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头脑特工队》中的色彩运用色彩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对于没有叙述性文字的视频影像作品,色彩变化更为重要。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色彩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头脑特工队》中的主色调是以灰色为主,有着坚实的现实感,表现出电影中危机四伏的气氛。
灰色的主要调和色彩促进了电影的整体暗色系的安排,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电影中的压力与危机。
另外,在电影中,红色和蓝色是另一种重要的色彩,用来标示两个不同团队的英雄们。
在电影中,蓝色和红色还反映出了两组英雄们的性格差异,尤其是在蓝色团队被困在球拍时,更加体现了这一性格对比。
蓝色代表着静谧和忍耐,红色代表着勇敢和行动。
此外,绿色也在电影中运用了较多,表现了自然的元素。
绿色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比如在电影的开场,角色拉斯坐在临街的树林里,可以看到电影中许多和自然有关的影像,都是以绿色为主。
这也为角色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供了美好的景象和氛围。
另外,橙色和黄色也在电影中呈现,表现了活力、醒目与热情。
橙色在集体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英雄们的团结,如银行被劫案中,黑衣人手持橙色枪,展现了黑暗反抗的勇气;同样的,在最后的大战中,英雄们的战服也是橙色的,表现出英雄们的集体行动。
而黄色则表现了英雄们的乐观精神,总能给观众带来快乐而友好的气氛。
总而言之,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色彩的运用表达了电影中丰富的内容,增添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电影的故事情节,还有的即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并被电影的情节所感动。
以上就是根据《头脑特工队》中色彩运用的分析所做的3000字文章,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色彩在《头脑特工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体现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也有的即表现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增添了电影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影视后期调色必要性以及原则影视后期调色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对影片的色彩调整和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同时也能够突出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调色能够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提升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
首先,影视后期调色可以丰富影片的画面表现力。
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饱和度和色调,可以改变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调色师可以根据影片的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调色风格。
比如在一部惊悚片中,可以使用冷色调来增加紧张和恐怖感,而在一部浪漫爱情片中,可以使用暖色调来表达温馨和浪漫。
其次,影视后期调色可以修复拍摄过程中的色彩问题。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光照、摄影机设置等各种因素,可能会导致画面出现色温偏差、白平衡问题等。
调色师可以通过调整画面的色彩来修正这些问题,使得画面更加准确地还原真实场景。
此外,影视后期调色还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增加对比度和色彩的鲜明度,可以让画面的细节更加突出,同时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调色还可以通过柔化画面来改善肤色的表现,使得演员的皮肤看起来更加光滑、细腻。
在进行影视后期调色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准确还原真实场景的原则。
调色师应该根据拍摄时的实际光照条件和环境来调整画面的色彩,以尽可能准确地还原现场的真实感。
其次是注意整体色调的一致性。
在一部影片中,不同的场景和镜头应该有一致的调色风格,以保持整个影片的统一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影片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调色风格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影视后期调色是一门艺术,需要调色师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术。
在调色过程中,调色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理解来对画面进行处理,同时也要根据导演和制片方的要求进行调整。
调色师还需要密切配合其他后期制作人员,比如剪辑师、特效师等,以确保整个影片的后期制作效果能够达到预期。
综上所述,影视后期调色对于影片的制作至关重要。
它可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修复拍摄过程中的色彩问题,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浅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光影与色彩照明与电影,似乎是难以联系到一起的两者。
但我们发现,电影与照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时尚娱乐的艺术,照明是光影组合的艺术,美国的电影评论大师Bobker LeeR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胶片;②构图;③照明。
可见照明(光)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在摄制组中,人称灯光师为“灯爷”,在一部巧妙运用灯光的影片中,灯光师就成了玩转光影的精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就巧妙的运用了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构思。
在这部电影中光影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达到了一个很难让后人超越的深度。
除了蒙太奇是这部影片的大成之作外,在构图,灯光,色彩方面也是不朽之作。
灯光与色彩在视觉上的刺激,确实是心灵的震撼!在影片黑白色的画面中,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姑娘格外显眼,然而身陷险地的她,却无助地穿梭于德国纳粹遍布的大街上,到处是枪声和倒下的犹太人,随着这片红色的移动,观众的心和影片主人公的心一起被震撼,感叹纳粹的疯狂与残忍。
光和色彩在这个画面的处理中是绝对的主角。
黑白色调的采用是这部影片的独具匠心之处,它和彩色色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影片中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寓意。
当那一抹红色再次出现的时候已不再是会跳动的生命焰火,那份美好已经不存在了,希望也成了死寂的,这色彩蒙太奇的插入我们为之震撼,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与表现力。
本片在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时候其灯光的运用就特别独具匠心了。
影片的最后德军投降,辛德勒最后发表对犹太人的演说,打在他身上正面的光散在他的身上,就如西方救世主散落在身后的光环一样,这就对辛德勒进行了正面的歌颂,突出了辛德勒这一次破产救人的意义。
似救世主拯救他的万民一样值得歌颂。
依然记得影片中一个远镜头的描绘,那是纳粹兵去屠杀那些躲藏着的没有在大屠杀中被杀死的犹太人的场景。
城里的窗户,此起彼伏地随着响起的枪声亮起机枪扫射时特有的光亮。
