的牺牲所引发的内心冲突。
麦琪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年轻女子,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总是希望将快乐和温暖带给他人。
然而,当麦琪得知自己丈夫患有绝症,并且治疗费用十分昂贵时,她必须面对一个困境:她的儿子需要上学,家庭需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她自己则需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以挣取更多的费用。
这个决定对于麦琪来说是艰难的,她不想放弃对儿子的陪伴和教育,但也不忍心看到丈夫病情恶化。
最终,在爱的驱使下,麦琪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活,为了丈夫和儿子付出所有。
情节发展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爱的牺牲带到了极限。
无论是麦琪在丈夫床前的守候,还是她辛苦工作来支付医药费用,都表达着她内心深处的爱与牺牲。
奥亨利通过对终极时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麦琪的坚定和无畏。
在小说的最后,当麦琪得知她的牺牲没有真正拯救丈夫,她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煎熬。
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麦琪的艰辛,也让我们思考,爱的牺牲是否总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小说的主题是爱的牺牲,通过麦琪的经历,作者表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爱不仅仅是对家人的关怀,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麦琪的牺牲体现了这种精神,她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舒适,为了她所爱的人付出一切。
正是这种对爱的执着,让小说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爱的牺牲并非一味无私,而是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为他人付出一切。
通过对《麦琪的礼物》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爱的牺牲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冲突。
小说通过主人公麦琪的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和爱的力量。
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小说《麦琪的礼物》作者:张岳贤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中的及物性理论分析经典小说《麦琪的礼物》,考察六类过程类型在文本中的分布,并通过实例分析其中主要运用的四中过程类型,证明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及物性《麦琪的礼物》语篇分析《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对夫妇互相赠送礼物的故事:妻子为了给丈夫买表链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头发,丈夫则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梳子;尽管彼此珍贵的礼物都没有了使用价值,但他们却获得了世界上最宝贵的感情。
语言学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视角,将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到语篇分析中,可以使文本分析更加科学。
文本分析是语言学研究的有效途径,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可以对小说、戏剧、诗歌等进行功能文体分析。
及物性理论作为比较流行的语篇分析工具,可以广泛运用于批评语言学的新闻语篇分析当中,还可以分析童话、戏剧等多种语篇。
为进一步探讨其主题意义,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原理对经典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进行分析,体味作品的独特风格。
一、及物性理论简述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是用来对语篇进行分析的。
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广泛地应用于语篇分析中,以小句为分析单位,分析参与者与过程的关系。
及物性结构通常是由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部分组成的,而过程则是及物性分析的核心。
及物性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语法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
传统的语法分析中把单词分为两类: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划分为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及物性是用来体现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的。
及物性表示事物的过程:正在发生的事,正在做的事,感觉,状态等。
及物性过程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读书心得——《麦琪的礼物》叙事结构浅析短篇小说作为小说体裁的一种,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涉及的现实生活范围、文化内涵和创造规模较为狭窄简化,无法全景式、细致客观地重现重大事件,也无法立体多层次地描摹复杂的人物情感。
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的一系列作品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也因为作品中精彩绝伦而出乎意料的“有意味的结尾”①被奉为“尾巴的大师”。
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以鼓励每一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同时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见出欧·亨利对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布局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简单的人物和合乎情理的情节组合进而蜕变成一部精彩感人的作品的例子。
一、叙事张力和动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所谓完整,指事件有头,有身,有尾。
”②因此,为了确保小说情节的完整,首先必须有事件的起因。
作者在小说开头就开门见山点明事情的起因“,明天就是圣诞节了”③,德拉想给丈夫买份合适的礼物,可是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这一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小说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叙事张力的牵引下。
萨缪尔·查特曼认为“:作者实际处于具体的叙事流程之外,他不过是给叙事提供了一个局外的、初始的动力。
”④因此,叙事的动力事实上来自于故事情节本身。
这种选择将情节发展的“高潮”到来前某一位置作为叙事的开始,继而再进行倒序解释的手法,选择圣诞节的前一天作为叙述的始发点,使得文章一开头就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随着德拉用卖自己一头秀丽长发换来的钱去买礼物的一系列行为,读者的神经也随之绷紧,心中不禁涌出种种疑问,诸如:吉姆能接受德拉剪了头发的样子吗?以这样的代价换来的礼物吉姆会喜欢吗?他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这些困惑鼓动着读者一探究竟的热情。
《麦琪的礼物》课文讲解《麦琪的礼物》课文讲解《麦琪的礼物》课文讲解一、以情导入,激趣积累。
(以生活,以情入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听这又是什么?(课件中出现玫瑰,出现歌声“你是风儿,我是沙。
”)(看着这象征着纯洁爱情的玫瑰,听着这爱如潮水的浪漫情调,我们来搞一个关于爱的比赛。
你们两组,老师一组,同时写关于有爱的词语,或修辞爱的词语,或关于爱的歌曲。
多者为胜,胜者可要求负者唱一支关于爱的歌,或呤诵一首关于爱的诗。
)(在代洪波老师的提醒下,我改为另一种方式导入,即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切,从而让学生易于理解,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但由于我上课前在李吉红老师的提醒下又删除了我讲故事一项,从而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时间更短,控制在3——4分钟左右)(前段为预先设计,未曾考虑到外出借班上课学生实际,因而在第一次校内预上中由代洪波老师的建议,改成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从而让学生亲切,有话可说,有事可讲,有趣可激。
)大家都看过电视,一定熟悉一则广告,“今年爹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送礼是中国人的习俗,在农村,二两糖,一瓶酒,表达的是亲朋之情,于你们,一张贺卡,一个笔记本,表达的是同窗之谊。
你们也一定收到或送过那饱含浓浓深情的礼。
(广告词的出现让教室内的教师露出了笑容,在课前,我明显的感受到老师对我的课的期望很高,是带着一种欣赏,祝贺的神情与语气的,如一老师说:许其林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但有一丝遗憾,呆会就看你的呢,我的课是第四节,课后老师们都投来了赞赏的目光,我知道,刚才我的表演没让他们太失望,同时又听到不少的赞美之言,‘成长得真快’,你真行,只有我深深知道,我的课其实只是一种尝试,只是将我看了几本书后的初浅认识溶入到我教学中去,当我第一次在片区上课时,我拼着命去看书,我说我要用新的理念去上课,哪怕是失败,我也有过一次尝试,我没有什么特别,我只想在理念上玩玩才可能取胜。
其时,是想得多么的简单,上课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天职,培养学生,以学生为本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语言特点研究本文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特点为中心,深入观察和分析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试图从中挖掘出人物性格,以及欧亨利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一些隐忍的内涵。
一、欧亨利的语言特点欧亨利的语言特点表现在他的文字上。
欧亨利的语言特征是像圆珠笔一样通畅、地道、温顺;他的文字简洁而又不失深度,具有流畅的叙述性。
其文体鲜明,表现出浓浓的传统哥特风格,传达出作者的浓厚情感及深刻的遐思。
他的笔法清晰明确,对人物性格、行为及心理活动均进行了深入地刻画。
二、《麦琪的礼物》中语言特点的展示欧亨利聪明博识,他在《麦琪的礼物》中的文字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他借助细腻的表达,直击读者的内心,形成一种细致而深入的语言美学描绘。
这文体渗透性强,对深邃人生意境及深刻情感交流有着高超的描绘能力,同时又把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绘制出来。
由于欧亨利写作风格娴熟,他写的篇章充满深意,极具细腻感,甚至可以在其中见到其反思读者内心的情感之火。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以流畅而又微妙的方式,把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的生动有趣的描写,叙述出德性的改变以及麦琪整个个性的转变,让人同情和感动,让人们对小女孩的抉择以及最终的结局有更深刻的体悟。
三、欧亨利作者的创作思想欧亨利在创作《麦琪的礼物》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观点。
他总是把道德准则放在自己的写作中,让人们在内心领悟。
欧亨利的创作以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高尚的道德准则为核心,他运用简单而丰满的笔调,表达了他对人性的认知,强调人本质的价值,以及表达了他对人们的理想追求。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利用语言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使人欣赏到灵魂的美丽,启示和激励读者正确认识人生,对世界充满正能量,做好人,向善为节。
四、总结在研究过欧亨利的语言特点以及《麦琪的礼物》中的语言特征以及欧亨利的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文字之美。
欧亨利具有娴熟的文笔,他创作出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深具美感及意义,充满对人性及人生道路的思考,传达了他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哲思,同时也触动了读者内心的感情并让人们走出思索世界的能量。