电影镜头美学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画面构图、色彩运用、运动镜头、光线处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精心设计与编排,可以塑造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氛围。
以下是对电影镜头美学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详细分析:1.画面构图:电影的画面构图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如黄金分割、三分法等,通过主体位置、前景背景关系、线条引导观众视线,强化故事叙述和角色情绪表达。
比如,通过框架式构图强调人物的禁锢或困境,通过开放式构图展现开阔空间和自由精神。
2.色彩运用:色彩在电影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暖色调常常用来渲染温馨、怀旧或热烈的情绪,冷色调则可能象征孤独、压抑或神秘。
此外,对比色的运用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单色调或低饱和度则可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或时代感。
3.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镜头运动方式,既可展示空间深度,又能丰富视觉体验,传达心理变化。
例如,快速移动的镜头常用于紧张激烈的场面,而缓慢平稳的长镜头则可能用于表现平静或者深沉的情绪。
4.光线处理:光线不仅影响到画面的明暗层次,还能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高光、阴影、逆光、柔光、硬光等不同的光线处理手法,都能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效果,如希望、绝望、神秘、浪漫等。
5.视觉风格与叙事节奏:导演通过以上各元素的独特组合,构建出符合影片主题和情感基调的视觉风格,同时,镜头的切换、剪辑节奏也会影响影片的整体叙事节奏,从而进一步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
6.深焦摄影、景深控制、长镜头、超广角镜头等特殊拍摄手法,也是电影镜头美学中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电影镜头美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它是电影语言的重要载体,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核心之一,对于影片的故事讲述、情感传递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视动漫24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韩国导演朴赞郁2016年的电影作品《小姐》改编自英国作家莎拉·沃特斯的小说《荆棘之城》。
《小姐》曾入围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十余项奖项,被英国《帝国》杂志评选为2017年度十佳电影。
该片将背景设置在1930年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女主角秀子是名千金小姐,她继承了去世父母留下来的巨额财产,然而财产却被阴险的姨父上月教明侵占,贪图财产的藤原伯爵诱骗善良的淑姬来到秀子身边行骗,不料却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骗局。
最后小姐和淑姬一起勇敢地抗争,从黑暗的阴谋中逃出生天并携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影片中色彩的运用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电影色彩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的塑造、场景空间再创造、奠定故事情节色彩基调、凸显叙事结构这四个方面,分析电影《小姐》中色彩运用的妙处和作用。
一、色彩运用表现人物形象服饰造型可以看作一个人身体的密码。
福柯认为服饰的美是一种形态美,这种形态美并不在于服饰本身,而是一种人体与服装结合之后的美,主要由造型和色彩构成,而色彩更是服饰形态美的灵魂。
在服饰文化中,色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
历史上,服饰的色彩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物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地位。
电影里人物服饰色彩的变化常常暗含深刻的内涵,《小姐》中主角的形象塑造也通过色彩的妙用变得更加饱满真实。
影片有四个主要角色,分别是小姐秀子、侍女淑姬、藤原伯爵、小姐的姨父上月教明,这四个主要角色的服饰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社会地位,更反映了其性格特征。
秀子在不同的场合会身着不同的服饰,但服装的颜色暗示着可以显示出秀子的心理变化。
在庭院里散步时,秀子穿着紫色的长裙,戴着宽檐礼帽。
紫色在东方人的色彩感知层面上,通常代表着“优雅、高贵、神秘、庄重”,这完美地契合了秀子身为高贵小姐的身份特征。
在家里日常走动时,秀子穿着花边裙子和白色的长袖衬衫。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电影的色彩运用技巧是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能够尽可能地带动观众去延伸思维。
一个导演,如果能够很好地安排色彩设置和布局,往往能使得电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超越电影本身的情节内容而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色彩带来的无穷魅力。
正如某个画家所言,色彩能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灵,执掌色彩大权的艺术家能够很好地运用色彩的话,那么,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灵共振是很平常的事情,从而提高其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使观众在获得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好地认可该艺术作品。
因此,电影中的色彩不是客观地简单布置,而是反映了导演的主观意志,是导演主观意志在客观存在上的运用。
因而,一个导演的艺术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影片中能否运用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的色彩运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演本身的审美情操的高低,正如一位影评家所言,导演应该能够按照不同的色彩价值和心理以及戏剧内涵来恰如其分地使用色彩,否则,导演就不是真正优秀的导演。
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色彩是导演的主体意志的外在表现。
一、张艺谋其人及其电影简介张艺谋,原名张治谋。
他参与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使得他开始受到关注。
然后作为摄影又参与制作了影片《黄土地》,又一举获得成功,尤其是他超群的摄影技能备受关注。
此后的影片《老井》《红高粱》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大奖。
可以说,张艺谋努力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社会,并努力使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比如说影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
而《三枪拍案惊奇》更是把这个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无论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还是最近期的电影创作,其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都极具特色,成为张艺谋式的电影美学,而其中的色彩运用更是张艺谋的特长所在,这使得他被公认为色彩大师。
诚然,电影业界对于张艺谋的评论也有持否定态度的。
很多人不认可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甚至骂他为电影界的"卖国贼";。
但是这些却并不影响张艺谋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摘金、提名,并逐渐形成了"老谋子式";的中国电影。
电影色彩应用的作用与色彩表达的效果——————简析电影《紫色》【摘要】:色彩的出现为电影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
但随着时代和电影观念的发展,色彩已不满足于仅仅给影片增加真实感,它更多地被创作者当作一种语言形式和表现形式加以证明,即可以为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价、情感态度和风格追求服务。
电影色彩具有多种属性。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形成了电影的不同情感基调,电影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表情与表意功能,它起着刻画人物的形象,深化影片的主题,表达片子的主旨和情感的渲染等作用。
关键字:属性,蓝色,色彩,情感,表义,渲染,基调,作用电影色彩的属性1,情感渲染性。
色彩能够影响人们正常的心理感受,人们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映。
看了这么多片子,有一个片子最让我感到难忘,那就是《宝莱坞生死恋》,这部电影在色彩上所倾注的情感还有诗样的阐述,是那么的让我难以忘记。
我记得当时我们这门公选课的老师哭了,这部电影老师肯定不止看过一遍,现在看都能感动的哭了,可想而知这部电影应用色调的情感的倾注。
人对色彩在心理上的反映是很有意思的,据说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黑色的桥,据有关方面统计,发生在这座桥上的自杀事件比其他桥上多。
后来人们把他涂成了绿色,自杀的时间显著减少。
这显然就是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
自从有了彩色电影后,色彩在电影中运用很广泛,所凸显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有关紫色的片子,这部片子的名称就叫《紫色》,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和而成的,从一个画家的观点来说紫色是最难调配的一种颜色,有无数中明暗和色调可以选择,冷一些、暖一些,似乎从来没有人找到一种“合适的紫色”。
20年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紫色》(1982年)改编为电影,并于1985年12月18日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正式发行。
与导演此前所擅长的惊险和科幻大片不同,这部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的佳作云集了黑人明星,聚焦于一位黑人妇女的成长经历。
关于解读传统色彩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电影是一门综合了学、绘画、戏曲和音等艺术元素,并诉诸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术。
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中,赋予观众以强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传色彩的文化意义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的境界。
“意象”境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它不仅为中国传统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色。
在色彩的表现上中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交融中,追求超越画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间的哲理意味,在“象”写“意”,以“”达“意”中,获得“意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术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文化象征意义。
陈凯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别具风格的新貌。
纪录片色彩使用技巧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电影方式来展现真实事件和非虚构性故事的影片。
颜色是纪录片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可以用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和理解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纪录片色彩使用技巧。
首先,对比色彩的运用是纪录片中常见的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对比色,可以突出纪录片中的主题和事件。
比如,纪录片中经常使用黑白对比的手法。
黑白对比可以增强观众对影片中人物行为和情感的认知。
另外,还可以使用冷暖色彩的对比来突出纪录片中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段的差异。
运用对比色彩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纪录片的内容。
其次,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也是纪录片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透过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的调整,可以改变观众的情绪和氛围。
比如,高饱和度的颜色可以传递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低饱和度的颜色则可以传递出严肃和沉重的情绪。
另外,通过调整亮度,也可以使影片的画面更加明亮或暗淡,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此外,特殊的色彩处理也是纪录片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通过特殊的色彩处理,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独特的视觉体验,强化对影片中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印象。
比如,可以用黑白色彩来表现影片中某个特殊事件或人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另外,也可以使用蓝色的色调来表现影片中冷静和理性的角色,使用红色的色调来表现影片中的激情和热情。
特殊的色彩处理可以让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纪录片中还可以通过局部色彩强调的手法来传达信息。
局部色彩强调是通过在整个画面中加强某个区域的颜色饱和度或亮度,来引起观众对该区域的关注。
这种技巧可以突出纪录片中某个重要人物或物品,并强化其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颜色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之一。
通过对比色彩的运用、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的调整、特殊的色彩处理以及局部色彩强调等技巧,可以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观众的情感和理解力。
在制作纪录片时,色彩的运用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故事情节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一级二级调色在影片制作中的应用实例1.引言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调色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
通过调色,可以改变影片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提升影片的视觉感受。
本文将介绍一级和二级调色在影片制作中的应用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调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际应用。
2.一级调色一级调色是指在影片拍摄完成后,对整体画面进行基本的颜色和色调调整。
一级调色要求对拍摄素材进行整体均衡,保证画面的色彩和光线与故事情感相符合。