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简析《麦琪的礼物》作者:马倩宜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摘要:作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文本意义不再唯一固定。
本文基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进行主题分析。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选文作者和文本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文学赏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麦琪的礼物》;主题分析一、理论介绍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包含四个要素,即文本,语境,作家和读者。
后来,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批评流派应运而生。
根据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理论,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流派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便是这四大流派之一。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文学分析的形式出现,并且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发展历史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便注意到了听众或读者的反应会对文本阐释产生一定影响,但当时他们认为听众或读者是被动的,文本是通过其自身传达意义。
直到浪漫主义开始之前,这种“读者被动”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随着浪漫主义的到来,作者成为影响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1920年代,随着新批评主义的出现,文学批评的重点才再次转移到了文本上。
此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逐渐形成。
I. A.理查兹提出人们进行诗歌创作是为了创造一种可以接受的世界观以此平衡人们的欲望,因此他承认读者在创造文本意义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路易丝·罗森布拉特进一步发展了理查兹的理论。
他认为阅读过程涉及读者和文本,因此读者和文本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文本让读者回忆起过去的某些经历或者产生了一些想法,而文本又对读者脑海里的回忆或想法进行塑造,产生新的思想,即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影响的。
(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并不是一套系统单一的理论体系,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个大框架下还存在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在分析思路或者认识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秉持着一个基本观点,即读者在文本分析和阐释中非常重要。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
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
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作品名称,麦琪的礼物。
外文名称,The Gift of the Magi。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欧亨利作者,欧·亨利。
首版时间,1906年。
字数,约3500。
内容简介。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
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
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
他们的生活贫穷。
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
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
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
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
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
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创作背景。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医生家庭。
幼年丧母。
在其少年时期。
家道没落。
15岁的他开始进入社会谋生。
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他做过药房学徒。
当过牧羊工。
在银行做过出纳和会计的工作。
在土地局当过办事员。
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独自一人在社会中闯荡使年幼的欧·亨利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在底层社会生活的他不仅要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
而且上层社会的剥夺与压榨更让他的生活穷困潦倒。
生活在底层生活的欧·亨利自觉为小人物立言。
自命是纽约四百多万贫民的代表。
作者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的阶层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也是欧·亨利的个人写照。
•19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垄断正在急剧发展。
企业和工厂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小王子》汉译本分析【摘要】这篇文章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小王子》的汉译本。
在我们将引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概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分析《小王子》的汉译本,探讨其中的翻译难点和策略。
接着,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语言特点对翻译的挑战,并评价翻译策略的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讨论的重点,并提出对进一步翻译研究的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纽马克翻译理论、《小王子》汉译本、文化差异、语言特点、翻译策略、效果评价。
1. 引言1.1 引言《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创作的一部经典童话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在翻译理论领域,纽马克翻译理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小王子》的汉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和挑战。
在本文的后续内容中,将分别介绍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小王子》汉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还将探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策略和效果,从而全面评价《小王子》的汉译本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的表现。
最终,通过对翻译过程和效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小王子》这部经典作品。
2. 正文2.1 概述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通过比较原文和汉译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析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通过对《小王子》中语言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这些挑战。
结合纽马克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策略,评价汉译本在传达原著思想和情感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小王子》汉译本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鉴赏要点
1、作者简介
2、麦琪:圣子耶酥降生时送礼的三位贤者
3、故事梗概
4、对联概括内容
上联:德拉满头秀发换表链 链回表去
下联:杰姆祖传金表变发梳 梳有发无
横批:圣洁的爱(真挚的爱、深情的爱)
5、课文分析:
按小说情节把本文分为四部分,如何划
分?各写什么意思?
①开端(想买礼物)③高潮(互赠礼物)④结局(得到真爱)②发展(买到礼物)•第一部分:(1-6)德拉决
定为丈夫买圣诞礼物。
•第二部分:(7-20)德拉卖掉头发,为吉姆买了一
条白金表链。
•第三部分:(21-39)德
拉和吉姆互送礼物。
•第四部分:(40)盛赞礼
物。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德拉:美发表链
爱礼物
杰姆:金表发梳
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一对贫穷的年轻夫妻想互赠圣诞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然而他们却得到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爱的故事,从而讴歌了纯洁的爱情之美。
德拉和吉姆夫妇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感情。
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美德。
在人性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麦琪”。
艺术特色
1.精巧的构思。
2.丰富的细节描写。
3.幽默风趣的语言。
4.出人意料的结局
5.讲故事一样的叙事。
6.设置悬念。
目录Abstract: (2)摘要 (3)1 .Introduction (4)2 . Descriptive indication (5)3 .The 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wist ending (5)3.1 The introduction of twist ending (5)3.2 The deep reflection of twist ending (6)3.2.1 The pure love between main characters (6)3.2.2 The human defects of the society (6)3.2.3 The purpose of moral teaching through the contrast (7)4 . conversational version of narration (7)5 . Biblical references adding to the moral lesson (8)6 .Conclusion (8)Works Cited (9)Abstract:This essay mainly analyses the writing style in O.Henry’s short story The Gift of the Magi. O.Henry uses descriptive indication, twist ending, conversational version of narration and biblical references to reveal the theme of humanity and achieve the moral teaching. Part one the introduction tell us author’s position and story background. After informed of this information, we can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work and think it more plausibly. The next four parts introuduce the four aspects of O.Henry’s writing style one by one, mainly focusing on twist ending. Benefiting from detailed kowning of his writing style, we can conclude the humanity both virtues and defects. Finally,it’s easy for us to gain the moral teaching and understand O.Henry’s writing intention. Part six draws a conclusion about the whole essay. The essay on analysis of O.Henry’s work will arouse my interest of literary learning. Furthermore, it makes us pay more attention to O.Henry’s works.Key Words:descriptive indication;twist ending;conversational narration;biblical references在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中写作风格的分析丁欢红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的写作风格。