2.1色彩表达在一级调色中,色彩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整饱和度、色调和色温等参数,可以让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从而更好地传达故事情感。
例如,在浪漫的场景中,可以增加画面的饱和度和色温,使画面呈现出温暖的感觉;而在紧张的场景中,可以减少饱和度和色温,使画面呈现出冷静的氛围。
2.2光线调整光线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一级调色中,可以通过调整光线的明暗程度、对比度和阴影等参数来改变画面的氛围。
例如,在欢快的场景中,可以增加画面的明亮度和对比度,使画面更加生动;而在悲伤的场景中,可以降低画面的明暗程度,使画面更加阴郁。
3.二级调色二级调色是在一级调色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地对画面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各个局部的颜色和色调,可以进一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3.1局部对比度在二级调色中,可以通过增加局部的对比度,使画面中的重要元素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通过增强主角的对比度,使其在画面中更加醒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2色彩平衡色彩平衡是指对画面中的不同颜色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和谐统一。
通过调整不同颜色的饱和度和色调,可以使画面呈现出更加均衡的色彩。
例如,在森林的场景中,可以增加绿色的饱和度,使画面更加生动。
3.3色阶调整色阶调整可以使画面中的明暗层次更加丰富。
通过调整高光、中间色和阴影的亮度和对比度,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例如,在夜晚的场景中,可以增加阴影的亮度,使画面更加神秘。
4.应用实例4.1爱情电影《幸福时光》在《幸福时光》这部爱情电影中,一级调色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温暖浪漫的氛围。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来源:王晓艳的日志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
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
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
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
《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
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
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
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
当今。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
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
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我自已认为。
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
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
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
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
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
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
《菊豆》中的染坊。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
在电影《活着》中。
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
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
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
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
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
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
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
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
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
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
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
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
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
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
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
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
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
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
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
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
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
黑色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
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
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
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
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
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
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
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
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
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
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
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
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
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
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
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试想一下如果在以上的电影事例中,将色彩全部抹掉,即便是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
此刻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为自己的民族、为世界的电影做出贡献。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