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3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4 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应用与翻译5 A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6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7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人物情感分析8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12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13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5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6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7 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18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9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20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21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22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23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24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25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26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27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28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9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3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31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32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33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34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35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36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37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38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3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40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41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42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43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44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45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财富对婚姻观的影响4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47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48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49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50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51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52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53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54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5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5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57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58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59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60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61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62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63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64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65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66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67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68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69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70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71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72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73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75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7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77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78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79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80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81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8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83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84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85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86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8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88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89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90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主义91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3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9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95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96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97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98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99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00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01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10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03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104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105 中式菜名的英译106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107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108109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11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和吉姆的性格对他们关系的影响分析111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12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113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114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15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1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17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18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19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20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21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22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123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12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2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26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127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128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129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30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31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132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133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134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1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36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3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38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39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0 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141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142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43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44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45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146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147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48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4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科技产品广告翻译150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51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152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53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154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155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5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57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158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159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161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62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163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64 麦当劳成功之道165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16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67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68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6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170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171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72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73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74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75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76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177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78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179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0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81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182 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83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84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8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86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87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188189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190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191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92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93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94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195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196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97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198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199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200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引言《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方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铺设开,通过讲述一对生活比较贫困的小夫妻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为了给对方赠送一件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而两个人由于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以至于对方送的礼物没有任何用处的故事,揭示了精神与幸福超越了物质这一深刻的主题,即人与人在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爱,也要学着如何去爱人。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结尾处,给人一种经历风雨之后的温暖的感觉。
一、《麦琪的礼物》及欧?亨利的创作风格(一)《麦琪的礼物》简介《麦琪的礼物》是通过圣诞节的前夕一对夫妻给对方互赠礼物而引出来的一个故事,这对夫妻在当时美国社会中是生活在中下层人群中的一部分,一对生活很普通的夫妻为了给对方买一件礼物,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用来换钱,而买来的东西对对方而言,都已经毫无用处了。
德拉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但是为了换钱给吉姆买一条白金表链,她将自己的长发卖掉了。
吉姆一直珍藏的东西是几代相传的金表,但是为了给德拉买她心仪许久的发梳,他将自己的金表卖掉。
在最后互相赠送礼物的时候,德拉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发梳,但是发现已经毫无用处,而吉姆得到了白金表链,却已经没有了手表。
但是通过这一次经历之后,两个人更加珍惜对方,发现了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于是也加深了对彼此之间的爱,加深了对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小说表达的主旨摒弃了传统的物质观念,在物质层面之上,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珍惜的东西,比如爱情、精神生活等。
(二)欧?亨利的创作风格“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坛上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追捧。
因为他善于利用适度地幽默与夸张,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双重结合,烘托文章的主旨。
结构主义视角下全新解读《麦琪的礼物》[摘要]从文学批评的结构主义观点出发,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并研究了这篇小说的人物角色的构成与小说的深层结构,不仅使读者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而且也对真爱的理解也有了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结构主义;《麦琪的礼物》;欧·亨利;文本结构一、结构主义理论与《麦琪的礼物》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
它也表明了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语言——即系统——是一种自主的、内在化的、自我满足的体系,它不与外界的实体的事物发生关系。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其次是对共时性的强调。
共时性和整体观和系统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必然延伸[1]P76-77。
本文正是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语义结构”来分析《麦琪的礼物》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意义解读。
欧·亨利的小说匠心独运,别致新颖,其创作手法风靡世界文坛。
其作品通常都是为了反映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美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2]P62。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巅峰之作。
麦琪,是圣子耶稣诞生时前来送礼的三位智慧的贤人,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
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也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圣诞礼物。
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卖掉了一头秀发。
可是无巧不成书,丈夫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梳子。
小夫妻互赠圣诞礼物,结果真相大白,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